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猜想与反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猜想与反驳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猜想与反驳的读后感10篇

  《猜想与反驳》是一本由[英] 卡尔·波普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50元,页数:5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一):《猜想与反驳》随手笔记

  最早知道作者高中时读乔治·索罗斯的故事开始了解这个哲学家的,然后震惊于哲学竟然有这样的巨大力量。(实际上哲学本来就有这样巨大的力量,只不过是那个时候年纪太小感受不到。)

  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发现很多哲学理念都是会和科学发展相关联,如最初宗教的地心说,到后面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各个不同时代对于科学发展的观念的演变,进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而非如同我国的哲学,很多哲学观念接近于玄学,很多东西无法证实也没有衡量方法。这大概是我国向来都缺少严谨的逻辑思维导致的。

  这本书翻译的有些艰涩难懂,又加之阅读的时候昏昏欲睡,很多细节还是没有读到位,等有空看能否去读一读英文原版吧。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二):摘取该书的一段序言,非常之可笑

  “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科学中的革命和批判加以绝对化,把整个科学及其历史发展归结为这样的局部方面环节。这样,科学发展中的规律性就不见了。沿着这条路,他在社会领域中必然走向历史唯心主义。所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和所谓‘批判’,是根本错误的。

  波普尔早年一度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始终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在社会哲学上又把他在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上的错误极端的加以发挥,终于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事实上,波普尔以后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力图克服他的科学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歪曲,也就不攻自破了。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再次显示出了不可战胜的理论力量。”

  以上是《猜想与反驳》中译本序的最后三段,我做几点说明好了,首先,可能作者自己不好意思写了这段话,所以没有署名,不用过多责怪这篇序的作者,这些未必是真心话。

  而真正令我一读完这段文字就笑不停的,也并非主要是那几个常见词汇,而是这段文字试图为这些常见词汇辩护所采用的逻辑方法,恩,大家自己把握一下。

  最后,我想问在序言里把书的作者贬的一文不值完全否定,是不是我们的特色?《历史主义的贫困》的序言貌似也是这样的。。。

  多少年后的补充:大家好像都不看我评论写的第一句话~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三):一段摘录和感受

  “我所说讲授哲学的初看有效的方法,并且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给初学者(我们认为这些初学者并不懂得数学史、宇宙学史以及其它科学的思想政治思想)阅读一些大哲学家的著作,譬如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和穆勒的著作。这样一个阅读的效果是什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惊人微妙而广大的抽象的新世界;一种极端高深而艰巨的抽象。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论证在学生看来有时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好像是不相干的,因为他发现不了有什么事情与他们有关系。然而学生知道这些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这个样子。因此他就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他认为是(我们将看到是错误地认为是)这些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他将试图将这些哲学家的奇怪语言,模仿他们的转弯抹角的螺旋论证,甚至把自己束缚在它们古怪的难题中。有的可能肤浅学会这些手法,别的人则可能成为这些手法的真正醉心者。然后有些人经过努力最后可能达到如维特根斯坦所描述的结论:‘我已经和任何人一样,学会了行话。这是很巧妙而且吸引人的。事实上,它的吸引人到了危险地步;因为事情的简单真相是,它只是庸人自扰—只是一派胡言乱语。’我觉得我们应当尊重这种人。”

  应当尊重哪种人?维特根斯坦,还是其他的哪些人?!

  我认为,波普尔对维特根斯坦是有抵触情绪,虽然这种抵触缘自于维特根斯坦的目中无人,却同样显示了波普尔的心胸不够宽大和他在哲学才能上并没有超过维特根斯坦。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四):科学追求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

  念书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力气找它,当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还没有重印。

  最重要收获是,科学不是为了求证实,而是为了求证伪:证实是容易的,甚至很依赖技巧的;证伪则包含了不确定性,有风险,能够经受考验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敢于说,“如果观测到的爱丁顿日全食不符合他的预期,他愿意放弃相对论”,这一点给年少的波普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实生活中的伪科学,伪理论,大多没有这样的勇气,不敢接受这样的考验,它们更喜欢列举一个个特殊(ad hoc)的条件(打上一个个补丁),然后告诉你“看,是这样吧”、“看,我又对了吧”,绕来绕去,往往就骗得了人的信任。读过这本书的人,对此应该有相当的免疫力。

  波普的论述能力很强,读过这本书很久了,但仍有许多细节,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们要避免“无穷上溯”,讨论的双方必须有统一前提(“至少我相信,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解决分歧,所以,请坐下来讨论吧”),对本质论和唯名论的划分(“小狗是一条小的狗”,本质论和唯名论者对它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重要,也很值得看的书。

  《猜想与反驳》读后感(五):《猜想与反驳》读后感

  前段时间抽空阅读了Karl Popper的名作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英文版参照着上海译文1987年《猜想与反驳》的中文版阅读,做了一些笔记。Popper的科学哲学论作主要是三本书:《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增长》和《客观知识——一个演化论的研究》。通过这三本著作,Popper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科学“证伪主义 (refutability or falsifiability) 的观点和“三个世界”的学说,并且和当时流行的分析哲学观点做了详细的论战。

