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锦集
《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加纳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让人成为人》精选点评:
●你值得拥有。
●作者想容纳诸多课题,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电影、戏剧……每个都可成一本书啊,这种组织方式的划分粒度太粗,以致各主题都点到即止,读来不过瘾,至少我不习惯。艺术不如加德纳,音乐不如古典音乐,哲学不如的更多了……样样讲样样不精
●内容不错;但是错别字较多,图片是蓝色的
●20190411 47 当我们之间出人意料地相互契合各得其所时,那些停下来的时刻,除了舒缓的呼吸和微笑,生命别无所指。要成为一个无限的人。
●翻了一遍,入门读物,有些有趣的句子。将来也许收藏一本英文版。
●通识读本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看
●读书方法不对头,读完一星期忘得三三两两了。宗教那一章印象挺深的,道教和佛教比较认同。有些位置写得好,比如绘画方面,当具体是什么又忘了,大概是大脑的本能吧,毕竟不属于实用的书,这样一来,考研的初衷不衷了。音乐什么的,记得巴赫发明了什么率,格瓦拉是民族主义者,贝多芬献给拿破仑的死亡。
●这才是学校里该读该教的东西。什么思修什么马列什么玩意儿!
●内容多且杂,也比较简略,到最后仍然难以确认人文学要研究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大学科研究的尴尬之处
●入门级别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一):艺术通识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理解问题 看起来不是很顺 不过不顺还有个原因 因为是西方人编的 其实我对他们的那些歌曲名人书 都没看过 宗教信仰啥的也都没有 有很多地方不是太了解 慢慢看 已经看了第一部分了 神话那些人名字都认不全 有点吃力 还是希望有些收获 看了这个 可以接着看我的千面英雄 和简析荣格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二):人之为人的艺术
厚厚的一本人文学通识。全书分三个部分介绍了人文学,分别侧重于介绍人文学与人的关系、人文学学科、人文学主题。
书的封面有红、灰、棕三种颜色,我的这本是红色,很好看。
虽说是一本教材,但全书内容并不深奥,没有基础的人也能读。书的前两部分主要对一些重要的人文学作品和艺术家做了介绍和赏析,最后一部分既是人文学的主题,又是哲学常常讨论的问题。
因为是一本教材,所以本书每章最后都有一些思考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好的回答也不那么简单。不过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培养读者的人文学思维,加深对人文学的理解。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读者,之前也没接受过系统的人文学学习。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人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也是长期积累的一块基石。
整本书是精装,纸张厚度适中,有很多插图和一些彩图。由于是合译,书中的专有名词翻译有时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希望新的版本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三):学得慢、不会学不要紧,只要坚持学下去,总有一天由点及面你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矩阵
说起艺术,可能大家都觉得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你家里的一幅画,看过的一本书,每天会听的音乐,最近看过的电影,这些都是艺术。没有人能够脱离艺术而生活,我们每个人,不是在创造艺术的路上,就是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
所以,当看到《艺术:让人成为人》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突然生出一种生而为人的感动。
我们成为人,区别于别的动物,也许不仅是能否制造工具的区别,也不仅是其他身体构造、智商能力等等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艺术,让我们区别于动物,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在不断的艺术文化的创造中刷新人类的意识,改造着这颗星球,让它在宇宙中闪耀出生命智慧的璀璨星光。
《艺术:让人成为人》多达97万字,是曾任多所大学的(包括哈佛大学)人文学科教授理查德·加纳罗教授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教授合著的一本巨著,这两名教授合力把多年研究的人文学内容集合成册,意在让求知的人能够尽可能地通过一本书建构起人文学的整体框架,知晓人文学的来龙去脉,了解人类文化的传承。作为人文学通识,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知识类读物,是一本教科书性质的工具书。
那么,人文学是什么?跟艺术又有什么关系?艺术泛指人文,“人”,即是自然,“文”即是文化。自然文化,包罗万象。
人文学刚开始只是从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而来,曾经只是研究古典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内容,而现在,人文学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因为我们人类永远都在不断取得创造性成就,为人文学持续添砖加瓦。正因为人文学是活的,是一直在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说明它。如果硬要规定人文学的定义,那只能说它包含人文学科和人文科学的全部范畴,其中包括历史、哲学和艺术(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台剧、电影等)。
《艺术:让人成为人》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人文学和我们的关系,介绍了人文学的各个学科,并讲解了人文学的各个主题。
有的人说,因为《艺术:让人成为人》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导致很多东西只是点到为止,根本没有深入解说,让人看着一片茫然。
可是我想说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不论是理查德·加纳罗教授也好,还是特尔玛·阿特休勒也好,他们都强调综合性教育,喜欢采用综合性、交叉学科以及个性化的方法给学生讲授人文学。他们认为人文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像一个人先得有骨架、一幢房子得先搭出结构框架一样,我们有了人文学的整体概念之后,学起各个分科的内容来才会更有体系。
有了人文学的综合基础之后,各个分科的内容掌握起来也更加连贯和巩固。反过来,研究细分的学科,因为太过细分而容易受制于门类的局限。虽然人文学的任意一门学科都已然庞大,深入研究都无穷无尽,好比文学,如果每一本文学作品是一滴水,那所有文学就是海洋,我们穷尽一辈子都没办法深入到海洋的各个角落去研究每一滴水。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研究一门学科,不顾其他,就容易在海洋中迷失自己,难免会因为无法穷尽而觉孤立无援,因此,以综合的人文学为基础,我们便能统观全局,就像研究地理,我们总是先知道了地球有几块大陆几片大洋,散布在什么地方,才会去研究大海里的物种和岩石的成分。
