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草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草木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4: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10篇

  《人间草木》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一):我把生活过成诗 简单精致

  这本书是在读书会上面借阅的,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这本书的文字是柔柔的,静静的。这样的文字我是比较喜欢的,安静时候读一下会给人一种神清气爽感觉。这本书的序是汪曾祺的儿子所做的,儿子很谦虚的说这不应该算是序吧,算是借用儿子的口说出了父亲心声吧。

  汪老先生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我想这段时光肯定是灰暗的,但是他的文字却不是凄凉的,他把日子过成了诗,虽然也有劳累,也会有痛苦,但是他只字不提,他只是说了说生活,道了几句自己感悟。最近比较喜欢这样简单的文字,用现在的文字说一说,那么汪先生是一个正能量的人,不想把负能量的事情传播给其他人的。这一点是我喜欢的,也是自己所坚持的,我们都是社会上的普通人可能我们的职业不同,我们的生活不同,但是我想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可能,我们的生活不会那么的完美那么的美好,但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让自己变得快乐,然后温暖别人。

  我喜欢汪先生的散文,没有结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一位长者虽然去世了,但是我依旧可以在一个暖暖的下午与他说说话,这就是读书时候的感觉,简单,明朗。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纯粹,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事情的,任何人都是这样的,一帆风顺只是舒服话语吧。遇到事情去解决风平浪静的时候去享受,把生活过成诗,简单而精致。

  这本书里面写了很多关于植物篇幅,还有很多地方风景,还有一些他写朋友的文字。文字真挚而简单,能够看的出来汪先生对任何事物都是抱有感情的,心思细腻,这应该就是爱生活的表现。能够在这样的年纪读到这本书应该说算是幸福的事情,我的生活也是如此的,琐碎,但是幸福,传递着正能量。之前很多人说我的生活不太符合实际,没有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甚至想想曾经有人说连自己都养不明白还养那么多的花花草草,现在想一想,自己是没有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二):人间有温情

  这本书是一个读书微信赠送的,收到的时候甚是喜欢,精装本的手感很好,翻开即是汪曾祺先生亲笔画的16幅水彩画插图,夹着明信片书签,看着亲切淡雅。汪曾祺是老派士大夫式的玩家,用他儿子汪朗的话说,就是“老头子是个杂家,肚子里有不少东西,能画两笔画,能写两笔字,新诗旧词也都能写上两句,还会唱几段昆曲。”当然,最受读者喜爱的还是他的散文。

  今年5月25日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之日,《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期专题《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汪曾祺是王世襄朋友中较年少的,长者有张伯驹、陈梦家、朱家溍。这群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学问是玩出来的,在跌宕起伏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精神标准,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冤不乐。何为“不冤不乐”?王世襄先生的解释是,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尽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

  《人间草木》的序是汪朗写的,很接汪曾祺的文气。两代人能这样互相调侃,不戴高帽不为亲者讳,更是难得。如果不是这篇序,读者可能不知道,汪曾祺很多写草木虫鱼、写花花草草的文章,冲淡平和,有闲适之气,是在文革戴着“右派”帽子,被整被审查写完交代材料,甚至是在农场下放改造时写的。他写《葡萄月令》的那篇,开篇即是:“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这是汪曾祺发配到张家口的一家农科所改造时,写的在葡萄园劳动时的感受。文中丝毫没有怨气悲惨的调子,一切都是那么美。那是一种在劳作中的充实暖意

  汪朗说,这个老头儿,即便是在倒霉情况下,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放松,很有味儿,还带着一点幽默,真是不可救药。他写菊花,“我不赞成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赞成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糟蹋了菊花。”他写螃蟹,“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呢?螃蟹的样子凶恶,很奇怪,也很滑稽。凶恶和滑稽往往很相似。”带着点哲理的冷幽默。他写西南联大时《跑警报》,“跑警报是谈恋爱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恐怖的战时气氛,却被他写得生趣盎然。

