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实验室》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100字

2021-03-31 01:3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100字

  《孤独实验室》是一本由慕遥而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一):有感

  

这确实是一部十分精彩的作品,作者有着很大的潜力继续前进。全书充满了紧张的烧脑悬疑。情节连贯,逻辑严密,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环境的铺设有很强的画面感。最后结局灰暗又不失人性的回归…

乔为了巡查失踪13年的女儿,孤独的前行,13年后可就在看见曙光后,却被谋杀身亡,当年的两名凶犯也莫名的被杀。警官方sir 被迷局所困,乔的前夫出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全文到这里以为就定性了?难道凶犯在和方sir玩猫捉老鼠的智利游戏么?其实不然,恶魔并没有现身。前夫叶升用将计就计以命相博的办法才引出真凶的秘密,叶升虽死,但真相却永远的看不到了。

文中那个12岁的男孩,其实是11岁,但佟遥却骗了方sir,说孩子是12岁。虽然只差1岁,但这里面还真就不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佟遥以为警官方sir难道真的不会知道么?不过对方sir而言这还重要么!

是的,女儿结局并没有死,作者似乎也觉得一家四口如果都死了这样太过残忍,死无它望,生有它念。她得活着,但已是植物人了。可她为什么会活着,这就是真凶内心世界秘密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动机:守护自己的世界!犯罪如同一枚硬币,爱和恨是硬币的两面。宋洋最后的那句:“因为这张脸~只有她能够躺在那里静静的倾听…。”看来任何人都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再凶险的罪犯也有记忆的种子。

《孤独实验室》很不错的一部社会本格派悬疑小说似有松本清张遗风。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二):世界上最不能直视的是太阳和人心

  

一场十三年前的疑案,当所有人都以为已经结案的时候,只有乔安亭这位母亲还在执著地追凶,两个孩子已经死亡,丈夫的记忆已经被重造,警察也不再关注,乔安亭孤独地走在寻找地狱使者的路上,忍住悲伤,忍住痛苦……只是,当一切渐渐有眉目的时候,嫌疑人和乔安亭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亡了,难道当年的事情还有隐情?又是哪个神秘的人物在背后主导这一切?案件似乎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本书作者是慕遥而寻,现从事品牌企划和珠宝设计工作,兼职悬疑推理小说创作,豆瓣阅读高人气签约作者。代表作品有《爱生时》《孤独实验室》《盲目》等。《孤独实验室》曾获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连载,入围豆瓣阅读“社会派推理”大赛最终决选。

这本书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催眠和记忆再造等穿插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倒是让读者眼前一亮。里面的关键人物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带来了一丝丝恐怖的信息,也让读者忍不住翻下去,看看幕后到底是有什么人物在作怪。

在人物的描写上,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都很饱满,比如乔安亭和宋洋,这两个人给我的印象最深。

乔安亭开了一个名字叫做“孤独实验室”的心理诊所,不苟言笑,冷血无情,可是了解了她背后的故事,真的会对她产生同情和怜悯,还有敬佩,这样一个母亲,为了挖掘出真相,还女儿一个公道,内心早已经死亡,但是她还是强撑着一口气去寻找真凶,当然,她也是复杂的,对待佟瑶是不公平的,她还没来得及忏悔就被杀死了。

而宋洋,更是让人一叹再叹,有时候你不得不想人性这个词,是多么的复杂和灰暗。没有人是全黑,也没有人是全白。一般当大反派的人都有着非常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个致命的心理创伤,宋洋也不例外,黑白两面表演的非常好,而造成他变黑暗的竟然只是脸上的一块胎记。想想还挺恐怖,有些自卑的人可能会将自卑转换为邪恶力量,面前笑嘻嘻地人很可能就是一个杀人犯。

这本书的推理过程还是挺吸引人的,不过太过于胆小者不适合晚上看,我当时就看得冷飕飕的,记住,不要挑战自己的胆量,以及,别人的底线。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三):跨越十三年的谜团,牵扯出一连串的案件

  

