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精选

2022-03-28 03:3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精选

  《古代艺术仪式》是一本由[英] 简·艾伦·哈里森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艺术与仪式》精选点评:

  ●散文般的语言也能传达学术思想,向女学者致敬,向译者致敬。

  ●周作人的寫那篇跋在是好,他也同意此書末尾略為無趣。此書的觀點放在現在算不上新鮮了,好在資料是有趣翔實,大開眼界。

  ●刘宗迪译。我是多么喜欢韵体

  ●哈里森是伍尔夫的隐秘情人之一

  ●写论文用

  ●活泼泼的原始激情~译笔超级古雅优美~

  ●受金枝的影响很深,学术上由于时代原因可能有些观点过时,但必须强调在文学上有令人惊叹的启发性,而且文笔高雅得出乎意料。

  ●关注点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艺术源于仪式——从现实生活到仪式到神再发展成艺术。古代仪式是交感巫术的再现,【金枝】里也有对周期性仪式的描写。本书侧重于是式的激情化、集体化与抽象化,从而使之从有实际目的的仪式到把自身作为目的的艺术的转变过程。其中,歌颂英雄这一移民时代的产物,亦渐渐取代了传说的酒神仪式。伴随着宗教的衰落,艺术逐渐从仪式中脱胎换骨,现代艺术已经成为了对艺术家丰富内心的摹仿。末了,最后周作人选的几段回忆录是真喜欢。

  ●剑桥学派的理论还是多有启发性的

  买这本书,是在去年圣诞节的南方书店。当时正在备原始艺术方面的课,恰巧圣诞节那天也无事,找些书来做伴,就买下了它。

  一放,到最近才开始阅读。

  关于艺术起源,我原本有些浅薄的了解,模仿说、宗教(巫术)说、游戏说、表现说等等,本以为这本书就是冲着“宗教说”一论而作的,甚至读到书的中篇时也这样认为。而渐渐深入,在被哈里森的学识和译者刘宗迪的文笔深深吸引的同时,也体悟到作者本身要表达的内容还要更深层。读到最后一章,我依然没有被哈里森“艺术起源于仪式”的观点所说服,可作者对于艺术与仪式,艺术与生活、包括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的见解,不仅丰富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同时也能给我们其他方面的启迪。

  因而,这是一本好书,不论是要去研究艺术的起源或是借此了解古希腊宗教,或是思考艺术究竟是何物,抑或是聊解在艺术之路上的迷茫,它都一本值得再去看几遍的优秀的著作。

  .s:惭愧读书之前不识哈里森,读书之后去网上搜索,也仅有千篇一律的几个文字的简介。遥想当年的那位女先生,才华横溢,好学博闻,自信前卫,我有感司马迁之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二):《古代艺术与仪式》,非常来劲

  读一本小书,《古代艺术与仪式》,非常来劲。

  作者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 1850-1928),据译者刘宗迪介绍,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坛女杰;在我读来,作者真的是博学多才,每每让人豁然开朗,自是喜爱有加。关于酒神颂的辨析,真是让人有会心之感。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于“摹仿说”理论的批驳,好来劲啊。她说:

  “艺术并非源于摹仿,毋庸说摹仿是源于艺术,源于感情表达活动,一直与艺术形影不离,相伴始终。”

  “可以说,整个“摹仿说”理论,都是误入歧途了,因为它对一种广泛存在的人类活动的动机做出了错误的解释。”

  当然,她也看到了柏拉图的摹仿说的原因:“艺术不是摹仿,但是,艺术,还有仪式,却往往包含着摹仿的要素,在此意义上,柏拉图是正确的。”

  书中讲到“对于野蛮人而言,二度降生与其说是特例,不如说是常规。”也让我想到了荣格的变形理论,二者真是心有灵犀啊,虽然一个是社会学的,一个是精神学的,前者较直观,后者较微妙,但无论如何,人类对于二次诞生(复活/变形)的渴望是一致的。

  最后,让我来劲的是译者刘宗迪的文笔,让我觉得很来劲。同握译笔,我极想找到这本书的原文,对照一下,应该能够有所获益吧。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三):读书笔记:古代艺术与仪式

  这是一本从“神话——仪式”学派角度、以古希腊材料为凭据来讨论艺术发生的书。作者认为,艺术和仪式具有同一个源头,但这个源头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仪式当然涉及了模仿,但是并非源于模仿,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十五。……(仪式)是实际的实践活动的再现或预期。”(P13)艺术和仪式的目的都是展现激情和渴望,达成情感的自然宣泄。

