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色湘西》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血色湘西》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29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色湘西》的读后感大全

  《血色湘西》是一本由黄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3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色湘西》精选点评:

  ●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发现这个小说,原来看的电视剧。忍不住看了一遍,在小隔间里抽搐,还就是喜欢虐的。穗穗情况特殊,主角光环太强烈,更喜欢月月。

  ●爱三怒鹰一般的眼睛,爱穗穗的善良

  ●穗穗是个多情女,不适合结婚

  ●推荐!

  ●一扫而过 看哭了 唉 现在泪点越发的低

  ●一本讲“牺牲“的书,先是为亲情,为爱情,为家族,最后还有为国家。看完后既对书中描述的湘西的热血和纯真心生向往,又感慨于命运的不公和人心的伟大,美中不足的是感觉有一点点剧情跳得有点快,是我看漏了吗?

  ●自09年至今,我对其中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喜欢湘西的伢仔和妹伢❤

  ●湘西风景很美,有地方风情,剧情也不错。不是狗血的抗日剧,有民俗风气有美景有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写的不错的电视剧小说,里面的词句包括山歌都很有湘西的味道,跟我去湘西时候看到的很相像。

  ●九弓十七寨的竿民们在这片世外桃源过着安乐无忧的生活。这里就像是从盘古开天以后就没有被改变过.可是,当鬼子入侵,国破家亡关头,他们毅然从容对决.面对日本人的,毫不畏惧.男人成了竿子兵,连最需要保护照顾的孩子,妇女,老弱都纷纷加入到这场大战中来. 湘西的雪峰山大战,多少战士/多少竿民,血流成河,人们到处找着亲人的尸体.又有多少老人带着孙子,殉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天坑之下,风化了多少烈士赤子. 那少女,那少妇,那青年,唱着狠狠的情歌子,在粗犷的旷野之上.但是,这一切,已经过去. 穗穗背起了三怒,捡起耀文的银耳环,艰难的行走在壮烈的夕阳中^

  《血色湘西》读后感(一):那一眼,付之一生。

  都是一眼,三怒之于穗穗,耀武之于穗穗,耀文之于穗穗,月月之于耀武,六伢之于月月,但也就这一眼,六个人的命运,注定沉浮不定。

  爱与被爱都是上天给予的恩赐,而个中的幸福,却自己定义。

  月月爱得悲凉却执著,六伢爱得沉默却担当,三怒爱得有血有肉,耀武的爱自私也可悲,耀文的爱也堪称绝了,爱没有错,只怪执念太深,有家不能回的悲痛,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起的。

  《血色湘西》读后感(二):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

  九弓十七寨的竿民们,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里就像未被改变过一样。

  但当鬼子入侵,国家危难关头,竿民们坚毅,从容对决。男人成了竿子兵,连最需要照顾呵护的儿童、妇女、老弱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中来。湘西雪峰山之战,血染红了大地,染红了青岩河水。那些老人带着孙子,纷纷殉国;那些妇女,拿着竿枪,男人一样的打鬼子。人们在到处的找着亲人的尸体,

  那些少女、少妇、那些青年,唱着野狠狠的情歌子,伫立在旷野之上。一切,将为昨日。

  壮烈的夕阳下,田家妹伢穗穗背起了三怒,捡起耀文的银耳环,艰难地向前方走去。

  这一战,离抗日结束只有三个月。

  《血色湘西》读后感(三):黄晖:《血色湘西》创作后记

  2005年,在结束了电视剧本《恰同学少年》的创作后,我接受了湖南电视台创作电视剧《血色湘西》的任务。构思这个故事之初,我就有种强烈的感觉,觉得相比于电视剧,这个故事其实更适合小说,当时也曾在剧本创作的同时,每天改写一段小说,发在网上,但后来为了赶剧本进度,小说的创作中途被迫停止了。

  2007年年底,《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首播后,取得了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的佳绩,许多出版机构因此与我联系出版同名小说的事,这本符合我的想法,但我因为另有剧本创作任务,抽不出时间,于是一拖再拖,拖了大半年,方才最终交稿。

  与电视剧相比,我更喜欢小说无限的表现空间。所以这部《血色湘西》小说,与电视剧也有一些不大一样的地方,我以为,这些不同更接近于我的本意。

  可喜的是,无论当初在网上的小说连载,还是后来的电视剧播出,读者、观众对《血色湘西》这个故事还算喜爱,喜爱其中原始与质朴的湘西,喜爱其中天然而率性的石三怒、田穗穗……更令我为之自得的是,甚至许多湘西本地的观众,都把我这个编剧误当作了正宗湘西人,觉得我笔下的湘西,有几分原汁原味--但我其实不是,甚至在写这个故事前,我对湘西,几近一无所知。

