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推理读后感锦集
《岁月推理》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推理》读后感(一):弄半天不能在正常地方转让,现在在这里弄弄。
《岁月推理》2010.06——2010.10 5元/本
《推理世界AB》2010.06——2010.08 7元/AB两本
非诚勿扰
《岁月推理》读后感(二):評《推理》2008年第9辑
在增大开本之后,《推理》杂志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附送的海报背后印有岛田庄司的著作列表,这种贴心的设计与考虑实在很好。
逐一评点下本辑的各个项目。“彩页专题”的写作略显随意和个人化,假如是在Blog写作,这样的文笔和层次安排绝对没问题,但既然是采访某位作家的纪行文章,就请更慎重一些。譬如,文中提到:其实从心底里,我们中国的读者对“时刻表诡计”充满了厌恶,无法产生与日本读者一样的共鸣。真不知道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原色天空部分的三篇原创质量都不错,因为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都下了功夫。林斯谚的《雾影庄杀人事件》,首先是人物鲜明,在最短时间内令读者对出场人物有一个挺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杜撰的《悲剧的稻草人》中介绍一些人物的穿着,上身穿什么,下身穿什么,就显得很冗余。至于诡计,安排得很周全,从犯罪人动机来说,确实会这么干。
《悲剧的稻草人》的恐怖气氛如果能再渲染一下,可能会很好。《信仰的力量》,一开始很唬人,但很容易就猜到真相。
《特别推荐》未看,建议以后少连载。
岛田庄司的访谈和介绍做得很好,尤其是小猪整理的资料的前半部分,给偶普及了很多知识。
————
杂志的装订不如人意,竟然没等我看完,就已脱页。
《埃及十字架之谜》:不满意。照例说,此文已经有繁体字译本,且网路上多有流传,假如编辑者加以参考,定能减少不少纰漏。可惜,并非如此,暂且不说译文的文采如何,也勿论“——”(破折号)是否用得过多过滥,就单说译文中的一项知识性错误:
“Ja。他是唯一买它的顾客。我常专门为他订购。各种各样的——白鲸的,红鲸的,但大部分是黑鱼的,最好的那种。”
——————
鲸鱼是哺乳动物,它能有鱼子么?
试看网络上常见的台湾轻舟出版社印行的庄锦树先生所译的《埃及十字架之谜》中的相应文句:
quot;因为在我的客人中,只有他才买鱼子酱。所以,平常我都替他特别订货。鱼子酱有好多种类——有白鱼子酱、红鱼子酱,但是他最喜欢买黑鱼子酱。"
(http://book.rxgl.net/files/article/html/0/425/12331.html)
下面来细说为何译者韩长清会犯这种差错,首先当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其次,原文中是Beluga,查辞典,有释义:1鲟鱼;2鲟鱼鱼子酱;3白鲸。译者大概是靠着记忆,知道Beluga是鲸鱼,就写下了“白鲸的,红鲸的”。
顺便提一句,beluga出自于俄语,原意是“白色”。
《岁月推理》读后感(三):找麻烦不是我的职业
自从对某本推理书在豆瓣上打了一颗星之后,我现在学乖了,说话慎重多多。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确审美有些独到,可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好的东西我可以不评价,但不能强求自己说好啊,对不对?