  玩家得有趣,对生活、对自然、对知识和美有天然的亲近情趣,还要有心,有情。

  有心是对生活中的无用之事也能熟练掌握和撷取。在《三联生活周刊》的那期专题中,汪朗写了一篇回忆长文《“老头儿”三杂》。汪曾祺是个杂家,在写《西南联大中文系》时亦提到。看杂书的习惯,在大学时就有了。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开的课,他喜欢的就上,不喜欢的就不上。像闻一多先生、沈从文先生的课,他是听得很认真的,朱自清先生的课,有时就溜号,觉得朱先生上课一板一眼,不太适应。汪曾祺虽然白天上课溜号,晚上却没闲着,总泡在中文系的资料室里看书,有时一直看到天亮,然后回宿舍睡觉,接着逃课。汪朗说,老头儿虽然是搞文学创作的,家里的文学书却很少。“文革”之前,家里的书满打满算不到一书柜。别说什么孤本善本,就是人们熟知的中外名著大师文集,都和他嘴里的牙一样残缺不全

  家里虽然没有像样的书,但老头儿书却读了不少。剧团同事说,团里的书都让他翻遍了。“当时北京京剧团在虎坊桥,离琉璃厂很近,他没事常到那儿的中国书店翻腾旧书,一次找到了一本清代状元吴其睿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他不知用什么理由,居然动员剧团资料室把这样一本书买了下来,认真研读了好几遍。这样的书,整个剧团恐怕不会有二个人感兴趣,纯粹就是给他买的,简直是岂有此理。”(汪朗序)因此,汪曾祺写草木时也会引经据典说道颇多。写《紫薇》那篇,有一段长长的细节考证:

  从《韵语阳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一是“爪其本则枝叶俱动”。紫薇的树干的外皮易脱落,露出里面的“嫩肤”,嫩肤上留下外皮脱落后的一片一片的青色白色的云斑。用指甲搔搔树干的嫩肤,确实是枝叶俱动的。宋朝人叫它“不耐痒花”,现在很多地方叫它“怕痒痒树”或“痒痒树”。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好像没有人解释过。二是花期甚长。这是夏天的花。胡文恭说它“繁极曝衣天”,白居易说它“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春风”。但是它“花至七夕犹繁”。我甚至在飘着小雪的天气,还看见一棵紫薇依然开着仅有的一穗红花

  这样的文字,真需要有心的杂家,平时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来。

  《人间草木》分五章,但五章里面真正谈到草木的只有第一和第四章,谈《人间草木》和《记忆味道》。第二章是谈草木鱼虫的,第三章是游记,第五章是师友故人

  有情的文字在最后一章,相比较汪曾祺写花草、写游记、写鱼虫的文章,我更喜欢写人的这一章。尤其是回忆老师沈从文的两篇,叶开在编《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时,散文卷首先就收入了沈从文和汪曾祺回忆沈从文的文章。

  “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滩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他常常在学生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数目了。”……点点滴滴,还原出大先生为人处世修业的赤子情怀。写和沈先生最后的告别,汪曾祺的文字也是极淡的。“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隐忍的悲痛,让人更觉心酸

  心中有情,无论是写人,写草木,亦处处含情。汪曾祺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最后一句真好,人间送小温,文字传达出的,都是人间的暖意。

  《人间草木》读后感(三):不愠不火,温度正好——评《人间草木》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说实话光是看书的装帧我是不会选择看这本书的,因为太素了,甚至素得有点苍白。但是因为作者是汪曾祺,于是我决定借来看看。