  为了表现情感,人们不仅在内心想象,还要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初的仪式:哑剧舞蹈。作者运用了当时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知识、情感和行为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而从知识到行为之间,有一个间隙,在这个间隙中人们的感情在起作用,使得人们可以在各种行动中进行选择,而所有的精神生活才建立起来。仪式性的模仿不完全是实用,也是为了创造、重温情感。当然,个人的短暂感情是很难固定下来成为仪式的。能够转变成为仪式的是公共情感。而转变成仪式,就需要固定的时间和日期,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对于原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吃饭和生育,而这二者都是顺应季节的,“周期性是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一个必要前提”。因为仪式有了周期,所以情感得到了延宕,并因为这种延宕郁结为观念。仪式中的领舞人,也为观念的人格化提供了雏形。于是:舞蹈的重复形成了仪式,仪式的参加者/道具(比如五月节的神木)就通过人格化形成了神明、精灵之类的存在。

  在讨论了仪式之后,作者将关注点转回希腊的春天庆典,通过分析希腊古老的酒神宗教提供了从仪式到艺术的演变痕迹。亚里士多德在陈述中指出,“戏剧的起源是酒神颂带头人的即兴表演”。作者分析了酒神颂的三个因素,即1、春天庆典,用哑剧舞蹈表现春天复苏、用仪式促进农事丰收;2、以牛为致福的圣牲,并逐渐演变成神明的概念;3、狄奥尼索斯和再度降生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的情感因素渐渐淡漠了,而原来大家一起参与的群舞逐渐演变成在圆形场地里表演的合唱队(希腊戏剧),参与者开始演变为观众。渐渐地,具有实际目的的仪式转变为了价值在于自身的戏剧(艺术)。由于对其具有有效性的信念消失,人们将仪式的效能转变为神明/魔鬼一己的责任,仪式演变成了神明/圣餐/祭献;仪式的精神瓦解了,然而仪式本身的行为模式却保留了下来:仪式的框架装进了英雄故事,而变成了艺术。而后,作者又进一步讨论了雕塑艺术和仪式的关系。一部分雕塑的主题是仪式本身,而另一部分神明的雕塑表现了仪式人格化的过程——现实生活(本能的反应)弱化成为生活的仪式再现,而仪式的心像透射又形成神明的观念,最后产生的摹本就是艺术的雕像。

  最后一章中,作者主要讨论了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诸领域的关系,并评述了其时的艺术思潮和现象。对作者而言,真正的艺术还是要从生活的激情中产生,而打动大多数人、激起大多数人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四):从仪式中迸发的艺术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只有171页,大概已经在我书架上躺了有些年头了,我是纯粹被上一本超厚的《4321》看伤了,所以才拿起了这本书,事实证明阅读体验极佳,以至于我又把与之相关的人类学奠基之作《金枝》放到案边,打算开启第N遍阅读之旅。

  作者哈里森女士是19世纪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神话-仪式”学说的创立者,通晓十六种语言。周作人曾力荐她的著作,更提及老太太过了七十还开始学波斯文,还从俄文翻译两种书。我以为,任何一个时代,只要能耐得住寂寞,专注于自己的喜好或领域,七十亦可是新生。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资讯发达,但也是最坏的年代,因为太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所以,需时刻自省之。

  刘宗迪的这一版译文极好,信达雅的典范,我忍不住上网查了下,目前另一个译版仍有原价可购,但此版旧书已飙升过百,要知道这本2008年出版的书原价也不过是19元。刘教授本人本科学大气物理,文学硕士,法学博士,简历明晃晃的耀眼。大概因为文理兼通,所以翻译的文字活泼泼的生动。

  言归正传,这本书的宗旨在于阐明艺术的功能,也就是艺术对生活的意义,其主旨在于说明原始艺术是如何从仪式中脱胎而出,同时进一步说明原始神明就是仪式的投射,是仪式的道成肉身。

  哈里森沿用了弗雷泽《金枝》的写法,通过列举大量的古希腊仪式和神话,深入浅出的回答“艺术是如何源于仪式又高于仪式”的问题。“仪式是一种再现,是一种重演,是生活的复本或模拟,仪式总有一定的实际目的。”俄罗斯女孩祈求亚麻快快生长的舞蹈表达了她们的心愿,是欲望自然而然流露的仪式;但对希腊人而言,当舞蹈从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变成了供人从远处欣赏观看的对象,因这种全新的旁观者态度,艺术和仪式之间被划出了界限。“艺术同样也是生活或激情的再现,但艺术却远离直接行动,艺术不会导致一个实际目的的实现。”所以,艺术是形而上的,它不是为了实用而存在的,它是为了滋养你的想象和精神,表现当下的情感,甚至最好是未来的情感。