  所以《血色湘西》中的湘西,只是我心中艺术化的湘西,那里有雄奇的山、清绿的水,有血性的汉子、率真的妹伢,一切的一切,豪壮而真诚。如果有虚假,是我水平的欠缺。不关湘西的事。

  感谢湖南省政协魏文彬副主席、湖南广电局欧阳常林局长,是他们信任了我这个编剧新手。

  感谢我的老师盛和煜在剧本创作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还有编剧前辈李树型、冯伯铭,以及将剧本拍摄得如此成功的导演龚若飞。

  或许,对我这个拿笔的人而言,最应该感谢的,是湘西籍的大作家沈从文先生。他笔下那美丽的湘西,是我创作的楷模,而我这个湘西门外汉,几乎是在尽一切可能向他偷师。举个最直接的例子,这个故事中的石三怒,名字就抄自沈先生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田三怒"。

  幸亏,向沈从文这样伟大的作家偷师,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血色湘西》读后感(四):一次激荡心灵的阅读旅程——读《血色湘西》

  一次激荡心灵的阅读旅程——读《血色湘西》

  作者:杨雅玉

  说起湘西,不得不提及沈从文,他关于湘西的抒写史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沈从文同为湘籍作家的黄晖,当把笔触及到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时,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喜忧参半吧,喜的是在此之前沈从文已经用他的文字建构起了他的湘西世界——也是被世人所接受和熟悉的湘西世界;忧的,同样在此,超越,或者无法超越,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因此,可以这样说,抒写湘西是需要勇气的。

  当看到这本《血色湘西》时,心里不免暗自怀疑。但是,因为去年追看过电视剧,且一直期盼着能出版小说,所以,在周末的午后,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刚买的小说,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阅读。等到翻完最后一页,却已发现华灯初上,而眼泪也不自觉地在眼眶中打转,因为书中穗穗的民族大义,因为石三怒火一般的爱情,更因为湘西那些有血性有骨气的普通人们。

  小说对湘西风土民俗、穗穗和三怒的爱情不遗余力的描写,将我带回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那是一个供奉着人性纯美的世界,顿时忘却闹市的喧嚣和尘世俗事的烦扰,脑海里浮现的,全是青山环绕溪水如带的小城,那些血气方刚的湘西汉子,那些清水出芙蓉灵动的山里姑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边城》。但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血色湘西》巧妙地避开了与沈从文《边城》的重复——哪怕是最细微的差异,最后侧重于对战争残酷性的书写。

  半个多世纪以来,孙健忠、蔡测海等先生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时有出现,但均未引起较大的轰动,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似乎已沉寂太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血色湘西》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却弥补了这种遗憾。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电视剧《血色湘西》,还是小说《血色湘西》,是半个多世纪以后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遥远呼应。

  小说之所以冠名“血色湘西”, 是因为作者绝非简单地对湘西淳美人性、淳朴风情的讴歌,他的用意在于书写世外桃源般宁静的背后,暗潮汹涌的历史——那是一段火与血的历史,从山清水秀、安乐宁静到满目苍胰、民不聊生。又有谁能想象到,宁静的小镇与战火纷飞外寇入侵的惨烈联系在一起?如果小说就此将与世无争的小镇一下子置身于战火纷飞中,那么读者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作者在故事开篇以林湘君途径雪峰山贩医药物资,以及以龙十四太爷为首的竿子营和以麻大扛把子为首的排帮势力的暗自较劲,从而展开故事情节,这也为小说的后部分埋下了伏笔。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中,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友善、有淳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种着一种似乎无可避免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排外。淳朴的人性,很多时候仅仅只适用于身边的人和物,这是一种狭隘的身份认同感。就像书中小镇大部分人的疑惑,“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在这里,有“竿子营”和“排帮”之分,有“湘西人”和“长沙省城的人”之分,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是的,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在小说的最后,所有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走上了捍卫家国的队伍中,完成了从帮派势力到民族英雄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只是中国万千小城镇的缩影,而湘西儿女也仅仅是万千中华儿女的代表,在民族危难之际,也正是有他们的奋起,才有了今天的我们。因此,当最后穗穗领着一帮妇孺带着男人们的尸骨踏上回家征程的时候,除了哀叹战争的惨烈,心中分明还汹涌着一股浩然之气,犹如废墟上摇曳着的希望之花。

  掩卷沉思,心情激荡,难以平复,在这个深秋有些苍凉的午后,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种心灵阅读体验了。

