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九三年》是一本由雨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三年》精选点评:
●过去只留意法国大革命光彩的一面,现在看到了流血的另一面,更明白最终人性才是主宰。
●每个人物身上聚积的矛盾性都直指着人类社会变更时最深的冲突,政治信仰和生存道义之间的抉择始终处在一种无法跳出的因果循环中,社会形态憧憬着更美好更自由的生命活动,然而也无法不以当下那些脆弱又坚毅的生命去换取。 朗德纳克,戈万,西穆尔丹, 米歇尔·弗莱夏, 泰尔马什,政治立场对他们的意义都各不一样,但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似乎又拥有无尽的交集,这也许就是浪漫主义要传达最高的信仰。雨果的最后一部作品,描写与哲思交替攀登,十分敬仰。
●就因为历史的残酷,个人的温柔才格外美丽
●各种巧合。
●《双城记》和就《九三年》都是叙述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前者表现的是文明的偏执,后者显现的是野蛮的力量。雨果在这中间倾注的人文主义情怀让宏大的战争场面多了许多温情,也让人更多的去思考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20130323购买
●大三時候讀的吧,阿練推薦的。
●法律之上是公道。
●构思极其巧妙,不愧大师。
●郑永慧先生的翻译真是精彩!
《九三年》读后感(一):一本足以让雨果永垂不朽的书
《九三年》为什么不拍成电影呢,实在可惜了。故事背景广阔,情节曲折,伦理拷问惊心动魄,文字的立体感现场感超强,最后雨果通过戈万表达的社会理想非常穿越,非常适合用来启蒙现代中国人。如果雨果早出生30年来领导法国大革命该多好,“革命”也不会像列宁式那样面目可憎。向雨果致以红色无沿帽的敬礼
《九三年》读后感(二):给雨果他老人家跪了
作为一个白羊座急性子,看完这本书后我越来越佩服我自己。
苦苦等待的郭万到了178页才现身,之前的阅读真是煎熬。
不过还是要佩服他老人家深邃的社会历史眼光和汹涌磅礴的气概,涌入穿的巨臂描绘出了一幅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
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需要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需要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消灭敌人。这就需要郭万,需要人道的力量。只有人道的力量才能战胜邪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善就在恶的旁边,他们相伴而生,而且善最终必然会战胜邪恶,人性也一定会回归。因此,残酷的斗争会在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土崩瓦解,坚强的意志让位于柔软的心灵。已从暗道逃出城堡的朗德纳克,在听到眼见自己的亲生骨肉快要葬身火海的米歇尔弗莱沙尔的悲号后,动了恻隐之心,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返回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置革命利益于不顾,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得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虽然是毫不妥协的革命原则的化身,但是内心却爱郭万胜于一切,郭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尽。
就是这样,人道与暴力的矛盾贯穿始终。没有终止不了的暴力,只有人道的光芒万丈
《九三年》读后感(三):偶像郭万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雨果的书,那就选择《九三年》吧!
