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色湘西》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血色湘西》观后感10篇

2018-08-02 03: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色湘西》观后感10篇

  《血色湘西》是一部由龚若飞执导,白静 / 李桓 / 宋雨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血色湘西》观后感(一):从沈从文《一个传奇本事》看血色湘西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ralft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6858951/

  《一个传奇的本事》是沈从文别集之《凤凰集》的一篇散文重点回忆他与表兄——黄永玉的父亲在常德的一段经历,以及表兄一家战乱中的精力,但沈从文在文中最后用深厚感情简短回忆了凤凰在几十年战乱中的历史青年人近于宿命般的悲剧,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血色湘西》在情节上的一些与历史不合之处。

  在《血色湘西》中,竿子营的乡亲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较为封闭的桃源般的环境中,因为日寇打到了湘西,才卷入战争,之后跟随锁云超上前线的青壮年全部战死,剩余的妇孺老幼,还有排帮,也参加了保卫雷达站的血战。在这之前,只有龙耀文和穗穗因为感情关系,才离开家乡,在长沙参与了与日寇的战争。

  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原由“镇打营”和“竿子坪”合成的“镇竿城”,后改“凤凰县”,历来就有世代从军的习惯,田应诏、陈渠珍历任湘西镇守使。从淞沪会战起,即1937年起,凤凰人就参与了抗日战争。沈从文的弟弟就参与了淞沪会战之嘉善保卫战,时任团长,其所属新编128师坚守阵地五日,大部官兵战死,那些死去的基层军官,全是那小小县城中和沈从文一起长大的年青人;随后又陆续参与了南昌保卫战、反攻宜昌、荆沙争夺,以及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等,“......每次硬仗必参与,每役参加又照例是下级军官全部成仁,中级半死半伤,而上级受伤旅团长,一出医院就再回来补充调度,从预备师接收新兵。就这样,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底,余下一城孤儿寡母,每一家都分摊了战争带来的不幸,因为每一家都有子弟作下级军官,牺牲数目吓人。我们实在不能想象一个城市成年丁壮全部抽去,每家陆续带来一分死亡给五千少妇万人父母时,形成的是一种什么空气!但这是战争!......”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湘西人民在抗战中做出的牺牲,所流过的鲜血,远比电视剧描绘的要多的多,战争的惨烈,给湘西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远比电视剧中描绘的要深远的多,但湘西人民的勇敢坚韧,默默承受了这一切,这是从沈从文的字里行间,读到的最让我感动情愫

  我建议大家在观看《血色湘西》之余,读读沈从文的作品特别是《凤凰集》、《自传集》、《湘行散记》、《边城》、《长河》,你会读到浪漫严肃美丽残忍,爱与怨交缚不可分,你会更了解凤凰,了解沅水,了解湘西。

  《血色湘西》观后感(二):时代需要怎样的我们?

  九歌·国殇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一遍一遍反复吟诵这首《国殇》——锁师长牺牲后,瞿先生教给学生朗诵的《国殇》。如此壮烈的战争场面,通过孩子们童稚的声音念出来,尤其催人奋发。

  锁师长是英雄,是铁骨铮铮硬汉子。这个形象,使我想起“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虽然粗俗,但是重情重义,无所畏惧。然而我始终觉得,这个角色塑造煽情味道太重,而人物个性稍显极端率真有余,而趣味不足。也许导演在力求完美,反而使人物形象苍白单调起来了吧。反正我以为,真正心胸坦荡荡的人,必将谈笑两风生的。我能原谅他的粗俗,战争年代农家孩子出生,没念过书,连家信也要别人代笔,没有文化并不是谁该承担的过错。可是,倘若粗俗,也该像彭大将军一样,粗要粗的彻底,俗要俗的彻底,才会更加惹人喜爱

  其实锁师长的死并没有打动我,让我不能自已的的是杆子营里那些血性人们的耳环。一个耳环一条命,个个都是家中妻儿老小无尽的期盼。捧着那千余只带血的耳环,十四太爷仰天长啸,呼唤杆子营的孩子们归来呀,他们虽是身死沙场,魂魄却是一定听到了召唤的。“三江的鱼龙哦,你莫食我大夫之体;九河的虾蟹哦,你莫食我大夫之肉;大夫大夫,楚之魂兮;大夫大夫,魂归来兮。”傩公虔诚的声音在栖凤河上回响,以屈原为精神皈依的麻溪铺人没有那么容易屈服。看,丧子失父的老人和孩子没有倒下,失去亲人的他们,更加坚定了血战到底的斗志

