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拉瓦乔》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卡拉瓦乔》经典观后感集

2020-09-24 23: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拉瓦乔》经典观后感集

  《卡拉瓦乔》是一部由Angelo Longoni执导,阿莱西奥·博尼 / 克莱尔·凯姆 / 霍尔迪·莫利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瓦乔》精选点评

  ●

  ●卡拉瓦乔光与影的一生

  ●女主很像瑟曦

  ●服装太美了TT

  ●四年过去了,Alessio Boni比《The Best of Youth》里苍老了不少,还是角色塑造关系?!挺好的片子,直接上电视可惜

  ●似水年华

  ●自作孽的悲慘的花心才子的一生

  ●一直覺得男主角好像休傑克曼...

  ●同性画家。。。很唯美

  ●有血有肉

  《卡拉瓦乔》观后感(一):卡拉瓦乔

  quot;虽然卡拉瓦乔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却被人们完全了,只是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在那个时代宗教纷争秩序混乱年代,很多人可以真正欣赏艺术,懂得艺术,真的很难得。

  《卡拉瓦乔》观后感(二):表演有力

  在意大利使馆文化的,喜欢

  阿莱西奥。伯尼演绎的卡拉瓦乔很有吸引力,冷的时候拒人千里之外;温柔的时候能把人融化;‘疯’的时候很狂放。

  对比BBC的《艺术的力量》,此版的大师更象一个不羁天才凡人,而非一个传奇

  故事情节的推进除掉开头在海滩上奔跑,无望地追逐带着他赎罪画作船只和几个间或在小船奄奄一息镜头外,完全按照卡拉瓦乔一生的经过讲述的。在爱情这条线上,基本都是女人,笑。

  戏份不多却在他的感情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他雇主女儿Costanza Colonna。终其一生,他对这个年长了16岁的女人怀有一种仰慕式的。她也是爱他的,可究竟男女之爱,还是母爱,就不得而知了。这段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感情,其方式在西方小说和电影里,再常见不过。电影中的亮点在于他看她的眼神——无比的深邃柔情

  和高级交际花Fillide Melandroni在一起的日子,是他在罗马最得意时期,也是他最年轻气盛的时代。即便如此,画家的社会地位还是拼不过有权势的人,金钱上也比不过地痞流氓,她最终离他而去。她靠在墙上在中的哭泣,身后是一串巴洛克式的浮雕画面很美。

  年轻妓女Lena也是卡拉瓦乔的模特。为了得光线屋顶被开了一个洞,这样就成全房间里雨中的那个吻,真是浪漫到家了。我们的徽派建筑也有天井,大可借鉴头。

  在片中《抱着果篮的男孩》的模特叫Mario Minniti,没有画中的男孩子那么清秀,脸略微宽了一点。倒是比较象《被蜥蜴咬的男孩》,笑起来很象《丘比特》。两个人之间的同性爱表演得很含蓄,只有卡拉瓦乔回忆的时候声音中的温柔和马里奥抚摸睡着了的卡拉瓦乔的手。

  赞助人Cardinal Del Monte的表演者是西班牙演员Jordi Mollà,他把角色对卡拉瓦乔的欣赏和反感以及无奈表现得很生动

  电影音乐很好,管风琴的音色很古典而戏剧。

  这部电影曾经参加过上海电影节,相关链接;http://data.yule.sohu.com/movie/data/23476/

  《卡拉瓦乔》观后感(三):历经疮痍冷暖的真相

  作为超现实主义暴力美学的fan,卡拉瓦乔这能作又刚儿的精神小伙,简直深入我呐!这份恢宏、充满感情且极具舞台戏剧性的真实刚儿出了寂寞,也刚儿出了巴洛克,即使与17世纪的印象派一样被附予偏见,但是他把神描绘成人却创造出了延续至今的审美习惯,现在很多的摄影以及舞台布光都是与这样的画法一脉相承的,当然也包括后来的伦勃朗用光。我一直觉得每位节点艺术家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一个课题,如果说乔托让宗教绘画注入一丝人的情绪,那么卡拉瓦乔的画作就是清洗而出的。

