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100字
《游牧者的抉择》是一本由王明珂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牧者的抉择》精选点评:
●表相-本相,真够绕的~;如果想突出人们的能动性,除了说明具体情境中的生存之道,还能怎么讲呢?!
●觉得挺不错,或许我就喜欢老王这个调调?
●好!很开心新学期开始就读到了这么一本振聋发聩的好书!前半部分可以略看,中间抽丝剥茧,结尾完美到让人想大呼熟读并背诵全文!!解释可能不完备,但逻辑清晰,启示无穷,让人想无限地诘问下去!啊啊啊,这种历史学和人类学结合简直太棒了!我要收了全集☺️大大我爱你(ღ♡‿♡ღ)
●初读时倍感惊艳
●华夏边缘前半本的增强版。套用作者的理论,作者的现实关怀及其台海关系背景,亦为一“表征”;相应之“本相”,便是陆上资源空间已有明确“边界”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只能企图向海洋争取资源空间,形成一新的模糊“边缘”。
●生态这个词到底是不是要比环境听起来洋一点呢?
●原来,匈奴是那么可怜的。 原来,克什克腾就是鲜卑住的地方。 原来,抢亲的后果是当两年长工。 原来,游牧民族其实不怎么吃肉。
●兴冲冲买来,兴冲冲拜读,却未能读下去,和王氏前几本书的风格颇有些不同,有机会应该读完
●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历史,果然有新鲜感
●迄今为止给我提供最多游牧民族知识来源的一本书。1.纯游牧民族的产生是很晚的事情;2.纯游牧生活是不能自给自足的;3.游牧民族是边缘群体,或多或少是被迫的。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一):始终存在的疑问
从开始对游牧民族感兴趣,一个问题就始终萦绕不去,到底游牧生态是从何时开始的?这个疑惑并没有随着王明珂的推理消散,反倒更加令人生疑。王的结论是专业游牧人分离于半农半牧集团,时间上约在前1000年,从这个角度讲游牧人在原始信仰,婚丧习惯上多少保留一些定居社会遗存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虽如此,王先生的书明确了汉季三个游牧集团的不同游牧生态模式,试图从表象推及真相的探索是有启发的。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二):自记
非常佩服,值得再读!
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历史表象与本相的提出,眼前一亮。基于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生态来解释游牧部族的抉择,很有效的切入点。既有宏观的鸟瞰,也不乏极有意思的的微观的东西,比如游牧者畜产构成、羌人取父名母姓的命名,乌桓奇特的嫁娶方式。整体看,写匈奴很多,羌人乌桓鲜卑较少,没问题,但是,少有对蒙古的探讨,觉得是个遗憾。还有田野调查少,也很遗憾,亲身实际体验不是第二手资料能取代的。蒙古族的朋友告诉他关于培养头羊帮助放牧以及绵羊山羊混养,就是很鲜活且有趣的知识,并不容易为作者们所关注,以至于书写成书。这样的知识如果田野调查对,或许还可以更多,所以说遗憾。
提出中原王朝,感觉王老大的眼界很高
借由对华夏周边民族的观察,真感到我们华夏的强大。东亚最丰饶肥沃的土壤长久的被我们占据,边境风云变幻,中原王朝巍然。
总的来说,非常好的一本书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三):好书
很棒,作者认为游牧社会不能单独存活,一般结合农耕获得补充资源,作者根据三种不同社会的所处的资源情况,提出游牧社会面对资源匮乏所作出的反应,蒙古草原是向中原王朝获得资源;东北林牧部落,一方面通过狩猎获得资源,由于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林牧部落有向蒙古草原及中原获得资源的趋向,对于他们来说蒙古草原及中原代表较多的资源;河西的羌族利用河谷基本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因此最大的竞争是各个河谷的竞争,因此内部竞争更胜于向中原王朝掠夺资源。
三种不同形式的游牧形式及资源获得形式,决定了游牧的社会结构,蒙古草原由于要对抗中原王朝强大的实力,因此容易结成统一的帝国
羌族由于重点在于争夺河谷,竞争主要在部落之间,因此部落矛盾剧烈,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
本书的第一章关于畜牧种类的选择,如马、羊、牛、骆驼等主要畜牧种类的特性及不同游牧环境的适应也挺有意思。