  《血色湘西》看到最后,新八十六师全军覆没,杆子营的男人捐躯赴国难,危急关头,妇孺老幼齐齐奔赴战场,穗穗抽出刺刀,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我突然有种遗憾,遗憾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没有风云纷争、不见一丝刚强血气的所谓和平年代。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和谐太久了,太多的温文尔雅,太多的自伤自怜,太多的小悲小喜。我担心有一天,当真正需要拿起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有当年湘西儿女们的血气方刚

  冷静地想一想,锁师长如果生活着我们这样的年代,那也许终究不过是山东哪个穷旮旯里种地的锁二蛋子。他会孝顺,会勤劳,会疼惜自己温柔小媳妇,也许还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远大志向。可他很难得到一个为国尽忠的机会,很难成就一番沙场功名。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经不需要英雄,不需要太多人来挽国家危难于将倾。意识形态给我们的教条是,人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事,家国大事,有政府就好,就权谋家就好。草民百姓们,你们目光短浅,只会被人利用,你们还是不要横着进来添乱。

  我在这样的时代里,这样听不到召唤,感觉不到使命的时代里,常常彷徨迷失。我害怕空空来到人世走了一遭,到死都记不起自己曾经做过几件值得向后人言说的事情。我不懂权术,不善钻营,也没有过人的才华和禀赋,注定是个草民百姓。可是,我仍然希望自己在这个只能做个安善良民的时代里,至少能够活得有些生命尊严

  《血色湘西》观后感(三):石三怒,逮起!

  元旦回家,无法上网背景下,手拿着电视遥控器几十个台的轮换着。切到时,正是一个野野的汉子在唱辣辣的歌子。

  山很美,水很亮,汉子很血性,妺伢很甜。让人的视线无法移开。

  爱情路走得曲折,山走山路,水走水路,又有上一代的血仇在身,似乎让人看不到希望。辛苦坚持下来,就快拔开云雾天日了...幸福嘎然而止。红红的嫁衣上染满了亲人的血。以为,就这样,再也不会有交集了。

  石三怒,这个认定了就一路走到底的少扛把子,硬是要把定情的牛角刀交给他心爱的人。

  “喂,你叫什么!”

  “我迟早会晓得的!”

  “穗穗,我不说你对我不好,那是两种好法。”

  “你是我的!”

  龙舟是为穗穗赛的,情歌是为穗穗唱的,出帮是为穗穗出的,冬洪是为穗穗闯的。。。

  一颗火热的心是为她跳动的。

  前半部的剧情描述了几家恩怨,几家情,在朴实的而美丽的景色讲述故事。在麻大拐子和田大有死后,笔峰一转,抗战的大幕拉开,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湘西土匪都是坏的?!

  让人跳脚的是结局,真想抽编剧鞭子,龙家死绝了啦,虎崽那么小你也让他死。。。还我的石三怒!

  《血色湘西》观后感(四):《血色湘西》 相见恨晚

  《血色湘西》前几年我路过哪家门前的时候瞟过一眼,心里暗度那是我的菜。后来找了好几天,硬是没找着。隔了五年意外发现自然欣喜。又担心因为时间关系会造成审美硬伤,好在没有,剧情的递进带给我的是屡屡的惊喜,甚至是幸福。这种幸福是指人心甘情愿地走近剧中,让现实死水一般的心脏再起伏波动,还可以偶尔探出神经,回忆下个中美好。(指广义上的美好,包括剧中的仇恨邪恶,他们共同构成的艺术完整性而导致的美好。)

  现在整理先这些美好的路径

  矛盾

  剧情需要在矛盾中成长。当战争意识还没有传递到湘西这个小区时,这里的矛盾,是个人偏安一隅互不侵犯和为爱情而衍生出的新仇旧恨。

  龙耀文和石三怒喜欢穗穗,一个是镇上有名望的维系一方太平世家少爷;一个是吃江湖饭的豪气果敢的少扛把子,本身抵触身份,外加共同的猎物诱因,矛盾之花火不引自燃。

  然而,当耀文得知弟弟耀武也喜欢穗穗时,一向强势的哥哥嘴上“镇压”弟弟的爱意,心里却决定让弟弟追求真爱。自己选择娶一个不喜欢女孩月月。当然原因多方面的,但无疑亲情是主因。剧中的种种人物,共性就是淳朴善良,谁都不会坏到哪里去,哪怕是偷鸡摸狗不务正业混混——胡四混子,在最后关头都会把刺刀刺向日本人的心脏。只说“这一次要让你们(乡亲们)把我当人看!”