  初识他时是因2007年看过的一幅《圣马太蒙召》,当时并不知道他是个酒鬼、嫖客、赌徒,也以为只不过是个写实的泛泛之辈,但这阴阳鲜明与恰到好处却着实令我拍案叫绝!耶稣的脸处于光影之中,面容消瘦、神情坚定,而马太则完全被照亮,茫然中接收着启示,二人虽隔有距离,但召唤马太的不是耶稣的话语而是无声的天启,就像拈花一笑,话语无声却诞生了最忠诚的追随,最虔诚的信仰,那个卑鄙的税务官也写出了《圣经新约》中最重要的部分——《福音》。记得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耶稣之手怎么和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上帝之手相似至极呢?而且马太的小眼神和亚当渴望从混沌的世界接受生命、爱与灵魂的凝视也太过雷同了吧!查阅了他的生平,才发现卡拉瓦乔在罗马呆过十几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想必也都走遍了,拜赏过《创世纪》自然不足为奇。

  深入了解后,却更爱他。对他混人生的挖掘多来自于翻看警局的讯问记录和法院的审理备案,他不爱画女性裸体却对性感的美少年情有独钟,崇尚粗暴的自然主义,阴暗而血腥,没有温情的感化,只有谋杀、暴力和伤口,与生俱来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但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塑造了科学的身体比例和合理的空间透视。在《提着哥利亚头的大卫》中,他将哥利亚的头颅比照自己的模样去表现,毫不掩饰地透露着失败与惨伤,相比于美的标准,他颠覆性地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悲剧之美。据说卡拉瓦乔在画《圣保罗受洗》时一名sj官员曾问他“为什么把马画中间,这马是上帝吗?”他回怼“这不是上帝,但是他站在上帝的光芒中,我想咋个画你丫甭管!”这股子放浪不羁与目中无人的艺术纯粹还真是真实。

  我时常幻想如果普通人遭遇了圣经里发生的一切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当人能够死而复生,当天使拥有女性的肉体,当旧约中的女英雄变成了维护自己权利的悍妇,当圣母升天等同于凡人之死,圣母所遭受的磨难等同于人间疾苦,那贫穷、争斗、动荡、不安、哀怨该如何安放,这一切猜想在卡拉瓦乔的世界里变成了世俗的真实。

  记得大学期间小乌龟拉着我一起去看卡拉瓦乔的青春肖像系列,画中他们扮演着纵情享乐的酒神,置身于鲜花、水果和音乐,虽拥有极其俊美的容颜,但他们的眼神中却满是忧怨。天若有情天亦老,生命中最大的真实不就是不停地衰老嘛,水果鲜花虽看起来甜美娇艳,但细看叶子在枯黄,水果在腐化,而也正是前方未测,卡拉瓦乔才幻想落实来安慰自己的心吧,但这一切绚烂过后却终究归于平淡。记得当时小乌龟说“相比还是喜欢拉斐尔,他的构图和色泽不及他”,我笑笑没有反驳,其实拉斐尔是拉斐尔,而卡拉瓦乔是卡拉瓦乔,每位艺术家的定义都是专属而唯一的,每一名艺术家都有从美学作为出发点的权利,而只有在这一基础上,美丽的幻想也好暴力的真实也罢,才能另辟蹊径。

  有人说他是暴力的疯子,但我更清楚他孤独的灵魂,更重要的是,他也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模样。

  《卡拉瓦乔》观后感(四):卡拉瓦乔﹝Caravaggio﹞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 ~ 1610﹞

  卡拉瓦乔是意大利画家,跟米兰画家培德查诺﹝Simone Peterzano﹞学画,并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他在早期创作四组壁画:「圣礼的争辩」﹝神学﹞、「雅典学派」﹝哲学﹞、「巴那斯山」﹝文学﹞、「法律」,运用历史画的方法处理这些带有象征性的主题,反映当时教会人士的要求。其代表作包括「西斯廷圣母」、「自画像」、「教皇利奥十世像」等。此外,还画了不少建筑设计图稿。

