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读后感100字
《月牙儿》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87图书,本书定价:14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牙儿》精选点评:
●#地铁阅读#收录了小说名篇与冷门。很有意思的是《阳光》的女主和《月牙儿》的命运几乎是两个极端,但最终的落脚却很是相似,可以看出老舍曾对娜拉们的结局有着不同理解。这本书收录的《大悲寺外》还是第一次读“少年是最怕被人说「苟事」的——同情与见义勇为往往被人解释作「苟事」,或是「狗事」;有许多青年的血是能极热,同时又极冷的。”是鲁迅“冷气说”之外的另一种思考。
●唉
●听书听完的,老舍不愧是大师。
●如果想写大时代,必先参透时代的本质,才有可能写好。有些文字,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可除却事实之外的抽象之言,放在今日仍旧适用,这么看,老舍才是我心目中的大家。 >> 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象个体面的寡妇。 >> 我还不如一条狗,狗有个地方便可以躺下睡;街上不准我躺着。 >> 是的,我是人,人可以不如狗。 >> 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艺。 >> 我那点经验叫我明白了些,什么爱不爱的,反正男人可怕。 >> 她有饭吃,我有自由;她没自由,我没饭吃,我俩都是女人。 >> 浪漫足以治饿,正如同吃饱了才浪漫。 >> 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占便宜。 >> 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 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
●10多年前,坐我前边的Y同学说他喜欢老舍,最喜欢“猫城记”,我说,我也喜欢他,最喜欢“月牙儿”。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孩童的眼睛来感受这世上的不公和无奈,读来伤感,嗓子却又无力再说出点什么。
●妈妈的心是狠的,但是钱更狠。 妈妈的眼没有泪,早就干了。 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占便宜。 小时候,站在父亲的坟头,我不想哭,看着妈妈哭,我也哭。 年轻时,望着满城凉凉的春,我不想哭,眼泪自己往下流。 长大了,我不哭了,我的痛苦,不再是几个泪能解除的了。
●小时候当色情小说看得
●sigh
●“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
●妈妈的旧物
《月牙儿》读后感(一):是社会在逼良为娼
老舍此文不输鲁迅。 月牙儿是隐喻,文中提到了十一次。悲时见它,纯洁时见它,痛苦堕落时,它不肯现。 两个良家女性被逼为娼,是社会习俗,思想弊端之过。 贫苦人民有其不幸,富足人民也没有自由,不过是“铺子里的货物”,女性地位低下,可是本该低下吗? 人们对太奇怪的事情会不觉的奇怪。
拜读老舍先生的作品,顿生感慨,先生文章 构思精妙,立意奇特,文笔精湛,行文通畅。望尘莫及,时势造英雄,所言不假,可惜如今再难现这样的大家了。
《月牙儿》读后感(二):月牙儿
现在是晚上了,我窗外的夜空上没有挂着月牙儿。即使有我此刻看它的心情也不会与老舍先生的小说《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我”相同。这篇小说是我前几日利用余闲时间看完的,看完之后思考了一些东西。临近岁末了,便想做一篇读书笔记。
假若用一个字形容我看完书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惨”。又假若用一句话来形容呢,一言以蔽之:“旧中国真是旧,旧社会真是旧。”我为什么会有后者这种反应呢?大抵是多年的历史教育的结果吧。如前所言,这是我看完书的第一印象,之后,我在豆瓣上看了一点其他读者的感想短评,触发了我一点新的思考与想象。即:旧社会底层妇女的出路在哪里?
