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1000字
《1973年的弹子球》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73年的弹子球》精选点评:
●《球》是村上的第二部长篇,寻找即是它的主题,寻找出口,寻找同自我疏离性相对立的自我统一性。 村上用弹子球和鼠来探索现实世界外层即自己灵魂底层的隐秘信息。
●村上在厨房餐桌上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夹在《且听风吟》和《寻羊冒险记》之间。我好像特别喜欢他处于过渡阶段的作品,比如这本,再比如《斯普特尼克恋人》。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村上的书
●彼时的村上还没有找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路子,也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只是真实的青少年情绪,苦闷而木然
●一整天望着窗外飘逝的十一月的这个星期日,这个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静静的十一月的星期日。
●“田纳西·威廉斯这样写道:过去与现在已一目了然,而未来则是‘或许’。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暗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辨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事物必须兼具进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
●村上的东西都很有气氛和画面感…机械式的生活,可以写得很香艳的设定却写得完全无谓一般。
●《且听风吟》中是对于风格的探索,《1973年的弹子球》则是对于基于如此这般写作风格能挖掘出多少内涵的人探索。
●前半段比后半段好很多,村上老师很明显更适合扯谈而非叙事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一):时间的相对
读这本书觉得时间时而是粘稠的,时而倏地滑过。
只是粘稠却毫无意义,但是可以理解。
村上似乎对于政治毫无关心,但是从他书中的那些事件来看,我觉得反映了日本安保斗争完结后的那一代,也就是颓废的一代的日本版本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二):村上的想象力
之前看王小波的时候就很佩服他在描述一个事物时色彩的运用,把他的故事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呈现在你面前。村上的则是想象力,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不能想象的,所有的,包括想法,感觉等这些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他都可以形容成某种东西,让你感同身受。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三):不知所云的村上春树?
重读《1973年的弹子球》,村上春树写来写去,啰嗦来啰嗦去,不就是要写他的寂寞吗? 寂寞也许是所有文艺装逼青年杀人越货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寂寞的人太多,所以他的各种小说,虽然不知所云,还是受到吹捧和欢迎。可惜现实世界里孤独寂寞并不是一件很装逼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很苦逼的事。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四):1973年的弹子球
初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所谓“片段式作品”,故事性并不很强,甚至“我”与鼠的分界并不明显,感觉像是作者渐渐从自己身上剥离出来的感觉。但“弹子球机”给人的隐喻感很强,耗尽全力,却毫无所得,青春的一种?甚至是人生的一种?初期的作品都有一种“只若初见”的美好。回过头来看这部小说,阅读时的愉悦感难以言表。
《1973年的弹子球》读后感(五):理一下线索吧,个人意见。
我大学时的恋人是直子。对,就是挪威的森林的女一号。
直子去世后,我沉迷于弹子机。直到有一天,那家店没了。
毕业后和朋友开了翻译社。
然后有了双胞胎姐妹,有办公室同事。开始新的恋情,需要对思念的直子划一个句号,所以开始寻找弹子机。
最后,寻羊冒险记里,离婚了的妻应该就是那位办公室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