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读后感1000字
《小城畸人》是一本由[美]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他们不是畸零,他们只是寂寞。
●硬汉、公路、魔幻的鸡尾酒小说。翻译google得令人发指。
●“畸人”不畸!
●和茨威格一样,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描写非常有共鸣感。不靠华丽的修辞而靠华丽的观察得胜
●在笔记本离奇地放空了电,带的所有书(其实只有一本欧茨的《黑水》)都读完了的情况下找了这本书来读,很震撼。执念毁人,却是人唯一可能拥有的全部,如此往复,周而复始。
●有些篇没什么感觉,但是有些篇(主人公是虔诚的地主外公,寂寞的大龄女青年以及牧师)真的很棒。最长的那四篇组成的故事,有一种属于奥康纳的南方文学的味道,翻译有点怪怪的。
●作者与海明威福肯纳有师友之情.得张炜所荐
●这小说形式果然很特别,一开始蛮不适应的,不过读国外小说我好像都很慢热……再有就是他的"意识流"跟加缪的"荒诞"感有得一拼……
●忘记要比没读过好·····
●还是不喜欢太过平淡的文字=。=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小城畸人
“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真理而活,最后成了畸人,拥抱的真理也成了谬论。”温斯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可惜真实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总是格格不入,大部分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灵世界,而最后只能任由它和现实世界将自己折磨成畸人,在小镇里孤独沉沦,任由梦想变成幻想,任由爱情变成回忆,任由激情逐渐冷却直至麻木。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Notes:拥抱真理便是虚妄
起初,世界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思想,但没有形成真理。是人自己创造了真理,而每一个真理都是许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全世界到处遍布着自洽的真理,而它们都是美丽的。
于是“人”登场了。每个人出现时都去捕捉真理,有些十分强壮的人竟抓住了一打。 使人变成了畸形的,便是真理本身。
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并视为己物。那么此刻,他就成了畸人,拥抱真理便是虚妄。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孤独
精致的结构悲悯的叙述。揪着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的人,最后必将掉到不干净的地方去。鲁迅说的。小城里的人就是这样挣扎着。我却不会嘲笑,不会刻薄,也不批判。十几二十年前看的儿童文学或少年文艺有两篇外国小说,我一直印象深刻。其中两句话可以用来做读后感:1、我们如此靠近,却孤独地要死。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别人要来干预就不好了。
另外,“上帝的力量”和“教师”这两篇合在一起看,很搞很搞,颇有盖里奇和宁浩的风格……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小城畸人
此书与我们认识的美国是多么的不同。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其一是美国的内陆城镇,我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影视书籍中接触的大多是大都会;其二则是作者描写的是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的时期,事实上美国是从南北战争开始工业转型,但相对于落后的南部以及后开始的中西部而言此进程直到二战才真正完成。其三就是作品有着典型的心理学表现。 从精神病学来说,世上没有真正健康的人,不管是身体上的亚健康或者是心理上亚健康,人人几乎都是处于病中的。而这也是作者标题“畸人”的来历。作者以二十五个短篇小说表现出一个小城镇的各式各样的人。其实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来概括真是适当无比。一幅美国小镇的众生画像,一曲孤苦生活之歌。
《小城畸人》读后感(五):杂记
抛开小镇畸人里每页上满的都要溢出来的孤独 更偏爱乔治威拉德的成长主题。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更有存在感吧。从小夹在父母的意愿中左右为难,经过老师的指点和体验爱情三篇“没有人知道”“觉醒”“成熟”后终于顿悟 最终乘上火车离开家乡。结束即开始 成长才刚刚开始。单看乔治威拉德的成长轨迹真的是非常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抛开一切 新开始的结局总能触到泪点 哪怕这个城再封闭再毫无生气(总是想到隆隆的who wants to live in the city that never wakes up这句歌词) 但要离开的时候还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么 不过最后在他脑海里的已经不再是例如母亲的死亡这种严肃的事,而是碎片化的温斯堡了 这也是他碎片化的青年时期 他已经放下了
没有由来的站他和海伦 虽然两人之间是早已升华 大于单纯的感情的东西 还是心疼海伦一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