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流花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水流花开》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2 16: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流花开》的读后感大全

  《水流花开》是一本由朱千华著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26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流花开》精选点评:

  ●所叙景异,所抒情同,未免单调,违和的插图大大减分。

  ●清新干净温暖。这本书的底色都是郁郁葱葱的。

  ●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翻到这本书,随便掀开两页,觉得十分优美。有种草木的清新之味。于是借了来,果然很有意思啊。

  ●“花痴”,

  ●没有点最后一颗星,仅仅因为几乎每篇文章里都有“蛮烟瘴雨”一词。

  ●北方人写南方植物。文笔写得不错。不过,没什么感情。散散翻了几回。就弃置了。

  ●很是优美的随笔,写尽南方植物之美,足见作者对物之深情!

  ●矫情,读了两篇就被酸倒了。

  ●随手翻了一下

  ●朋友之作,引以为傲

  《水流花开》读后感(一):草木皆美人?

  其实还是很喜欢作者的文字,清新不腻,因为此书也稍稍了解了一些以往不知道的花木。但不喜欢作者把大部分的草木瓜果和美女联系,似乎只要草木都是婀娜娇嫩的,在我心目中,至少很多树并不是这样的,也有很多别样的风采。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吧,至少文字不错。

  《水流花开》读后感(二):郁郁青青的书

  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很是摇曳生姿的书名。

  朱千华这个名字是没有听过的,当百度百科都没有收录这个词条时,你没理由怪自己孤陋寡闻,但你很可能错过这本好书。

  洗涤灵魂,净化心灵,都是老生常谈,却没几本书做到。刘墉之流,摆两个拙劣的故事附几句蹩脚的说理就自诩心灵鸡汤。鸡汤倒是鸡汤,杀鸡的褪毛汤。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梁实秋先生的《槐园梦忆》,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随笔》,这样的文字我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读到过了。一篇好的散文不需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必须表达一段完整的感情,否则就是形神皆散。散文感情的表达也是静谧而冲淡的,建国后的所谓三大散文家,秦牧、杨朔、刘白羽,三句话就来一个感叹号,两页纸就有五个“啊”,发展到现代的余秋雨,时不时就给你来个“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在胸中涌动”。我没有资格说他们不好,但至少读他们的文章,我没有得到《闲情偶寄》和《围炉夜话》给我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像你背后有一处痒自己挠不到正叹无可奈何时,一把痒抓子即时送到,舒服、熨帖、恰到好处。那样的文字不能下酒,只宜佐茶。

  我以前就说过行文必先学绚丽再学冲淡,否则就会淡而无味,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好比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不容易学的,搞不好就写成了初中生应试作文,贻笑大方。其实许多烂书讲述的故事是不烂的,但笔力太差,文字磕磕绊绊,白白浪费一个好故事。一把野菜大厨能烹调得让人拍案叫绝,拿一只熊掌给我,也只能做得如同猪食。

  说这么多,只是感慨这本书的难能可贵。内容无需多说,朱千华先生用性灵的笔触描画南国大地的种种草木。对南方人来说,也大都并非什么稀罕物种,荔枝、龙眼、甘蔗、紫苏、鱼腥草...但作者缓慢甜美的行文会让你的思绪跟随文字在桂西,在海南游历,穿梭水果街市,流连广袤丛林,如同水流花开,自然恬静。

  我想不起在哪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似乎是印第安人的谚语:如果你感觉走得太快,那就停下来,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停下来读读那些清丽的草木吧,如果你不是一分钟几十万的话。

  《水流花开》读后感(三):草木盛开好文字

  我们曾是一个植物的国度,诗经、离骚中的白芷、秋兰、杜衡这些名字,读来虽已隔膜,但凭文字,眼前也有摇曳生姿的美感。这是遥远的农业文明茂盛时期的印记,在静谧中显现自然和谐的一派生机。我们亦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是诗歌的大国,这种悠久的传统出自敏感、敬惜文字的先民的手指。

  最早的白话文也没有抛却抒情的美德,虽不免感情泛滥,有那种咿呀啊呀的呻吟与哀叹。近五十年来影响我们的,先是秦牧、杨朔、刘白羽们的抒情,后来是余秋雨之类,网络普及后,杂文的味道盖过了诗化的散文,更多文字里多了钱锺书和鲁迅的影子,冷笑话的聪明,以及翻白眼的嘲弄。朱自清那样的老派作文少了,散文没落成枯燥的市井唠叨,几眼便能一扫而空,即使再好的小说,也常常因为文字感太差而逊色。正因为如此,读到《南方草木札记》一书时,我一下子有一种慢下来的心境。

  作者是一个不知名的老先生,从书中可知他从江苏淮扬一带迁居南宁的生活轨迹。南宁我到过,分不清那里的凤凰树和木棉花,还有朱槿,都是开着惹眼的红色花朵,很像。这三种树,朱千华自然都写到了,让我羡慕他可以每天细细观察这些南国植物的不同情态。