  排帮和龙家的矛盾,秀秀和三怒的矛盾,田大有和秀秀养父生父的矛盾….都随着日本军的侵寨消散,名族矛盾变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党员童连的引导、教育和感召下,竿子营的百姓从不愿参战到老少皆兵,誓死捍卫家园演绎着一场可歌可泣正义故事。

  人物

  竿子营的百姓,是一群可爱的人。从主角配角,极简的笔墨也能勾勒出生动的角色。

  穗穗的表姐月月,出嫁前晚有难掩喜悦少女情怀。在丈夫多次侮辱下也有本能报复情怀,东窗事发即使死也不拖累无辜。她有真爱,对他的丈夫,这是女子的情。但死也不供出那个倒霉的二少爷,这是义。她是个有情有爱的女子。用她的话说,只是嫁错了人,走错了路。

  六伢子,田大有的徒弟。一个老实执着的人。他对月月的爱,是卑微而隐忍的。为月月放弃做镇上的掌锤师傅,甘愿在龙家做一个下人。他知道月月受的委屈,但只是心知。绝不会越雷池一步。龙家责打逼问他,他不在众人面前指出二少爷,在那个把礼数看得比什么都重的地方,他坚守了对龙家的忠诚。月月生小孩命悬一线,是他在门外大喊那了个大谎言,给了月月最后的斗志——“大少爷说了,只要生下小孩,他就原谅你”。他喊了很久,六伢子在剧中的台词很少,这是话最多的一次。

  龙家的管家龙贵。日军快要进寨,镇上慌忙逃遁。他愿意陪着不逃离的老爷子。只一句简单的话: “这么多年,我习惯陪在老爷身边。”大少爷瘫痪,老实文弱的二少爷镇不住场合,是他狠抽了张狂的胡四混子——“龙家少爷,还轮不到你来吓唬!”

  三怒的养父麻大拐子,养大了三怒,对这个伢崽呵斥与关爱并重。一心教化三怒为自己的大哥(三怒的生父)报仇。在三怒以死相挟下,这个自信内心充满仇恨的大扛把子选择了妥协,放下身价去田家提亲,在儿子面前,他总归是个父亲,父爱大如山。穗穗从排帮接走了三怒,他在大哥的灵位前低诉:“姓田的,他在挖我的心,挖我的心啊。”那时的麻大拐子,浑然成了个失去儿子的老者

  童老师,田大有,傩公,三怒,耀文,穗穗,耀武 还有好多,想写在写吧…..

  http://hi.baidu.com/corisa825/item/2966483f7c31b4179cc65e59

  《血色湘西》观后感(五):难得的好剧

  一直找不到大陆好看的剧 , 整天韩剧美剧 、英剧、 日剧 、泰剧。。。 都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自己出的片子一部一部都那么脑残 ,不忍直视呀。 想起这部已经老掉的片子, 以前只看了一点点, 一口气看完真的深受震撼, 绝美的湘西山水纯朴风土人情荡气回肠的爱情, 情节连贯 ,基本没什么废话, 难得的好剧 ,主题曲超赞。

  湘西 ,这个地名都有着悠远深长韵味唯美的湘西山水, 真的像世外桃源一样 ,让我以为这样的仙境真的存在湘西那片土地上, 可惜镜头里的画面 ,不知美化了多少 。不过能在镜头里看到这天上人间 ,也已经让我的视觉得到极致享受深深感动, 这就是中国的山水 ,孕育了中国人独特诗情画意,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国的山水墨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端午节上傩公喊的那首祭歌,“ 三江的鱼龙哦, 莫食我大夫之体 ”,喊得真好听气派热闹的赛龙舟 ,拜傩公, 唱情歌 ,男孩直白, 女孩害羞 ,人们单纯热情, 就让人感动向往男主不算帅, 女主也不是标准上的美女,难得不落俗套更让那份纯朴表现的更真实 。

