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粹的红》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纯粹的红》读后感锦集

2020-09-30 16: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粹的红》读后感锦集

  《纯粹的红》是一本由陶竦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粹的红》精选点评:

  ●三年前看的,但现在一下子还能想起书中描写格瓦拉的事。浪漫的革命

  ●看了1/3,文字有点腻,不过还会继续看,希望越来越好 ----没有看完,矫情的不象格瓦拉

  ●我爱的人送给我关于我爱的人的书

  ●伟大的拉美革命家。理想主义的纯粹,坚定的旅程。高潮的艺术,为革命献身的终生事业。有太多让人敬佩的地方

  ●色彩浓

  ●一流的题材,二流的文本,然后就是这个了

  ●当编年体历史看看还好....

  ●读着还是比较爽快的 作者想申发开,但是不够,可以加强,否则就鸡肋了

  ●纯粹的红色人格,一生不安分,满满的男性荷尔蒙,帅的一塌糊涂,最传奇的是古巴革命胜利后却去了非洲,然而却不受待见,回到玻利维亚他想要解放的农民却向政府告密,最后一个情人居然是苏联特务(他死之前知道吗)...

  ●看不下去........我不适合读传记啊..........%>_<%

  《纯粹的红》读后感(一):浪漫的人当不了领袖

  人都是追求浪漫的,但为了生存他们往往选择了理智。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崇拜格瓦拉,因为他们希望自己也一样的浪漫。

  这就是为什么格瓦拉英年早逝,而菲德尔•卡斯特罗长期统治古巴,因为格瓦拉太浪漫了。放弃古巴的高位,跑到刚果、玻利维亚打游击,这种洒脱很少有人做到。如果仅仅是因为与菲德尔•卡斯特罗政见不合,完全可以选择归隐山林,这种人生哲学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但格瓦拉觉得这样不够浪漫,他要把它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

  但是一个人太浪漫了,他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他的肉体过早被消灭了,你可以说他的思想永存,但他的思想难免被后人重新诠释、解读。作为商品世界中符号化的格瓦拉,除了英俊的外形,早已面目全非。

  浪漫还是理智,这是个问题。

  若格瓦拉泉下有知,他会说:“浪漫,我来过了,很好”

  《纯粹的红》读后感(二):理想主义的覆灭

  在期末这个紧张的时期还是用一天半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像这样读书,还是很少的,之前的一本还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之所以买这本书,还是因为心中对切的信仰,不必纠正,就是信仰,切的精神已经被神化,宗教化。切的全球革命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切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个革命成果,他在古巴所取得成就可以和当时第三世界上任何领导人相比,比如尼赫鲁,铁托等等。他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卡斯特罗在《悼念切》中曾说,“像切这样的人,不需要听长篇大论的雄辩,他只要知道有人肯拿起武器决心于这种情况斗争,就够了。”切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直率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能不知疲倦的奔波,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不知罢休的人。而这也是这为理想主义者的致命弱点,理想最终没有战胜现实,离开古巴后的切只被人奉为神,不被当地人所认可,在刚果金所属的他手下的游击队员革命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享乐,在玻利维亚尽管遇到了古巴革命时的战友,但队员的素质太低,又不被当地的印第安人认可,切只能在孤独中,失意中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直到由人升为了“神”。

  经过法国五月风暴的洗礼,这位终身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者,如今在年轻人的心中更被奉为了反叛者的神,在那次运动中之所以学生会喊出“切切切”的口号,是因为两者虽然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呆在某种层面上却是契合的,那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切的反抗的决绝更令他们着迷。但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切是要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而60年代的学生笨们只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平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社会而不是推翻它,他们虽然以意识形态为口号,其本意是为了要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甚至是为了老一辈,开创新的社会潮流。

  一度,切式的革命和西方青年学生的革命形成合流,剧烈的冲击着资本主义的根基,然而,其最终结果却是促使资本主义的不断自我改良,重新焕发惊人的统治力。当今时代,消费社会不仅没有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反而成为人类普遍的生活哲学,创造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将社会不断推向加速到来的危机。那些昔日高呼“切切切”,发誓用最后一个资本家的场子勒死最后一个官僚的西方学生早已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胜利者和领导者,他们中大多数人当上了资本家和官僚......

  这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历史洪流。甚至连资本主义的仇敌切也难逃商品化,恶俗化的命运。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切的声频—从旅行包到指甲刀,从T恤衫到背包—所代表的绝不是切的理想的普世化,而是消费社会的时尚符号......

  那么从这个角度说,切的理想是不是彻底覆灭了呢?

  如果说,他的精神留给世人永恒的价值,那就是永不熄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三位一体的青春激情了。

  切来过了。世界因他发生了改变,不是最好,但也不坏......

