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轨》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出轨》读后感精选

2022-05-27 02:0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轨》读后感精选

  《出轨》是一本由刘华 左志坚 (合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轨》精选点评:

  ●达能的非善意并购与宗庆后的自负催生了这一激烈的商战。

  ●快毕业了,今天专门用半天时间把自己以前读过的一些书整理一下,算是对自己大学的一个小小总结。大一读过的书早忘名字了,所以只能整理大二下半学期以来能记起的一些比较好的书名,这些书陪我走过了过去的一年半时间,也是它们让我一点点从几年前的失败阴影中走了出来。时光荏苒,如今,自己即将走出学校,不过这些书带给我的阳光和感动却是一生的,谢谢这些书的陪伴,以后的人生路,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精彩到根本停不下来,所以不幸看到凌晨四点多...

  ●世纪大战真相,民族大义全为利

  ●贯穿全书的无非就是哇哈哈的产权,宗庆后老谋深算,将娃哈哈的产权始终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才有了股份改革、全国布局,乃至最后引入达能

  ●进所后按照老板意思读的。没什么感觉。快餐吧。

  ●看着这些个斗智斗勇的人

  ●鉴于和娃哈哈的合作失败 达能开始在在中国自己做实业 相信2013年还会有大动作 毕竟中国市场有1/5的世界人口

  ●新闻稿的串联版。书止还没有结局。当然现在结局已定。

  ●MBA书单推荐的,不过没看出什么名堂

  《出轨》读后感(一):倾听深度调查的故事

  左志坚同学和我相识很多年了。

  每次碰面的时候,当我半是劝诫半是揶揄的对他说,既然已经在媒体纵横多年,笑傲世界500强了,何不利用资源广开财路的时候,他总是很正色的对我说,做新闻的精神快感远非几个大洋可以相比。话毕,便继续在中国芯禽流感社保案等许多大利社会民生的题材上埋头深挖去了。

  于是当他说要写一本书的时候,我说,先给我来20本吧。对于很有希望成为了不起人物的同学,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地~~~

  拿到书之前我其实已经听说了一些此事的花边,但是对于书本身,我仍然抱有疑虑。我知道左同学和所有作者一样,对干扰新闻自由的人士难免在内心交恶。担心他在写书的过程中给某一方面来点春秋笔法,从而让本书成为另外一部“意识先行”的读物。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完全是多余的,刘同学和左同学完全本着写历史的态度完成了这部尚未结尾的著述。无论对于宗一方还是对于达能一方都既没有徇私情,也没有动私刑。态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实力,将一个新进爆发的争端讲清楚本身已属不易了,再往前追述十几年的去发掘这个故事的前世今生,甚而至于讨论一下合资大战中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的各自表现,则更加是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两位作者做到了。作为首批的读者,我感到深为欣慰。也为自己的20本没有白买感到投资在了“成长性好的潜力股”上。

  小学时候大家都做过一篇文章,叫做今天我第一次XXX。 今天这篇文章无论是否下题,左志坚,你都得做了。第一部书或许于你将来的著作相比显得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请无论如何不要忘记自己今时今日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承诺。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第一部书,带给你的所有快乐:)

  《出轨》读后感(二):出轨之外-一本值得读的内幕书

  转载:

  “一年出轨一次是道德的”。江南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这句貌似轻佻的话语。很显然,江南春的“出轨”无关风月。

  我想说的是,虽然这本书取名为《出轨》,但更多的是对娃哈哈20年成长史的追溯与梳理,没有也不可能对宗庆后或者达能作任何道德评判。“出轨”这个词的语境来自于“中国式离婚”,而后者则是2007年7月8日宗先生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时对达•娃合资纠纷事件的主动评价。

  宗庆后的原话是,“他找第三者以后,你也找第三者,他认为你的第三者更漂亮,所以他就要拿走,你说这是什么行为?他还指责你,你是什么感受?”——说句题外话,在男女关系上的出轨者,他们往往有许多理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用悲剧来验证崇高。

  围绕娃哈哈这个企业的20年发展史,我认为其中涉及它社会身份变化的有两件事,第一就是1996年与达能的合资,第二就是1996年前后 至2000年方才完成的MBO。合资事件本身中规中矩,并无越轨嫌疑。但合资的目的是什么?这值得推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宗先生都曾公开高调评价合资事件的意义,但形而下而言,合资本身未必不是宗先生化公为私的一个合法步骤。

  当然,从1990年代至2002年前后,类似的国企改制现象比比皆是,国企创业者由保姆变主人的现象并不鲜见,是非曲直目前尚无定论。著名作家吴晓波先生在财经畅销书《激荡三十年》中有过系统描述和深刻评论,他指出国企改制是一个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意义的改革任务,其中充满隐秘和隐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说到合法性问题,自然还有宗先生和达能争论不休的若干问题。比如商标所有权、使用权争议,一些合同条款的规范(竞业禁止等),以及宗 先生与达能签订40亿出售非合资企业净资产的“协议”是否合法,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出轨》一书中都进行了真实、完整、全面、客观的还原呈现。

  在《出轨》一书中,在早期娃哈哈、乐百氏竞争时代,宗庆后有哪些“高招”?通过这些细节的披露,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相对丰满、完整的人物形象。

  有人在报纸上开专栏教育市民称,“出轨虽然各有精彩,但不出轨带来的那种平和喜悦与自由,却是再精彩的出轨也换不来的幸福”。

  《出轨》读后感(三):品牌VS人性

  用了三天时间飞快的看完了这本书,想说,这哪是财经类的书嘛,分明就是“武林外传”一本!

