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婚后不配谈爱情?四个原因,颠覆常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婚后不配谈爱情?四个原因,颠覆常识

2020-10-08 12:01:25 作者:三木水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婚后不配谈爱情?四个原因,颠覆常识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那晚,我发现孩子日记里的秘密(点击)

  1.

  爱情是什么

  朋友离婚,她告诉我,她并不打算再次结婚

  没有失婚女性一身愤世嫉俗亦或哀怨,她的决定看起来也并不像是赌气

  于是,我问她为什么?

  她反问我:“你说,结婚为了什么?为了找个人陪伴?我有朋友,有同学,有亲人,还有宠物;为了找个人养我?我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我不缺乏安全感;为了搭伙过日子一起抚养孩子?我不相信父母貌合神离地过在一起,对孩子能不造成伤害……除了这些,如果还为了什么,那就是‘爱情’了。

  年轻时候情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可是,到了中年,经过婚姻,我忽然‘不会’了。”

  最后,朋友发出了直击灵魂拷问:“你是搞心理学的,你告诉我,爱情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在谈到爱情时,列举了很多名人对爱情的定义

  马克思说,形而下的爱情是仅建立物质情感上的爱情。

  弗洛姆爱的艺术》说的是泛爱,就是广义上的爱。

  曹菁《爱情仰论》说的是爱情情感加上爱情关系产生于情感又超越情感的爱情关系)。

  听起来,似乎非常丰富

  可是,爱情到底是什么?

  2.

  爱情,需求满足过程

  这让我想起我的来访者,M女士

  M女士,婚龄5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爱老公了。

  她自认为,曾经对老公的爱情是非浓烈的。

  当年,她和老公相遇的时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天雷地火,各种合拍相处1个月,就有“就是他了”的感觉;相处三个月,结婚一事就被正式提上日程;相处半年,开始筹备婚礼;最后,在认识一年后的某个良辰吉日喜结良缘

  那个时候,M女士不需要思考,一眼的直觉就足以笃定,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THE ONE(命中注定的唯一)。

  精神分析然不会放弃“直觉”,“直觉”的背后,往往大有文章

  我们不需要精神分析的智慧表面,两个人所谓合适,当然似乎有一定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各种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作为基础

  对于M女士,除了这些“理性上可以理解原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M女士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恰好是一个让人非常有“安全感”的人——机关工作性格内向喜欢宅在里,不喜欢过多交际……甚至,没什么爱好

  这可以说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稳定”,而这种“稳定”,正是缺乏安全感的M女士求之不得东西

  也许,这种契合在M女士这里,尚未被意识化,但是,却成为在她潜意识涌动的强烈动力自己的一项重要需求被如此强烈地满足,这种感觉简直太好了。

  这种太好的感觉,让M女士动心了。

  我们的需求,就好像我们的形状。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无非是:我的需求,你恰好可以满足,而你的需求,我恰好也可以满足。就好像两个拼图,形状刚好可以非常吻合地拼接到一起,然后,彼此就都得到了满足。

  于是,暗流涌动的各种内心动力,浮现在表面上的表现就成了: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讨厌一个人。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并不是真的“没有原因”,它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又一往而失

  可是,这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变。当两个人都变化,形状就不再能够凹凸互补、完美吻合,冲突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以各种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来访者M女士就是一个例子。五年前的她,渴望稳定;现在的她,渴望流动。她变了。

  所以,五年过去了,M女士变了,而老公仍然没变,两人步调自然不再一致了。

  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面对动荡的外部世界,当自己还没有能力的时候,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当假以时日,自己长大了,强壮了,他就要做一件事:离开父母,走出去。

  这个想法一旦萌发,就一发而不可收:他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去。

  M女士就好像是这个想要义无反顾离家出走的孩子。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分离。

  配偶不是父母,但是,这个过程却极其类似。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个人不变,那么,他们的形状就变得不再能够完美吻合,这个时候,就不匹配了。

  在M女士的案例中,五年后,老公曾经那个最吸引M女士的特点——稳定——到今天,恰恰成了阻碍他俩最大的问题。

  当初的稳定成了今天的固着,当初的优点,成了今天不可逾越的障碍。

  于是,我们发现:爱情消失了。

  不是爱情消失了,是我们的需求不再能够被满足了。

  4.

  投射与认同的游戏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男人的潜意识中有一个女性性格——阿尼玛,她同时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而女人潜意识中也有男性性格——阿尼玛斯。

  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个女人身上。反之亦然。

  所以,所谓爱情,不过是一场疯狂的投射。

  无非是,我把我心中那个理想化的形象投射到你身上,你恰好能够接得住。什么是“接得住”?就是你能够允许我这样投射,并且,似乎给到我的一些反馈,能够满足我对你理想化形象的需要,这就能让我在你身上继续投射。

  而这个过程是互相的。

  当我们能够遇到一个人,我们两个人之间,互相都能投射自己的理想化客体到对方身上,这个时候,我们就相爱了。

  因此,所谓相爱,不过是一场疯狂的投射和认同的游戏。

  5.

  潜意识说了算

  百度百科中,对爱情的定义是:

  爱情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爱情简单地理解为,因对某些事物的喜爱所产生的情愫。爱情有情感、愿望、欲望等。

  如果说,爱情是“对某些事物喜爱而产生的情愫”,那么,这种喜爱从何而来?

  那很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重复,或者,是对潜意识中未完成情结的执着。

  在这一点上,并不新鲜,却很经典。

  首先是潜意识的重复。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他?很可能因为,曾经,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人,他给了我们很好的体验,于是,我们对这一类人产生好感,并延续至今。这个人,很可能是我们的异性父母。

  这种正向认同,其实是不错的结果。

  之所以是不错的结果,是因为,它似乎表示:异性父母曾经很好地满足过我们。因此,我们才会把这种感受内化到潜意识。

  其次是对潜意识中未完成的情结的执着。

  这多发于反向认同。

  曾经发生过“求而不得”的情境,所有没有被看到和满足的情绪、感受和需要,因为没有被满足,而固着在那里,不肯前进,情绪和感受反复堆积,终成情结。

  长大后,为了能给自己一个结果,我们会不断重新制造类似场景,找到相似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某一类人,显得特别的关注。我们像有一个雷达,可以准确地找到他们。

  那晚,我发现了孩子日记里的秘密(点击)

  当然,爱情发生过程背后的动力还有其他,以上四种是我认为多见的几种。

  既然,爱情不过是: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不同人之间内心地图的互补、投射与认同的游戏或者只不过是潜意识的一种固着,那么,爱情的质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爱情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发展的功能越是完善,我们也就能够体验更高级的感受。

  这种例子也有很多。

  比如,我自认为还挺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就是:越“高级”的人,越享受暧昧。

  背后核心的心理学角度的观点就是:自我发展得越是完善的人,意味着有一个确定的自我,一个确定的自我,就能够应对持续变化,也更加复杂的关系。反之,一个破碎的自我,倾尽一生的功课,可能都是执着于如何把自我粘起来,关系,也会服务于此,至于更加复杂的关系,那恐怕一时半会先谈不上。

  * 来访者案例细节均已进行虚构化处理

  插图:电影《爱玛》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那晚,我发现了孩子日记里的秘密2.压抑自己,我才不会失去你 | 漫画3.“我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4.不离婚协议:如何面对婚内失恋?5.“气质”决定了你会爱上谁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