  一打开书,就可以欣赏到16幅汪曾祺的字画,画的好坏我不懂,只是觉得美,每一幅画都透着一种淡淡的美,是如春日柔风一般的美。全书一共收录了汪老的41篇文章,有写草木虫鱼鸟兽的,也有写人记事的。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有些甚至就两三百字,却有着春雨般”润物无声“的力量,这些文字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就流淌进了心田,不愠不火,温度正好。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文字,汪老写植物、动物的时候虽也爱掉书袋,但是却始终让人兴味盎然,因为汪老写这些东西总还不是单纯的写它们,还带着自己的一些感受、见闻星星点点洒于文中。写枸杞时讲到一对在草丛中捡枸杞的退休夫妇,写槐花讲了一个养蜂人与其妻子相濡以沫地生活,写蝈蝈时提到自己曾经吃烧蝈蝈就馒头往事……汪老所写的都是生活中很不起眼的草木虫鱼鸟兽,夹杂着琐碎的生活小事,读来却似乎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幅水墨画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汪老的一生经历不可谓不坎坷,但是这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中透露出汪老对苦难的悲诉,相反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篇文章竟是如此的平和且充满生活的趣味,勾起你的童年回忆。记得《紫薇》篇中汪老提到自己曾经捉大黑蜂,把它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幻想着它能在瓶里呆熟了,放它出去,它再飞回来。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它仰面朝天,死了”。读到我这里想起自己儿时也曾有过类似行为就不禁笑了起来,小的时候似乎把所有的动物都当作朋友,曾经的梦想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动物园的饲养员,不过这样的梦想却早已被时光尘封,突然想起竟有种莫名的感动。汪老写到瓢虫有一类是害虫,专吃马铃薯的嫩叶时竟孩子气的说着“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能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呀“。顿时汪老用一副一本正经表情对着瓢虫说这句话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实在觉得可爱极了。

  书中处处充满这样生动有趣的文字,而在趣味中又有时充满哲理,有时不露声色的讥讽,有时也免不了好为人师。写文革时期被拴上铁蒺藜的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高,很高“。寥寥数字,平实质朴,却传达着了一个历经那个苦难年代作家未来的无限希望。写螃蟹的样子很凶恶,也很滑稽时,说“凶恶和滑稽往往近似”,仔细想来还真是如此。写夏天的昆虫时,说“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中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从自然中获得的趣味真的值得一生回味的,我现在还时常怀念哥哥拿根一头缠满新鲜蜘蛛网的长棍,领着我到处去捕蝉的时光,怀念和玩伴在河边一起抓小鱼的下午,怀念小心翼翼去人家地里偷红薯刺激感觉。

  这本书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汪老的文字似乎有一种唤醒人性美好的力量,让你放下烦恼压力回归到自然的你。

  《人间草木》读后感(四):人间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

  初拿到这本插画集的新书爱不释手封面及插画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带着这种喜悦心情开始走进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开篇《人间草木》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

  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有限

  之中!”

  讲的是芋头、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书中有多幅花卉图,为汪老先生亲手所绘,画面逼真优美

  其中个人尤为喜欢《记忆的味道》这篇,因为这篇内容及感情最丰富,也是最赏心悦目的一篇。那里有家的记忆,有童年的珍贵记忆,有父亲,继母,伯母,表姐姑姑佣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苏,垂柳,腊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绣球花,夹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树,桑,葡萄,杏,何首乌,金雀花,香椽花,枝珠兰,石榴花,玉兰

  有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

  有鸟,麻雀或癞花,鹭鹜属的鸟。

  于花园玩耍流连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后,便是爱花人,顺理成章。

  看完这本书,忽然想起了一些东西。想起了姥姥,因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个无忧无虑欢乐时光。

  蜻蜓

  我们称做麻楞,大个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里,趴在窗户的棱布上。那时候蜻蜓还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蝉,雄性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性的不发声。我们一般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约上周围的小伙伴,用丝袜抓个十几二十只。姥姥会用油过一遍,就成了我们的小零食,当然也就身体和脖子中间的部位可以食用。

  枣树

  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颗很大的枣树, 每到5~6月份会开出像伞似的小花, 黄绿色。8~9月份会结出青绿色的果熟。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会用一个非常长的竹竿拼了命的敲打它,然后就会收获非常多的青枣,极其香甜。

  雨

  南方的雨频繁又短暂,每到下雨的时候我总是莫名的兴奋,因为我可以穿着母亲给买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乡下的环境真是美极了,大雨过后,树叶似乎更加郁郁葱葱了,花朵也开的更加艳丽,就如同一幅画一样美。