作者慕遥而寻在豆瓣阅读上发表过不少作品,类型都是悬疑小说,而这本《孤独实验室》应该是作者首次正式出版的作品。

之前基本没在豆瓣阅读追过书,第一次看该作者的作品,作为一本悬疑小说,总体来说是能够达到我的预期的。作者的笔力还是可以,故事情节曲折流畅,氛围描写还是颇到位的,几个人物刻画的也是有血有肉,几处的反转虽不至于有多大的冲击力,但还是有一定意外性的,书中案件发生的动机也都还算合理,对于最后真凶的行为肯定所有人都会感到发指,但背后还是展现出了一种人性的矛盾,结局这样处理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就是书中有不少心理干预、记忆挖掘甚至记忆改造的桥段,这些内容虽然我不能全盘接受,但由于相关知识有限,也不过多置喙。

故事从一起13年前的悬案突起风云开始,跨越13年的两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种种案件便交织在了一起,而随着案情的发展,涉及的相关人物越来越多,每个人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秘密,但每当案件有了一点突破,总会有重要的涉案人员死亡,旧案未破又添新案,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故事也是错综复杂,当一条连接13年的线索慢慢被抽出来时,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

另外由于我的私人情感,还有一点是我对这本书的加分项,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各个地点有一定的亲切感,书中出现的一些地名地点应该是作者在真实地点上进行对应加工的,毫无疑问故事中的江城是武汉,江城大学应该是华科,地质大学应该就是隔壁我生活了七年的母校了,而书中不断出现的各个地点不禁让我回忆起了熟悉的南望山、喻家山、东湖、与华科几步之隔的两个小门…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哎呀,一下跑题好远。

由于本书原来是一部连载小说,不知道在成书时做了什么样的整理,至少还是能看出来连载痕迹的,在每章的结尾,几乎都是故事的一个高潮或者设置了一定的悬念,让读者有看下一章的冲动。另外,对于全书的排版还是很想吐槽的,一个就是字体设置的很小,排版比较密,看着容易累,另一个是在进行视角或者场景转换时,不说分一下节吧,至少也得空出一行啊,不然突然跳到另一个场景让人感觉非常突兀。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颇有水准的悬疑小说,也是期待作者后续的作品,希望后面作品出版时能改善一下排版。

书封,没看懂这封面是什么意思

  《孤独实验室》读后感(四):若是孤独,不妨留意身边的爱

  回首身边,其实,你并不孤独。

印象中,这几年的国产推理小说罕有令笔者赞不绝口的作品,更别谈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的,那是少之又少(似乎只有几年前看《乱神馆记》时如此)。

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令人如此着迷?看完本书后,笔者仔细回想一下,做了一点总结。

首先,说说这本书的悬疑性。悬疑推理小说之所以如此迷人,正是它具备的悬疑性,把握着读者的求知欲,让读者追求谜题背后的真相而欲罢不能。但是,能在开头就抛出悬疑点的小说,似乎不多,更多的是谜题出现前的剧情铺垫。 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疑点重重,让读者不自觉就产生一种代入感,探寻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而在解决了一个疑问之后,又会再冒出几个疑问,可以说,作者完全把控着读者的节奏,让读者陷入其中,难以挣脱。

其次,关于本书的推理性。说实话,这部小说不能算是本格推理,因为它并非传统的本格推理小说,而是用那种循序渐进的形式,更贴合实际。一边对当前的案件进行推理,根据推理找线索,然后继续进行推理。当时,哪怕如此,其中的推理性也是非常强的,从十三年前的旧案,引出新案子——朱冬被杀案,随后在警方侦破这个朱冬案时,又查到另一个新案件——安亭被杀案。 其中,警方根据死者的人际关系以及嫌疑人的动机,对案发现场的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而发现新线索时,结合前面埋下的伏笔,又将上一个结论完全推翻,得出另一个结论。往复如此,剧情一直反转,一重又一重的推理,直到方遇(警察,在书中属于侦探设定)发现案发现场分析的漏洞,推理出安亭案的第二个死者,这个案子的真相才水落石出。不得不说,这种多重推理的形式是非常令人愉悦的(虽然并非如白井智之一样的伏线流),或许会有人觉得反转太多会令人产生疲倦,影响阅读体验,但笔者完全没有这种感受,甚至因多重推理的逻辑而感到兴奋。总之,直到结尾,故事的推理性并未下降,虽说有起有落,但推理性确实十足。

