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6 1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政治历史边界》是一本由[英国] 肯尼思·米诺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精选点评

  ●读完之后,反而更加坚定马克思——既然政治性社会实验是不停歇的,那我干嘛不坚定地尝试共产主义这个社会实验呢?反正人长度有限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的在历史中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呢?毕竟东方人西方人,真的不是一样的,文化多元化既然能更多的接受,为什么非要强中西统一标准呢。

  ●政治在于谈、在于说服,故专制不在政体之列,垄断解释权的意识形态不属于政治学说。西方政治传统尤其是中世纪封建传统中,一脉相承的是对武断专制和绝对权力抵抗防范。及至现代,民族国家兴起,政治体分化为社会诸领域科学理性昌明,乃为滋生意识形态提供条件,如不扭转,终将泛政治地架空政治

  ●政治学的经典入门读物

  ●政治学入门经典

  ●生活大部分内容并不关乎政治,正如同踢足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与裁判争辩。

  ●大小书,厘清了政治这个词的由来现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批驳了”一切皆可为政治“的观点

  ●即使在vsi中也可以说非常简浅。「异化论是对我们社会弊病根源的一种流行诊断,而现代政治做出的许多努力注定失败——试图修复已经永远破碎东西」这可能是最有价值一句话……

  ●深入浅出,但每章都有戛然而止之感,最后一章很重要但是好像脑袋疼没太懂……

  ●读了下章上章。

  ●短,小,精 逻辑基本上按照时间线来的,具体我还要理一理。。。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一):一本通识读本读的这么艰难,是因为我真的太low逼吗?

  可以说我精读了三遍。那叫一旷日持久。仍不敢说完全读懂。其实很晦涩

  刚开始读就后悔买了,虽然是促销

  我太倔了,嫌浪费钱所以怎么着也读完了。

  某些章节说理不是太有逻辑性,跳到哪儿说哪儿。

  滥用最高程度词汇,动不动就什么什么的中心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其实本意只是强调重要性,不必非要指明其就是“中”和“根本”或者“最吸引人的现象是…”等等。

  “那时政治将会消亡,但一切都会变成政治。”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我觉得这个结论悲观。但此句话上面的几句表述,最终还是乐观的。

  自思没能力读英文原著。或许上述几个问题源于本书翻译

  我以后,再也不买这种干巴巴的理论专著了。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二):政治启蒙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政治是什么? 政治,从小学开始学思想品德,甚至到大学还在学思修马原毛概,但是我却惊奇地发现,我无法准确地说出它到底是什么。 米诺格的《政治的历史与边界》,其实从书名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回顾政治的起源,到中世纪基督教兴起,讨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现代国家政治的建立与分析,并且进一步延伸到未来政治的发展。从目录就可以看出,米诺格的思维非常严谨,层层递进,深入浅出。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两章,”意识形态向政治挑战”中以马克思的思想为例,分析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影响,我才知道以前把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体制直接等同的我是多么愚蠢。 因为意识形态这个词同时包括了真理和谬论,不仅描述世界的模样,还要批评反对者所持的错误信念。在历史进程中,它也是压迫、斗争、解放这三重主旋律的不同变奏曲。它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或者说社会结构,能够实现满足人类所有愿望的理想,而政治建立在每个公民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前提下。所以,意识形态并等同政治。 在”政治会在21世纪消亡吗”,我觉得米诺格的观点很有意思。政治已经越来越偏离以前的轨道了。就像现在我们感觉”政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所以都说不出它的具体含义。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给”政治”赋予了新的含义,它的实质就是可以用来统称生活中所有的细枝末节。所以”政治”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变成了一个与”价值”相等同的名词。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已经没有了任何界限,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和它搭上边。我不知道未来是否会和米格诺所言”那是政治将会消亡,但一切都会变成政治”。我只觉得脊背发凉。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三):稳健的嘲讽

  终于。译文流畅有神采。这本书对于我的帮助非常大。比如对于代议制的形式和意义。当代人被偏见的束缚和政治含义的不断变化,过去种种体制的探索都让人印象深刻。包括解决了我对于《理想国》甚至于《利维坦》积蓄已久的痛苦。

  我放摘抄

  最喜欢的一句:

  “‘异化论’是对我们的社会弊病根源的一种很流行的诊断,而现代政治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它试图修复已经永远破碎的东西。”

  对于政治学的引入:

  “在政治中一切都是真实的,政治中讨论的问题只有对或错的分别(或多或少如此)。人们真的流血,真的死亡。政治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平常的世界,我们可以于其中彼此交谈;而那些将人的经验化解为观念、眼界、知觉元素、价值观、主流、文化等等的哲学家们,他们讲摧毁这个平常世界。政治是一种活动,它支撑着人们生活的框架;但政治并不等于生活。”

  讲政治蔓延到生活中是观念的偏差,而真实蔓延到生活中的政治呢?