  喜欢男女主角, 更喜欢男二女二。 后面他们的戏份少了, 都忍不住快进了不少。 耀武阳光帅气 ,月月一往情深 ,如此有情有义的武耀 却对最爱他的月月最无情 。月月说 ,喜欢耀武是她的命 。好苦的命 。月月看着可爱的虎崽热泪满面时, 耀武眼里流露的是心痛吗 ?多希望是啊 !那也算是编剧安慰下月月或者观众吧 。可怜的月月 ,只要耀武看她一眼, 她应该就会很欣慰了吧 ,不管他是心痛 ,还只是同情。 只可惜, 直到最后两人死在一起 ,都没有看到耀武对月月的爱, 最后递上的荷包 ,为她唱得情歌 ,算什么呢 ?草草打发了月月。多希望看到多一丝丝的爱呀 。但哪怕只是这样,月月都会感到幸福吧,早就认命,早不奢望!

  铮铮硬汉田大有,死前的那段鼓打得震人心扉,本以为会煽情宣言个半集的,却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枪响人亡。礼仪贤士瞿先生,每次他讲话,讲得再长,我都听得进去,满腔的热血,满腔的爱国。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到位。情节流畅不拖沓。后半部战争虽然个人不喜欢快进了些,仍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真希望那样美好的山水永存,人们的那股纯朴风情永存,那些动人的山歌永远流唱。

  主题曲《高山有好水》,实在好听。

  火辣辣 辣辣火

  吊脚楼上歌伴酒

  甜悠悠 悠悠甜

  小背篓中梦醉人

  丢不下三步两回头的勾魂眼

  挡不住平地一声雷的烈火心

  看不完盘古创世的这方神奇

  说不尽女娲补天的赤诚

  《血色湘西》观后感(六):我必须写点什么来平复看剧后的心情

  以前初中的时候接着恰同学少年看的,时至今日又突然想翻出来看看。 吊脚楼上歌伴酒,小背篓中门梦醉人,再配上穗穗回眸一笑 每一首配乐都恰到好处,切合了民族特色,剧里喜悦是的配乐,悲伤时的旋律,都很有特色。 高山有好水,瀑飞壮豪情 听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魄,如壮丽的诗篇一般引人共情。 穗穗

  质朴,灵动,勇敢,坚毅,不愧是田大有的妹伢,如果一开始觉得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慢慢的,穗穗身上的闪光点会让你忍不住爱上她。

  月月

  一身追寻着自己最想爱的那个人,是命,没得选,因为她的心在赛龙船的时候就已经装满了耀武。她在婚姻里所有的忍让屈辱,但是她又是多么坚毅勇敢的女孩子,自己选的路,自己爱的人,就义无反顾全心全意的爱了,在某些程度上她比穗穗更勇敢。

  三怒

  人如其名,充满了血性,中国传统审美中对男性的要求就是有血性,刚毅之气。哪怕麻溪铺手无寸铁的瞿先生,也是一身血性,掷地有声。

  耀武

  虽然长相帅气秀美,但是不妨碍他坚定凌厉的目光,仍然是个血性十足的汉子。如果没有因为爱上女主的魔怔,会是何其光宗耀祖的一生。但后面心神的清醒,对往事的参透,不能单用好坏来评判了。

  三怒与穗穗的感情,至美至纯,美好到无法形容,少数民族小乡村里最真实的情感,热烈张扬不离不弃。戏剧冲突一点点的激化,排帮和麻溪铺的不和,田大有和麻爷的旧怨,天坑赌命,到后来新婚之夜,尖锐到彼此亲眼见证杀父之仇,达到最大化的矛盾冲突,两个人如何还能在一起,如何放下。

  之后的五年里,穗穗远走,不断接触新的事物,不断丰富了生命的意义,人也越来越开阔了。情,仇,不再是生命的意义,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去坚持。这也是后面为什么她回去抗战之后,成长的表现。

  而三怒留在小乡村里,固守着祖辈的原则,日日夜夜看着熟悉的环境,日日夜夜磨着自己对穗穗的感情。

  彼此的爱,我想三怒是在这几年里更深刻了,穗穗也深刻的爱着三怒,但是她更开阔了,这份爱在穗穗心里是一个升华

  (改天继续,好困了)

