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少年·青年》的读后感大全
《童年·少年·青年》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少年·青年》精选点评:
●非常有认同感,这不就是我嘛。洞察力,敏锐,智慧。
●哎,以为自己摆脱了托爷,结果又被萌到了……叹气
●卧床阅读
●推荐《童年》,《少年》次之。
●书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写青年人的心理起伏很精明,让人想起少年维特和《沉沦》里的郁达夫。但是很难跟托尔斯泰本人挂钩。作为他所有作品里最早期的来说,还是可以当成循序渐进理解他的阶梯来走的。
●“我的贫弱的智力无法深入难以洞察的东西,而在力所不及的精神活动中,我接二连三地丧失了许多信念,为了我生活的幸福,我绝不敢去触动它们。在这种艰苦的精神活动中,除了损害我的意志的应变能力以及破坏新鲜感和明确理性的经常进行的精神分析习惯外,我一无所获。”
●托翁的心思真细腻
●第一本通过аудиокнига看完的原著。在坚持看&听的日子里才感觉到,俄语真正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希望自己像Володя那样果敢冷静,像Зухин那样聪明自信……而他最后还是成为了可爱,敏感,细腻,善良,悲天悯人的大文豪,留下的著作让我深受触动,产生诸多共鸣,记得最牢的一句话:Только люди, способны сильно любить, могут испытывать и сильные огорчения; но та же потребность любить служит для них противодействием горести и исцеляет их.❤️
●大胡子也有纯情的过往。而且还一直纯下去了。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都写过类似的童年少年青年,但两个人的阶层、生活背景是如此的不同,对照着读别有一番滋味。看别人写托尔斯泰,总是显得那么的神经质和多愁善感,但看托尔斯泰写自己,却那么的真挚和有趣。虽然此书并不是没有渲染的笔触,托尔斯泰后来也觉得缺点多多,但即使如此,我也读的很投入很开心。
《童年·少年·青年》读后感(一):也是我的童年
小孩子的感情是多么真实、淳朴、善良呀。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回忆起一些与书中小男孩儿类似的经历和想法。 小孩子也有黑暗的想法,但正如“人生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堕落,而在于堕落后总能再度升起”。小孩子让人心疼又感动的地方,不是因为永远善良,永远怀着善的光辉,而是那种在有了不好的想法之后那种忏悔,那种罪恶感。 当我们还能感到罪恶,还会为之悔恨,那我们就还是心向光明的吧。 感情那么真挚,经过高超的手笔,那么精确地描述出来。动人的感情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一本小书,偶然间翻到的,让人回忆起自己对家人,朋友,对爱情懵懂又值得怀念的纯真岁月
《童年·少年·青年》读后感(二):当我们年轻时
这本书是托翁的自传体小说,写出了成长中真真实实的感受,也替我们写出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心理历程。我们在年少时,渴望成为大人,在刚迈入青年时,我们内心豪情万丈,计划过美好、高尚、伟大的生活,心中时时梦想着在某个特殊的地点、意想不到的时刻会碰到美丽、善良、聪明的“她” 。但是,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心中 原来的计划实现了多少呢?我们又是否遇到了年少时心中的“她 ” 。读了这本书后,不禁感慨万分,年少时常常做各种各样美妙的梦,内心时时充满了无限希望,可是真正长成大人后,我们又有几个人还在做着这么美妙的梦,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空虚。希望这本书能唤起大家的童贞和美好的回忆!
