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麻烦的读后感大全
《性别麻烦》是一本由朱迪斯·巴特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别麻烦》精选点评:
●巴特勒写文章好曲折啊。“清晰”在《性别麻烦》的语境中当真是“错误命名”。
●对着英文原版读完了 还是相当佩服翻译能把Butler复杂和循环的逻辑理清
●不简单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凯歌,酷儿理论开山之作。通过对过往女性主义、人类学、社会学与精神分析学的思辨批判曝露隐藏于前话语中的假定,以揭露性别概念的虚妄与霸权。巴特勒的理论是对于波伏娃社会建构论的深化与扬弃;波伏娃致力于展现社会性别的不稳定性,而巴特勒将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共同纳入批判之中,并推演至最终的命题——性别是在禁令中被生产出来,在操演中被创造出来的。
●为水论文粗略地扫了一遍=我读过这本书了!
●倪湛舸是神!五页半就把朱女神的理论系统地总结归纳!真腻害啊真腻害!!!
●不得不说,“sex与gender之间的断裂”这一概念,对我正视豆瓣上贵圈男男女女姐姐妹妹的性别问题非常有启发。这个世界上除了“身体性别”,“社会性别”之外,可能还有一种“表演性别”。
●其实就看了三分之一。作者太牛逼了我境界不够
●分析别人的观点
●051 不得不说倪湛轲老师的序是真的强啊,短短几百字就能慨述出要点。书里有些地方没有读懂,要存着以后再多读几遍了。
《性别麻烦》读后感(一):性别麻烦-全书读书笔记
18 波伏娃指出女性身体在男性中心话语里是受到标记的,而男性身体与普遍性等同,不被标记。伊里格瑞指出,标记者与被标记者都是由男权中心主义的意指模式所维系,在这模式里,女性身体实际上被划出了意指的范畴。在伊里格瑞的解读里我们可以看到,女人不是指派给她的那个性别,而其实是且肉身具化了男性这个性别,只不过是以他者性的形态展现于世。
《性别麻烦》读后感(二):读书笔记一则 身份,他者,欲望的能指
他者不具有主体意识,他者的存在是主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此来说,并非人在社会中成为(become)女人,而是女性身份不曾存在过。女性,作为他者(异性恋化的)欲望的能指,为男性提供一个「可被阳具刺穿的场域」,肯定男性身份的合法性,构成了男性「自我阐发的场域」。男权把女性欲望的满足方式限制在「被刺穿」,并要求女性忠实地回应欲望,把自我(如果自我存在过)嵌套入欲望的能指,即成为阳具(being the phallus——拉康),这样男性才能成功拥有阳具(having the phallus)。如此说来,男性身份似乎处于一种悬空而摇摇欲坠的状态。当被视作他者的女性拥有了赋予主体身份与意识的能力时,在社会文化层面,女性的性与性欲望即被视作一种权利,甚至可以在小空间范围内/短时间长度内导致性别地位的倒置,成为这场内嵌于阶级矛盾的性别斗争中女性交换资源的优势。 那么无论论辩的哪一方,如果仍滞留于男权视角(有意识/无意识得),都无非在继续深化构建以上这一的进程。可是如果,我们可以跳脱出来——女性身份也依旧不会存在。 一些读书中的思考,供批驳。
《性别麻烦》读后感(三):仅对译文水平作评价
巴特勒的书不好读。书的内容不评价:也不好评价,毕竟原文薄薄的一小本不过百来页,初次读时笔记都做了一万多字。 书评只针对宋素凤老师的翻译,总体而言,我觉得《性别麻烦》还是翻译得相当不错的。部分长难句的精准转译和大部分“从无到有”的术语翻译,完成度都出乎意料;遗憾的是,一些书名、人名的错译和前后不一致让这份译文显得完备不足。编辑在校对上也有些马虎,仅代序中就出现了数处别字。 当然,这份翻译稿当中,有不少创造性的表达颇惹争议。可能是出于译后记的“便于读者理解”的目的,宋素凤在相当部分的翻译难点都进行了从英文到中文的无中生有;与之矛盾的,她又在一些地方,不知是为求精确还是受限于翻译经验的缺乏,有掉书袋之嫌。