  全书读罢,有如出游赏花归来,美不胜收。喜欢这样的题材,读起来轻松欢快,虽然爱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来的炙热和惬意。

  在我看来,汪老先生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这个“会”,包括“懂”,也包括“爱”。汪曾祺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最纯粹的,最难得。似乎在说,动人心扉的生命体验,并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难及之地。

  汪曾祺老先生引领我们在他人非凡的人生中经验自我平凡的人生,在匆匆过眼的“人间草木”中,他证悟到人生无常,但见有序。置身阴影,发现光亮,就成为他演绎自己生存美学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人间草木》读后感(五):这是我们的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写的是汪曾祺先生所见所闻的形形色色花花草草,鱼鸟昆虫,以及他眼中的小人物、大人物。

  紫薇树的树皮易脱落,以手触碰裸露出来的嫩肤会枝叶俱动,于是它有了个有趣的别名”痒痒树”。北京的大爷喜欢拿录音机追着布谷鸟或麻雀或猫儿狗儿跑,录它们各色声音回去给他的画眉学,一遍一遍回放,直到画眉可以绘声绘色演绎狗儿打架,麻雀调情,这就叫”压鸟”。哈萨克牧人把羊一只一只周身揣过,特别用力的揣它的屁股蛋子,这是在为远方的客人揣羊的肥瘦呢。日本飞机经常袭击昆明,于是大家三天两头就要”跑警报”,警报一响,城内的人就得跑向郊外,日军的目的在于使昆明人困于恐惧中,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个长期生于忧患的民族有着超乎寻常的”皮实”心理,警报又响了,小贩将担子挑到郊外继续卖着零嘴,教书先生拎着一箱书慢悠悠地走向防空洞,西南联大的男同学早早地提着点心吃食,在校舍门口等着他的女同学,瞧,这迷离的危险气氛孕育出了爱情的花骨朵儿。

  就像汪先生儿子给这本书作的序里说道那样,他的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静,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磕。起初,只是拿这本书作增长见闻,打发时间用,可是意外的有了别个收获,那就是汪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汪先生带着”右派”的帽子被发配改造,被不断审查,被无缘无故”挂起”。磕磕绊绊倒霉委屈的生活竟一点没有出现在他的字里行间,反而他写出的东西很放松,甚至有点幽默,有种难以言说的平和闲适之气。现世喧哗浮躁,迷茫无措,不妨放下手机,摘下耳机,泡一盏清茶,听这位老人给我们讲讲故事,或许能找到些许光亮呢。

  《人间草木》读后感(六):良辰美景终成忆 人间草木皆有情

  一、花鸟虫鱼,乐趣无穷

  据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回忆:“在汪老看来,如果人们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这是汪老写这类“花鸟虫鱼”文章的初衷。

  现如今,很难想象孩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然怀抱中。亲近大自然,捉蟋蟀、捕蜻蜓这样的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大点的孩子抱着个手机,或是玩游戏,或是看动画片,一旁的家长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家长是在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孩子,并没有真正将孩童天真烂漫的情怀发挥出来。汪老始终坚信,回归自然才能够将人性最质朴、本真的一面表现出来。因此,他并不赞同将孩子置于“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中:“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在孩童时期,如果缺少对大自然的观察,就难以培养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好奇心和创造力都至关重要。此外,远离自然,也会少很多乐趣。汪老在书中提到的诸如磕头虫、独角牛、蝇虎之类的昆虫,不要说现如今的孩子不知道,与我同龄的多数人也并不知晓。没有仔细观察过,当然就没有作者内心深刻的体验和共鸣。

  从这些文章中,能够深深体会到汪老的纯真情怀。他实在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在落寞至极的时候,哪怕在墙角处发现一颗小芋头,也能顿时激起心中的喜悦以及生活的勇气。

  二、旅行见闻,触景生情

  在这些游记类散文中,汪老始终不忘记录当时到访名胜古迹时的感悟和对历史人物的追问和慨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是贯穿始终的不变情怀。无论走到哪里,好像总有一种莫名的伤感,逝去的光阴,流逝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分、难以释怀。