  《纯粹的红》读后感(三):如何成为伟人

  如果说,他的精神留给世人永恒的价值,那就是永不熄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三位一体的青春激情了。

  切来过了。世界因他发生了改变,不是最好,但也不坏......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本书写的很客观。但给我映像最深的还是他如何成为一代革命领袖的几个因素吧。

  开篇写道他的家庭,中产阶级之家,不贫穷,所以见多识广,读过很多书,随着家庭的几次搬迁,也是经历过不同的生长环境。母亲本身就是不拘谨的人,从来不参加天主教的礼拜。自小家中就是反庇佑革命的集散地。在这样的环境里思想总是受到最先进意识的熏陶。

  其次,他的旅行。他是“行者中的行者”。三次旅行彻底的改变了他,这也是我为什么崇拜他的原因。。第一次旅行,23岁得他骑着改装的小摩托车行程4500公里,足迹印在阿根廷的12个省份上。这是一次与脚下这个块土地建立起血脉相连情感的心路历程。

  出门远游是所有青春期少年都曾有过的浪漫冲动,是借以认识自己的重要经历,也是从未知世界探寻宝藏的冒险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只要有过青春岁月,都曾经是潜在的冒险家。对于绝大多数动念的勇敢远行者来说,远行只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无论有没有从远行中掘得人生金矿,总有一天他会扔掉行囊,在故乡或异乡某片土地上,搭建一个木屋,开始像祖祖辈辈一样安定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曾经的远行,人生无憾。而对于切格瓦拉而言,他的终生都在跋涉,把旅途当做了归宿。

  “真正的旅行者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游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片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第二次旅行,和自己的好友格拉纳自费出境游。这时总会想到《摩托车日记》里面的镜头,尤其是在麻风病院工作的那一段,他深刻地体会到穷苦人的内心世界。在那些面目丑陋,孤苦伶仃的麻风病人中,他丝毫没有隔离感,反而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真挚的友谊。就如他所说:

  要相信那位穷苦人为他制作的小木船而受到鼓舞的人,

  要相信那位只靠穷人的祝福而进行艰苦旅行的人,

  要相信在这次旅行中只有穷苦人才向他高呼再见!

  写信,写日记和拍照是他记录人生经历的三种基本手段。哟与自费旅行,他们风餐露宿,也出卖劳动力来换取食宿,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美景的欣赏核对文化的探索,。她所走过的图覅,每天都上演着不公与罪行,促使他长时间的痛苦思考,如同思想的酵母,不断地在瓦拉的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这次旅行,是他从狂野走向理性的探索之旅!

  第三次旅行,是战士之旅,和朋友卡里卡一起。一路上充满艰险。他犹如雏鹰练就了坚硬的翅膀,一旦展翅高飞,就不会再留念故巢。这一路结识许多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大概就是菲德尔了吧。这也为他的第四次旅行,古巴,埋下了基础。这一次旅行,他决定参加菲德尔的古巴革命军起义。但他深知自己革命生涯的终点是自己的祖国——阿根廷!这次他参加巴约的产库训练,几乎从早到晚一刻不停的学习射击,看地图,伪装,奇袭,以少胜多的对付正规军(有此可想而知他为什么崇拜毛泽东的游击战)。制作炸药,手榴弹,长途行军,攀岩,露营,野炊。这些都促使他成长为更坚韧毅力的男人。同时还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广泛的传播,扎针以自己作实验,前前后后被学院注射了一百多次,多么敬业的老师呀!

  他的一生,背后也有少优秀女人的支持,他毕竟也是人,也有正常的感情寄托。

  世间英雄皆多情——如果一个人的利比多还不足以使他经常萌发情愫,他又何来宏伟的理想和蓬勃的精力?

  世间英雄多无情——爱情,事业,省委英雄,难两全。如果无法做出舍弃爱情的痛苦抉择,又何以成就伟业?

  世间英雄多得意——自古美女爱英雄,英雄身边何愁没有佳人?

  世间英雄多寂寥——何处能找到与英雄相配的佳人?世间又有几多佳人认得英雄?

  格瓦拉的初恋是表姐卡门。他们俩在一起远足,游泳,欣赏音乐,下棋玩耍,心灵相通的成长着。两人心中都有虚无缥缈的愿望,但谁都不愿意穿破他。一段秘密恋情,一朵黑暗中缩放的鲜花,就在切格瓦拉一家搬家中结束。

  然后就碰到了出生名门的小姐玛利亚,他心中的女神。这段恋情遭到家长的反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双方家庭的政治立场也不同。奇奇娜架势虔诚的信徒,而格瓦拉家却是很少做弥撒的。但奇奇娜就是喜欢切格瓦拉的不修边幅和不驯的性格。每次都是主动去他家找他。在内心敏感躁动的少女严重,于总不同,甚至大逆不道,远比循规蹈矩来得吸引人。加上切格瓦拉的诗歌天赋更是深得他心。最后他们俩甚至冲破世俗的偏见,订婚了。婚约可以使人达到巅峰,却也使人降到地面。订婚后的奇奇娜是希望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下来,而年轻的他却要为自己的革命事业浪迹天涯。割舍爱情,远征去也。