  《血色湘西》观后感(七):血色湘西

  我觉得很不错的一部电视剧哈~~特别是前边刻画湘西的一些民族习俗,还有各种的人情世故,都很好的说。真心喜欢田穗穗这个角色,水灵灵的,善良,勇敢,淳朴。记得在西风桥边,龙耀文问她为什么喜欢石三怒,喜欢哪一部分。她答不上来为什么,说,喜欢就是喜欢呀,难道喜欢一个一个人还要分成几块来喜欢呀?如此理所当然的淳朴回答,让人很是触动。我也在一个村子里面长大,村子里面也有着祠堂,有着各个的主事的叔公叔伯。电视剧里面的一些老封建的处事和规矩,我都不觉得陌生。特别是十四太爷这个角色。事实上,他很是维护祖上留下来的那一套规矩。所有的事情也是以龙家的名誉利益为先,包括他认为月月嫁给龙耀武可以更能撑起龙家的门面,在包括后来他为了报龙家的所谓的仇恨,设计让田大有和麻大拐子血拼,再到知道月月出轨,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对月月的百般殴打,甚至要将其丢天坑里面。但是最后时刻知道是耀文所谓,潜意识的第一个反应也是,这是龙家的种,立马要人将月月放下来。所以说,十四太爷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他的自私全是维护着他的龙家。这个剧,让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就是在于,这方面的刻画和表现,小的时候我也确是看见过,村子里面的一些所谓很可以主事的叔公,完完全全就是十四太爷的版本。

  剧情发展到后面,我就觉得不如前边的精彩了,后面出现了抗日战争场面,旨在将家仇上升为国恨,将湘西少数民族的血性彪悍用在一个民族大义上边。田穗穗也成为了一个将民族大义晓以淳朴,未开化的村民的传播者。但是,大道理说多了,有时候也避免不了矫情之嫌。对于小老百姓而已,大的道理自是不懂得那么多,很多的场面上得话也是说不出来,但是也是可以隐约明白什么是对和错,我觉得有一些的场面不需要表现得太露骨的慷慨激昂,只因为对象是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面的淳朴,无知的山民。

  总得来说,我是很喜欢这个电视剧的,相比之下我觉得它要比很多的同类型的电视剧要来的耐看。

  以上不是为了对其作出某些的探讨,仅是我看完之后的一些感想。

  《血色湘西》观后感(八):震撼的瞬间

  日本侵略者把老百姓全部集中到了广场上。逼问我军雷达站的位置。看到侵略者如此张狂。清溪书院瞿先生无畏的站了出来

  日本军官:你是读书人?

  瞿先生:没错

  日本军官:我也是

  瞿先生:是吗?

  日本军官:战斗以前我曾经是东京帝国大学东亚文学系的研究生。不知道先生是?

  瞿先生:麻溪铺清溪书院教书先生

  日本军官:原来是位令人尊敬的先生,那么雷达站的位置想必先生是知道的了?

  瞿先生:没错

  日本军官:先生想必也不打算告诉我?

  瞿先生:晓得还问?

  日本军官:那,这样好不好?既然我们都是一样的读书人。读书人的问题不妨用读书人的方式解决,所谓道理不辩不明,吾从有道而正焉嘛,如果先生输了,就把雷达站的确切位置告诉我怎么样?

  瞿先生摇头

  日本军官:先生不敢?

  瞿先生:不是不敢,是不屑

  日本军官:读书人之间辩经明理。以证大道,何以不屑?

  瞿先生:不识仁爱忠恕,不懂礼义廉耻。何敢称读书人?手执屠刀,暴戾凶残,枉杀良善,又与禽兽何异?是以不屑。

  日本军官:哈哈。。先生这话说得不对啊!

  瞿先生:难道这满镇的无辜的鲜血。不曾是你的手染红?

