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柳树静》经典观后感1000字
《风吹柳树静》是一部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Parviz Parastui / Roya Taymourian / Afarin Obeis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吹柳树静》精选点评:
●不容易,伊朗片子能有那么大的波澜和冲突,即使是对马基迪本人来说都是个突破
●复明复失明漫记,题材很好,拍的一般,纠结于盲人复明后的迷狂,烧毁盲文书又拾取残书祈祷,结尾爬过盲文的蜉蝣小虫代表人生无常、在宿命前的渺小盲目。
●每个人都是那只背着树叶的蚂蚁 蚂蚁 蚂蚁 蚂蚁 蚂蚁。。。。。。
●拍得多好,又流了满满的一筐泪。感慨伊朗也有如此情绪化的电影,甚至可以触及婚外恋情的禁忌。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得到急切想得到的事,却在自己兴奋之时又失去
●人性是贪婪的,见识会促进一个人进步也会把人引向无限的欲望
●很诗意的片子。眼睛满足了,心却迷失了,天堂坍塌了,还能回复之前的宁静生活吗?再次祈求神,给他机会。
●柳树带来幸运,幸运带来不幸,幸与不幸与柳树何干。
●自可以睁眼看清万物开始,世界就千疮百孔,心中的柳林再也不会安静。
●莫管人生失得意,常记柳树在心中;焚烧信笺属惘然,重又失明真活该。男主真令人讨厌,哼~~~
《风吹柳树静》观后感(一):A tale of two movies
两部关于伊朗的电影,Persepolis 和 The willow tree. Persepolis 讲述一个小女孩在革命前后的伊朗的成长故事,用孩子无辜的眼睛看伊朗革命。Persepolis 是古代伊朗遗址,片名大概有回归过去的意义。The willow tree 是关于一个盲人作家复明的故事。两个电影展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伊朗,但都同样真实。 The willow tree 中的伊朗是一个现代的伊朗,完全不同于Persepolis中的那个宗教极端保守的伊朗. The willow tree中反复出现地铁上染发的妇女, 而Persepolis中妇女必须把头发完全盖没。我不怀疑Persepolis的真实性,因为伊朗的故事也几乎是中国的故事,只须将这个主义和那个革命的对换。如果这样想来 The willow tree中主人公复明后对前半生的完全否定,是否蕴含更深的社会思考,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反思。以对中国历史的经验,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伊朗,如同失明者重见光明,但在片刻的温暖之后,主人公立刻迷失于眼前缤纷世界的诱惑之中。对过去生活的极端否定之后,新的追求也如梦幻泡影,这种迷失是否是同时代的伊朗人正在共同经历的呢?这也许只有伊朗人能够回答吧。而我猜想,中国的历史也许已经翻过这一页了。
《风吹柳树静》观后感(二):为什么有人说这电影做作
当安拉在童年时让你去接受灾难,你的生活中必然会失去很多欲望——俗人的欲望,甚至不曾祈求能再看一眼这个世界——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而当你35年的黑暗生活突然有了色彩,随之而来的欲望,甚至可以说是35年来想都不曾想过的欲望:看看这世界的斑斓色彩,竟然实现了,却必然又带来更多的欲望。
如果你用心地以男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这诱惑实在实在是太大了,所以电影中的描绘并非夸张,甚至离到位还差那么一些些。
同时另一方面,导演描绘的男主妻子的性格也促使了甚至决定了男主对自我欲望的放纵。男主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将一切闷在内心,只会默默行动的女人,而这种女人并没有太高深的为人处事能力,在男主视力失而复得之前,她甚至比男主更依赖对方。导演对妻子性格的描述是成功的,对故事发展也是有关键作用的。
因此,我认为,导演通过对男主妻子性格的描绘,也是在反思伊朗女性的婚姻问题、前途问题。就像《一次别离》,越来越多的中东电影对他们宗教中的教义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是可喜的一面。
电影发展到性格沉闷的妻子转身离去,如果就这样结束,或者以男主追求美女失败而告终(和美女合体之类肯定不可能,太滑稽),那么故事明显比例失调:典型的头重脚轻——前半个小时黑眼,后面一个小时都在讲男主心理的潜移默化,未免太平淡。
因此,把男主再弄瞎,从故事的整体性上考虑,绝对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至少情节安排上完美无缺。
但是怎么弄瞎呢?怎么同观众去解释呢?其实这导演非常用心,他从两方面解释了,只是可能有些人没有理解到。
一方面,他从科学上解释——眼角膜移植排斥;另一方面,他从宗教上去寻求解释,我相信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故事最后男主的那一番坎坷路途的含义了。
总之,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严谨,但是故事框架的搭建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出色。
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做作,只能说他们没有看懂而已,没有用心体会导演用意。我倒是认为电影中很多细节上的粗糙是可以容忍的,毕竟是小成本电影,很不容易了。