  他的早期作品多为静物画,另有一些戏剧化的小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混合有北方的明晰和威尼斯的朦胧感,对比强烈,描绘精细。晚年作品极其晦暗,某些作品已受损,但作品中直率的图像,朴实而深切,表现出一种新的,强烈的戏剧化情感。

  他革命性的表现技巧,使他卷入永无止境的论战里。这些非难,包括如祝卡洛﹝Zuccaro﹞等学院派后期矫饰主义画家对他的反对,主要在于他那生动的写实精神,采用时装及现实背景,排斥理想化,及繁复的内容等 。

  圣马太蒙召唤(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1599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1599

  油彩画布,322 x 340 cm 圣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罗马

  马太曾为税官。这幅画的场面是:一组税警,没有装饰的环境,高墙上一个无光线的窗户,一张桌子。身穿卡拉瓦乔时代的衣服围坐在桌子四周的这组税警共有五个人,他们正在玩着游戏。右边,是侧扭着双肩的圣彼得,他几乎完全遮住了耶稣,只露出了他的面孔和右手。

  画中的人物似乎是被一位灵巧的导演安排到他们的位置上的。在耶稣出现时,除了一个游戏者﹝年轻的犹大﹞在数钱外,其余的都转过脸来。但它更具电影特点的是:彷佛是从画右边﹝似乎从墙壁着色的地方延伸上去应有一更高的窗户﹞来的一道真正的光束照耀着游戏者。那道光,彷佛是上帝直接召唤世人的象征。圣马太蒙恩宠和蒙召唤完全体现在那道光线中。这道光劈开了黑暗,给耶稣和他指着头盔的手指的动作有了更具体的象征意义。

  这幅画以其透视感把我们引到画布之外的虚构空间中,以其光线使人物形象和墙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这幅画里,还有着某些奇特的东西能使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之中;除了色彩、形式和光线外,还有着声响。当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似乎是在说:「你!」我们彷佛听到他的声音和光一起在空中扩散;圣彼得指着马太,他的手势似乎使声音带有某种疑问:「是他吗?」而圣马太用食指指着自己的胸口,也似乎在说:「是我吗?」。

  圣马太与天使﹝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1602

  ﹝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1602

  油彩画布,296 x l89 cm 圣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罗马

  这是一幅大的祭坛画。原本画中的圣者应该是和身旁的天使一起写福音书。但年轻而又冲动的卡拉瓦乔把这种场面想象得极具人世的特点:一位年老、贫困的工人,裸着双脚、沾满灰尘,皱着额头紧张而努力地书写着;他的身旁,是一个少年天使,他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轻轻地引导着他书写的手。

  当卡拉瓦乔把它交给订件人时,后者对这种不常见的场面十分不满,因为画家把神启发的奥秘当成一位老师尽管他是以天使形象的教学来表现;这种选材被认为是对圣经的不敬和不忠,所以,该画遭到拒绝。为了不再有所歧见,画家便根据传统的规范来描绘画面:天使裹在褶布的云中,正在书写的圣者感到十分惊奇,他微微从桌子那里站起,一个膝盖支在小板凳上,头转过来往天使出现的地方看。

  在第二次的修改画中,天使与圣者的关系是通过披风的螺旋形构图以及色彩的色调而联系起来的。这些色调的变化是根据圣者和天使的眼神,根据手的语言,﹝即根据圣者的急促不安的书写的手和天使解释基本要义的手﹞,根据通过桌子和凳子的具有透视感的前缩法的空间所表示出的波动而变化的。

  圣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t. Matthew﹞ 1599

  ﹝The Martyrdom of St. Matthew﹞ 1599

  油彩画布,323 x 343 cm 圣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罗马

  卡拉瓦乔的这幅画,让人想起丁多列托﹝Tintoretto﹞的「圣马可拯救奴隶」。在对角线交叉布置构成的画面中,在突显人物形象的光照和阴暗对比中,使得场景中有关人物的造型更具动态、更具戏剧效果。