  北京胡同、乐山大佛、杜甫草堂这些令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的景点,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到过去记忆中的味道了。在《湘行二记》(岳阳楼记)中,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汪老评价范仲淹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充分彰显了千百年来这句话在历代知识分子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此文,能够清晰感受到汪老作为旧时知识分子身上的书生意气。借助想象的翅膀,仿佛能够看到气势磅礴的岳阳楼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必只有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实现完美结合,才能充分表现出它们的动人之处。

  在《泰山片石》一文中,作者讲述了数次登泰山的感受。文中也清楚地阐明了汪老的人生态度,“我不是强者,无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与泰山的强势相比,汪老更倾向于恬静的自然之境,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对于这点,在汪老的水墨画中也能够真切感受到。水墨画的对象始终离不开花鸟虫鱼这些“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自然意象,却鲜有气势恢宏的“高大雄奇之山”。

  三、旧人旧事,追忆往昔

  汪老用大量篇幅为后人描绘了他眼中西南联大的“轮廓”和“模样”。在困境面前,联大人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怡然自得的洒脱情怀。这种乐观精神是值得后人谨记的。“跑警报”作为特殊时期的一项活动,竟也能平添诸多乐趣。

  联大的老师各个又都是可爱至极的,沈从文先生、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无论是作为恭敬的师者还是作为和善的友邻,他们身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毋庸置疑,这种魅力缘于对智慧和知识的不懈追求。“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是彼时西南联大鉴别学生的标准,基于这样的学术氛围,又怎会担心中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会落后于西方强国?能够亲身经历这段历史,汪老是无比幸运的。汪老留下来的这些追忆,也为后人了解西南联大,走近民国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人间草木》读后感(七):把握好对生活的度

  读完了汪曾祺先生写的这本《人间草木》,很安静很恬淡的一本书。

  汪先生的确十分热爱生活,于平时生活中的一盆花一棵树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一定很有趣很自得其乐吧。但于个人而言还是希望把握好对生活的一个敏感度,不想拥有那些所谓文弱文人的矫情通病,囿于自己的小感情小天地之中,而忽略了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总感觉太文艺的人缺乏大气魄,不能从宏观层面来考虑问题。又不想忽视了生活中平凡小事的美好,要去发现身边的美,让自己更加幸福。可能二者之间的度真的很难把握,还是希望自己能处理好这其中的度,既能够培养出大的气魄,又不忘感悟平常处的生活,做到那句诗吧,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挺喜欢后边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部分,写了在西南联大时老师与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很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也没有人不学习去放纵自己,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也很多,而且治学重要的是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见解。不过觉得所谓的民国校园固然很好,但总归是一种小众的知识精英式的培养,就社会层面来讲远不如当今惠及普罗大众的高等教育对社会起到的作用更大,我们也不用老是厚古薄今。黎民百姓大都处于蒙昧,只有那么一小撮的知识分子相互唱和,我不敢说这是不是真的好,保留意见。

  《人间草木》读后感(八):记忆的那些事儿,太美好了

  拿到汪曾祺先生的书,便开始阅读起来,一套三册的书首先选择了《人间草木》来阅读。这本分为五个章节,共有34篇文章。通读了整本书,最后还是喜欢“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其实很早曾经读过这篇文章,但大致的内容有些不记得了。后来买了一本《胡同寻故》,在序言中多少提及了汪先生的这篇文章,此次这本书籍中有这篇文章,便细细读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这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话,形容北京胡同之多。如果把北京比作人体,那么东西二城便是上半身,围绕着东西二城的海淀、朝阳、丰台等等就是这座城市的四肢。胡同就像是血管一样,遍布在北京的中心和四肢。

