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人生》经典观后感1000字
《再见人生》是一部由Savage Steve Holland执导,约翰·库萨克 / 戴维·奥格登·施蒂尔斯 / 金·达比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人生》精选点评:
●同一个导演&编剧的one crazy summer也是看过的,同为乳臭派,两部剧的风格十分相近,很有趣好玩,cusack高帅嫩真是让人流口水呀
●2009年想看的,哈哈
●用严密的形式布局组织起了一段段无聊荒诞的片段,太赞了。电影本身就很行为艺术。对妈妈的恶心食物印象深刻。
●很喜欢很喜欢John Cusack
●二得一逼╮(╯▽╰)╭
●过去二十天一直在跟自己说这句话。电影嘛却还是时代感的电影。
●恶搞,荒诞,轻喜。
●妈呀,笑死我了,美国无厘头太搞了,2dollars
●好可爱的约翰!
●太搞笑了~
《再见人生》观后感(一):疯狂的人生
正因为IMDB上有不错的分数,还有我喜欢的约翰库萨克 ,我才找来看了,80年代的喜剧没有现在喜剧太多的恶心和恶搞,只有一些傻傻的人做些夸张的事,看起来很舒服,我个人最喜欢LANE和法国女孩一起烛光晚餐那一段,实在太浪漫了,以至我特意去找了I have been arrested by you 这歌来听, 为了讨那可爱的法国女孩欢心,Lane 这么做值得
顺便说一下据说约翰库萨克 很不喜欢他自己的这一作品,可能他讨厌里面自己不成熟形象, 但我觉得他的表演很“真实”
《再见人生》观后感(二):还是死了算了
喜欢这部电影,从海报到剧情再到电影音乐,都很精彩,包括服装设计,特别是法国寄宿女孩的。编剧Holland的另外一部由Cusack主演的高中题材的喜剧叫做 One Crazy Summer(1986)。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带有青春偶像色彩的黑色喜剧片。讲述主人公高中男孩Lane Meyer 在失恋后一系列自杀倾向的幻想和真实生活。寄宿在隔壁邻居家的法国女孩Monique在一起聚会上认识了Meyer,二人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而Meyer的生活似乎也在认识了这个“不会讲英语”的女孩之后,开始有了转变...... 虽然是黑色喜剧,但是导演在结尾处能将俗套和创新结合在一起,让Meyer的geek弟弟Monique 设计的火箭(或者是飞行器)直冲向闪烁的星空,可谓画龙点睛。
那辆因为Betty夸了两句Meyer就买下的“报废”Camaro,是60年代以雪佛兰Nova为原型而设计的轿跑车(pony car)。后来在法国女孩的帮助下,这两老爷车起死回生了,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美人儿”。
《再见人生》观后感(三):Better Off the 80's
总之是对那个年代充满莫名好感. 膨胀的发型和夸张的服饰, 虽然有些滑稽可笑,可那股真诚和不羁啊....
John Cusack反正年纪轻轻就抓住了这种思维特别感性表征有些无厘头的小文青的精髓....脸上有褶子或是没褶子, 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天生戏精.
法国女孩很可爱, 虽然刻意讲出的带法语口音的英文基乎让人听不懂, 可是趴在车地下捣鼓修车时露出一双穿着蕾丝边白袜的小腿, 真令人难忘啊...
笑点还是算不少的, "阴魂不散"的"两美元", 在家研究自制火箭的一言不发的弟弟, 车库门越修坏起来越离谱的老爹, 煮各种形状可疑兼恶心食物的妈妈...虽然有时觉得笑点偏廉价, 但回过来想想还是蛮想扬一扬嘴角的.
哦对,关于故事本身. 一个极度迷恋前女友的青春期男生如何在可爱的法国交换女生的帮助下打败情敌, 重塑信心又找到真爱的老套故事啦.
不过John Cusack是不会让任何二流青春校园剧本显得老套的.脸上还一道褶子都没有的他就有这个本事了.
《再见人生》观后感(四):再见人生
1985年,美国拍了一部《再见人生》,由萨维奇·史蒂夫·霍兰德执导,青涩的约翰·库萨克主演。十七、八岁的年纪,青春期的萌动,转化为浓烈的冲动。失恋后的小伙子车道没有其它招术,唯想通过自杀了结肿胀和痛苦,没料遇到了法国交换女生詹妮。奇妙的爱情又一次开启了新旅程,并在同学面前的高山滑雪中大发神威。
影片充满奇幻色彩,却并不感觉遥远,极为现实中的插科打诨,恰到好处,不显多余。如投递报纸的怪异男孩,总是会砸破他家的门窗,且如鬼魂般的一直跟他们讨要两块美金。而詹妮借住在车道邻居家的奇胖母子二人,通过所谓“国际语言”,要迫詹妮就范,欲成为胖男孩的女朋友。
而车道身边总有一个离奇的外星人般的“良友”,爱通过不靠谱的方式激励着他往前行,却总是错上加错。另外,只要他开车一上路,就有两个小日本玩着“神风”敢死队般的车技,要与他搏命赛车。更神奇的是家中的小弟弟一贯不苟言笑,一门心思搞发明创造,竟然关起门来搞成了一个“成人PART” 。这些无厘头的搞笑元素,无不彰显了创作者用心之处,想不笑都难。
美国的电影发展,从没忽视青年人的喜怒哀乐,此类题材时有佳作,如1973年卢卡斯出道时所拍的《美国风情画》,就是部至今看来都津津有味的好片,百分之九十多的镜头都是在夜间拍摄,主要表现毕业生前的一个狂欢夜,各类有款有型的学生卸下了面具,皆放荡不羁起来,上演着各类奇形八怪的故事。想必这是卢卡斯既向自己已逝青春年代的致敬之作,又有不舍的“祭奠”意味。影片通过一夜的光怪陆离,从侧面表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即肯尼迪时代的美国景象。
所谓“再见人生”,其实就是“再见青春”。狂欢过后,他们就真正是成年了,或步入大学校园,或步入社会找工作。
而1985年对于我们来说,还算是一个渐趋平缓的年份,双卡录音机已进入喜欢音乐的家庭,十九寸彩电渐取代十二寸的黑白,邓丽君、凤飞飞和刘文正及台湾校园流行歌曲已在大陆流行了六、七年,罗大佑和苏芮的歌曲也劲吹着,译制片如日、法、美等国影片,还不时有得看。
1985年最流行的一部影片可能就是史泰隆出演的《第一滴血》。七月流火,我上午开完会吃完午餐,就惦念着这部电影,于是去打票准备看中午场,却发现眼镜没在包里,那时不会如现在总是戴眼镜,只是需要时才戴,其实度数也已过了五百,看电影总是要戴的。于是骑单车赶好几公里,从家里拿来眼镜,大汗淋漓的进了影院,虽已放了一会,还好能安心的看完。
这些观影的有趣过往,构成了一个人观影史,也完整的记录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史。想起那早已流逝的青春,不免让人感叹,种种未了的心迹如同烂泥糊墙,爆干成了一块块斑驳的肿块,如同我们这个国家的残缺记忆。
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