  《猜想与反驳》延续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中集中体现的Popper招牌精神:科学的可证伪性。相比哲学(形而上学)和各类社会学乌托邦理想,科学的意义在于提出全称命题的猜想假说,而这类假说必须可以被实验观察证伪。更详细的关于falsifiability的介绍可参见wiki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sifiability

  和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来自归纳演绎不同,Popper认为归纳演绎法则永远无法论证“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样的全称判断,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只能通过证伪法来予以否定。所以科学的意义不在于“可证实性”,而在于“可证伪性”,因为证实是不可能的,而证伪是可能的。科学理论永远不能宣称揭开了自然真理,而只有在证伪意义的检验下比别的理论更接近自然的真理。Popper的这种证伪观是大卫休默(David Hume) 对于因果律不可知论证的一种延续,而受到了相对论天文检验的启发。Popper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证伪意义下是地地道道的科学,而占星说、Freud的心理分析、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都是不可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注意,虽然占星说之类的学说在得到反例现象的时候依旧可以给出解释,使得理论依旧和观察现象符合,但是在Popper看来这种解释和科学不同,不过是依赖于现象的一种牵强的ad hoc理论,所以是不可证伪的。

  在阅读《猜想和反驳》前,我以为Karl Popper为了阐明他的科学证伪观,会在书中举大量的科学史的例子,并且从证伪观来做详细地分析。比如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托勒密、阿里斯塔克到哥白尼、伽利略的地心 vs日心说发展,以太学说的发展和放弃,Newton-Einstein力学的发展,都是很好地审查科学猜想—反驳步骤实在例子。但是书中只是详细分析了前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康德哲学作为例子;而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和别的哲学学派,特别是围绕Wittgenstein的语言分析哲学和由此产生的科学-哲学分界论(demarcation) 做的比较和辩论。所以,该书的定位不是以实例分析的科学史论作,而是观念分析为主导并且和别的学派做斗争的哲学泛论。

  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不在于Popper和语言分析学家的论战,而在于他对科学观念的介绍和讨论,特别是第三章《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第六章关于Berkeley对于牛顿力学评述的摘录,第九章关于逻辑和数学为何能运用到实在的论述。这三章和数学、物理的直接意义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我个人首先推荐这三章。另外,第十章《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详细地讨论了Popper的证伪观念下的科学知识增长,不过写得比较抽象,建议读者可以结合Popper的后继作品《客观知识》阅读,我个人认为《客观知识》是对本书中第十章的更为成熟的展开论述。

  在第三章中,Popper提到了三种科学理论观念,即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和Popper本人的猜想反驳观。本质主义者认为自然界的现象背后有一个终极本质的法则natural law,而科学家可以通过可观察事物而找到其背后的终极法则。比如从加速度想象观测,物理学家可以找到其背后的“重力”和“力”的法则。工具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只是一种工具上的方便人们通过自然现象建立一种(数学上)的工具,并且用这种工具来描述预测自然现象。Popper认为本质主义来自于传统的宗教关怀而转变的理性主义,即认为自然界有法则,并且可以被理性认识。但是这种教条式的信仰容易对思想设置障碍。工具主义作为对Ockham razor的一种极端运用,本着实用的原则,乃至于被驳斥也可以继续运用,失去了真实科学理论的意义。Popper认为只有通过观测得到猜想的理论,并且从实在中通过批判检验来证伪猜想、更新理论,这个猜想-反驳的不断更新的步骤,才是人类发展科学知识的正途。相对于本质主义来说,猜想反驳的步骤是一种不可知论,即终极实在这样的观念是不可知而且毫无意义的,科学家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理论是否是对于自然界真理的终极解释,而所有的理论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猜测而已。另一个方面,这种猜测是为了认识自然界的真理,而不是为了方便而设置的计算工具。所以猜想-反驳观和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都是不同的。

  伽利略和牛顿都是本质主义者,或者说现代科学初创时代的很多大科学家都是本质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然背后必然有一个实在的法则。这种理性主义观念很可能是来自过去基督教的宗教关怀,认为圣经背后是上帝的终极关怀,而早期科学家只是把圣经换成了大自然而已。而后,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Berkeley对于Newton的本质主义做了一系列的诘难,在《猜想与反驳》的第六章被摘录出二十一个论点,Berkeley认为“力”和“重力”这类无法观测的物理量不过是形而上学的观念,而不是物理实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等词语毫无经验的意义。物理学本身作为经验的归总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而只能给出描述性的解释。Popper认为Berkeley对于牛顿力学的批判观念可以算作是19世纪马赫的先驱,乃至于爱因斯坦的先驱。所不同的是,Berkeley作为基督教徒,扬弃了科学本质主义的观点而回到神学,认为终极的因果法则来自神;而马赫作为反形而上学的斗士,则放弃了对物理本质的讨论而走向了纯粹的工具主义。