  但两幅画面所表现的瞬间感受是不同的。丁多列托在画面上,采用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前缩法,让圣者在观者的极度惊愕中从天而降。而在卡拉瓦乔的画中,面对着挤满画面的错落有序的观者,圣者是在殉教的那一瞬间被画家捕抓到的。这是在场各种人物惊愕地观看圣者、刽子手、天使三者的对谈的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画中的情形和动作是被那一束光圈所显示出来的,并且也将画中所有的人物、表情、动作都统一了起来。

  圣保罗的死难﹝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 1600 ~ 1601

  ﹝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 1600 ~ 1601

  油彩画布,230 x l75 cm 圣玛利亚德波波洛教堂,罗马

  在十六世纪的绘画发展中,卡拉瓦乔以一种气氛,那种已经具有现代艺术的气氛,对后来的林布兰、拉.突尔、委拉斯盖兹和维梅尔的绘画有着启示作用。

  在「圣保罗的死难」中,主角是光,是恩宠之光,是上帝存在的象征。上帝以巨力击中他,使他倒地,而走在大马士革路上的骑士是为了向他揭示真理和生命之途。马的形象是经过仔细研究的,马的肚带和马具已经从它背上落到地下,那是抛弃「尘世」的束缚的表征,与主宰整个画面的「神的光」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这神光反射在后来成了基督徒的塔尔索的彼得所躺的披风的红色上。

  画中的色彩完全是暖调;在亮色上是土色;在阴影的是棕黑色,是圣者披风和胸甲的红色和橘黄色的闪光,它们以一种「燃烧」的光感,来表达出神的恩宠。

  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1600 ~ 1601

  ﹝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1600 ~ 1601

  油彩画布,230 x l75 cm 圣玛利亚德波波洛教堂,罗马

  在卡拉瓦乔的这幅画中,他以一种卓越的前缩透视画法将经由刻意安排位置的人物,和以写实手法描绘的诸物品的细部突显出来。

  这种绘画手法是「自然主义」的,它通过光和影的对比,说得更确切些,它是通过破坏诸人物形象沈浸其中的黑暗,以具有奇特的戏剧性力量的光的强力笔触来揭示那种现实和细部的。

  画面的处理使人感觉这发生的一切离观众很近,彷佛只有一步之距而已。这种切分画面的方法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对角线构图的这种对比协调着人物的位置,两人物的位置又造成了人物的动感:前景中第一个人弯身侧跪着,第二个人在用绳子捆圣者的脚,第三个人低头正在用力要把十字架拉起;在这个戏剧性的三角形中,生命即将堕入黑暗之中的圣彼得的形象是倾斜的,是充满着令人悲伤的形象,他的头微微抬起,有着抽搐痛苦的表情,眼神惊慌而恐惧。其细部的描绘也是十分杰出的:从一例,可看到前景中弯腰握紧铁铲的一个人刚刚挖出的石头碎块;从另一例,可看到那个人的脚和圣彼得的脚。

  年轻的酒神﹝Bacchus﹞ 1596

  ﹝Bacchus﹞ 1596

  油彩画布,95 x 85 cm 乌菲齐博物馆,佛罗伦萨

  lt;年轻的酒神>画高 95 公分,宽 85 公分。这幅画可能是应红衣主教弗朗西斯科马利亚代尔蒙特之命画的,他是画家的资助者,该画自十七世纪起,由托斯卡纳大公所珍藏。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本作品曾被人们完全遗忘,直到1913年才在博物馆的库房里重见天日 ,由于画面受损极严重,所以当时做了大量的修补。

  当时,由于矫饰主义的风行,作品普遍有色彩鲜艳、题材内容深奥等特性,然而卡拉瓦乔的画与矫饰派不同,在色彩上深色与明亮色分明,题材平庸,经常以酒吧的场景为描绘对象。他将宗教与神话故事的内容,移植到自己平民世界的生活中,又以此幅画作最为代表作。

  基督下葬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谓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他的《召唤使徒马太》一画便是这样表现的。1601-1604年间,卡拉瓦乔完成了这一幅最著名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歌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祥。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唯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脸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中间一个马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的典型构思是作了一番精心考虑的。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此画现藏罗马梵蒂冈绘画馆。

