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锦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一切一切。也包括这水潭、这雪。”世界尽头无非是心中的幻想,尽管是幻想却依然可以当作直面现实的勇气之源。
●“只要有心,去什么地方都一无所失。”
●不得不先说一下关于木村先生的彩虹屁,他作品里的物象还是意识想象的描述都甚得我意,琐碎的物象里有苹果树、粗呢西服、以及对食物的态度,读来都很契合;“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者作为书名也很合适,两个个交错的时空,在春树式意识中呈现出来,显然“冷酷仙境”对于熟悉东京现实世界描写更胜一筹,克制冷静多元离奇;“世界尽头”里有“纪念碑谷”、有宫崎骏、有岛国人对北国清冷的想象。 23——……那光景恰似酩酊大醉的灵魂踉踉跄跄地返回天空。
●好浪漫。
●心与影,内与外,自我与世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是现实世界中我的意识核的产物,这个设定有意思,想象一下你的意识深处,有一座围墙包围的镇子,里面的人没有心,无所谓悲伤和喜悦,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前面部分迷迷糊糊,后面部分爱不释手了。不知道是喜欢村上春树还是喜欢林少华的翻译风格。可能我的人生也就这样吧,不喜欢它,但终于妥协了。
●算是看过的村上的书里面不太有好感的一本 平行世界的叙事方式并不少见 科幻的元素有点故弄玄虚 整体有点过于冗长啰嗦了
●村上的作品很特别,文章细腻有深度,世界尽头再怎么寒冷,心却因为爱始终充满温暖,冷酷仙境再怎么冷酷,我还是舍不得离开,我只能平静地去走完这一分一秒,在这里,世界毁灭没有所谓的超人英雄,也许这样才更加真实吧。(整篇文章依旧充满孤独和悲伤)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一):一些想法
开头很无聊,对,无聊,尤其莫名其妙,中间的拯救故事差点让我以为买错了书,后面的故事高潮还是不错的,让人思考。中间穿越黑洞的部分虽然有可圈可点之处,有些描写着实漂亮,可是个人觉得太冗长了,或许黑暗就是这种东西吧村上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才如此?那他真的做到了,那部分看的是真的难受,结尾部分我在公园长椅上的思考实在有点乱七八糟,就好像用所谓学术的需要来写普通的思想,就是所谓作家的语言,我看的时候都是略看的实在觉得摸不着头脑,如果这就是大师的手法那我也会,哈哈哈。前面写了好多不小心退出了,只能重新,让我再仿写一遍还是饶了我吧。35岁的村上写下的这部作品,文学上可能还有些年轻可是思想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阶段,如果是初中不在乎一切的我应该是会选择世界尽头平平淡淡结束就好,可是越活越觉得所谓冷酷的世界才是我想要的仙境,即使偶尔会觉得寒冷(可那也是真切),也就意味着温暖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深层次的温暖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二):我没想过这结局
这是在豆瓣标记读过的100本书,冥冥之中也是意味深长,这是村上比较意识流的长篇小说,还是关于自我找寻。
一个“主题明确则通融性欠缺”的35岁的“我”,在接到一份奇特工作后,在遇到一系列没有名字的NPC后,得知了自己的大脑被实验之后,面临现实与意识核层面的自我找寻之旅。
是在无欲无求无悲哀无爱的乌托邦还是在生冷现实却真实自由的世界生存,我没有想到村上在最后一刻会那么选择,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在安静到寂静的冬天晚上,听着布鲁克纳的小奏鸣曲,跟着“我”读独角兽头骨里的梦,和影子策划的逃亡,粉丝女郎过分丰盈的身材和图书馆女孩的胃扩张,这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被当作正常消化下来,三个多小时,还是面临这么一个勉强接受的结果。
真让人失落,明明独角兽的头骨发出微弱温暖的光,但是仔细一想,也必然。
“我”没有办法逃避找出自己业已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一切,即使住在森林也无法逃避,总之没办法走轻松愉快的路啊。
宿命这东西,一旦被艺术提炼出来,总是冷飕飕的。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三):无法改变的自身
与“世界尽头”一词正相反,世界尽头里的人们获得永生,在没有自我的世界中生存。与“冷酷仙境”一词也不完全相符,冷酷仙境里的人们生活如常,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电子掌控大脑。总之是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
