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之战》读后感100字
《缅北之战》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北之战》精选点评:
●不加修饰的营连级战斗场景素描。没有太多的修饰与总结,几近于第一手资料。一方面感慨远征军的好运气,为他们的空优、机械化、火力与通讯优势等等,一方面也不得不感慨战术的缺乏想象,迂回仅限于营连级别的规模。倒是让人联想起美军在意大利战场,也是一次次的击破,然后面对对手的下一道防线。
●非常生动,非常好看;和多年以后的传记相比较,更显得当时的生气勃勃。
●黄仁宇,战地记者,吼吼。
●你别说,这个所谓“新闻”还真是有意思的很。。。
●黄仁宇战地记录
●战地报道人员的角度 ,报纸上发表的激发国人正能量的战时记录, 氛围甚至不乏轻松。黄仁宇对战斗的描述就像是描述一个团队如何操作一个项目(当然所有轻松的前提是他们赢了而且境遇也不如远征军悲惨。)这些成就伟大事实的军人们在其时并无暇考虑后人回顾时的悲戚感悟和戏剧化的情感消费。
●朋友很久之前送的书,近来翻了翻。几篇通讯稿抓细节环境渲染都不错,但年轻时黄先生的文字功力确实不敢恭维。最后相比前一百多页的通讯,还是很感兴趣后几十页#用落后的农业社会发起现代战争#
●黄仁宇先生年轻的回忆录,作为了解他的入门作品,还是有必要读来看看。
●老黄以前的文章读起来颇感幽默。故事性太强,以至于我觉得这是本小说。那叉叉框框和形象的象声词是怎么回事!
●说实在写得挺一般,文笔还是比较稚嫩的。而且故意写得很片面,当然是有作者考虑对国内激励的因素。
《缅北之战》读后感(一):缅北之战
这本书有点买急了。还以为是评论缅北之战的作品。没想到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报导作品。 缅甸之战是中国国民党军抗战的出色战役之一。可谓艰苦与辉煌。由于我只看过邓贤的《大国之魂》,虽有了解但并不全面,所以才对此书感兴趣。 作者是亲身经历此战的。而且作品本身是为报纸所写。倒是角度相当不同。基本是身边发生的战事。从内容上看,确实是坚苦异常,并不如邓贤之书那么轻松。当然终究是胜利了。证明在同等情况下,中国军还是能战胜日军的。略可以读读吧。
《缅北之战》读后感(二):死亡之余的安憩
读着黄仁宇二十五岁在异域的见闻,见其如此年纪便经历经世未有之变革,字里行间散发着硝烟味,身临其境一般。
感觉最深是书中对死亡的看法,从前看了那么多的战争片,从来没有静静思考一下这人类最为痛苦的事情,死亡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战争中尤甚,把人们带入生命稍纵即逝的种种机会当中,引发活着人的无数的久远的沉思,无数感怀和神秘的思绪。
在拉班追击战中描述了一位日本大慰的死,作者感言死者的身份与己何等的相似。同样的年龄层,类似的教育背景,死前还在温习英文。作者追思着死者生命的历程,若不是有这场旷日持久的死战,同是书生的他们当做坐在书桌旁。此情此境,在战地日记里只有平实地记录,全无私人情感,只有看看着黄仁宇日后的回忆才能加以延伸,他写到,“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大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读到此处,可以感觉到作者上文说到的,在死亡之际享受着难得的片刻安憩。
《缅北之战》读后感(三):人生选择
历史书读多了,突然发现那些耳熟能祥的作者的经历也串联起来。让我们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原来黄仁宇曾是郑洞国的副官,也正是在郑的帮助下,黄可以在战后飞赴美国求学。众人一定有疑,多数人是被周围人影响,抗日之后身不由己的卷入内战,但黄虽然长期军旅,却决然而去。
抗日后期,蒋介石只说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和日本一样,开始大规模从中学生就开始征兵,就有黄仁宇这样的南开大二学生投笔从戎。可机缘巧合,他参加的是最先进的中美搭档的远征军,第一次有了国际化的视野,看到了美国战地记者的做法,连写作也学会了点线面结合的国际主流写法。这对于他以后选择继续向美国人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历史笔法非常关键。
缅北之战,是他的第一本书,既要鼓励民众,也要保守军事秘密,既要彰显才华,也要感叹生命无常。在枪林弹雨中思考,说:到了危机时候,人反而比平时更容易去冒险,这就是战场。
同步在看天涯上的对越作战老兵回忆录,发现任何时代都一样,战争中在战友缔结的友谊超过任何其他的患难经历。
《缅北之战》读后感(四):随手记
《缅北之战》读后感(五):职业军人、业余新闻记者、未来历史学家
黄仁宇作为历史学家的大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也有不知道的,不过这类人估计是不会来此看文的,所以大致可忽略),不过本书却并非历史著作,而是作者在抗战期间,于前线写成的一系列战地新闻通讯稿件。在时过境迁的今日,这些文字该如何归类?大概分到“纪实历史”,算是勉勉强强吧。
书名《缅北之战》,已经基本点明了事件地点,本书所载战事,发生于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期间。黄仁宇当时为新一军参谋,前线观察员,在服役之余,兼记录一些军中见闻,给后方报纸刊登,此为书中文字来由。因此,本书既不是完整记叙中国远征军历史的论著,也不是戏剧性铺陈的小说演绎,只能算是一些有些别开生面的“另类”史料。若要全面了解远征军,本书不适合(推荐《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实录》);想要看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本书也不适合(推荐《远征》《我的团长我的团);而其本身的新闻价值,随着时间流逝也已不复存了。因此,虽然我是黄仁宇的读者,但还是认为,如果不是最近几年远征军题材的走红,如果不是因为本书作者是日后写下《万历十五年》,大名鼎鼎的黄仁宇,那估计本书是不太会有机会频繁再版的。从某种角度上,阅读本书的收获更多不是对缅甸战场,而是对作者黄仁宇本人的更深入了解。
黄仁宇从过军,这一点读过他作品的人大致都有所了解。不过这段戎马生涯,对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他究竟有何影响呢?从本书中大概可以有所窥探。本书写于1945年,当时的黄仁宇尚未至而立,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比起日后那个老成的历史学家,他的文笔当然显得稚嫩。毕竟身为职业军人,他的手主要用来拿枪,拿笔那是兼职,业余的。不过,即使是在这些业余兼幼稚的文字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些黄仁宇具有的特质。他的通讯稿并不是用旁观者的视角居高临下,麻木空洞地叙述,而是努力去构建场景和人物,描述战场上的气氛。比起干巴巴的通讯稿,他的文字显得更加有血有肉。这一点,在他以后的史学作品中,不仍能有所体现吗?《万历十五年》不正是以其极具切身感的历史叙述,以及独特的视角切入和丰满的人物描摹而引发史学界地震,让人感叹“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吗?这种特质,也许正是那些一开始就端坐于象牙塔高墙内的史学家所不具备的吧。
此版本在书后还收录了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中对缅甸经历的记载,阅读时互为补充印证,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