  圣马利亚与蛇

  卡拉瓦乔成名后,他的艺术声望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一些人对他的独特手法极感兴趣,承认他构思大胆,写实技能高超;另一些人则说他表现的人物过于粗野,强烈明暗光影违犯规范,故弄玄虚,还说他对待崇高的圣经题材是任意的,卡拉瓦乔所绘的圣经人物,确实都穿上与他同时代一样的服装,这往往引起非议。这一幅《圣马利亚与蛇》(作于1605-1606年)就是如此,除了表现圣母与圣子的天伦之情外,还赋予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意义。它创造了这个思考性情节。幼小的耶稣见到一条蛇要去踩死它,圣母见此情景,先将蛇头踩住,让小耶稣踩在她自己的脚背上,以免被毒蛇咬伤。此种亲子之爱是通过暗示性隐喻来提示的。圣母的打扮是17世纪富裕家庭主妇的装束。右边的圣安娜画得苍老一些,以象征老少三辈的家庭关系。17世纪,许多进步的画家力求传统题材的革新,而风格主义画家则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1600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此后,因卡拉瓦乔误杀了人,被迫逃离罗马,以躲避追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影响到他的艺术生命,象这样充满着世俗之爱的圣母画再也不见了,这是这位17世纪画家的最大不幸。在那个时代,画家如不依附教会或权贵,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

  圣母子

  1600-1601年间,卡拉瓦乔为圣马利亚·戴列·波波罗教堂的切拉齐小礼拜堂完成了两幅大画。据一位写过他的传记的学院派画家乔凡尼·贝尔奥涅回忆,最初这两幅画未获满意。他不得不卖掉,在这座小礼拜堂内又画了两幅新画(卖掉的两幅现在已无从寻觅)。这两幅画就是《使徒彼得的死难》与《使徒保罗改宗》(这两幅画在风格上与《召唤使徒马太》及《基督下葬》十分接近)。《圣母子》是在完成这两幅画的同时完成的。卡拉瓦乔的圣母子形象构思独特,毫无宗教气息。就世俗化的程度看,他的圣母比拉斐尔的圣母更甚。这一幅就是明显的一例。圣母与圣婴的形象是当代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宗教题材与宗教人物的世俗化,从文艺复兴开始至卡拉瓦乔时期,已发展到了极点。画上的圣母头上的灵光几乎是难辨的。画家为了增强一种凡人的美,尽可能减少宗教的程式化。已如前述,卡拉瓦乔性格急躁,遇事欠于忍让,这对他的事业来说往往频添麻烦与坎坷。在他初出茅庐时,卡拉瓦乔做过宗教壁画家切扎里·德·阿尔皮诺的助手。出师之后,卡拉瓦乔的艺术声望虽高,但社会地位仍不如那位阿尔皮诺。阿尔皮诺荣获了骑士勋章。一天,卡拉瓦乔得知阿尔皮诺贬抑了他,他坚决要求与阿尔皮诺决斗。后者拒绝了他,理由是他不愿与一个地位与他不相等人的人决斗,以免有辱于他的身份。卡拉瓦乔也常常因受辱或侮辱别人而引起人事上的诉讼。这些事说明卡拉瓦乔尽管在艺术上敢于寻求真理,而在生活上与性格上,他是个失败者。他不善于与人周旋,以致影响了他的艺术的发展。

  以马忤斯的晚餐

  1600-01年 油画

  这是最令世人震惊的基督像,他不是英俊的后生,而是一个面貌浮肿,尖嘴无须的犹太小市民形象。为什么基督不能是这样?长发松散,不修边幅,好象很不耐烦地讲解着死亡与真理。使徒彼得在右边比划着十字架的形状,似乎在告诉基督未来的危险。一篮水果和一只死鸡,透露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的窘迫。据说这个基督是以卡拉瓦乔一位熟人为模特儿创作的。画家想说明的是神圣出自内心,而非脸庞。

  原文出处:

  http://www.suninmind.cn/viewthread.php?tid=131743

  作者:阳光精英

  再次感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