  哈里森在书中还提及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当然她不敢亵渎上帝,提及上帝与艺术的关系时,直诉为“我们无话可说,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诸如此类的关系”,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遗憾,我不觉得她对圣像艺术与仪式没有自己的考量,但有鉴于哥白尼的下场,只能选择避而不谈。至于其他诸神,她则侃侃而谈的说“任何一个神,只要你对他的来历刨根究底,都不难发现他原本是蕴含在一个仪式的躯壳中。神,这最早的艺术作品,原本是从仪式舞蹈中涌现出来的一个虚幻的想象之物,后来却被反过来投射回现实世界,在现实空间中凝聚成形,获得具体存在。”细究之下很有意思,希腊诸神并无实体,源于原始岁时舞蹈,却被希腊人赋予人格,他们有人的形态、人的喜怒哀乐、甚至与人一般,各有各的缺点,人间闹哄哄,神界亦然。到了基督教的时代却刚好相反,基督教源于耶稣神迹,他是真实的存在,却最终在尼西亚会议上被认定与父同质,从此孤零零的在神座上存在。

  本书最后一章字字珠玑,哈里森分析了艺术与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的关系。艺术、科学、哲学最终殊途同归,都与世俗功利和个人物欲分道扬镳。艺术要求我们去看、去体验,无论是当下体验到的欣悦,或是对未来前途未卜的恐惧与执著不息的希望,艺术的目的就是情感的表现与沟通,它并不像仪式一般带有功利的目标,它只是一座桥梁,通过看,通过听,你与作者产生共鸣,你回忆起一切属于美好的事物,你被美所打动,这就是艺术。

  《古代艺术与仪式》读后感(五):沈胜衣:朴实安静的新鲜空气

  在这个“标题党”抢夺眼球的时代,近期有一本好书,却因为书名过于朴实、安静,乃至有点学院气与专业化,如果我不是在书店里随手翻开,不会知道原来那么合心:英国女学者简·艾伦·哈里森的《古代艺术与仪式》(刘宗迪译。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2008年9月一版)。

  首先,它虽然是神话——仪式学说的入门性和概论性读物,但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我心仪的古希腊,追本溯源地探究了古希腊的庆典、神话和美术,同时,也“展现了古希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宗教和风俗文化”。

  其次,更令我惊喜的是,原来作者和此书是早经周作人推许介绍并亲自翻译过的。《译序》特别指出这一点,书后还附录了周作人《希腊神话一》一文。诚如译者所言,他翻译本书,是在“重续文脉”;而介绍前贤的译介情况和附录文章,这样的细节处理也是一种学术史的接续,这样的“希腊重现”,见出译者、责任编辑和出版社的一份诚意,值得赞许。

  周作人早在本书出版的1913年就已读到原著,赞赏它带来“新鲜的空气”。此后,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多次翻译过哈里森(周译哈利孙、哈理孙)的《希腊神话》等著作有关章节,又多次撰文(《希腊神话一》、《希腊之馀光》和《我的杂学》等)推荐、介绍。他反复向国人推介哈里森的一个重要观点:古希腊人的爱美、其艺术之美,是因为美术家与诗人清除了宗教中的恐怖元素,净化了野蛮、愚昧和丑恶,使“宗教不但无力为恶,而且还有积极的为善的能力”。从而,“希腊精神避开了恐怖与愤怒而转向和平与友爱”——我感到,这是与周作人的思想相通,于其心有戚戚焉的。他推许哈里森乃至推崇古希腊,并不仅仅是出于神话研究等学术和文学的考量,而是大有针对国民性的入世意义。

  回到这本《古代艺术与仪式》,周作人和今译者刘宗迪没有夸大,写得实在很好。

  从小处说,本书介绍的古希腊文化背景,“尤其是她所刻意再现的古希腊春天庆典和酒神祭典的狂欢光景,更令人情不自禁地流连低回、心向神往。”当中,我特别喜欢的是节日庆典中的植物崇拜:古希腊人用顶端带有绿叶、满缀装饰物的橄榄树枝等做成“花柱”,颂神祈福,以求为村庄带来葱茏的春意生机;他们戴桂冠、秉桂枝亦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不是为了卖弄风情”,而是借此呼唤新的生活。这种植物化的生活,确实令人流连神往。

  在大处,本书的主旨是:原始宗教仪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演变来的,而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乃是源于仪式。这一发现的“现实意义”在于:“仪式是人类的一个永远的需要”,我们大多数人是凡夫俗子,不可能生活在高贵的超凡脱俗的艺术和学术中,只有在平庸的集体性仪式中自得其乐——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我们经常要无奈陷入的集体性活动,其于人类本质的必然性。这是本书给我等俗人带来的清醒认识。

  在总论性质的最后一章中,作者还以其缜密紧扣的逻辑思维、娓娓动人的平易口吻、典雅流丽的清新文笔,很好地阐述了艺术与科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关于生活的真义,关于人成熟后应以科学态度化解伪艺术化带来的自我中心,关于不应一味眷恋过去等等,都很有启发意义——它不仅是一本讲艺术的书,还是一本谈生活的书。

  正如它不仅是泛论艺术与仪式,还是古希腊文化的上佳读物。这是一本书名并未涵盖所有内容、我们容易忽略的好书,值得在“标题党”泛滥的浮躁时日中细心品读,就像呼吸同样朴实、安静的新鲜空气。(北京晚报 2008-12-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