事先读过序的缘故,通读全文之前就知道这是一本叙述双线平行结构的书。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此被缔造。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此中的一个世界竟是主人公的脑内世界。于此,两个世界的重合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林少华在序中说到:“村上显然对一味追求高科技而疏于人性复归的现代社会感到担忧、无奈和怀有警惕。”我显然是赞同这一观点的,结局中主人公最终放弃回到现实世界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仍然期望他可以同影子一起跳进湍急的河流回到寻常的生活(此处正常的生活即大脑被电脑所控制的非正常生活),但他的选择却也不出乎意料。纵使在脑内世界过上非人的生活,与相爱的女子永远分离,内里也依然保有剩余的心。至于脑内世界,想必作者希望传达的是一种“纵使现实世界已全然被操控,仍希望人们的大脑内保有一片纯真”的想法。所谓返璞归真,大概就是这样。
而后,作者针对这一社会现状又提出疑问: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他给出的答案是:你依然会“像船舵弯曲的小艇一样终归驶回原处”。无法改变的就是自身。而结尾主人公选择留在冷酷仙境大概也同样表达了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负责的态度。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四):心的矛盾
因为现实生活的惨淡,所以对于“世界尽头”也就是心的描述格外的喜欢。 那里一切都是安静的,河流,人群,街市所有的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人只需要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物品,不需要音乐乐器,不需要任何无用的东西,在哪里也不用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生存,不为了赚钱,更加不用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意义这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看起来多么好,我们被生活摧残,我们向往宁静,我们追求这种平淡的生活。可是即便这样,当还有“心”的我走进这里,依旧苦苦挣扎,失落感,疏离感,难过,悲伤,可是还是不愿意失去心,尽管知道失去心一切就可以变得自然,变得理所应当,不会再被痛苦压倒。可是我最终没有放弃心,即便会困惑,会难过,会不知所措,会做出错误选择,可还是需要心。最终我决定带着破碎的残留的心,就在森林里,尽管知道里面会面临很多的不幸,很多的未知,但是那一切都是新鲜的,在哪里可以感受的到心的跳动,心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或许才是最不能放下的。
人最基本的欲望有两个,生存和存在,也就是爱与不满足。
可是在世界的尽头,这里没有心,自然也没有爱,没有心也难以满足,所以“我”才会在危险之中去森林找乐器。所以“我”才会总是难过,这一谭寂静之中又某样东西的缺失。
这或许就是为人最大的矛盾之处。我们一边追求,一边不满。
不仅仅是世界的矛盾之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世界难以两全,可是我们又总是追求两全,所以总是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后感(五):一个男人的疯狂奇遇与奇妙幻想
这本书应该取名《一个男人的疯狂奇遇与奇妙幻想》。读的很艰难。这么大篇幅的一个长篇,两条平行线,寥寥几个角色,一条线缓慢地叨叨了几天发生的一切,另一条线模糊地跨越一年光景。故事冲突很简单,作者的想象力全部集中在这一个“我”,他此时此刻的想法(意识流般的叨叨,细致到每分钟他在走神什么)和他“”意识核”里的故事。
现实线中,“我”是一个平凡生活、喜欢小资和跟不同女人睡觉的35岁中年男子,却意外卷入事件中,生活被赶着走,没了选择,只得思索当下。他有实体的心,却没有那一个“心”。作者写了很多直觉、本能、感性。
“意识核”中,“我”剥开迷雾,面对真相,直视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这个“我”完全相反,他还有心,在一个“完整”也可以说是虚无的世界里,他的“心”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给他勇气探索森林,救走影子和最后选择留下。
写的是人性的两面。然而我还是认为在探寻自我这一主题上,作者的格局不够大。“我”的自我隐藏在意识核中,不过选择女孩这个结局还是另我失望,竟然以“爱”结尾,结尾太仓促了。
为什么这本书火呢?我想80年代的日本,“”小资情调”(其实无外乎爵士乐、威士忌、高档啤酒和西服)和电脑刚流行时,“计算士”“意识核”这一新颖的体裁显得特别吧。读过《苏菲的世界》关于自我意识的探讨,我觉得本书的“自我”更多是文学性而非哲学意义。村上的书我不会再读了。
本来已经写完了书评,转念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没有“心”的“我”呢?追求精致的沙发、威士忌、高级商品,过着平淡的日子。想到这里,倒是可以给本书再加上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