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绝色读后感摘抄

2020-11-07 01:1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色读后感摘抄

  《绝色》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色》精选点评:

  ●谈书的集子写得多滥情也不腻,书话这方面“董存瑞”乃是高手。其实听人谈书既不能饱耳福也不能饱眼福,就算照片在手,也只是逗引人的馋虫,但越渴越要喝。这也是莫奈何。

  ●我喜欢写宋美龄那段。

  ●风雅到是风雅,就是难接地气

  ●书痴写书痴

  ●老文人的藏书笔记,失望

  ●王尔德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的插图,在巴黎的海明威,集藏的《鲁拜集》,英国初版的《荒原》,英伦访书的心得,藏书票琐忆……世界不缺如董桥一样才华的人,只是缺少如董桥一般的心态。典雅,乃正评!只是,自己还是太过浮躁,一遍阅后,只懂皮毛。广西师范大学的版本,虽精致,但是还是少了香港牛津的典雅与厚重。但是,也更大众些吧。

  ●内容是极棒的啊,老版书的精华散文介绍,还有图片哦~~可是这封面真你妈丑啊....看看香港牛津出的原版。而且图文分开来,一点不舒服

  ●实为绝色....

  ●董桥这套书 里面有些文学赶脚就像在凑字数= =好吧不过看完之后还是长见识了

  ●

  《绝色》读后感(一):人生流离,书是故乡

  阅读的乐趣在于思维跳跃与逻辑联结。名曰求知的蜘蛛躲在脑中,将作者所思与读者所想揉成线,织成智慧的网。真知灼见各不同,丝线时暗时亮,时艳时淡,终结成一处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 搭着梁文道《读者》的快车,停在董桥《绝色》的站台前,才知何为字淡如茶浓如酒。查良镛先生办《明报》,董桥先生任总编。他的文字混着英国散文的清丽隽永,又不失传统国学的渊博典雅。发黄的纸张,散发着岁月的气息,那是怀旧之人最爱的味道。 董桥文存难买,曾在天津最具文人格调的天泽书店看过一整套。当时犹豫不决,只买了梁文道先生推荐的《绝色》,半年后翻看,惊叹不已。第二天匆匆赶去书店,只剩一本《记忆的脚注》。不甘心,冲到北京万圣书园,遍寻无果。上网查,此套书已成绝版,价格翻上三五倍还不一定是正版,终成遗憾。 《绝色》是董老搜猎英文旧书的淘书心得。作为半个书痴,老先生虽买书知克制,但也有一掷千金求一好的任性。留英多年,想必认为读者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书中竟放了大段大段原文,翻也不翻,读来颇为吃力,但终究悟出其心中那份求而不得。 “书是慰藉,是寄托,人生流离,书是故乡”,这是读书人惯说的话,也只有读书人才懂。路越走越长,书越看越多,真好。

  《绝色》读后感(二):书自绝色

  如何去形容董桥先生晚年看到他所珍藏的藏书和藏书票呢?

  大概相符合的,只有毛姆坐在书房里抽着雪茄皱着眉头说他看书看累了也看老了的那一句心境。

  他,也是晚年的毛姆,远远瞄着那一排排的书脊只想偷笑:“都安好,心里踏实。”

  《绝色》这本书里,董桥先生对于西方的作家名人如数家珍,他清楚他们的癖好,习惯,生来的偏执,以及现实中或滥情或失意或流离。那些出现在厚厚书脊上,敬而生畏只敢小心擦拭的名字,在董桥先生笔下,有血有肉,跨越了数百年的风尘和沧桑,来与你片刻的相会。

  先生爱书,更爱收藏书,这似乎是当时文学圈子里的一种风尚。只对几个或者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或是某一两部作品进行收藏。各种版本,各种译本,不同装裱,不同封皮,整齐有致的排列在书柜里,矜贵庄严,如至琅嬛福地。

  因为爱书,所以从未有高阁之地,随手随处都是书。精装简装,签名或镶油画,要老书也要新书,新版老书也合适。

  老派人喜欢老传统老风格的装帧,年轻人乐意时髦的几何图案皮面,烫上野兽派线条画,在散发着古旧霉味的书柜里显得格格不入,却未必不是一种传承。

  浪漫是有钱人独秀的花言不是失业汉空口的妙语。而藏书看似也是这个道理。

  文人年轻时怯于囊中羞涩,从不敢登苏富比之殿。到老了,那些认真做书写书的人却一个接一个走了。

  可终究年轻还是好啊,“读书风气翻新,英美冷落毛姆,世界冷落毛姆,我倒故意私淑毛姆,集藏毛姆,那才更珍贵更稀珍!”

  少年孟浪气,好比一日看尽长安花,多么珍贵!