  不知哪里来的印象,总以为南宁应该是一个遍地都有水果的城市。传说你在街头伸手一摘,就能吃到树上的芒果或者荔枝。真的去了,发现并不是这样。虽然在赫赫有名的中山路上,菠萝蜜、番石榴、木瓜这些让外乡人新奇的热带水果,随处可以论斤自选。

  菠萝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那个“波罗蜜”吗?我不确定,但这个号称“果实之王”的水果,普通的一只都有十来斤,它的构造有些像山竹,核也是椭圆,滑溜溜的,形似鹅卵石。因为太甜太甜了,一般人都是买几两尝尝,老板会举着水果刀,小心地把果肉从剖开的菠萝蜜里挑出来。

  “2006年的整个夏天我都在吃菠萝蜜。我常常汗流浃背地把那些沉重的菠萝蜜一只一只拎回家存着,菠萝蜜的浓香就这样一直弥漫我的房间经久不散。”这种吃法简直就是饕餮,在我只是出差偶遇的浓郁果香,朱千华却拥有了一整个夏天,并且是从床头到屋角,从口齿到手指。

  车前子在书的前言中说:《本草纲目》是可以当文学书来看的。而这本《南方草木札记》,我却当作植物课本阅读。朱千华写怎么吃凉拌鱼腥草,怎么不识罗汉果的真面目,在吃鱼生时怎么邂逅迷人的紫苏,写的都是寻常的草木瓜果,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情态,却格外的体贴温煦。在勾起馋兴的同时,也让人回味关于食物的私人记忆。比如在广州街头吃过的番石榴,“有青枣的感觉”;原来鱼腥草就是蕺菜,凉拌着入口,那种食感“庶几可以和深海鱼生媲美,一种冷香,一种暖意。”

  同类书,还有安歌的《植物记》,植物的疆域从新疆一直写到海南。国外的就更多了,我推荐英国人威·亨·赫德逊的《远方与往昔》,作者回忆在南美阿根廷大草原度过的童年,树木鸟兽,无一不细致生动。可以与之抗衡媲美的,要数早逝的国内作家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那种句句珠玑、秀外慧中的质朴文字,现在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过了。

  《水流花开》读后感(四):“在我心里,这只是一次意外”

  什么是意外?

  对于南方孩子,春仅是一个名词,因为河流从不结冰,叶子长年浓绿。直到他遇到北方的春天,意外便发生了,格外深刻,也格外震撼。

  对于都市中人,饕餮见怪不怪,可一旦啜到海滨小镇的鲜活鱼虾,才惊觉原乡原味竟无敌于一切。丢掉习惯,抛弃习以为常,在这一刻,意外就成了颠覆。

  对于本书作者而言,从某种层面上看,《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确是一个意外之作。从江南到岭南,意外的足迹,走出了意外的美感与抒怀;从城市到原野,意外的所得,开讲了一堂涤荡灵魂的生发之课。其实,这相当于一个旅游的概念——眼睛在到处看,灵魂也在不停的走。当少数派的摩梭人正走近社会,也有少数派的现代人在重返自然。

  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勇敢窥见藏在“岭南”这两个字背后的更多内容——从浣纱姑娘的挥腕柔情、到院落阿公的淡定劳作,再到街巷大婶的随意吆喊……一切都和草木鲜活相映,引发充满传奇乡土色彩的生活哲思。在大片广袤的芳草汁液、迷醉花色中,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迁移,激情与沉寂,纷纷穿透纸页,向你袭来。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一次意外的力量,竟会如此强大。甚至造成了对秘境的寻访,自我的试炼,甚至是穿透灵魂情感的一再萌发?

  岭南,素有“百越之地”之誉,它隔开了江南的和风翠色,也拦断了北方的浩淼苍茫;岭南草木,不仅青葱蕃盛,花枝繁茂,更有百纳千涵的神秘身姿,成为一块令人顿生惊喜的温润腹地。正因为作者拜访之前已有景仰之心,所以见面的时候显得愈加亲切。就像世界上最大牌的服装设计师、化妆师、乃至发型师都是男的一样,最懂得女人的往往是男士;而最懂得岭南的,极可能并非岭南人。岭南江南,一字之差,天地之别。在这里,意外的立场,轻易幻化成了意外的诗情。于是,在这本书中,遍地都可见富有好奇感的言语和舒缓的情感色调,以及一种震惊、臣服、进而迸发的温婉力量,意志不坚定者会轻易地被裹挟到里面去,欲罢不能。

  “美人蕉是否真的很漂亮?”

  “青甘蔗和黑甘蔗,哪个更甜?”

  “碰到了紫苏的叶子,手会被染成紫色?”