  这是一个对于政治界定的初步导言摘录,在张凤阳同样细致的序言中,进一步解释了,“米诺格说要防范政治的僭越,归根到底就是要防范公众全力的僭越。”如果不是对序言和导言的回顾,野性地让人不知所措的最后一章隐含的被作者重视的补充证据就这么被我忽略啦。

  对于历史的追溯使得作者带领我们领略诉求、权力和政治范围的转换。在短短的内容中已然丰富。

  又有更不留情的,“既然政治是在某些程度上只是一出幻象频生的剧目,人们就很容易发明出新名称、新观念。”书中总是举出了很多掙扎在政治中的种种声音,丛生的幻影,理想的误用,概念的错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透彻而多少带点讽刺。而作者剖开那些自相矛盾的迷雾又何其轻松坚定啊。

  (这种坚定也会被看作作者在兜售某种观念或者从某个方向走出。显然事实是这样的。观点当然可以被持有。如果有不同的看法,看谁胜出吧~毕竟,幻影永远是幻影。)

  书中包含了对于本学科的说明,包括了为什么不可以将政治作为某些要素(诸如 经济)的互动或者后果。以及在政治研究中的问题。但后者比较简单。

  种种谬误似乎是作者一向乐于指出的。“我们只须说明,当人类采取行动时,他们既要努力实现促使他们采取这一行动的目标,同时还要维护他们选定的自我形象。”

  最后一章可以说是含了最有偏向的观点的,包括作者也对此做出了“再见”的说明。

  还是结尾实在太帅了。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四):请别用深入浅出来评价本书,这会让阁下以为自己读懂了。

  对于国教是姓马的大陆人来说,本书前半段更加深入大陆主流意识形态底层(思想钢印):帝与封建。反帝反封一直是大陆史政教育的底层架构。而这个架构语境里的帝与封是被隐去头部的鲲鹏,鲲鹏过处山呼海啸。而精神文明能若能快速成长到可以目睹鲲鹏全貌,那就是新的景象。反帝就是反开化,反开拓,反殖民,那么内卷化(闭关锁国的内亚帝国,亚细亚)不过是副产品。反封建则是反血缘,反自治,反政治竞争,那么极权便是副产品。两个副产品互为强化,最终一个蚁穴的蝼蚁对于人类的举手投足都充满恐惧。蝼蚁天生无法理解丰富的材料以锻炼出如人类个体的审美,更遑论获得人的自由。遗憾的是太多genius放弃了这份gift,虽然客观原因是很强大,但是没人能在上帝的注视下说自己没有选择。

  而本书前半段可以强化为"封建"辩护所需理论姿势水平。因封建面对僭主的觊觎显得如此脆弱,如无离岸,自由无非是死在谁手里的区别---天主或加尔文。天生大英不是开长夜之事,因不完全是天赐,更没长夜之谈;是继承希腊与罗马constitution的流亡者趟过海峡和海盗们共创的变局。

  后半看起来充满对communism的讽刺,其实这是因为读者观察到了一副"新"像:这是这部分人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了作者的视角,对一直以来马脚这一非平面透镜所呈乌托邦理想像,通过作者的保守主义语境,也是非平面透镜,对历史与现在进行了再成像。这再成像是这部分人从未见过却愿意接受的像。也正因为是像,同时就会理解,如同加利略时期也存在认为非平面透镜所成像是扭曲实物而反对加利略的观测的人,为何存在另一部分人认为本书"充满私货,扭曲"。当然,我没去寻找加利略所处时代医学对晶状体怎么理解的文本,懒。

  这新的像和以往大不相同,很难完全interpret。我尽可能试试看这叙述是怎样的为自由和平等辩护:在自由层面,这叙述是对封建之于帝国的辩护(特权塑造了权利的边界。明晰的边界令帝国/leviathan/bureaucracy的无穷权力无法任意延伸。丰富的边界是自由的基础。);在平等层面这叙述是对殖民(制度竞争;理念说服------可以不用游过太平洋或投奔怒海就能用脚投票。)之于解放(社会二元化,塑造平等与更平等阶级组成的由长城与柏林墙所保护的阶级社会;将符码铸造的思想钢印通过教育印刷在每个人的思想和自然语言中。------不再有怀疑与异见者,个体在集体的自由奴役与力量无知中达到自我的精神大河蟹。)的辩护。

