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古大变局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锦集

2022-04-11 03:33: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锦集

  《千古大变局》是一本由曾纪鑫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古大变局》精选点评:

  ●一本树立我历史观的书。

  ●三星半

  ●天平天国果然是历史的诅咒死后复生;作者多次为宋教仁扼腕,错过了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的路口,所造成的损失至今无法弥补;

  ●书如其名,大气磅礴。观点独到,叙事明快,好书!

  ●晚清历史书籍,当做增加知识吧

  ●中国要现代化不得不比多数国家走得更远些,改变得更多些

  ●读了前两章,分别是洪秀全和曾国藩。我觉得作者行文很多猜想推理,用大段的可能描述人物的选择,很多情况与事实不符。例如18页说,”(南京条约)以今日观之,其中的条款只求民族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并无苛刻压迫之意……“。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强迫开放通商口岸,这还不算压迫吗?对曾国藩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描写,多次提到他是为了捍卫中国士大夫的儒家之道,履行君臣之礼,我不是很认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一直学的都是教科书上的历史,都是脸谱化的历史,都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改变了我对晚清民国历史人物的看法和偏见。这些历史人物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都会做一些错事。很多人随着背景和阅历的变化,思想都会发生转变。总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让我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

  ●十一篇短短的传记,道出了晚清中国大变局中十一个五光十色的人物,他们当时面临的窘境、难处以及时代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与今日中国何其相似!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一):李鸿章

  “好以利禄驱众”,重用人才着重谋略干练,将文章道德放在其次,他曾露骨地袒陈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他对部下以实利相诱,只要事情办成,论功行赏,封官加爵,决不含糊。他紧紧抓住军权不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他对手下公然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错都由我李鸿章承担!”此言一出,人人愿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鱼目混珠,泥沙俱沙,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士气,败坏风气,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乱局面。这也是由他以降,袁世凯及其他北洋军阀不顾国家利益、人民死活,相互抢占地盘、争权夺利、你打我杀的内在根源之所在…… (以上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失偏颇,在朝代更迭时期军阀混战是一种常态,不能说是李导致了混乱局面,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左右历史的进程。)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二):人性的放大

  人的本身就存在局限性,认识、思想、思维方式甚至对事情基本的是非和对错都在这局限里。

  人不能超越身处的时代,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中国还遭受冷眼和嘲讽。

  这本书就让历史变成正在进行时的过去式。把时光中的影像展现出来,活生生、绝无排练。

  我们认识里的坏人根本对自己做的 “ 坏事 ” 毫无察觉。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该做的。那个乱世,一个人干了什么都是没有参照物的,人性的各个面毫不顾及的发展、表现。

  这样读历史真的很有意思,通过细节、人物的细微的表现,体察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在抉择天枰上砝码的一增一减,而他们每个人的影响又是那么巨大,这都让我感慨历史的戏剧走向的同时,对每个人物背后的无奈和人性的放大有了深刻的理解。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三):通俗近代历史读物

  有史学和史才,弱于史识。不过鉴于写作时间某些观点也能理解。字里行间个人感情色彩过于浓重了,对于事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虽说书中史料是有的,但是很多观点并没有史料支撑,对于读者的我而言只感觉是主观猜测的,不能全然认同。以及作者写作的时候常常使自己的立场显而易见、溢于言表,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客观(作者汉人的立场、进化论观点尤为明显,而且多少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子。在近代史中国跪久了、思想剧变,世界体系以及个人可能经历的前提下,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想法。但今日的我们显然想法又产生了变化。)。虽然“正”了关键人物之“名”,实则轻了其他人物之作用。分析的角度也有单一的弊病,不够客观全面(毕竟是写人物的形式)。而有些表述则有前后矛盾之嫌,逻辑、论证不够严谨(很大的原因是没有确定一个标准来衡量人物能力)。作者自说张之洞、严复是撕裂矛盾之人,自己亦然。当然,我们都脱离不了时代。所以身处另一时代、经历不同的我不认同很正常。就像是我所知道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斥责李鸿章为卖国贼,而是称之为洋务派代表人物。至于挺多错字和一些用词错误这个应该是编辑的锅就不论了。作为有趣的通俗历史读物还是挺不错的,部分观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除了主观成分挺重的、以及一些很政治和官方的用语让我有些不适。(ps.有些观点和解释在如今看来是过时了,但毕竟分类是历史散文啊……)

