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色》读后感锦集
《絕色》是一本由董橋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HK$9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絕色》精选点评:
●目前最爱这本。
●半夜里读来仍然会兴奋地给好友打电话述说其中的乐趣,这样的文字又有多少呢?
●董橋這個富二代好有錢哦
●不错胡床头书,每晚读一篇。经典。。。
●槽点我都懂,但谁敢说自己没有羡慕嫉妒恨呢...
●裝幀極好。
●内容没读进多少,只觉得装帧实在漂亮,董桥的掌故也的确多得了得!
●太喜欢。董桥的文字晶莹剔透毫不累赘。这才是文人。
●春宫藏书票
●香港KUBRICK
《絕色》读后感(一):书乃藏者之宠儿
作者为了纪念一生收藏的旧书专门写了这样一本书,描绘了它们精美的装帧、珍贵的版本和与众不同之处,同时记述了与它们有关的人与事,好似赋予了藏书生命,它们犹如藏者的宠儿,忠诚地陪着主人慢慢变老!
《絕色》读后感(二):个人口味不同
董先生写的是清淡散文,我觉得,从我的观点来看,他写书不是为了功利,也不需要批评家的评论。他只是在文字里记录和回忆以前的旧日子,有些读者觉得他的用词过于华丽或者有炫耀,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生活的圈子和其他人不同,这也并不意味着有必要把它们都换成朴素的词来讨好读者。他只是把他所想的所经历的表达出来,而我们这些俗人乐于观赏。况且他只是藏书家,他迷恋书、说书的故事有什么错?要我说,他的文字没有传统中国文学的厚重,读他的书是一种纯粹的乐趣。我要感谢他,中文环境下难得出这么一位“另类”的作家。
《絕色》读后感(三):清风聒耳
董桥的文章我是从这一代的事开始看的,有点臭味相投的感觉。近来他出书格外多,怕是玩古玩玩得钱不够花的缘故罢。牛津又出了一本绝色,讲他淘英文古书的心事,很对书虫们的胃口。
读多了,爱之既深,亦免不了狠心地数落董先生几句:文章里左一口老前辈,右一个老公子,恭谨之余颇有几分入室弟子矜持自得之喜,有失林下之风为其一。细数天宝遗珍,原来多为官宦大吏外夷商贾的收刮囤积,偏要咬文嚼字翻译成书生本色雅得不行为其二。
上帝不乐意完美:我的苛评亦如清风聒耳罢了。
《絕色》读后感(四):闲适下午茶,缤纷的南洋水果
董桥的随笔中出现太多次的下午茶场景了。我最喜欢的是《暹罗淘书三贴》中的南洋水果那些描写。
“回到宁静典雅的旅馆才五点多钟,斜阳娇娆,花木娇娆,连那一客下午茶都娇娆。房里客厅的水果盘天天更换不一样的南洋特产:薄皮橘子似乎比不上六十多年前的甜,青皮香橙倒是风华依旧;mangosteen是莽吉柿,黑紫色的硬皮剥开来窝着雪白的果瓣,隐约记得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The Shadow-Line里好像也写过,说那一瓣瓣的果瓣是浸过糖水的棉絮;植物学上叫番樱桃叫蒲桃的南洋人叫chompoo,果心里那才真的藏着一团棉絮,发亮的皮有浅青的,有水红的,英文叫玫瑰苹果rose apple,台湾人善感,叫莲雾,多诗意;人心果sapodilla听说九月到十二月最甜,前两天吃到的竟然还甜得那么缠绵。芒果是三月到六月才飘香,龙眼一般七月八月是旺季,长年不断的只有红心木瓜……”
原来,所谓的mangosteen就是山竹啊!我第一次在南京路上尝过他们用担子挑来的奇妙的水果原来曾被形容为“浸过糖水的棉絮”,太有趣了。原本以为打开他坚硬暗沉的外壳,那白色的果肉也会如同菠萝蜜一样,会一下子占满你的口腔,逼迫你记住他的形状;至少也像柚子一样有着紧紧团结的纤维,让你要痛下决心,用牙齿咬断,他们才肯分开。而这小小的山竹打开之后竟别有洞天:他不会逼你,不会给你设一道屏障,好像顿时变成了无形的香甜的液体,在口中化开。
其实有点像冰雪在口中融化的感觉,但绝对比那丰富。
因为冰雪是没有生命的。
《絕色》读后感(五):吸引我的是装帧
在牛津版的董桥文集中,这本《绝色》起初并未看上眼,蓝黑仿皮封面烫金花草,既不如《记得》、《青玉案》青翠欲滴,也不若《小风景》江花胜火,虽然后来读到装帧也是其来有自,是仿威廉制作The Art of Bookbinding的图案。(参《青玉案》页276)
还是拿起来,翻一过,掩卷想,读到这一本,董氏文字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绝色》后记中写到这是一本关于“搜猎英文旧书的书”,每篇讲一部藏品,附上彩图,开眼之余毕竟对西洋文学涉猎不多,连名字都未听过的文人轶事提不起兴趣,书装艺术一门更是白目,如此密集灌输,吃不消,读了前十五篇(到《谁怕维琴妮亚•吴尔芙?》止,奇怪读到《小小一套狄更斯》、《老医生的泰西古籍》两篇时,总觉得眼熟,翻之前读过的董桥其他文集又找不到),后五篇(及《后记》)中间的《英伦访书偶得》、《藏书票琐忆》两篇,其他草草翻过。
内容终究不如谈中国的文人清玩竹木牙角吸引我。
有时怀疑董在书中提到的那些他熟识的所谓欧陆大牌“藏书家”、“旧书商”果真知名否?我同时警惕董或许也不过是个“二道贩子”,为什么要听他在这讲旧书、旧文玩、旧时人物,有机会自己去欧美,去博物馆、去读王世襄、去看张充和不是更好。
最初,吸引我的是装帧,最后也是。
但我承认,还是有获益。
.s.董桥在《后记》中提到:“我跟英文旧书果然结了三四十年的因缘”,“一百年来英国名家装帧的老书我喜欢而又买得起的几乎都有;藏书票后来是专找仕女和风景书票了。暗恋几十年至今还无缘珍藏的是William Morris的Kelmscott Presss手制书籍,价钱只涨不落,藏家只收不卖,这辈子玩赏一部的心愿恐怕还要看运气。”(页261)
巧的是下午在图书馆二楼新书区借了一本《读库1101》,打开一看,本期藏书票的作者正是威廉•莫里斯。
案:莫里斯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人、画家、翻译家、纺织家、刺绣家、社会活动家,组织社会主义联盟,创办凯尔姆斯特出版社,一生倡导重振手工艺术,跟前拉斐尔派画家一起致力复兴唯美艺风,婉拒英廷册封桂冠诗人。其出版社出书讲究手工巧绘巧写巧色巧印巧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