  上述所叙,很难看吧?因为我的看起来是简体中文的语段,其语法与文法更多是英语语法文法,括号的写法,是借鉴于对同位语和非限定性定从的一种中译译法。没办法,简体中文形式上缺少功能强大的介词词群。所以重点:请读英版。

  毫无疑问,本书贯彻了作者的保守主义立场和视角来叙述欧州政治历史脉络---即本作所建立的语境和本作所排编的历史材料的架构是东亚没有的(有也是近现代的无中生有)------虽然东亚之日本具有相对类似的地理,但是贵国秦始皇和亚历山大没法比,东亚孤岛空有原始丰饶,奈何大陆种子死绝。所以真的真的去读英文版吧,毕竟如果文本上都没有靠近,更别说理解本书思想内涵了。 虽然现代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更容易,但实际上对于个体的对比筛选能力,即审美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当然,根据个人情况,中译可做参考。毕竟译者竭尽所能在中文里开拓的一点动荡的边界,可能是未来的固土;但现阶段,最好不要依赖他人的微小工作---因为此时的忽视,反而是同译者一齐努力。

  最后说说我与本评。在下是因翻了翻不多的短评才想写本评的。一是突然想说一些短评写不下的话,题内题外相关话;二是想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即便会造成误解。

  短评里反应出的思想分布,我有不少dissent特别想写下来。在寥寥可数的读者中,把重点落在本书后半段的单纯寻求语言感官刺激的,潜在的会过量和非完全服用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瘾君子和自我强化左棍价值的司马货已占了至少一半。整体还有三成认为本书深入浅出,这相对好一些,白纸一张好过擦过腚的草纸。

  不过庆幸,仍有可数的人理解了并认同米诺格先生。即便不读英文版,总有一些东西被放在玻璃漂流瓶里,穿过长城与防火墙,飘过大洲与大洋,虽然只剩只言片语,最终还是被一些人从被严密封锁的海岸的疏漏处捡了起来。虽然最初捡到的是一些被重新装在残破塑料瓶里的复写的密码。

  最后,想要补充两点,marxism不姓马。marxism是必须放在西方文明里理解的思想,虽然是边缘;马教则是中特主义马克思,必须放在亚细亚文明特征里理解的思想,现阶段是主流。本文"马教"这是我的非完全独创文本创造,词汇的思想边界具有局限,对于局限的边界本人拥有局限于本文本的最终解释权。鉴于此词不是共识,特此注明。

  本文写成之日,在下看到两则新闻:一是中小学进一步增大文言文所占比例。二是The China Quarterly 300篇。啧。pioneer,请加快脚步;follower,既然已至此,请坚持下去。

  2017/8/19

  烷。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五):政治学原理•第一本书

  这是政治学原理课堂布置的第一本书,做个标记。

  前五章读了两遍以上,有些看不懂的句子反反复复地读得让人感到恶心——都这样了还是看不懂……最后不得不请教大佬(有的知识点连百度都没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把我理解不了的句子划线发过去,他再语音告诉我解释。有的时候,作者只草率地对某个知识点提了几句话,但这句话偏偏是理解整个段落的关键;且这个知识点其实极其专业(即:此前不涉及政治学相关领域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例:第五章“建立现代国家”中的政治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大多数人——我相信不止是我一个人只知道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也仅仅是听过其名字和代表作。)我只能如此感慨:这本书虽为“通识”,但对我等对欧洲历史/西方哲学/基督教不了解的人来说真的读得很费劲。

  过了前五章,后面一下子跳到了近现代,虽然对法国大革命、辉格党托利党也不甚了解,但好歹不是一窍不通。尤其是到了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身处社会主义国家,联想一下现实很容易理解。当然也有我逼着自己不能分心迅速读书的原因,毕竟后天就要上课了……而我还有一堆事没有做完……所以后几章囫囵吞枣读得极快。

  说一下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

  1:作者的叙述逻辑有点奇怪。有的时候明明在说事件A,但是由事件A引申到了事件B,讲上一大堆其实和主题无关的话后再回到事件A。其实在看《金枝》的时候,被《金枝》作者的引申能力惊呆了,因此对于这本书甚至还斯德哥尔摩地产生了:“啊也才这么一点点引申嘛好歹见好就收了!”但是这本书和《金枝》有很大区别,因为《金枝》是本人类学著作,人类学著作都挺通俗易懂的;但在看《政治的历史与边界》里面讲的都是一些定义相当复杂、牵扯学科极多的知识(如上述举例:政治学/西方哲学/宗教/历史/逻辑学甚至语言学),所以看得人真的很痛苦。