依小说如是观似乎只有两条路,一,嫁做别人的姨太太,二,去做暗娼。小说中的我和母亲迫于生计和无奈选择了第二条路。这里应该要提一下,小说中的我是小学毕业的,是会识文断字的。这在当时有百分之八十文盲的民国,已经很不错了。然而,有什么用呢。学校教给她的本事与道德完全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那些玩意儿只是吃饱了消遣的。她也找不到能让她干的体力活,仿佛一切正经的工作都与她无缘,命运只给她留了一条路,不走这条路就无法生生存下去。于是乎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温饱,能有一口吃食,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渐渐的沦落为风尘女子,还不是“光明正大”的风尘女子,是暗门子。只能偷偷摸摸,又不能为政府纳捐。继而,被讲道德的新官扫清送进感化院,而“我”又不服感化院的管教,最后,被送进了监狱。
小说的最后写到: 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多久没见着它了!妈妈干什么呢?我想起来一切。。
一个社会如果跟监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监狱。那是怎样一个社会呢?我不想去想象,也懒于想象,月牙儿挂在夜空上古今不变,变的是生活在地上的人以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
一百多年了,人类有没有起色呢?当今这个社会,“我”的类似悲剧,可能还有。然而,我相信新社会相较于旧社会依然是新的。人类还是有起色的。
《月牙儿》读后感(三):姑妄言之
浪漫足以治饿,正如同吃饱了才浪漫,这是个圆圈,从哪儿走都可以。
夏目漱石说:今夜的月色真美。然后涌出了无数浪漫的色彩。
老舍一句:我又看见了月牙儿。话语中只剩下数不尽的无奈和愁苦。
老舍也算伴随成长作家系列之一,小学开始学习他的作品,也颇为熟悉。老舍虽然童年时命运多舛,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过得颇为顺利,所以总觉得老舍的文章文笔多半斐然,即使是如《月牙儿》这样的悲剧故事,也能通过华丽的诗化的语句娓娓道来,好像一篇散文诗。
《月牙儿》通过韩月容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已第一视角做为阐述角度来为我们展示了韩月容悲惨的一生,侧面揭露了民国初年社会底层女性艰难的生活,已经当时极度不稳定的社会形态。
没有体验过旧社会的社会形态,对故事中韩月容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只是疑惑:韩月容的母亲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单纯的体力劳动获取的报酬无法养活一家人时,只能被迫选择变成娼妓。为什么韩月容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同时也愿意努力去寻找工作后,还是兜兜转转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呢?老舍应该不会是要说:女孩子接受不接受教育都是一样会被旧社会吞噬的吧?思索着,韩月容接受的教育不足以将其喂饱,那是不是可以说当时的教育是失败的,毫无用处?老舍莫非是要嘲讽当时奇葩的教育体制?我觉得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当一个人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时,那么单纯的礼教反倒成了赤裸裸的束缚,除了拖后腿外也再无其他用处,或许还有一点用处,就是通通喂了狗。
韩月容对社会是憎恨的,她也应该憎恨。身体和精神都已经被掏空了,一年当做十年过,何尝不是一种被未来失去了希望后的自我放纵呢?情感的宣泄无法捕捉到后来也无法控制。
现在社会赚大钱极为不易,但是想要饿死却也很难了,只要你愿意去做总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时代飞速发展下,总会诞生无数新兴的职业,新型职业也往往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执行者。只要你找对路子,保持温饱绝对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很多工作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的,只需要无脑操作。而且,现在成为斜杠青年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在闲暇之余找到副业提升生活质量也是极其平常的一件事——不行,写完这篇读后感,我要去把闲鱼开起来。决计不能让自己饿死。
以前大家会有提问:玫瑰和面包选择哪个?