以下试举几例:quarrel、antithetical翻译成了“扞格”;appropriation翻译成“僭占”;landscape翻译成“畛域”;literalized翻译成“形诸”;instituted...only through...与rely on,翻成了“端赖”;“才能建立差堪可以称为秩序的表象”,则是that a semblance of order is created的译文。 当然,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巴特勒的书不好读,更不好翻。这些美中不足之处并不能削去宋素凤的卓越劳动成果。我认为这篇译稿至少是中文学术翻译当中的中上之作。
《性别麻烦》读后感(四):从日常称呼试析爱情与友情的区别(与书无关,但是有受其启发)
爱情与友情有什么区别?可能有很多角度的回答,我想试着从日常称呼分析一下。因为语言背后可以说就是思维,日常称呼的背后就是传统思维。
称呼有两种情况,在场时一般为介绍,不在场时一般为提起: 1 介绍友情关系,往往说: 这是我朋友。 介绍爱情关系,往往说: 这是我男/女朋友。 可见传统思维中: 友情与性别无关,而爱情必须与性别有关。 2 提起一个友情关系的人时: 可以直接说,我的一个朋友 也可以加一个修饰,我的一个男/女性朋友 提起一个爱情关系的人时: 我的男/女朋友 可见传统思维中: 友情关系中,性别是修饰,可有可无; 爱情关系中,性别是默认,必须有。 这是为什么呢?窃以为,性别暗示了性,先有性,再有别,即性关系的可能性区分了性别。所以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可能就是性关系。 为什么性关系有区分功能呢?因为人类社会中的性关系不只是肉体的性关系。这是个大问题,不再展开。 Ps:
如果不存在性关系的可能性,还需要性别吗?朱迪斯巴特勒认为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生理性别也是被建构的(且被建构为非建构),乃至性别概念也是被建构的。建构性别的目的是什么呢?窃以为就是提供性关系的可能性:有性别之分,所以可以发生性关系。当然这不是单方面的建构,巴特勒的理论指出了“互相言说”,所以性别与性也是互相建构。在网络交往中,我们的虚拟身体其实并不需要性别,因为基本没有性关系的可能性。如果有网友问你性别,完全没必要回答,因为这并不重要,除非想奔现。
《性别麻烦》读后感(五):BS类型的书评
作家并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的人,这属于她个人选择,有一类作家的写作并不是寻求普适性的理解,anyway, she chose to be difficult。通篇里采取引用了福柯的关于第一例雌雄同体的人类的出生作为船锚而支撑她从基底瓦解对于性别定义的理念,为后续物化“性别”做好了铺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适用于性别之前的那个动词 非“是” 而是“做”,支撑该观点的一个书中简单的例子在于女同中扮演男性化的俗称的“T”的角色,就是在关系中,把印象中“男”性别这一角色,通过一系列个体行为的投射而成功“拿”到手的。在后续章节里也强调了核心内容的“性别操演”,这个涉及到英文的文法,操演一词 源自表演的词根 “performance” 而衍生来“performative “此区别在于强调了performance是有一个假设的human subject的前提下而成立的,也就是一个表演者 具有清醒的内部认知“我是女人/男人,我此刻将扮演一个女/男性角色” 而performative是操演出来的,是个体在社会大环境的投射下接收来的信息和标签,是一个强调non-conflict的核心内容的和谐社会操练出来的产品,此观点的支撑案例文中参考了美国的drag show,就是传说中的“女装大佬秀” 。简言之,全书都是在为女权主义可以在政治舞台上继续玩的转而存在的理论支撑,提示女权主义者们应该重新考量拓宽对“女性别”的定义了,也就是,生理认知女性,心理认知女性,变性人,双性人,流性人都可以加入女权主义俱乐部。(以上纯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