  日本军官:是!我记得老子曾经说过,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圣人也举起屠刀的时候,这要看他举起屠刀对准谁。举起屠刀干什么?虽然这是贵国先贤所言,但我大和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擅取他人之所长,永远税意进取,决不自视高明,固步自封,不像有的民族,永远沾沾自喜于什么几千年文明,永远睡在往日天朝大国的旧梦里却不知天道昭昭,变者怛通,一个不思进取,腐朽守望旧的民族,早已被今日世界抛在潮流之后早已成了应该被淘汰的垃圾,我手上是沾满了鲜血,可我沾的是垃圾的血,我所做的是扫除废物,消灭落后,这是就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所以,教书先生,你们的雷达站只是蛮夷对抗王化的工具,是优秀扫除垃圾、先进消灭落后的障碍,是我大日本帝国平蛮攘夷必须搬倒的绊脚石,这样的绊脚石先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帮我们把它扫除呢?

  瞿先生不屑的笑

  日本军官:先生笑什么?

  瞿先生:笑歪嘴和尚念不了真经,笑桔过淮水而为枳

  日本军官:先生这话怎么讲?

  瞿先生:什么叫先进?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平蛮攘夷?什么叫推行王化?我来告诉你吧!我泱泱中华,自古以礼义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虐欺人?何曾以强凌弱?你刚才讲过,你们日本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中华来学习,因为我们比你们先进,比你们优秀,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之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消灭你们这些废物了吗?没有呀,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之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日本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才有了礼数,才学得了三分人样,这才是我中华推行的王化,再说说平蛮攘夷,是,我中华兴兵动武也在所难免,可那也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们日本侵我家园,杀我同胞,我中华奋起抗争,这才是真正的平蛮攘夷,这才是真正的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吗?王化是什么?德化也,何为德?道义二字,可惜呀,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性却是根深蒂固。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们日本人的嘴里就变成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以你们这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蛮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不,你们根本就不配做人,(这时枪声响起瞿先生倒地)你们什么都不是。

  《血色湘西》观后感(九):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切,该有多好

  想当年,他十八岁,她十六岁;他是风华正茂、青春年少,唱着火辣辣的情歌下山来,在龙舟竞渡中力拔头筹的少帮主,她是豆蔻年华、笑靥如花,人群中一回眸便颠倒众生的俏妹子……

  她曾在桥头对他莞尔一笑,他便立在船头看得痴了呆了,不知觉停了手中龙舟催桡的鼓;他用龙舟竞渡的头名赢得与她定情的那把牛耳弯刀,她便从此再看不见周遭其他关切的眼神;她为他,有勇气冒死只身上山寨,他为她,情愿赴“棍阵火海”;他和她,不能一起生,宁愿一起死。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切,该有多好。

  《血色湘西》观后感(十):山水画卷中的壮烈悲歌

  故事由风风火火的庆端午赛龙舟开始,由横尸遍野的牺牲结尾。几天下来,看得人心惊肉跳,热血沸腾。尤其是几个主要角色——三怒、耀武、穗穗、月月、龙太爷和瞿先生,表演得到位传神。先不用看情节,单看几位帅哥靓妹就足以对此剧大感了兴趣。

  个人认为,此剧的最高潮部分在前几集,情节张驰有度,合情合理。赛龙舟那段,更是精妙连连。鼓槌声声就像敲响在耳边,既为英俊有为的耀武担心又为生龙活虎的三怒喝彩,心甘情愿地沉浸在这层层叠叠的山水间,沉浸在儿女情长里。后来的剧情发展就偶有精彩瞬间,大多平淡冗长了。并且有些部分似乎是编剧或导演草草赶进度所为,与前面的细致精心巧妙安排大相径庭。结局就更不用说,所有的人都死了,也要把三怒与穗穗留下;或是让他们生不同眠死同穴,也不枉观众为之颠倒这些时日。让穗穗独活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并且还会让人觉得这女人有克夫之嫌。

  湘西的山水秀美,民风淳厚,生活在这山水间的竿民们生就的铮铮铁骨,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出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无惧无畏。青壮们先浴血沙场了,妇儒老幼继而上阵,整个寨子全民皆兵为家为国死而后已。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可看到最后,心仍然会为了那些英烈们所震撼。

  再谈谈剧里头的几处硬伤吧。其一便是月月深爱耀武,却私自勾引耀文以致怀孕;其二田大有之死的疑窦竟致多年后才被解开;其三穗穗与三怒情深义重却突然转嫁锁师长;其四特技效果太差,就差做个动画蒙混过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