  我对北京胡同最深刻的记忆便是在西单的皮库胡同,每次来北京都会住在大伯家,他的家就在皮库胡同,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里跟着小伙伴们在皮库胡同一起玩闹,但之后随着西单商业区地位的凸显,皮库胡同的老街坊整体的搬迁到了北四环中路的安苑北里,房子比过去大了,但少了很多趣味儿。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股“京味儿”,这篇“胡同文化”从胡同的家长里短开始,介绍胡同的起源,我第一次知道,胡同这个词汇来自于蒙古语。胡同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在业余时间经常去的如煤渣胡同、帅府园胡同、后沟胡同、金鱼胡同、大雅宝胡同等等,每一个胡同都有一个来历,这些来历也反映在胡同的名字上。正如汪先生说的那样,胡同与四合院互为存在,胡同和四合院构成了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越来越少,缺口越来越大。

  在文章中,汪先生将胡同文化称作一种封闭的文化状态,但更多的归结为北京人的一种情结。对于老北京来说,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一条或长或短的胡同,包含了太多人的情感所在,或是邻里之情,或是文化情结。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北京胡同已经在渐渐消失,可能还会完全消失。可是喜欢北京胡同文化的我,还是希望这样的脚步慢一些。我真的不希望,在未来通过图片去感受北京胡同的风貌。

  这本书里的其他文章也不错,比如“北京人的遛鸟”、“草木虫鱼鸟兽”、“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葡萄月令”等等,但可能这一篇与我的爱好更为相近,所以尤为喜欢。

  《人间草木》读后感(九):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总觉得这样的书应该慢慢读慢慢品味才有意思,可惜我读得太心急了,一个月不到就读完了。看了汪朗在序言中所写的内容,不禁对汪老头子更有肃然起敬之感,他在文革中也是受过苦头的人,然而依然可以写出这般干净通透的文字,真是不容易。我觉得文中有些片段可以看出他对文革咬牙切齿之痛恨,只是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不露声色地去表达而因此你看不到他的半丝戾气。 原本以为是一本专门细致描写花花草草的书,细看之,还是少不了他的“吃货本色”,说着说着就会谈到各色吃食让读着禁不住肚子饿,虽然只有文字描述却堪与现在的舌尖中国相媲美了吧,哈哈。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睹物思人及各地风景之唯美记载。最难忘的章节是看到楚楚可怜的白海棠时想起他素未谋面的生母,以及看到绣球花想起她命运多舛的小姑姑,还有他对美国审美的极度不认同之表现。也因此对于西南联大及联大里的“先生”们,我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很羡慕那时宽厚善良大气的先生之风范。真的是一本有趣丰富的好书。

  摘抄序言中一段话: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文章,是因为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他对“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之类的行径深恶痛绝,认为是对文明和人性的摧残,而原因之一就是各种政治运动让人丧失了美感,只知道争斗。

  我想他的小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其中的“人间送小温”,他是真的做到了吧,我们永远可爱的老头儿。

  《人间草木》读后感(十):人间草木

  这本书看了很久,断断续续的。阅读散文有散文的好处,比如可以在任何闲暇的时间拿起从任何的章节开始看,不会有违和感。但对我而言,阅读散文也有散文的坏处,也许是自己不够静心,很难安安静静地像看小说那般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阅读完。抱歉,偏题了。

  未拆封这本书之前,抱着长见识的心态拆开包装袋。我对昆虫花草了解甚少,试图通过这本书增长知识。事实是,徒劳。曾老在这本书中对花草虫兽描写地很详尽,也很风趣,也许是他成长在他所描写的那些人间草木之中,故有情感。而我,虽也一个字一个字浏览下来,却转头就忘,更别提对那些草木虫鱼的印象了。曾老笔中草木虫鱼鸟兽、故乡的四季、童年的玩伴,我只是以旁观者、读者的姿态去感受,但曾老却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的。

  阅读过程中每每被逗笑,不得不承认这个和蔼的老人很风趣幽默。

  书后半部分描写的西南联大的校园生活,实实在在是我想象中的大学的那种模样。自由,开明的学术老师,现在来讲鼎鼎有名的教授们,他们不拘于固定教课方式,也敢于光明磊落表达与他人不同思想。叹终究是难以回到那样的大学生涯了。西南联大就是西南联大。

  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间草木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