再者,学习综合性学科的意义,还在于可以了解各个分科知识的关联性。
在《艺术:让人成为人》中,介绍文学起源的部分,讲到了荷马史诗《伊利昂纪》。说到“荷马史诗”估计大家都能记起上学时候历史上学到过,可是荷马史诗讲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就未必清楚。其实,荷马史诗讲的就是希腊神话故事。众神之神——宇宙力量的化身: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爱神阿芙洛狄忒等等众所周知的神话人物就是来自这里,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木马计,也就是特洛伊之战的故事等等也是出自这部史诗。
这部史诗,不光是西方文学的起源,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起源,是被神化了的古希腊历史。因此,它也成为历来艺术家们创作时喜欢采用的素材,比如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的各种雕像和绘画,就连最新发展出来的人文学科——电影,也喜欢拍摄这些题材,例如2004年的一部由布拉特·皮特主演的电影《特洛伊》。
而在《艺术:让人成为人》中,除了在介绍文学起源的部分讲到了希腊神话,在艺术部分也提到它,在讲解人文学主题宗教的时候,还是用希腊神话举例讲解了多神信仰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知识点相关联的妙处。
就像这样,宗教、道德、幸福、爱、生死观、自由,这些人类精神探索的永恒主题,把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起来。这时候,你会发现,主题才是永恒的,而文学、音乐、美术等等的分类学科,只不过是表达这些主题的各种不同形式而已。
其实,不光是一个综合学科下的各个分科有关联,就连看上去毫不相关的知识有时候也会关联起来成为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就像乔布斯一手创造的苹果手机,他设计字体的灵感,来自大学时候听过的书法课,而极简设计的灵感,又是来自于他的学禅所悟。这些方方面面毫不相关的知识点,经过巧妙的链接,就形成了一部最受欢迎的手机设计。
所以说,有时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学习一门综合性学科,就会发现你可以把过往学习过的零散知识点都串联起来。经过综合性学习,我们也能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所有的学习都有意义,总有一天,它们会由点及面,由面及体,会形成一个了不起的体系,在你的脑海里,让你触类旁通、胸有成竹,建立自己的知识矩阵,成为一个特别厉害的人。
公众号:pennybeini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四):青年人的空心病,就要用这样的书来医治
《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光看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艺术史类的著作,但它的副标题又这样宏大,“让人成为人”,让人怀疑作者如何能用一本“艺术”书穷尽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为本书作序时,也劈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人何时成其为人?
人从哪里脱离动物的属性,开始生出人性的自觉?朱青生在发问之后,继而回答:无从考证,只凭自省,(自省)可以上达千古之边界,那里,人成其为人。…沉思和反省可以通达之处,则为人文。
和我们通过书名形成的第一印象不同,这本以艺术为名的书,的确是一本讲述“人文学”的通识读本,一本关于更广义“艺术”的书。
正如序者所说:这里的艺术是复数的Arts,泛指人文。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的全部范畴合称人文学(Humanities)。其中包括历史、哲学和艺术(含文学)。在这本书里,其所指的人文学科则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歌曲和舞蹈和电影等6项门类。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孩子需要人文通识课
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多接触人文通识类的读物?
在《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其实花费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回答“人文学和你”这个问题。即便这样,我在初读这些内容时,仍觉得这些问题过于“知识分子”式的腔调,比如:一个人如何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盈,或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具有无限的选择性……
然而这些观念对孩子有什么用?书的译者之一,在后记中表达了当今社会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表现的普遍忽视的态度:
我的孩子这么优秀,为什么不去学经济和科技,要去学人文学?
不管我多么不认同,但我觉得很难推翻这种普遍态度,直到一位北大教授的文章突然之间轰动网络,“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因得了‘空心病’”。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个论断缺乏确实的数据和论证,但他的确点破了一些问题。媒体将这个问题称为“当代年青人的虚无主义”,而得出论断的徐凯文教授则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所接触部分大一新生的“症状”: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如果说我一开始感觉书中设置的追问,多少有些“虚无缥缈”,那么现实将我拉回了地面: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无当的,一旦你轻视它,你就会失掉更多,比如生活的确定感,比如幸福,比如爱,而放到整个社会的维度,失去这些,焦虑与疯狂就会趁势而生。
所以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本旨在打开孩子生命维度的通识书才更显得重要。的确,我们不能指望一本书去拯救一个时代的青年,但缺少这样的书,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尤其在一个人世界观成型的十几岁上,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对人文书籍阅读的必要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设想。
在“人文学和你”这个章节中,作者列出一个人经历人文学思维训练所能获得的三种“好处”:
1、这个人不会狭隘地专注于自我及其眼前需求,也不会去犯违反人性的罪;
2、这个人不会为僵硬的偏见束缚,他们在实践自己自由的时候不会侵犯他人的自由;
3、这个人不会妄下结论,他会知道任何判断都不是最终的,他或她总是愿意根据最新资料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因此他或她不会为家庭和社会传统所框限,乐于寻求观念或信仰的来源,重新评价。
换言之,一个真正经受过人文学训练的人,不会特别偏激,也不会轻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
这本书好在哪里?