《风吹柳树静》观后感(三):何处是柳林
伊朗电影Beed-e majnoon,被译成“风吹柳树静”。虽然很有诗意,却不算贴切。英文名字THE WILLOW TREE则平铺直叙。需要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没有对柳林的特写。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电影。恢复视力前,尤塞夫生活在四间房子一个水池的天堂里与书为伴,唯独一个心愿未了,就是想看看这个世界,这个从他8岁以后就只能听见的世界。他单纯,孱弱,需要照顾;恢复视力后,尤塞夫看到斑斓的尘世生活,对自己过去的固陋和满足感到可笑可耻。心目中天使一般的妻子如此平凡。双目失明时期建立起来的想象王国土崩瓦解,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觉得自己的前半生都白活了。于是他疯狂。
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从童年到恢复视力前生活在一个十分单纯的环境里,他的眼界和一个8岁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从他看到小偷惊恐疑惑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他还没有成年(成年人要么闭上眼睛装睡,或者大喝一声抓小偷)。这也是人们常说“见多识广”。视力的障碍阻滞了他的心理成熟。
人,从来不会渴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单纯的环境会让人欲望减少,也就容易有满足感。小的时候,吃颗糖就会美滋美滋的,因为还不知道有巧克力;后来,吃到巧克力了,也很开心,因为不知道有哈根达孜;后来,吃了哈根达孜了,可惜这个时候,只有看到大把大把的人民币才能维持几天好心情。。。失明让尤塞夫过着相对简单的日子,让他对妻子的付出心存感激。住院期间当他把女儿录制的磁带弄坏时,手足无措,十分凄惨。这时候的他,只要有妻子和女儿的爱,就可以活下去。恢复视力后,他追求佩里,把妻女气回娘家,顺便还气死老母,无非是因为想要“不一样”的生活。
生活的本质真的会不一样吗?还是同样的皮萨撒了不同的酱料而已?人的欲望是盲目的。大千世界变幻无常,每一种幻象都可能诱发一个欲望,在这样的诱惑下,没有健全的心智,就会疯狂,这就是尤塞夫。
所以,要想幸福:首先生活的单纯一点,所谓见多识广饱经沧桑的人没有几个不抑郁的;其次,安于现状,不要奢求一些东西,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到是否有能力承受它。
心静自然凉。柳林就在心里,跟眼睛没有关系。尤塞夫失去了他的伊甸园,它的柳林。
《风吹柳树静》观后感(四):风吹柳树静:假如给你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曾写过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直激励着许多人。作为天生失明人士,她对光明充满了憧憬,并对有光明的日子做了细细的安排。这本书确实读后确实让人感动,为海伦的不幸,也为海伦的自强。当然,海伦最后并未得到三天的光明,黑暗伴随了她一生,她的许多理想并未能实现,不过她这一生过得却很充实,也可以说无憾。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光明对于他们来说确是梦寐以求,然而如果一个盲人真的得到光明,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伊朗影片《风吹柳树静》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一个从8岁就失明的教授,有着幸福的生活,娇妻爱女,庭院深深。在盲校里也让人敬重,虽然心有遗憾,但对目前的生活倒也知足。一次法国之旅,让他眼睛重见光明。复明改变了他的生活,使原有的平静而安稳的生活,陷入漩涡之中。
我们能理解已经失明近三十年的他,在复明之后的狂喜,明白他那种世界于我皆新鲜的好奇,他拚命地享受着光明给他带来的种种乐趣,想将过去所失去的东西都能够找回来,这是人之常情,大家皆可理解。不过,影片中的盲人教授却是觉今是而昨非,对以前的生活进行了彻底否定,认为自己的前半身等于白过,因为那是非自己意志所选择的生活,甚而要求对自己的过去有所补偿,觉得周边所有的人,甚至是整个的社会都有欠于他。
以前温暖的家,于他不再温暖;以前他引以为傲的职业,让他觉得羞辱;他对温柔的妻子不再有兴趣,而去追求年轻的女学生。新鲜而有趣的世界在他的面前展开,让他目不暇接并贪婪享受,也让他对过去的生活及周围的一切顿生反感与愤怒。复明对于他与这个家庭是件好事,却让这个家庭矛盾重重阴云密布。本来应以感恩之心来看待这一切的,应该珍惜着这偶得的恩宠,生活也会更加的甜美,但激荡于他内心的那种不平衡想要补偿的心理,却让他做出了疯狂之举。
上天给予你的,也会随时拿走,这是不易的真理。珍惜眼前的一切,怀着感恩之心,过好每一天,恐怕是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人生是无法补偿的,生活也是无法重新来过的。过去的生活即使再艰难,再无乐趣,亦是你值得珍视的经历,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回忆。盲人教授想要补足自己的遗憾,上帝却让他重回黑暗。也许在那个时候,他才明白光明对他意味着什么,才会想清楚在光明中他会如何做。
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又会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