接着,便要谈谈这部小说的布局了。它的结构设计之巧、整体布局之妙,笔者怕是难以用文字去精确表达,若以下表述不当,望各位多多包涵。 论结构设计,本书以孤独实验室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为开端,引出一桩陈年旧案,随后又以旧案的人物为线,引出了新的案件。而对新案件进行分析推理时,警察方遇与主角佟遥慢慢揭开陈年旧案的真相,根据旧案真相他们解开新案件的真相,最后又回到旧案上,揭开更深一层的真相。 论整体布局,本文采用多线叙事,从不同人物视角,展现出每个人物各自的心理,而这些私心导致的行为,互相交叉影响,形成一张大网,让案件本身变得扑朔迷离。警方通过蛛丝马迹对新旧案件抽丝剥茧,而新旧案件中,各自的线索与结论相互影响,形成一重又一重的推理,新案件看似一个死者,实则两个死者,旧案看似只有一个案件,背后却蕴含另一个案件,其中复杂交错的诡计,缜密严谨的逻辑,都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要提一下,作者似乎对心理学颇有研究,文中包含犯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好吧,其实笔者并不太懂,但看作者写的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最后,则是这部小说的文笔。作者笔力深厚,令笔者自叹不如。 第一,极其娴熟的人物刻画,不管是内心活动、神态表情或言行举止,都让人物具有立体感,而人物间的动作、对话,更是像画面一样,浮现于读者眼前。 第二,那种如影视中的镜头一样的写法,各种转场,让笔者感觉像是看影视作品一样,很突然,但并不突兀,且丝毫不影响阅读。 第三,悬疑点之间的布置,其中的节奏恰到好处,既不会因为疑问过多而令读者迷失方向,又不会因为疑点过少导致故事的悬疑性中断。 第四,巧妙的伏笔,本书从一开始就埋有伏笔,第一个伏笔揭开时,你或许会觉得不过如此,但这仅仅只是开端,直到本书结尾,一直都会有伏笔揭开,其中或许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伏笔,令你不由惊叹,如笔者一般。 第五,紧扣主题。孤独实验室,表面是乔安亭工作室的名字,实际上是她内心的独白,儿女去世,家庭破裂,只剩一个人孤单地在城市找凶手。同时又带着深层的含义,为了丈夫,乔安亭不得不隐瞒深层的真相,独自承受那个令人悲伤的秘密,无法与人诉说。

孤独实验室,似乎在说乔安亭,又似乎在说书中的每个人,案发后患有自闭症的朱冬、被自己父亲杀害含冤而死的宋及春、与亲子不得相认的宋洋、失去双亲变成植物人的叶时晴、被自己老婆篡改记忆而又惨遭离婚的叶升、妻儿身亡且爱而不得的方遇、替别人保守诸多秘密无从诉说的佟遥,对他们来说,人生是那么的孤独,而他们所处的空间与所经历的事件,不正是一个大型的孤独实验室吗?

然而,作者表达的不只有负能量,更将人性中的爱,寄托在故事中。孤独的乔安亭,拥有着佟遥、方遇、叶升对她的爱;孤独的佟遥,也有着方遇、叶升、乔安亭对她的爱;孤独的叶升,有着佟遥、乔安亭对他的爱;孤独的方遇,拥有着佟遥、乔安亭对他的爱;孤独的朱冬,有着他母亲对他的爱;孤独的叶时晴,有着父母对她的爱;孤独的宋洋,有着他亲生儿子宋天赐对他的爱。

当你感受到孤独,不妨看看你身边之人对你的各种爱,或是爱情,或是友情,或是亲情,但只要有这份爱,你便不再孤独。

笔者自读完第一章后,便预测自己会打9分以上(满分十分),而读到三分之二时,又重新预测会给9.5分以上。直到笔者完全读完之后,一言难尽,心情很是复杂,最终还是决定给9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