人文学如此重要,然而在一本书中实现这些“功效”的确不现实,不过作为入门书,这本书有其特别精彩之处:
对于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这本书可以帮他或她从更高的地方打开视野;而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这本书中有丰富、有趣的引用素材,可以让人津津有味读完,如同漫步画廊一般领略各类人文经典的内容和不朽之处。
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结构非常清晰,全书总共有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正如我们前面提及,讲述“人文学和你”,即人文学的意义,并且很快进入到关于神话的话题加以生发。
在作者看来,神话是全人类的童话,是人文学起源的地方,这之后的人文学所有永恒主题和冲突(作者用的是“斗争”这个词),都包含在神话中。
第二部分讲述了6项人文学科。实际上,你可以将之看作“艺术”的6种形式。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和戏剧学历背景,所以很擅长用一种画面感的语言去论述不同艺术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这种阅读感觉仿佛你跟着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在一条水势缓顺的长河中漂流前行,每当小船转到一处风景独特的水湾,导游便绘声绘色讲起这处景致背后的奇闻轶事。
比如在文学章节中,作者讲到王尔德,不仅讲述他的作品,也讲述他那场命运转折的审判——他因为同性恋罪名入狱——而他输掉审判的缘由,除了时代原因,还由于其作为艺术家的“脑回路”:他在审判中过于个性的回应造成了陪审团的恶感。但另一方面,他独特的、超脱时代的艺术家观念,在造就个人悲剧同时,却跨越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举出王尔德的例子,我其实想说明的是,关于阅读,完成书内书外两种功课,才算真正读通一本书,这两种功课毫不稀奇,一是细究文本,二是深究背景。这个背景不仅是著作本身设置的背景,也包括作者的处境和思想发展背景。
而《艺术》这本书,就是择其重点勾勒了“背景”,更重要的是,还在不同门类作品产生的背景中,梳理出人类思想发展的节点。
再举个例子,比如在美术这个科学中,从它分节标题的设置上,就能看出这样的节点:
美术:
模仿的必要
不同风格的模仿
对逼真的反抗
变形艺术
艺术建筑
从这个小标题中,你换一种说法就能看得我们更常见的那种美术史脉络:绘画如何从表现真实发展到现代抽象派的样式,表达概念的装置艺术又如何兴起。但很明显,本书中的讨论更趋向事实背后的那种思想的进程。
在六种门类中,作者甚至都列出每门学科的“年表”,我觉得如果孩子愿意在人文学上进行探索,这些“年表”是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而在第三部分,关于“人文学的主题”,这本书还讨论了那些十几岁孩子实际非常关心,但并没有人跟他们讲清楚的问题,本书列了如下主题:
宗教、道德、幸福、爱、生死观和自由
通过一种哲学史式的讨论,《艺术》这本书带孩子进入那些更高级的讨论,就拿幸福来说,作者就列举出人类历史上占据不同高峰的5种幸福:
1、享乐主义:幸福是快乐
2、伊壁鸠鲁主义:幸福是对痛苦的回避
3、斯多葛学派:幸福是一种求生之策
4、亚里士多德主义:幸福是一生的质量
5、东方哲学和幸福
虽然说可能在不同情境,这五种学派对幸福的内涵都有其独到理解,但综观来看,还是有意义上的高下之分。
你期待自己的孩子在人生中如何定义自己的幸福,一个捷径是,不妨让他或她通过人文阅读,先从高于自己生活的层次,更深刻地理解幸福是什么。
没有阅读,没有经历人文学的思维训练,你可以说青少年人的空心病是传染自全社会的焦虑,但是不是也可以说,他们缺乏从人文角度审视自己生活的眼光和“素养”。
学业竞争成了一种极度单一的生活内容,当和同辈比拼“考试第一名”的目标不存在之后,的确很难再找到什么确定性的东西来支撑存在感。
但是读书可以填补这种生活经验和眼界的双重浅薄。几年前我采访一位上海特级语文老师余党绪,他跟我说过一段关于鼓励高中生读书的话,我现在常常想起。他说:
阅读是一场情感和思维的历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书中人物的情境,或跟着最聪明的那些人一起思考,却并不真正承担书中人物遭遇的危险。当他的生命真正遇到相似的暗礁时,阅读时经历的思考会帮助他走出困境。
所以,年轻还是要多读书,真的。
原文发表在《外滩教育》(tbeducation)微信公众号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