  第三个女人,蒂塔。他们俩相知无言。“我们两心心相印,不管面临什么祸福,我们都能够始终保持相互信赖。对两颗纯洁的心来说,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语言就能充分表达彼此内心要说的话。”他们之间的信函,已成为丝情画意的爱情简书的珍品,滋润心灵的甘露。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使他们众生相互吸引。虽然塔蒂在他心中的位置永远都取代不了奇奇娜的女神形象,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关系却一直维持到生命的终点。

  第四个女人,是他的妻子,是他所有女人中长的最不漂亮的亚洲女人。也是他感情最不深的女人,但却是对他政治意义影响最深的女人。是她带来了毛列主义,游击战体系。一名女子能给一个始终思索着人类最根本问题的男人那么大的启示,足以证明了她的不凡。虽然婚后她们感情急剧恶化,但还好,切格瓦拉有了自己的女儿,他将一切的爱先给自己的女儿,把她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作为父亲,他是可爱的。

  关于他的伟绩实在太多,感谢这位敢闯的伟人,为世界带来历史性的变化,至今他革命的图像出现在我们的T恤,茶杯,打火机,帽子等事务上。是的,我们将永远怀恋他!并对他致意最崇敬的问候!

  《纯粹的红》读后感(四):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

  格瓦拉是一个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存在,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其心中的理想奋斗。在少年时代,他就深受家庭影响,开始对政治产生兴趣,由于他遗传性的肺部充血症,从小便体弱多病,是其母亲塞莉娅引领他开启了自己的心灵之门,并奠定了其日后的基本思想,无论是西班牙堂•吉柯德式的理想主义,还是法国激情、叛逆的文化色彩,甚至是当时还飘荡在拉丁美洲的幽灵——马克思主义。

  格瓦拉少年时期,阿根廷的当政者是庇隆,格瓦拉在拉美独立解放这一点上与庇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然而在最根本上,格瓦拉对独裁统治充满着厌恶,这也使他希望发动一场真正的革命,而且,是在自己的祖国。

  23岁的他,开始了远行,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拉美,一个真正的旅行者,绝不会因为旅途中的到处漂泊而偏离自己的目的,反而会在逐步的历练中,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了和卡斯特罗兄弟战友般的友谊,投入到古巴人民的伟大革命中。

  格瓦拉在游击生涯中,依然不断的阅读、记日记,一方面在游击战争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在思想政治的高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古巴的游击战争与中国很接近,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相对苏联的城市暴动更适合古巴,也是沿着这条道路,古巴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也影响了日后古巴和中苏之间的关系。

  美国一开始支持的是腐败反动的巴蒂斯塔政权,但随着革命接近胜利,美国放弃了他,这也是美国在拉美实用主义的必然后果,在当时麦卡锡主义浪潮下的美国,只要是不推行共产主义政策,任何一个古巴人都可取代他,因此,没有美国的重重阻拦,古巴很快解放了。

  任何新政权在建立之初,都要彻底的推翻旧政权的根基,这是刮骨疗毒的过程,这之中必不可少又极易被滥用的暴力手段又往往成为后人诟病的口实,当年的中国如此,古巴也如此,我们不能简单从个体的角度去否定这个过程,但也不能仅从集体国家的角度去美化粉饰它,这是一个国家必然要承受的阵痛,我们无法掩饰在权利遮盖下实际发生的种种罪行,这不仅是对革命目标的背叛,也是人性光环下的灰暗,我们所做的,不是无视它,而是在它显现出来的时候,认真的面对它,认识它,如果当它再次出现时,知道如何应对它,而不是重蹈历史的覆辙。

  不管如何,古巴的新政权进行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工作,也必然的引起了旧势力的恐慌,招致了美国人的反对,因为古巴这一时期的政策在美国看来,具有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虽然当时古巴政府从未承认这一点,而且菲德尔在各种外交斡旋中也极力模糊自己的政治立场,以使古巴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无论怎样,美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后院出问题了。

  随着美国反对力度的加大,古巴内部也发生了振荡,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一系列行动,使得古巴迅速转向并贴近了社会主义和苏联,成为冷战中苏联的桥头堡,这是后话。