《九三年》里提及的人物得有近千个,展现出法国大革命及共和国创立前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最重要的人物却是郭万。虽然他出场很晚,全书过半后才出现,戏份也不多。“郭万三十岁,有着大力士的外貌,预言家的严肃目光,孩子般的欢笑。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打仗的时候,他总带着必需的梳洗用具”。郭万真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心太软”,为此,他的老师,也是“监军”,西穆尔丹不断批评他,最终判处了他的死刑。
但郭万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他对人生真理和人类命运前途的追求。“我要人类的每一种品质都成为文明的象征,进步的楷模;我要思想上的自由,观念上的平等,心灵上的博爱”;“我的想法是不断前进。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就会让人后脑勺上长个眼睛了……老树的爆裂声就是对幼树的召唤”;“(孩子)首先要归生养他的父母,随后归教导他的老师,再归使他成长的城市,再归至高无上的母亲——祖国,最后归伟大的祖先——人类”。郭万作为一名贵族,没有去维护他富足的过去,选择了拥抱未来,没有在战争中痛下杀手,选择了宽恕一切敌人,这都源于他统一的思想,那就是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博爱”。
其实,郭万的思想就是“启蒙主义”思想。郭万身后站着康德、伏尔泰、卢梭等一批巨人,他们引导人类走向最终的思想胜利和自我救赎,虽然到今天为止,“启蒙主义”依然与宗教混在交织,“百科全书”有时抵不过迷信愚昧,但“启蒙主义”一直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
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两百多年前的郭万,显得太超前了,“启蒙主义”也没有多少人了解和关心。但缺乏信仰的中国人,应该把“启蒙主义”当做一种宗教来信仰,相信科学、唯物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做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堂堂正正的人。
临死前,西穆尔丹问郭万,“你在想什么”,郭万说:“未来”。
【故事简介】1793年,势不两立的祖孙俩朗德纳克和郭万,在法国西部的旺代开战了。一个代表要恢复国王统治的旧贵族,一个代表保护和发展共和国的新青年,经过3个月激烈残酷的斗争,郭万把杀人如麻的叔祖困在了自家城堡里,但最后一刻叔祖却从地道逃脱了。然而,当朗德纳克看到三个孩子快被烧死时,义无反顾回到城堡救出了孩子,自己却被关进了地牢。被叔祖义举感动的郭万,经过了思想的斗争,最终放走了他,自己走上了断头台,而视郭万如自己唯一的亲人却判处他死刑的西穆尔丹,最终也饮弹自尽,让人唏嘘不已。
v
《九三年》读后感(四):革命,革命
革命的发起人具备一定的实力,却往往代表不了最大的推动力。推动者往往是舆论的操持者,是最广泛而且平凡的民众,是最弱者也是最强者。革命的风是从民间吹来的,可又不是土生土长地孕育的。它的发源地往往在社会里综合实力的中层,有底层的积怨做基础也由于上层的矛盾做导火索,于是一点星火找到了助燃的稻草,如果遇到合适的风向保不定也会滔天。
它的主张往往由于来自中层而更贴近民众,而它萌芽的状态考验了它的科学性。当它还处在被称为“思想”的状态时,它所受到的传播、修正、攻讦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试金石,于是,时间与社会的淬炼终于从火炉中将它捧出,放在大众的土壤里。这时它的革命性是值得钦佩的,那是一颗成熟的、金色的、跳动着的种子。
这种子由土壤供给着养分,开始膨胀继而萌芽,那景象也是欣欣向荣的。
唯一可惜的是,此时它扎下了根,不再跳动,也不敢跳动了,它本身不再拥有自由,更不情愿受淬炼了。
……(略了点)
深深扎根的新芽破土而出了。不需多费思考就可以想象来自民众这块肥沃土地的小苗会生长得怎样迅猛、热烈、不可阻挡。巴士底狱被冲破了,激动的民众关押了王位上的两个小孩子——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一声激进的建议就可以令愤怒且狂热的民众把一座华厦碾作齑粉。
在法国,那名叫法兰西的皇后杀了名叫王权的国王,投奔了罗伯斯庇尔,生下个女儿,断头台。这个黑寡妇女儿成为了法兰西力量的标志,这是个流血的年头,郭尔说。
新生的芽儿,你能否想象它的力量可以怎样巨大?一切妄图规定它生长的方向的,都不可能在沸腾的呼声中多争取一秒生存的机会。决不饶恕!决不姑息!多伟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啊,可惜还不够,我们加上“或死亡”!芽儿的劲头势不可挡,他从挣破的断枝中刺出利剑,那些老而腐败的东西正好撩拨起它建立新生的欲望,它同时发现,愈是面前有敌对的对象,它的潜能便愈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成长起来以后呢?它不会想,只说先前的任务是扫除一切的敌人!因为宣称占据了一切就意味着没有敌人飨它辘辘的饥肠,因为宣布真正的胜利就意味着一切狂热的终止和舆论的降临。
有人说,矫枉过正了,他被砍下头来。
有人说,革命之上必定有人道,他被流放了。
那颗曾经的芽儿呢?它或许像《一九八四》里那样,走向极权,或许像1789的法国大革命,走向专制……前者是土地的灾难,后者是种子的悲剧。
记得我看奥威尔时,脑海中总不免蹦出这样的念头:我面前这片土地,也曾经有如此的狂热,如此的灾难;而读《论自由》时又不免想,我们的国民又是否做到了干预他人的生活时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御呢?至少手中的几本书,前言无不是先以阶级分三六九等的,都是“冒认不可能性”地说由于阶级局势几位作家还不能热情地全部投入革命的。我冒失地想,为什么我们倒宁愿以为借来的教条全部是正确的,而不学着早被我们定性的雨果、穆勒、狄更斯、歌德,站在明亮处分析革命这座巨峰的阴影呢?