《童年·少年·青年》读后感(三):抄书
虚荣心是一种同真正的悲哀格格不入的感情,然而这种感情在人的天性中却根深蒂固,就连最强烈的悲痛也很难把他驱除。
只有能强烈地爱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悲伤;但这种强烈的爱的愿望使他们能抵抗悲伤,治愈精神创伤。因此,人的精神力量比身体力量更富有生气。悲伤从来压不垮人。
在一生的某一时刻,突然发现你们对事物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仿佛你们原来看到的一切突然把你们所陌生的另一面转向你们。
人的理性不受感情的支配,人的理性往往包含着伤害感情,不为感情所理解、对感情十分残酷的思想。
感情上的反常是真实感情最可靠的标志。
那时各种思想接踵而至,越来越快,越来越抽象,最后变得一片混沌,使人无法表达,心里想讲的话,到了嘴里就变成另一回事
《童年·少年·青年》读后感(四):受不了了
以前很喜欢托尔斯泰,看过《安娜》以及《复活》,当时被书中的情节所感动,当时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脑残粉,自己对现实生活没有一定的理解,所以当时在出现马丝洛娃原谅了聂赫留朵夫时,真的有种想哭的冲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为他人的爱”,而且还一度影响到了我后来追求女生时的想法,感觉自己好伟大呀,类似于这样的话:①既然我不能给她幸福,那么就放开吧。②爱她就应该满足她想要的、喜欢的男性,甚至有时候当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自己有病不能喜欢一个女人,就把这个女人介绍给了自己放心的男朋友。这是为他人的爱情。我能说这只是因为别人不喜欢我而我自己造出来的崇高的谎言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在道德上居于一个很伟大的地位?后来我发现很多女生都很2,用一句容易的话讲:一群傻B,或傻B一群。再往下推理,自己也不过是个傻B罢了。托尔斯泰太把人当“人”看了,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人”在他的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来自于宗教吧,估计老头自己也想不出来。
《童年、少年、青年》是我大学期间看过的书,当时很喜欢,已经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不过当时读很有一种俄罗斯的味道,这种味道也是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人时共有的。感觉到作者所营造的环境好唯美啊,人物之间的感情好细腻,实际上托尔斯泰也是在营造一个天堂式的环境,托尔斯泰将现实中美好的贵族庄园关系美好化了,而这种美好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表述的,但是这个儿童好“做作”,差一点儿让我受不了了。估计托尔斯泰的小说在当代出版都没有人看,“这2B是谁?”人物是相当地矫情,当然,托尔斯泰不这样也许就写不出以后的作品来了。
[唯美化]托尔斯泰在这里并没有写什么,只是把他日常的贵族生活唯美化了,而途径就是他的矫情,对所有的东西的感伤,反正你读出来的感觉就是“好美啊”,或者说“好无聊啊,这你都感动,不会是脑子有毛病吧?”对他并不感冒。
《童年·少年·青年》读后感(五):一个人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了解一个作家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他写的书信集,书信的方式往往是真性情的流露,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他的自传,比如纳博科夫的自传《说吧,记忆》。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是《童年.少年.青年》,这部自传的一部分《童年》,于1852年发表,与之后的《少年》《青年》合为自传三部曲,描写了他的成长心路历程。由于出生于贵族之家,贵族的生活便是他早期最早掌握的主题。
在童年和少年的篇章里,托尔斯泰都有写到爸爸,他说:“我爱父亲,但人的理性不受感情的支配,人的理性往往包含着伤害感情、不为感情所理解、对感情十分残酷的思乡。我虽然 竭力想摆脱这种思乡,但它还是常常闯进我的脑子里……”
天生的父母,他爱父亲,但父亲常常做些“伤害感情”的事情,比如书中毫不避讳地写父亲调戏家里的使女……
我们听到这样的评价:“托尔斯泰博大,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托尔斯泰的博大是指他的精神境界,这种博大,在他青年时期的《幻想》一文中就有体现。
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我每个星期一定要上教堂,然后再读一小时福音书。再有,我进大学后,每月领到一张白票(读书君注:面值25卢布的钞票),我一定要拿出两个半卢布(十分之一)施舍给穷人,而且要悄悄地不让任何人知道。我不给要饭的,而只给那些举目无亲的孤儿和老婆子……”
少年的他也幻想爱情,和喜欢的姑娘“一起越飞越高”,亲吻她的受,挠痒痒,拥抱她,“醒来泪流满面”……
亲情、友情、爱情,这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情感,在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自传里,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感受他的身心的成长,思想的变化。年少的他喜欢幻想,自卑,认为自己不够“贵族气派”。青年时代的开始,好朋友聂赫留朵夫对他思想的变化影响是深刻的,他“确信人的使命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而这种完善是容易做到的、可以做到和永远能够进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