的确我对推理没有什么发言权,去年做东野小说之前,我也只看过福尔摩斯几个短篇小说罢了。因为工作的关系,看了东野岛田和舍瓦尔夫妇的几不小说,真的是连门都没有入。
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
在做东野4本书的过程中,我和国内几家推理出版大户都打交道,例如文景吉林新星新经典,特别是去年开始就和推理杂志有了联系,今年年初图书订货会的时候还非常有幸和圈中一些大人物吃饭聊天,让我对这个圈子有了点认识。
在中国做点开创性的事业,真是非常不容易。
比如马天吧,在这个圈子浮沉几近10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可以让你全心全意投入做自己的事情呢?原创的写手发迹于网络,现在终于可以走向线下“套现”,不管你对这些书的出版社或者装帧发行有什么样的意见,毕竟中国的原创小说可以出版,已经是划时代的大事件了。
前不久,杜撰和我最欣赏的水天一色,小说纷纷在台湾出版,我真是替他们感到高兴。毕竟他们的智力成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和尊敬。
推理这个杂志能成长到现在这个样子,非常不容易。
我想从水天开始,现在“领导班子”已经三易其主。他们都非常年轻和有理想。我想他们都曾经在一段时间,对生活一点希望都没有,只有一点理想在最后支撑住,度过黎明最后的黑暗。中国现在的状况是,推理出版热市场不热,依旧是一个小圈子内部的精神寄托。怎么说呢?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虽然历史多次表示要将推理带给全国人民,但他自己心里也很明白,路漫漫其修远。
既然杂志办在中国,就要和中国的国情纠结。比如发行渠道,一个杂志不要广告只靠发行,这样的编辑团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还有就是上不上公关稿,怎么和出版机构合作而不让读者生厌。至于偏重原创还是传播经典这个问题应该是内部经常讨论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推理杂志的几个核心编辑是我在传媒领域见过的工作能力最强的同行,基本上一个人要事无巨细完成整本杂志的选题策划写稿校对他们责编的那一本。而且在加入推理之前,他们虽说对推理是绝对的内行,但对杂志出版完全一张白纸。而且作为一个年轻的媒体,他们现在最年长的同事也就26岁刚过,没有什么经验可供相互传授,完全都是自己摸索。记得推理改版的时候,一次我和杜撰无意说了些渠道的问题,发现他已经非常专业了,其实那时他入行还没有3个月。
推理杂志的这两个月的岛田号,可以说这个团队终于可以上来透口气了。年初的人事变动在时间的推进下方慢慢平复,历史和杜撰两个人的很多想法也算浮出水面。
在推理世界B这本杂志中,历史可以说是走得更远了。之前我无法相像他胆敢做整本的史论。为什么这么坚持,他说做评论的人比写小说的更难出头,有压力他老人家自己先顶住,能做一期就先这么坚持一期吧。于是,我们完整看到了推理周边,除了发展史,还有漫画介绍啊,证据学课堂啊丰富的内容。这觉得不是混日子的人能做得了的事情。
于是推理3本杂志由杜撰继续保持稳健的品牌发展方向,而历史则在推理世界做更多的尝试。
推理现在做的高校联合会建设工程,也是很费心思的事情。熟悉以上几位大人物的朋友都知道,超级宅的这几位编辑,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在网上和人掐架啊背着马甲骂人啊是他们经常的行为。可是如何有耐心的和比较年轻的学生爱好者面对面沟通,可能是比编杂志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推理杂志毕竟不比那些文联啊作协的机关刊物,属于自负盈亏的独立单位。加上出版人是个精打细算的角色,如何把不多的经费花在刀刃上,真不容易。毕竟很多事情都不是做慈善。不是说“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吗?你出门开口就和别人谈理想,有的时候还真起不到好作用。
……
无论怎么说,一批原创写手浮出水面,他们从推理杂志开始,职业化写作;一批理论先驱通过推理杂志这个平台,和出版机构对接,他们可以为出版社做特约编辑,策划出版。从更广大的范围来讲,中国这么大,也该有个高端的推理杂志不是。毕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玩文艺就显得肤浅,毕竟玩逻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的事情,——西方不是就有个门萨俱乐部吗?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逻辑本身着迷。
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那就应该有个出口。
推理杂志8月的东野号,是对过往的怀念和总结。9,10两个月的岛田号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我经常挖苦讽刺他们把媒体不当媒体,缺乏采访。而对岛田的采访,这种接受日本出版机构邀请走出去的行为,确实非常有吸引力。将来他们出去代表的就是中国——特别是在台湾的推理杂志死翘之后。
以后推理发出的是中国的声音,我经常说你们又在搞价值观输出啊。而且海外的推理迷也会源源不断带来国外的动向,比如故地重游之类的。据说下期的推理杂志依旧会有大动作。
那天看杜撰写的10期序言,引了一段绝对老掉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些句子是在我读书的年代需要背诵的。的确,人老的时候,总要有点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这样才不会觉得年轻时碌碌无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所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