《九三年》读后感(五):人道
《九三年》这段历史我以前真的没有涉足过。从我以往读雨果的书的经验我知道他一定会对建筑物进行详尽的描写还会对历史中的战争进行自己的评论。果不其然,我没有猜错。但这次有点不同,我居然读进去了。可能是大了吧。所以以前不在意的东西现在也可以去看了。说实话,他让我对法国大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法国更加痴迷。
其实,我印象深刻的应该只有几个人。当然,深刻刻画的本来就只有几个人。先说郭文吧,无可置疑。他是我最喜欢的人。他骁勇善战,心地善良。虽然身为贵族却可以看清历史的方向毅然决然的投身于革命中推翻君主制。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思考。他可以发现革命的不足。我真的好喜欢他设想的世界啊。理想的共和制。他可以设想男女平等,可以设想没有战争,可以设想没有税役……郭文的愿望无疑是美好的。只可惜他走的比自己所处的年代要太快了,所以他的理想不能由他去实现。但是,他是胜利者。在理智与人道的抗争中人道取得了胜利。最后,郭文放走了朗德纳克。也许,这会给革命带来阻力。可是,那一刻,郭文救的不是保王党的领袖而是一个不顾自己生命危险身陷大火之中去救三个孩子的八十岁的老人而已。在他身上郭文看到了与以前不一样的东西。他看到了人性中熠熠生辉的东西。他知道朗德纳克变了。他知道自己无法杀了他了。尽管,面临着自己会死的风险,但郭文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放朗德纳克走。自己去承受死亡。因为,自己的良心不允许自己坐视不理。所以,郭文选择走进死局。我尊敬这个人。他值得我们去敬仰。
对于西穆尔登,我觉得他很可怜。对,革命的爆发他功不可没。但是他实在太残忍了。除了郭文,他谁也不在乎。就是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他亲手葬送了郭文。其实,西穆尔登也很有智慧,只不过他看到的东西太近了,太浅了,太少了。所以,他才会有那样的思想,才会如此残暴,才会这般不通情理。但,说实话,我没有想到,最后,在郭文死时,他竟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了结此生。不过,仔细想一想。这辈子唯一爱的人被自己亲自判与死刑,一定很难受吧?一定会近乎发疯吧?所以,西穆尔登才会自杀对吗?其实,在战争中那些残暴的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这我知道。所以说,西穆尔登只是革命的炮灰罢了。两百多年后人们记得罗伯特比尔,记得丹东,记得马拉可又有几个记得西穆尔登呢?
朗德纳克我一开始就不是很讨厌他。他很勇敢,有智慧。他不过是一个贵族,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国王而战,只不过是守护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已。但是,他太残暴了。他比西穆尔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口号是“绝不饶恕,绝不宽容”。多么可怕。但是,到了最后,他人性中的沉睡的部分苏醒了。他冲进火中去救那三个孩子。他的形象就瞬间升华了。他变得如此可敬。
对于泰尔马克我只想说命运对他他不公平了。很明显,他很有才能,而且,他是一位哲学家。可实际生活中他只是一位乞丐。他救了朗德纳克,却因此给别人到来了可怕的灾难。因此他深感自责。我想说他真的很善良,而且,是一位智者。另外,我想说的是那位母亲真的很伟大。当然,巴黎的红帽子营让我吃惊。他们真的很在乎这三个孩子。而那个最后放火的人真的坏到了极点。不过,他还是有一点可取的就是忠心,他对朗德纳克真是忠心啊。
罗嗦了一大堆。我觉得《九三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雨果的作品嘛。里面最后郭文的思想斗争,郭文和朗德纳克的对话还有郭文和西穆尔登的对话真的很好。人文主义,真的希望现在处于战争中的人可以多考虑考虑人文精神。这样人类有可能早点进入和平的世界。愿人道主义充满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