  2、作者可能存在对于定义不清晰,对于历史了解不够的漏洞。举例1:我在看第一章“政治中没有独裁者的位置”的时候,看到作者对于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对西方奉行的传统政治的推崇(此处作者明确写出:政治粗略地被定义为自由与民主政治),同时我还看到了作者对于专制主义的一些定义如:“专制主义的本质是:无论在事实/法律上都不存在对统治者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挑战”;还有:“专制主义与政治的区别是是否承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这一切定义都让我把“专制主义”理解为现代的定义,即:某个人或某个阶层对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控制——我认为这个定义符合作者所说的含义。但当我看到作者写道:“古希腊人认为政治具有多种形式,甚至像僭主和篡位者当权的那种低劣的形式,但东方的专制主义不是政治”。我就有点懵了:希腊的君主制和僭主制不也是一种专制主义吗?问大佬得到的答复如下:“东方的专制主义可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不民主,而是指东方,尤其是特指当时波斯存在的、一种我们现在认为是帝国式政治的、与当时希腊不同的政体。当时波斯的政治结构是王——总督——臣民,而王和总督、总督和市民都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但是在希腊,即使是君主制和僭主制,也是僭主——公民的非奴役的关系。”我看到这里才理解一点点……

  举例2:在看第五章“建立现代国家”的时候,我对36页的贵族参与的战争历史不太了解不多。发给大佬本意是想知道相关历史,但他的回复还令我蛮惊讶的。以下为原话:我只同意前一句,即:贵族因为分散了国家权力而构成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但后一句其实是现代美英自由派学者对贵族的偏见。所谓纷争将社会历史拖回原始状态也是不确切的,但我们可以姑且理解为贵族引发的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社会发展。玫瑰战争是因英王亨利六世无力治理国家,使得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金雀花王朝的分支家族开始争夺国家权力,直到都铎王朝最终建立。其内因是当时英国的权力体制高于依赖国王个人的能力,而亨利六世偏偏十分无能;外因是英法百年战争,贵族争夺权力是事实,但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作者对这段历史很不了解。而且事实上,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央集权的推进都和玫瑰战争有密切联系,说是回到原点纯属无稽之谈。宗教战争是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对立诱发的战争,以南特敕令宣布宗教宽容告终。这一段历史我了解的少一些,但要说贵族野心肯定不是没有,然而宗教对立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结构进行斗争,把地方贵族权力结构简单地说成是贵族个人野心,其实也不妥。英国内战指英国革命,当然是英国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但其本身对于削弱贵族、中央集权化的意义远远小于玫瑰战争。事实上当时的议会党主要就是贵族势力,所以议会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上风不见得就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现代化中中央集权化。三十年战争指1618-1648年宗教战争,我想要说它推动现代化有两个主要理由。第一是大贵族借机兼并中小贵族;二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现代欧洲民族国家基本疆界。但至少就德意志本土而言,要说它推进中央集权简直是南辕北辙。事实上三十年战争起于哈布斯堡王室巩固自身在德意志地区的统治,终于其在很大程度上落败,至于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三十年战争关联甚少。”

  我对欧洲历史真的完全不知道……但大佬是真的厉害,所以我还蛮信任他的。所以他的回复也写在这里,我并不能确定他的就一定是对的,emmmm就欢迎讨论吧。(虽然我知道我的书评不会被看到的!)

  3、作者的情感还蛮激烈丰富的。他心知肚明地知道自己的思想,并且认为它可能引起一点愤慨。以我个人来看,在一本通识书中发表自己强烈的情感其实并不太好,我更喜欢的做法是:作者把所有观点一一摆出,让读者自己讨论。(我看到了短评中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特此说明)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让我耳目一新,但看到了后内心未免有些微妙感,同时我相信作者并不了解中国。

  但是,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

  作者对历史/哲学/政治学有着相当深的了解,许多观点给人提供了相当新颖的思路(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太辣鸡之前从未了解过),语句简练,情感丰富。虽然阅读有些难度,但收获也相当大。

  最后:读这本书再一次让我发现欧洲历史/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对于人文社科学习多么重要……简直是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三座大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