  “有种树的花不但颜色好看,还能摘下来嚼? ”

  ……

  如果你手边有现成的新华字典或搜索工具,也只能得到某个直观详尽的答案;而如果你手边有这么一本散文集,你却将能于生命万物中轻易越过束缚,由此踏上一个微妙的心灵旅道。

  它算不得是必需品,但是它找到了大自然,说不定,终能帮助你找到自己;它充其量适合偶然翻阅,因为怡身怡心的事情,不宜频频为之,除非你真的心灵极度缺氧。

  于是,我料想,这本书的作者,心里也必定藏着一幅开花结果,常年曼妙的岭南风物图。可惜、也可恨的是,当敞开心扉来给人们观看的同时,却又不让润色、不能挪动,更不准拷贝。因为,这一切对人家是意外,对你不是。换而言之,真正的激情,它苛求特定的人物,以及特定的际遇,否则难以完成。

  没人敢肯定,当作者下一次接受访问时,会不会诚恳的说“在我心里,这只是一次意外”。因为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这次偶然的意外,已经造就了一场去无所去的勾引。而这一场勾引,往往有可能令人穷其一生,无论是对他,还是你我

  《水流花开》读后感(五):南方草木的前世今生

  南方草木的前世今生

  ——读朱千华《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

  从北方到南方,一晃数十年,草木也见了不少。却从未细心研究过草木,仅仅泛泛而目睹,于是泛泛而谈也就无从谈起,故从不写草木文字。但对此类文字倒是心有好感,喜欢浏览翻阅。一来可以多识草木花果之状,二来欣赏文字。千华兄的《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正好兼两者之长,于草木花果更是多了一份难得的深情。也正是这种深情,让《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一书的文字灿烂而温暖,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朱千华在南方的草木花果里漫游,他看到了瑶族山寨边上的蓝草和染布的蓝衣瑶妹子;他听到了青木瓜的“幽幽生长的声音”;他闻到了菠萝蜜的阵阵浓香;他尝到了番石榴“有个性的味道”。这一切的感觉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带着南方的气息扑面而来,时时芳香我们的灵魂。正所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寂静老树,花果飘香。

  在《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里,对草木花果的写法不拘一格,各有风味特色。譬如写蓝草,兼写采蓝草的女子;譬如写青木瓜,却从电影《青木瓜之味》谈起;譬如写菠萝,穿插民间的传说故事;譬如写海棠,满纸是古典诗词的芬芳;譬如写艾草,想到的是童年和祖父;譬如写菩提树,先写《大唐西域记》,再引出菩提本是树的一番妙论。

  作者在写草木花果之时,无不饱含深情。旁及人事。《百香果》记念一位卖百香果的钦州女人,她被城管赶跑的时候,还未来得及收上水果钱呢;《东源板栗》写与岭南某老师的一段友情交往,其淡如水;《苦瓜》由苦瓜联想到苦瓜和尚石涛,对石涛的气节做了有利的辩解;《荔浦芋头》寄寓了作者的乡愁亲情:“只是每到冬天,母亲那种芋的手,常常有裂口,望着眼前的贡品荔浦芋头,我再也没有吃下去的心情。”

  散文是文字风流的方阵。好的散文都有漂亮稳妥的文字为后盾,《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也是如此。写蓝草:“那些纤细的浸透了阳光的蓝草,正飘荡着山野的草木气息,在暖风里明媚地舞动。”“明媚”两字,已把蓝草写活了,写得通灵而有人性。写八渡笋:“整个房间里弥漫着熏笋的烟火气息。日子变得悠远而漫长。不管怎样,这样的日子充满温馨,淡淡的。所谓生活,不正是这样的么。”是呵,所谓散文,不也正是这样的文字么。

  草木一直是文人偏爱的题材,古往今来,多少文章高手写下了关于草木的笔墨。往远处说,屈原的《离骚》写到多少草木啊,诸如江离、辟芷、秋兰、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等。往近处说,周氏兄弟的一些草木文字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各种草木花果,本来只是纯净的“物”,但在文人的笔下,开始化为精神、梦想和美。“一边嚼着薄薄的玉版(笋片),一边感觉春暖花开,春天的气息就这样融入身体。”(《八渡笋》)

  当我们注视一朵花时,曾经在花前欣悦、伤感、沉醉和想象着的前人就回到我们身上。于是花不再仅仅是物,而是一种精神的化身。《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里诸多篇幅皆是如此,在写草木花果的自然物态之时,笔墨不知不觉地走向植物、花果的内心深处。《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关系亲切而热情。他深爱他的南方,他的草木,他的花果,他的亲人朋友与文字。

  《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里有插图十余幅,风格古朴大气,与书一时瑜亮。作者为吴楚宴,海南乐东人。师从李鹤、陈兆堤、和铁龙。吴楚宴乃天涯金石书画版主,网名匆忙出世。《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所写草木花果五十余种,可惜未做分类,草木花果混杂在各卷之中,未免美中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