  第九章中,Popper饶有兴趣地讨论了逻辑和算术演算两个层面的意义。作为纯粹的演算系统,逻辑和算术是不可证伪的封闭公式系统;而一旦它们运用于实在,就是可以证伪的科学假说了。为此Popper举了2+2=4的例子。作为符号运算,这是永远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种诸如“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四个苹果”,“两个个体之和是四个个体”的物理理论,则是可以被证伪的,比如繁衍的两对兔子或者相对论速度相加都是这个物理理论的反例。其实,在Popper的后继作品《客观知识》中,他更详细地区分了所谓第三世界(Plato世界)和实在世界的区别,而算术逻辑是属于第三世界并且运用到实际世界的一个范例。

  ******************************************

  对于分析哲学我并不在行,而《猜想与反驳》一书中以大量笔墨来和分析哲学论战,所以我试着也做一下小结。以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s) 的观念。他们试图提供一种语言学的方法,通过一种人工语言构造来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而最终只有科学是有意义的,而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论题则变成是毫无意义的。Popper并不赞同这类观念,这主要体现在书中第二部分《反驳》的第十一章,Popper详细地反驳了Carnap对于科学-形而上学通过语言学构造而得到分界的观念。在Popper看来,形而上学和科学尽管不同,但未必是没意义的,因为无论怎样的构造性语言和“意义”的定义法都不能排除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的论题,而反而会排除优秀的新颖的科学理论尝试。只有通过不断提出猜想和试图反驳猜想的严格验证得到的理论才有科学的本质意义。

  针对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无意义论,Popper的论点在于:哲学的核心在于解答一个时代中的代表问题,哲学问题来自外界,通过哲学思辨批判问题,并且把原有问题转化为别的问题和新的哲学观念。我个人认为,对哲学课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先看本书的第二章,Popper举了两个例子——以无理数导致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向Plato几何论发展,和Kant的先验哲学,表明Popper观念下哲学本身的意义。第五章以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例子,认为古希腊哲学能取得如此进展的原因在于critical discussion,基于批判的observation。这种传统的建立者可能是Thales,而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后终归消失,而希腊自然哲学的真谛也就消失了。第七、第八两章讨论了Kant的理性批判哲学,Kant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而认识自然,而这样的先验观念受到了证伪主义Popper的批判。另外,本书的第十二、十三、十四三章是针对分析哲学语言分析的技术性的讨论。比如,body-mind problem不可以通过人工语言构造来得到解答,指向自身的命题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分析哲学家所谓无意义的一些命题在另外公理体系下可以是有意义的。对于语言逻辑分析的这些论述非常具有时代性,这是由二十世纪初数学基础的讨论而进入哲学话题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Karl Popper的注意力,使得他不能完完整整地从科学史的具体例子来讨论他的猜想-反驳科学哲学观,而陷入到科学-形而上学demarcation的论战中去。

  ******************************************

  本书的后半部分Popper还讨论了猜想反驳在社会科学中的意义。我遇到过一些朋友,认为Popper的证伪观念和辩证法的正反合命题有相似之处。Popper似乎注意到了这个误解,所以在第十五章中批判了Hegel的辩证法。在Popper看来,黑氏门徒把辩证法抬到很高的高度,但是辩证法本身却是非常含糊、意义不清、使用随意,而且无理外推到政治,总之辩证法由于其随意不严谨性,是一种对我们认知世界实在没有太大帮助的方法。

  作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者,Popper批判了历史预测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历史观放到一个本体论的主导地位,是类似把圣经、大自然放到至高无上地位的一种新信念,而并不符合科学的精神(第十六章)。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Popper批判了公众舆论的决断权,认为public opinion是含糊不清,不可捉摸,应用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传统加以节制,用公众舆论作导向是危险的,而以公众舆论为真理仲裁者更是不可取的。

  考虑到篇幅,我并不想对Popper哲学的反对意见再做进一步的展开。值得提出的几点就是,Popper本人特别看重科学理论革命的意义,而他的证伪观是和科学革命息息相关的,这强烈地体现了他身处物理变革时代的时代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在物理平稳发展的19世纪是不可能获得的。19世纪的实证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而Popper的证伪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比如,在Popper看来,观察实验得到的细节积累,达不到解决核心问题的标准,不能算做知识积累,而只是背景知识的扩充,这样的观点就和科学平稳发展时代的知识积累观格格不入。试问动植物观察记录的研究就不算科学知识积累而只算是生物背景知识的补充吗?恐怕大多数科学家并不是这样认为。另外,很遗憾Popper没有就具体的科学史详细展开他的观点,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详细地写作过一部科学史著作,来看看自古以来的科学史到底更支持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

  作为一个summary,我给读者的建议如下:

  对从数理角度出发的科学哲学感兴趣的,可以阅读第三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讨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但仅仅作为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讨论。

  对Popper和分析哲学家论战,并对哲学史感兴趣的,可以阅读第二章、第五章、第七、八章。如果近一步对语言分析感兴趣的,可以阅读第十一章到十四章。

  第十六章到二十章讲述Popper的社会哲学观,如果感兴趣这方面的内容,在我看来已经跃出了科学哲学的范畴,应该结合Popper的《开放的社会》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