韩月容给我们的答案是活下去,活下去是一切生活的基础。
童话故事中,有了爱情两个人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但是残酷的现实是被社会所洗礼后,很多人青年时幻想的世界观悄然改变,一个个也变成了原来从来没有想过的人。清冷的路途,有几位旅客走到了最后。
在一无所有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人,虽然心理真的很想照顾一辈子,但是心里又明白所有不合时宜的相遇,都只剩下遗憾让人心疼。我会在人群中看见了你,我也只能看见你在人群中。
看了一下早年翻拍的老电影,谁能想到宋丹丹竟然饰演月牙儿,和宋丹丹上演对手戏的母亲也是老戏骨的斯琴高娃。两人的演技毋庸置疑,宋丹丹不论是清纯的学生时期还是浪荡的娼妓时期都表现的游刃有余;斯琴高娃把母亲前期的愧疚和后期的堕落也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位演员吊打了现在很多小鲜肉,不过宋丹丹演技再怎么好,心理的定势还是:夏东海你人呢?你老婆都要饿死了。
《月牙儿》读后感(四):月牙儿的赏析
这小说是由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35年4月写下的作品,开始在天津《国闻周报》中发表。相对于老舍,相信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当代作家。但是,这篇作品的知名度却是少之又少,只是他的众多作品中的平凡的一篇。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故事,让故事真实、自然的流露,对于心理的描写更是深刻。老舍写此书时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手法,以“我”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妈妈的生活变化为辅线,通过“我”跟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结合到一起。作品同样的具有老舍先生一贯的写作手法,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也就是“京味”。这从名字——月牙儿就可知,带有北京腔调中特有的儿化音。
月牙儿是我们生命中自然景物一种,而在这里是一种意象。浩瀚如海的中国古诗词中,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无数次的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自然现象。”月亮在古代有孤独、寂寞、无奈等寂寥的感情在其中,在这里,老舍同样的有此种寓意。“我”第一次见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才七岁,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没人会顾得上“我”。“我”冷,饿,没人搭理。第二次是在妈妈一大清早带着我出城去看爸的坟,这是自然景观,因为天还没亮,天空中仍然残留这月牙儿的余光。但是接下来我又第三次、第四次、第。。次的看见月牙儿,家里没东西典当,妈妈为了不饿死改嫁,新爸爸的离开,妈妈做了妓女,后来又一次的改嫁徒留“我”一人,以及“我”后来也沦为了妓女中的一名,包括在监狱里看到的月牙儿。越看到最后越觉得在“我”其实是把月牙儿当作可以陪伴我的朋友 。文中也写了有好几年没看到月牙儿了,这是主人公性格变化的一个标志。那是的主人公不用去当东西了,也可以和妈妈有吃有喝,生活幸福美满。而后,“我”有老没去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因为毕业了,还在学校住着,虽然靠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心里是寂寥的。离开了最亲最爱的妈妈。
文中的角色们都是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中,妈妈是一位勤劳的女性角色,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地洗衣裳。最后沦为了人尽可夫的妓女行当,这是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的。文中的主人公读了书,算是一个知识女性,勤勉肯干,倔强,有个性的这样一位女性,可是最后结局呢?难道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吗?难道妇女挣钱就这么不容易呢?女人就这么不值钱?难道妇女挣钱就得这么着,没第二条路吗?这些问题在我们现代也是引起我们思考的。其实,回想下当时的社会坏境,她曾经也想找事做,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可是残酷的现实又赐予“我”什么呢?直到最后还得养活已经失去挣钱能力的妈妈,妈妈的所作所为不得不让她更沦陷。在妈妈的身上也同时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我的妈妈是我的影子,我至好不过将来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的肉,剩下的只是一些白头发与抽皱的黑皮。这就是生命。这是“我”开始对这个世界已经处于无奈的状态,已经回不了头的这样一个状态。最后,主人公算是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世界比这儿强不了许多。于是她宁愿死,也不相信出去后还能有个较好的地方。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的黑暗,多么的残酷。宁愿在监狱里死了,也不想活在这个世界当中了。现实的残酷与黑暗的社会一起吞噬了主人公的一生。
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该拼尽全力努力的好好生活,迎取自己生活的美好的一天。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法是不一样的,世界观的不同必然会引起生活方式的不同,没必要去多加谴责别人,过好自己就行。
《月牙儿》读后感(五):月牙儿之悲剧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说,记叙了一对旧社会的母女为生活所迫两代都沦为暗娼的悲剧故事。这篇小说很有诗意,也很感人。全文以月牙儿为线索,以散文诗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可怜、可敬、可叹的旧时女子形象,描绘了一个丑恶而凄冷的旧社会,令人回味无穷。
