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100字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由卡尔·波普尔著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发现的逻辑》精选点评:
●波普尔思想很深刻,需要时常细细品味。
●很精细的证明,不过不大懂
●越往后看,越看不懂,但还是要推荐。
●不敢相信竟然啃下来了...
●硬着头皮啃完了……简单总结下:任何理论假说,都是先通过归纳大规模样本的共性特征,经由演绎过程提出具有高普遍性的假说,再与现实中的实验或事实去印证的过程;理论不可能被证实,只可能被证伪,但理论可以被验证。 波普尔为了让自己的哲学体系尽可能的严谨,不惜罗里吧嗦,牺牲条理性,搞出了这么一本天书。他的理论具有革命性意义,却并未获得大范围传播,也许跟这套理论的艰深晦涩不无关系。
●2019.6.14 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比如可证伪,可检验度,简单性等等。 非常古老的书籍,内容类似教科书,弃读!
●啰嗦,模式,因果关系,从多数概率推断。概率统计。翻译不敢恭维。
●读得头大。正文连滚带爬的看完了。后面的附注根本不敢看。擦。。。这就是博士论文。。。。
●科學發現沒有你們人類的方法能總結出的邏輯。
●造就科学家的不是他之拥有知识,不可反驳的真理,而是他坚持不懈地以批判的态度探索真理。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一):关于一些有趣的细节的评论(然而并不适合入门者的书评)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是我读过的科学哲学书里比较有想法的一本。下面给一些特定的细节与自己的想法。我尽量模仿Popper有趣的写法。
细节1.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
Carnap和Popper都意识到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在实践活动上的相似。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Carnap在他构建的概率逻辑系统中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统一起来。
Carnap构造的逻辑体系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二):有逻辑才有科学
要知道一些看起来奇妙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是否科学,如水是否会因为感情因素形成结晶变化。应该采用证伪而不是证实~
如果一个事件或论断,不包含可证明其为错误的前提条件,则十有八九可称为骗术~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吸引力法则,理论声称只要你诚心希望并付出努力,想要的就会被吸引过来,该法则无法证伪(如果没得到想要的或是没有靠近,就是没有诚心,这一兜底原则修补自身破绽)~
因为理论上没有不能被检验的陈述,所以在原则上就没有不能被反驳的陈述~
但是证伪明显不会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因为经过证伪的解构,会破坏一些原本让人深信不疑的伪真理,势必导致信仰的崩溃,人内心需要的是信仰而不是怀疑,那样才会让人觉得不孤独~
只是在如今知识理论泛滥的现状,如果没有经过证伪对理论进行划界处理,容易导致《少年派》开头中主角的多头信仰或偏激信仰(完全排他),从而让自己的世界观被裹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三):科学工作者必读之书
大學時曾經趕時髦買過、卻只淺嚐而止的書;在從事研究工作多年後又翻出來再讀,方才有幾分感受。個人覺得這本書應該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必讀之書,因為這是一本在試圖理解科學本質的書。科学的可证伪性已是众人皆知不需多言;幾點其它的讀後感:
1. 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学术上的宿敌,但是在某些地方其实也有相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否定了终极真理的可及性;但不同之处是,维特根斯坦最终纠结于语言的游戏,而波普尔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他仍然在追求真理,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他的书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该阅读的原因。其实,这本书里很多地方也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比如他反复提及的猜想提出的本身是没有逻辑。
2. 和所有的哲学书一样这本书很难读懂。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语。可以想象翻译的难度。这本书的英语本是作者本人自己翻译,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是中文和英语同时看,中文看不懂,可以看英文,英文看不懂,再回头来看中文。可惜德语已经放下多年。不然应该直接看原文。
3. 这本书后面的一大部分都是谈概率和统计,这也是我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有时候当我们每天都使用一个工具的时候,我们可能忘记思考工具本身的合理性。这一段给我最大的是提示是对概率作为一种指导判断和决策的工具本身的思考。可惜我不是哲学专业,所以很多东西读了以后有所感触,但是很写清楚。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四):科学发现不能只依靠逻辑
科学包含两个步骤:提出设想和逻辑检验。
基于第二个步骤,作者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
关于第一步,作者认为是“非理性因素”或者“创造性直觉”,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并无着墨。
但这第一步,我认为才是最关键的。
表面上看,直觉、非理性与科学、理性是相冲突的。但实际上,在科学发现中这些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先于逻辑的。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凭直觉、靠想象是允许的,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必要的。
DNA双螺旋结构、无穷大 ∞ 、元素周期表等科学重大发现,都是天马星空地横空出世,去追问大神们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之所以是个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想得出的,我们就是想不出。
反观眼下学界、政界、商界,解决问题的一种范式就是“按图索骥”,“追本溯源”,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究其根本还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果要就某一问题提建议,必定先啰嗦一下这些问题是怎么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再啰嗦一下欧美的发展历程,最后颤颤巍巍、扭扭捏捏地提出几条愚见。
用老套的方法,只会有老套的结果。若想改革,必先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五):什麼是科學
科学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我们的科学不是绝对的知识(episteme):它决不能自称已达到真理,甚或像概率一样的真理的替代物。
然而科学具有的价值不只是生物然而科学具有的价值不只是生物学的生存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它既不能达到真理,也不能达到概率,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仍然是科学发现最有力的动机。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猜测。并且我们的猜测受到对我们能够揭示——发现的定律、规律性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尽管在生物学上可以说明的)信仰指导。
像Bacon一样,我们可把我们自己的当代科学——「人们现在通常应用于自然界的推理方法」——描述为由「轻率的和过早的预感」组成的,描述为「偏见」。
但是,我们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富有想象力的和大胆的推测或「预感」受系统的检验仔细而清醒的控制。我们的任何「预感」一旦提出,都不能被教条地坚持。我们的研究方法不是维护它们,为了证明我们是多么正确。相反,我们努力推翻它们。
我们努力利用我们的逻辑的、数学的和技术的武库中的所有武器来证明我们的预感是错的——为了代替它们提出新的未被证明的和不可被证实的预感,Bacon嘲弄地称它们为新的「轻率的和过早的偏见」。
有可能更为乏味地解释科学的道路。人们会说,进步「……只有两种方法获得:通过收集新的知觉经验,以及通过把已经得到的那些经验更好地组织起来」。
但是科学进步的这种描述,虽然实际上并不错,似乎没有抓住要害。它也是Bacon归纳法的残余:太使人想起他的勤奋收集「无数成熟的应时的葡但是科学进步的这种描述,虽然实际上并不错,似乎没有抓住要害。它也是Bacon归纳法的残余:太使人想起他的勤奋收集「无数成熟的应时的葡萄,他期望科学之酒从中流出:想起他的始于观察和实验,然后进到理论的科学方法神话(顺便说一句,这种神话方法仍然激励一些试图实践它的新近出现的科学,原因是普遍认为它是实验物理学的方法)。
科学的进展并不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随时间而积累这一事实。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这个事实。科学不可能从未被解释的感觉经验中提炼出来,不管我们多么勤奋地收集和挑选它们。
大胆的想法,未被证明的预感,以及思辨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惟一手段:我们把握自然的惟一的工具,我们惟一的仪器。并且我们为了获奖,就必须使它们冒风险。在我们之中不愿意使他们的思想去冒反驳的风险的人,不能参加科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