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流妈妈当保姆,二流妈妈当教练,一流妈妈当....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流妈妈当保姆,二流妈妈当教练,一流妈妈当....

2020-09-30 18:16:06 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 阅读:载入中…

三流妈妈当保姆,二流妈妈当教练,一流妈妈当....

  前几天,闺蜜在群里吐槽:自己又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了。

  儿子打了其他小朋友,原因是他们在玩过家家时,其中一个小男孩觉得无聊,就想换一个游戏玩。

  可是这个游戏缺一个人就玩不成了。

  所以儿子动手了!

  闺蜜听完老师的电话后,答应老师,儿子回家后一定好好教育一下。

  晚上她把儿子叫到身旁,本想好好和他谈谈,儿子却说:“谁让他们不听我的话,不和我们玩的。”

  闺蜜当时有些不知所措,是什么时候儿子变成了小霸王呢?

  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天养成的。

  把目光转向过去,从孩子出生那天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暴躁不讲理,是大人在孩子哭闹时,立马就心软投降,最后孩子习惯用哭来解决问题。

  孩子唯唯诺诺没主见,是该让孩子独立的时候,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思想,到最后,大人还要怪孩子一直长不大。

  归根结底,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三流妈妈像保姆

  杭州某一中学曾经组织过一场“突击测试”。

  初一新生在军训期间,需要在1分30秒内,完成穿、系鞋带及叠衣服的的任务。

  有的同学说这简直是自己最手忙脚乱的一段时间。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他们最终的劳动成果是这样的:

  甚至还有学生提着鞋带向老师求助。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直言:一般都不让孩子做,孩子还小,对孩子没什么大要求,反正以学习为主。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剧情:孩子被送进医院,因为吃排骨被骨头卡住了喉咙。

  妈妈埋怨给孩子吃排骨的人,却被反驳道:孩子被过度保护,能力差,是你的问题。

  事事包办不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溺爱是中国家庭发明的一个谎言,孩子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父母对他们太好了。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怜悯的同时,更多的是替父母感到悲哀。

  儿子好吃懒做,每天想着吃肉,喝酒,但一提起干活,就和父母吵架。

  没钱花就找父母要,不给就打,后来,妈妈活活被不孝的儿子气死。

  自己也娶不到媳妇,各种压力导致他精神失常,一把火把自己的家烧了之后,又喝农药自杀。

  最后剩下孤独的父亲,而父亲还在懊悔自己没有本事给儿子娶媳妇,把这一切都都归咎为自己的责任,却不曾反省是小时候的溺爱造成最后的悲剧。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

  “那些被骄纵大的孩子总觉得这个世界欠他们的。

  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得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去操纵和烦扰大人们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愿望。”

  溺爱孩子,不仅是在害孩子,更是在毁掉一个家。

  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存方式。

  当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越过了边界,这样爱只会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更有可能养出一个白眼狼。

  二流妈妈像教练

  在《隐秘的角度》中,其中的一个镜头让人感到窒息。

  妈妈给朱朝阳准备了牛奶,正在看书的他拒绝了妈妈请求,想等牛奶不烫之后再喝,并告知妈妈自己会将杯子清洗干净。

  妈妈却并不买账,她试过牛奶的温度后,强制让儿子喝了下去。

  喝完本想给他擦一下嘴角的牛奶沫,可这时,儿子躲开了。

  这一动作彻底激怒了妈妈,她直接按住儿子,几乎强力地把他嘴角的牛奶擦掉。

  在这位妈妈眼里,孩子是没有权利说“不”的。

  当父母开始把控制的魔爪伸向孩子时,亲子之间的隔阂也再不断向你们靠近。

  这样的控制只会让孩子表面妥协,但内心积压的情绪,就像堵住的出水口一般,总有一天会喷涌而出。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雨中芭蕾”男孩安东尼·马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满是泥泞的水泥路上,安东尼踮起脚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旋转、跳跃。

  妈妈在一旁默默地清洗物品,偶尔抬头看一眼安东尼。

  很多网友评论:再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这也太厉害了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一切离不开男孩的勤奋,更离不开妈妈的无条件支持。

  采访时,妈妈表示:每次看到儿子跳舞都感到很愉悦,儿子喜欢芭蕾,自己平时没有过多干涉孩子。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曾说过: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和无私的关爱,让我感受到很温暖,很有底气。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在自己的轨道里,找寻归属感。

  不要期待孩子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而是让孩子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让他们大胆去说,去闯,去试错,这样在未来面临挫折时,才不至于一击就倒。

  一流妈妈和孩子做朋友

  在娱乐圈,朴树算是一位特别的存在,关于他的故事,大家也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了解过他的父亲。

  朴树的父亲濮祖荫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

  朴树的母亲刘萍是北大教授,还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工程师。

  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知家庭中,父母却没有强迫孩子必须走学术这条路。

  朴树和自己的哥哥曾直言:“你们希望我们做‘小刘萍’‘小濮祖荫’是不可能的。”

  父母知道了孩子的心声,并没有强迫他们。

  濮祖荫在东德访学时,用自己仅有的积蓄给大儿子买了把吉他,给朴树买了盒音器。

  为了能和儿子有更多的交流,父亲还专门学习拉小提琴,还达到一级水平。

  听过一句话,父母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个高度。

  愿意俯下身来看见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等等在孙俪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完了一会儿游戏。

  本来孙俪规定等等周一到周五是不能玩游戏的。

  孩子破坏了家长制定的规则,大人难免会生气。

  但是,孙俪在等等承认错误之后,非但没有责怪,还又奖励等等再玩20分钟。

  孙俪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问题,她明白游戏对孩子的诱惑是巨大的,在电子产品面前,大人都会控制不住,更不用说一个孩子。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远比高高在上的命令强100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他们需要在错误中不断修正自己。

  父母在这个过程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正面应对错误,勇敢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让孩子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好习惯中,重建自我。

  宁静曾在一次综艺节目分享:

  其实孩子很不容易,不能和孩子说自己是过来人,然后告诉孩子一定得怎样怎样,你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走走,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真正的爱孩子,应该放下控制,站在孩子的角度,听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托尔斯泰有一句话: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溺爱型的家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接受程度高,而要求水平较低,监管不严。

  这样的爱,如同中国的一句古话,“恩里生害”,长此以往,当孩子离开家庭时,极易产生退缩行为,不敢积极表现。

  也有很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嘴上说着爱,却一直在伤害。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跨过亲子之间的心理界限,夺走你的自我意识。

  因为我爱你,不想让你走弯路,所以,我要把你的人生全部规划妥当。

  在网上听过一句话:如果将西方亲子关系视为弓和箭,那么风筝线与风筝就是控制型家庭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无论风筝飞得有多高,永远都无法摆脱风筝线的控制,最终孩子变成了父母想要的模样,却难以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实,给孩子真正的爱是:当孩子犯错时,温和而坚定指出错误,然后引导改正。

  当孩子有自己想法时,鼓励他们勇敢掌控自己的生活。

  聪明的父母,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做孩子赛道上的领路人,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爱。

  点个“在看”,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晋升成为一流的好父母!

  作者简介:小豆子妈妈(ID:xdz-mm),全年无休无薪的硬核妈妈,边带娃边码字,全网200w女性都信赖的闺蜜,家庭、婚姻、育儿中的一地鸡毛,欢迎吐槽!(申请转载开白,请添)

  亲爱哒,最近微信改版,为了不错过豆妈每天的精彩推送,记得把我们设置为星标哦!每天下午6点,咱们不见不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