  格瓦拉在古巴政权中担任国家银行行长,但他对银行业务一窍不通,他一直以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领导着古巴经济建设,从整体上来看,他实行的是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模式,然而当时人民文化素质较低,道德颓废,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的现象横行,这对计划经济而言是致命的局限,针对这点,格瓦拉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理念和“义务劳动”的措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点“为了国家而否定个人”的说法,他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这出奇怪而动人心魄的戏剧中”,作为演员个人,具有“既是单独的人又是集体一员的双重身份”。他“重视精神激励,轻视物质刺激”,尤其他说到,当个人意识到了他所从事的工作与政府、社会要求他所做的一切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使人摆脱其异他状态”时,“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等于说,他把异他的枷锁打破了,他作为人来说,是充分完成了”。格瓦拉在《古巴的社会主义与人》中,强烈体现了其理想主义的精神,然而,他的主张必然只能在少数精英中共鸣,他所解释的“人摆脱其异他状态”,依然是社会整体对人的束缚,对个体本身的抹杀,个人必须使自己与社会和政府要求所做的目的一致,才可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当个体放弃自己异于这个社会的成分,服从社会时,才能在这个规则中生存下来,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

  格瓦拉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却依然保持着一颗革命者的心,在古巴经济改革失败后,他将一切责任揽到自己身上,逐渐退出古巴政治舞台,并最终辞职,放弃了自己的古巴国籍,这也使得他与菲德尔的关系超越了许多英雄人物之间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俗套,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的友谊日久弥坚了。

  格瓦拉之后在刚果、坦桑尼亚等地又开展了游击战争,并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帮助当地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然而,相当程度上由于当地游击队的不争气,他失败了,他成了一名“陌生场合下的士兵,外国政权的代表,古巴和刚果人的教官,战略决策者,重要的政治家”,但唯独不是“古巴和刚果人”的“自己人”。

  在准备玻利维亚革命战争之初,他接触到了甲壳虫乐队,这代表着当时资本主义内部年轻人狂躁与反叛的情绪,《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通过技术进步,成功的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向度,于是整个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这反映的问题与格瓦拉的理想是一致的,即反对这个世界观存在的秩序,创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理想的”新秩序,古巴政权在逐渐稳定后,开始一切向苏联靠拢,包括其经济模式,实际上这与当初依附于美国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单向的、一元的制度,这与格瓦拉的革命理想是不符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古巴的革命走了一定的下坡路。

  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革命失败之后,被政府军未经审判处死,格瓦拉成为了古巴乃至整个拉美的英雄,然而格瓦拉更多的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而其目标,并不永远是古巴人奋斗的目标,一个死去的精神象征,总是比一个存在的人,要安全、有用的多。

  格瓦拉在死后受到了全世界青年的疯狂崇拜和追捧,这其中,包括他要与之殊死搏斗的资本主义下的青年,这又是为何呢?西方的青年虽然常以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为口号,反抗资本主义,但他们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嫡子,最终目的是改良而非掘墓。最终,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根基被冲毁,而是不断的自我改良,焕发出了新的统治力。

  当今时代发展成为了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哪怕格瓦拉本人,也被商业化、恶俗化,所出现的一切与他相关的商品,不代表他革命理念的普世化,而是消费社会的符号而已。与此相关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同样充斥着大量追捧毛主义的现象,他们在某一精神层面上是契合的,但这并不代表毛主义成为一种普适,他们只是借用一种思想,来与资本主义的传统反抗,去夺取新一代的话语权,他们最终,也会成为新的资本家和官僚,而资本主义社会,在一次次的浪潮中,更加完善,或许会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这只是我们的想像,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从消费主义至上,人类意识走向另一种同化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否认格瓦拉的精神事业的失败,这不仅仅是他的失败,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失败,格瓦拉的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功,然而他的精神目标,则逐渐湮没在这个能吞噬一切的社会中了。

  他的名字“切”是在古巴革命之初离开危地马拉时得到的,瓜拉尼语中,意思是“我的东西”,在潘帕斯草原的语言中,可随语境的不同代表惊讶、喜悦、悲伤、温存、赞同或抗议等不同的意思,格瓦拉经常使用这个词,并成为他最响亮的名字。他曾说过:“对我来说,‘切’这个名字表示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事情只能是这样。我原来的名字只是属于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他故去后,世界上无数追随者,高呼着“切!切!切!”前赴后继去实现他未竟的事业。只是如今,这个声音,我们还能听到么?

  依然清晰的记得他那张经典的照片:头戴缀着小金星的贝雷帽,帽檐下倔强地卷曲着烈焰般飞腾的长发,成熟的脸庞上,布满刀切斧凿般痛苦的表情。愁眉紧锁,一双本明亮有神,却因痛苦而变得阴郁深沉的眸子,凝视着远方排山倒海般的人民……切的时代是在30年前,如今,菲德尔•卡斯特罗彻底退出了政坛,劳尔•卡斯特罗也将逐渐老去,属于他们的年代已经故去,谁也逃不出时间长河的洗刷,淡出曾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在这个浮华的时代,我们,还能在切的身上,汲取到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