  若这一生漂泊,千金散尽,把偏爱的那一批书带上吧,跟在身边,跟到回乡之刻。

  “那是慰藉,是寄托。人生流离,书是故乡。”

  《绝色》读后感(三):无色也缤纷--《绝色》

  最近喜欢董桥的闲散小品文章,他在内地出的书一来二去也读了不少。董桥的书在内地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对立的评价,有你一定要读董桥的拥众,有你一定要少读董桥的劝诫,还有你一定不要读董桥的呵斥。于我而言,董桥的文章就像饭后的甜点,不是主食,最好食用时间是正餐过后;亦不可过量,因其容易腻人。

  董桥在文章中说过,好的文章要简洁好读,他那么说,也那么做了。他的文章都是短短几页纸,写今天寻到了一本装帧古朴华美的狄更斯,写友人收藏的一幅张大千,写少年在南洋读书时寄宿的洋房。读来如沐春风,满满都是旧时的岁月,疏淡的情怀。我读董桥,为的就是一份怀古的恋执。

  《绝色》收录了他集藏西方初版精版书籍、藏书票过程的多篇散文,书中还配上多张彩照,为这本访书之书增添了缤纷华彩。书中涉及许多欧美作家,如狄更斯、艾略特、兰姆、安徒生、伍尔芙、海明威等等。跟随董桥探书的脚步,我们也一同领略这些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风采。

  书名是以其中一篇写藏书票也写旧书的《绝色》而名的。中国古人藏书使用的题跋和印章,而西方文人则喜好使用藏书票。董桥旅英期间喜好收集藏书票,文章写他收藏英国画家Mark Severin的春画藏书票的经过,那些藏书票非常漂亮,流传极少,堪称是“绝色。最近看了一本专门写书的书《书之书》,里面有关于藏书票的介绍。其中几张描写女性裸体的藏书票插图,艳而不俗,姿态万千,真的称得上是绝色了。

  董桥说自己是旧派人,做的是旧派事。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年代,纸质书被电子书一步一步蚕食,人们预言,纸质书的式微在所难免。而董桥认为,纸质书是不会消亡的,电子书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

  诚如董桥所言,纸质书读的不单单是其中的内容,我们吮吸那一缕缕纸香墨香,抚摸纸张的婆娑质感,装帧出色漂亮的书更像一件艺术品而不仅仅只是写满字的纸。

  时代的进步我们不可能脱离网络而存在,电子书会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实体书的恋念我永远无法割舍。我贪婪沉醉于这份绝色,不愿醒来。

  《绝色》读后感(四):风光不靠风景

  时隔上本《这一代的事》将近一年,又接连读完两本董桥先生的散文,《记忆的注脚》和《绝色》。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推崇董桥,以前还小,只觉得这人写的小品文蛮清脆,就无别的印象了。

  现在重新读起来,感想就多了。这一本《绝色》,讲的都是董桥搜猎英文旧书的淘书心得,里边英文原句的摘录也不少,要是编辑在加上注解会更好些。但仅仅是懂英文,不懂点英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话,还是没法读,一定感觉枯燥地要命。要不就是搜集装帧精美的初版书,要不就是珍贵的旧藏书票,书中间几页还用彩色图片展示了一些猎书战果:《兰姆全集》、海明威六种、哈代两本、孤本《荒原》、伍尔芙夫人的珍藏本……这样花几千英镑收获一本旧书再花高价请名装帧师修,这种兴致非书痴不能理解也。

  平心而论,这部书的散文算不上太好看。这类文的写法最自由无定式,但也得讲究荤素搭配,需有隐性的观点。董先生的文肉太多,骨头轻,里边书和作家的旧闻旧事比例过重,吃起来略显油腻了,如果能再更月白风清些就更好。相比那些纯粹国学涵养的人的散文,董桥的身份学术背景复杂得多,早年在南洋呆过、台湾读的大学,又去英伦深造,后来回香港做事,他的文显然洋派得多,遣词造句却又是套着旧衣裳,但这个混搭却玩得不是那么精美。

  要论文艺腔,那绝对比不过舒国治的台式文艺;要论风韵雅致,那自然是周作人梁实秋那些人;要论学贯中西又有意思,绝对是木心的俏皮又扎实。董桥的散文,尤其这部《绝色》,当了解些西方的文人旧事,浅读读也可,自然没有旧时风月绝色好的境界。

  在梁文道的一个访问里董桥说,那片经典作家中最喜欢毛姆,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好的“story teller”。这套书的自序里也提到说,“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这一点倒是极赞同,学养深了阅世也广,才能信手拈来都是好故事。

  学识渊博最多只能增添散文的富丽感,好故事和好观点才是神之所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9a41c01015ggu.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绝色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