  《血色湘西》读后感(五):从儿女情长到家国大义——读小说《血色湘西》

  从儿女情长到家国大义

  ——读小说《血色湘西》

  文/王来扶

  风靡2007年年底的电视剧《血色湘西》,以其独特的地域民俗色彩、传奇故事,以及对中日雪峰山大会战最为惊心动魄的描写,再一次将“湘西剧”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上一次的高潮,却是十多年前的《乌龙山剿匪记》——该剧无疑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多成功电视剧者,均有一本出色的小说做基底,如《围城》,如《尘埃落定》,而《血色湘西》不同,它是先有电视剧,才有小说,而且同名小说直到电视剧播完将近一年后才出版,个中曲折,大概也只有小说作者黄晖才知晓吧。手上翻着这本小说,心里却有些忐忑,因为担心作者在市场化的压力下,创作出的作品如当下市面上滥竽充数的所谓“影视小说”。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之前种种顾虑全无道理,《血色湘西》同名小说并非电视剧简单的改编,即:《血色湘西》并非剧本和小说之间简单的文本转换。

  小说《血色湘西》有个马尔克斯式的开头:“穗穗后来才晓得,那个夕阳红得赛枪缨子一般的黄昏,是民国二十八年的五月初二……”,小说似乎从穗穗的视角,进入了一个追忆往事的时空,其实不然,是林湘君在湘西目力所及,看到并感受了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湘西,宁静,画一般的青山绿水,山里清纯得仿佛洗过一遍的空气,犹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

  湘西自古因交通不便而闭塞,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单就风景而言,湘西的风景不可谓不美,单就人情而言,湘西人不可谓不纯朴,且其彪悍、血性的一面,在诸多文艺作品也有所表现,《血色湘西》也如此,只是它与众不同的是,它塑造了一群“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湘西“竿民”,而这正在它高于其他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的地方。翻开历史,无不发现湘西就是从“压迫——反抗,再压迫——再反抗”这样一个历史圆圈中走过来的,他们所反抗的是当时汉族当权者:公元939年,溪州(今永顺)刺史彭士愁率领锦州、奖州、溪州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楚王强暴统治;公元1795,“乾嘉苗民起义”爆发;1935年至1937年间永绥、凤凰、乾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屯运动”,这次斗争结束了自清嘉庆以来盘剥湘西各民族人民一百多年的屯田制度。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的烽火弥漫全国,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投入这场战争,湘西人也不例外,1937年嘉善保卫战是以湘西子弟为主的128师主力,《血色湘西》中的“雪峰山大会战”发生在横亘湘西境内的雪峰山。与以往湘西苗民反抗汉族当权者不同的是,这场战争,抵抗的是外来民族的侵略——日本帝国主义。

  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湘西,沈从文可其贡献不可谓不大,现代都市人旅游到湘西,大多也是因为看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想寻得些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后来文艺作品中,特别是影视剧的影响下,湘西给当下的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个“盛产土匪”的蛮野之地。但小说《血色湘西》完全抛弃了以往文艺作品中对湘西土匪的描述,创作了一个男女之间恩爱情仇、最后上升到家国意识的故事,这是否是作者对“湘西土匪”的“翻案”?究其深意,不能不对作者黄晖做一番介绍。

  黄晖,《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编剧,2007年,这两部电视剧在电视上大放光彩。一部是有着浓厚地域色彩和民俗情调的电视剧,另一部则是关于教育大计的电视剧,如果将这两部剧的内核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由其文推至其人,让人不得不感受到黄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何为家国情怀?那就是透过作品,强烈地感知作者本人对铮铮血性的景仰,对恶的鞭挞,对美的讴歌,对家和国的挚爱。用黄晖的话来说,《恰同学少年》“大雅”,而《血色湘西》“大俗”。“大雅大俗”只是表象,骨子里流淌的是数几千年来中国人血性的一面(无论是《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蔡和森”等,还是《血色湘西》中那一群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湘西竿民)。

  在小说《血色湘西》中,写了“长沙会战”,也写了“常德会战”,但真正的落脚点却是“雪峰山大会战”——中日最后一场大会战。雪峰山大会战又名湘西会战,也可称为芷江保卫战(日军发动此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威胁日本本土的芷江机场),据史料记载,历时两月,终以日军溃退邵阳而告终,此次会战共击毙日军一万两千多人,伤两万多人,而中国军队牺牲七千多人,伤一万二千多人。冰冷的数字,但里面含藏的惊心动魄又有几人能想象!在小说中,没有对雪峰山大会战做过多的正面描写,但冰山一角,足可窥见战争之残酷。在那一刻,湘西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湘西,湘西人已不再是居住在湘西的土著,他们是一群中国人,一群手拿汉阳造步枪、鸟统、长矛保卫家园、保卫国土的中国人。

  作为生命个体,不过历史长河中一微小尘埃,但一旦作为社会剧烈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的追思。壮哉,《血色湘西》。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61573&PostID=154386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