由于草原生产力较低,草原的所能养活的人口较少,因此一般游牧民族人口较少。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四):短评容不下了只能到这里
有启发,但缺少“会心一击”。分析对象是匈奴、西羌和乌桓鲜卑,分析模式是“地理环境-游牧经济形式-国家或部落”。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生的游牧经济形式的“决定作用”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怀疑游牧者自身还有什么抉择的自由。
另外重要一点是,论证与结论的匹配度不是很高。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暗示了两个模式:第一是农业经济与定居、集权的匹配;第二是游牧经济与游走、自由的匹配。游牧者越靠近定居的农业国家,对于秩序的需求就越高,人们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大,财富就越容易积累,阶级就越容易分化乃至固化。这是模式二向模式一的转变。然而由于游牧国家的成立条件即是游走,这与定居的农业经济有本质冲突,因此二重性成为了游牧国家无法持久成立的重要内因。这是对两个模式内在根本矛盾的揭示。
但是,作者在结论中突出了三个概念:边界、移动和抉择,试图说明游牧者的抉择让非此即彼的边界变成边缘。这一点结论似乎与其论证的相关性不是很高。游牧者无论如何突破边界进而融合,总归是面对一个基本问题:资源分配不均时要怎么办。上述两个解决模式一个是国家式的,一个是非国家的。匈奴游牧国家的内部二重矛盾已经揭示了两种模式的巨大张力,即便作者最后给出一个“以边缘代替边界”的结论,仍未回答这个基本问题。融合之后难道是矛盾后的辩证统一吗?这显然不是作者所期望的答案。
《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五):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虽然在我残存的记忆中我已经读过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但重读时的陌生感依然是我始料未及的 有可能是在系统读完其他内亚边疆著作后有了新体会 作为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的台湾学者 作者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学术功底 (请看看他令人生畏的参考文献 包括了中文古籍、中文最新历史与考古发现、苏联人类学与欧美人类学) 并且能以公允的态度审视“边界”与“边缘” 透过布迪厄的“历史表象”来揭开“历史本质”并讨论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与影响 总而言之 本书对我此前所读的拉铁摩尔、巴菲尔德与狄宇宙代表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并且是目前我理解中有关中原和游牧地区互动关系最具说服力的 即他从游牧的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入手讨论社会组织 并且以汉帝国所面临的三大区域:东北(鲜卑、乌桓)、北方(匈奴)、西部(西羌)分门别类 串起从汉伊始绵延至明的不同游牧群体与中原之间关系的趋势 游牧经济的机动性所带来的分支型社会 在草原、森林与谷地中产生了帝国、部落联盟与分散部落的社会形态 因此也造成了统治权威程度的高低不同 在这个以机动性著称的游牧社会中 与农耕社会所要求的稳定性、安土重迁、循规蹈矩以及由此演化的社会规范与禁忌格格不入 因此不难理解各种古籍中所谓“夷狄禽兽”“戎狄豺狼” 但这种边界并非不可逾越 一如游牧部落中最富裕与最穷困的人们都选择定居 也有不少农耕人口或出于逃避统治或出于其他选择游牧 半农半牧、兼从渔猎等等都是存在的 但遗憾的是边界的壁垒存在于各时各地各样人群 它可以叫做boundary, 也可以叫做stereotype,当然也有可能变成stigma 最令我折服的大约在结语《边界·移动·抉择》 一语双关不仅从历时性描述了游牧者的历史进程 更提出了共时性的思考:现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跨越学科、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壁垒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