“月”在中国古代文学意象中一直都是美好、纯洁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咏之叹之。老舍先生取月缺之时的“月牙”之形,唤主人公以“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见美好的东西,却偏逢那世道,命运多舛。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恶运。作者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遭逢摧残,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此时小说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她感觉到月牙儿带着寒气的原因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且此时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悲惨的小孩子身上。虽然此时她还小,但她已感觉到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那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我明知在城外哪个地方埋着它,可又象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似乎永难找到。”
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次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感受,“妈和我还穿着白袍,我又看见了月牙儿。”“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这大概是全篇最令我感觉凄凉的段落了,孤零零的母女俩相携相依去城外给爸爸上坟,“我们紧走慢走,还没有走到城门,我看见了月牙儿。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我乏了,妈妈抱起我来。怎样进的城,我就不知道了,只记得迷迷糊糊的天上有个月牙儿。”这个冷冷的月牙儿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孤儿寡母的生活也更是每况愈下。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由此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妈妈为了不让她饿死,迫不得已再嫁。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因为这个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小主人公的内心并不愿意接受这个新爸,所以她把眼睛眯起来不愿去看,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但是接下来“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看见月牙”,因为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生活无忧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儿的陪伴与安慰了。
可惜好景不长,新爸有一天突然不见了,小学快毕业的“我”也开始疑心到妈正在做着不好的事情(成为暗娼),她恨妈妈要做那样的事情,也恨自己不能帮助妈妈,可是不这样她们就没有饭吃,就不能活。“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为了生活,妈妈又改嫁了,这次妈妈抛下了她,一个人离开,而她也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漫怀希望地到处奔波,却没有事情可做,学校教给她的那一点知识没能让她有一个安稳的工作,却把她推进一个骗子的怀抱,陷入爱情的迷梦,“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我忘了自己,我没了自己,象化在了那点春风与月的微光中。月儿忽然被云掩住,我想起来自己。我失去那个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我和妈妈一样了!”可是,“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善良的她为了同情那个骗子的妻,又没饭吃了。
渐渐地,“最后的黑影又向我迈了一步。为躲它,就更走近了它。”她有文化,有个性,正直善良,聪明倔强,满怀理想,但是现实却不允许她做任何事。她念过书,可是连个洗衣服的工作都找不到;当女招待,“我并不想买我自己……饭是实在的,实在地去挣好了。”嫁人,“自从那回事儿,我很明白了些男女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里,是站在挣扎在饥饿线伤得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自有婚姻”“爱情神圣”云云,不过是骗大家的“空想”!老舍先生在《月牙儿》所设定的描写范围内有着这样的对于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质疑和批判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可是,若真挣不上饭吃,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一个多月,我找不到事作。”生活的残酷让她越来越绝望,她最终被迫走向那一步,步母亲的后尘,“装了一身新的行头,上了市”。这含蓄的表达,更能倾露作者对月牙儿的同情、怜惜。含蓄中蕴藉明朗,含蓄里同样难掩沉痛和悲愤。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从来没有被用在正途,不是她不想,而是当时那个社会不允许!这一次,她用来威胁那些闹脾气的嫖客,知道怎么对付那些唯恐上当、不愿花钱却要占便宜的人。“在小学里念了几年书,到底是没白念,他唬不住我。“教育”是有用的,我相信了。”待到“我”被抓进感化院,那里的人教她做工,“洗、做、烹调、编织,我都会;要是这些本事能挣饭吃,我早就不干那个苦事了。我跟他们这样讲,他们不信,他们说我没出息,没道德。他们教给我工作,还告诉我必须爱我的工作。假如我爱工作,将来必定能自食其力,或是嫁个人。他们很乐观。我可没这个信心。”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作者更为犀利的一笔是新官既然发誓要干些政绩,立志将暗娼扫尽,这是多么英武豪迈正义之策,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可见!然而有营业执照的妓女却还可以照旧营业!那么体恤百姓,关乎人性的良知何在?所以,小说的结尾看似平淡,看似平和,其实犀利至极,他没有鲁迅所创设的祥林嫂在祥和声中离去的浓浓的悲剧气氛,但却依然让读者在内心深处久久感慨,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