  从不同的时代、立场、角度、身份、经验看待历史,总会有不同的见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也实在没什么可苛责的。打四星对我而言已经挺高的了。

  话说回来,这本书虽然以十一个人物为切入点叙述历史,但本身大体上没有英雄史观倾向,甚至可以说是反的,有人因此产生英雄史观的想法让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本书是我在爷爷的书柜里发现的,长久以来我都不知道爷爷的书柜里有这么多好书,直到他去世我才从留下的大量书籍以及笔记中慢慢了解到爷爷那丰富的思想,只可惜我再也无法和他谈论啦……

  《千古大变局》的作者是曾纪鑫,我以为他是曾国藩的后代,毕竟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曾纪泽,后来查了才发现应该不是的。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个人看来是很高的,作者的功力深厚,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正解,而不是曲解误解穿插在众多故事中,可读性和知识性都很强。每读完一个单元一个人的故事,我都会唏嘘不已。最能体现作者功底的是,每次站在一个主角的立场上看待一件事,我都会感受到主角的内心,仿佛我能理解他,即使是不应该被同情,我也不会生出厌恶之感,反而有些“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作者没有给任何人洗白之意,而是客观公正地引用事实,让读者自己判断当年真相究竟如何。比如众说纷纭的“光绪皇帝离奇死亡案”,很多人都相信是袁世凯派人毒杀了光绪帝,但这样的说法似乎一点也经不起推敲。袁世凯手握枪杆子,有着重兵,是连光绪帝都想倚重的大臣。就算光绪帝想追究袁世凯叛变的罪责,他身为一方封疆大吏也是不好惹的。更何况光绪之死成为谜团的原因就是查不到凶手,那么袁世凯如何能在宫外完美地操纵这一切呢?对于一名历史写作者来说,客观公正就是作品最好的保障,如果他的思想再渊博一些,那么质量一定没得说啦。

  ————庚子年三月初三

  窗外柳絮因风起

  《千古大变局》读后感(五):千古大变局,功过与谁说?

  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是近代的百家争鸣时期,因为有着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且时代相对于现在较为接近,很多思想更能为人所理解,因而成为当前史学界研究的一大热门。

  不同于自春战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的探索并非自发兴起,而是在西方船坚力炮的武力驱使下屈辱的寻求变革之路。这变局在这个古老帝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之,而也正是与此,民族的概念第一次响彻中华大地。

  由于洋人在中国的近代化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冲突主要在于祖宗之法和洋人玩意的取舍,从技艺到制度再到思想,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那些无政府主义、民主共和、哪怕是天赋人权等洋人宣传的解放,没有一位近代的奇人异士不是在西学和祖法之间巡回往复,希望寻求真正适合这个苟延残喘的东方巨人的重起之路。

  人物所处生活、教育环境影响下的性格特点,时代特征和外界因素是影响一个历史人物功过评述的三个最重要原因。

  其次是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决定了人物道路选择的历史意义,同样是专制,很多人将皇后专权混为一谈,除吕雉等人,武则天和慈禧哪怕是做着近乎同样的事情也由于所处时代而显得意义完全不同,大唐是一个文明开放的盛世,是君主专制依然处于上升的时期,武则天即便是不开辟、不作为,只是守成,也足以功成名就,而明清以后,远在西方新的政治体制已经诞生并散发着活力与生机,妄图以不变的祖宗之法以不变应万变,逆转天下大势只能是自取灭亡,这也是慈禧屡遭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至于个人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对于帝王皇后这些本就处于帝国金字塔最上层的阶级来说,倒也无可厚非。

  这就是历史,一个功过与后人评说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