  实在是始料未及。

  本书作者供职的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我一贯看不下去,因为太学术太数字太枯燥啦。并且,本书编辑实在太感性了, 还没开始卖书就已经开始深情回顾书诞生的种种轶事,再加上疑似标题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书名,导致我对此书的质量产生了隐隐的怀疑。现在的虚假广告太多了!

  但是真正拿到这本书以后,漫不经心的翻开,然后不歇气的看了一大通以后,我不得不承认,它真的是挺好看的,真的“像武侠小说一样好看”。

  市面上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角的书很多,但我常常翻几下就看不下去了,因为其中充斥着对某某人不加掩饰的歌功颂德,对其神机妙算的五体投地。“成功”是一个太诱人的字眼,让当代青年无不趋之若鹜魂牵梦萦。似乎谁成功了, 谁的人格就完善了, 谁的话语就格言了。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人们迫切需要为自己立起一个个偶像,树起各种主义的大旗,而后一呼百应,去效仿,去追随。

  是以我看到这本书的中立立场, 是如此珍贵。作者力求客观的叙述了这场纠葛的前世今生, 让读者看到了在正面而强大的品牌形象之下,依然是人性的贪欲,自私,狡诈。

  娃哈哈, 乐百氏,达能,光明……我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牌子原本没有任何立体的形象,也没有啥品牌忠诚度,基本上什么看着新鲜什么广告打的狠就买什么。但是看过此书我才知道, 在我忽略的品牌流转之中,原来有着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策略和争战。各种各样复杂的商业手段和营销策略让我大开眼界(当然, 这方面我原本就很土鳖),对于宗老板敏锐的市场触角和实干精神也十分服气。民间智慧有的时候真的是比商学院的理论更经典,更鲜活有力。此为宗老板白手起家的前世。

  看到书后半部分,比叹服更多的,是震惊。商业战争原本没有是非对错, 有的只是胜者为王兵不厌诈,然而当我看到书末尾处宗老板的长信时,我还是被恶心到了。当事人祭出**主义的大旗的作为相当令人发指。说到底, **主义并不能justify违约的事实本身,**主义也并不比一纸契约更神圣更正义。但是人就是习惯不断的找各种漂亮的借口掩饰自己的真正动机。宗老板的偶像是***,他能喊出以上口号挑动人们的民族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赖两位作者尽量客观的文笔, 在毁誉参半的宗老板之外, 达能公司的形象也描画的非常分明。对于读者来说, 重要的不是分清孰是孰非,而是随着事件的发展,看到在各执一词的争论背后,了解尽量多的真相, 然后,自己去思考。

  这本书过于好看和戏剧化, 导致我看完之后, 反而有些怀疑它的新闻真实性了。但是,我挺喜欢这本书。好的文章看到最后, 就是把鲜活的人性从纷扰的事件中剥离出来,让我们看到,这就是传奇的另一面,是微声里酝酿的巨响,平静之下的暗涌。这就是人性本身,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出轨》读后感(四):我眼中的左志坚及《出轨》书评(有修改)

  我眼中的左志坚(有修改)

  y [ 梁唐 ] 2008-3-26 21:05:49

  吴晓波老师在思乐上贴出“成功就是一场简单的长跑”次日,我接到了左志坚的电话,让我给他和刘华的《出轨》写篇书评。我其时各方面状态都不太好,但没法拒绝他。

  我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和左有着不解之缘。记得2002年还在做国际贸易,刚毕业,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一天在报摊上发现了《21》,越读越喜欢,清楚记得有篇“和黄上海港”的稿子,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财经新闻阅读体验。作者的姓有些奇特,左,和我当时女朋友一样。

  两个月后我加入了《21》,办公室在汉口路解放日报大楼。沈灏来上海新闻中心开会,会场是解放日报集团的报史室,沈让每个人自我介绍,一高高瘦瘦的眼镜男站起来说,“我叫左志坚”。

  他是镇江人,上海交大毕业,专业航运经济。在马士基物流当了一天的办公室白领,就递交辞呈。据我对他的性格了解,这绝对不是马士基的损失,因为青年左志坚的性格肯定不适合五百强之类的公司,但这实为中国财经新闻界幸事。后来汉芯造假系列和社保系列调查稿便为明证。

  作为年龄相仿的同事,在《21》期间他一直是我妒忌的对象。天生的调查记者,从业务技巧到精神气质都是,还勤奋热情——华为员工晚上待办公室的时间都不一定有他多。

  附,《出轨》书评:

  感谢刘华和左志坚的努力。通过《出轨:娃哈哈与达能的“中国式离婚”》一书,他们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中国当代最出色财经记者,还是优秀的商业书作者。无论是事实的探索,信息源的平衡,线索的清晰建立,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该书都是近年来中国商业书里最好的之一。

  企业家需要读这本书,宗庆后打造联销体模式,进军碳酸类饮料市场、对公关媒体的使用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中介服务提供商可以读这本书,看完《出轨》你会知道像东方高圣的冀书鹏如何开拓商机并进而差点改变历史;政府官员需要读这本书,民进国退如何退得不留后遗症,怎样在多利益主体格局下作为和不作为,都为《出轨》范畴。

  首先是事实的探索。像经过争取,两位作者从娃哈哈早期竞争对手乐百氏那拿到了近两万字的材料和事实:乐百氏与雀巢最初的接洽,后来出售给达能的全过程乃至价格,都是第一次公诸于众。而书中另一些细节也扎实地反映了两位作者逼近历史景象的能力:

  “会议室里谈判正在紧张进行之时,达能雇佣的外籍保安发现,大约200多名自称达娃合资企业小股东的人士聚集到酒店大堂......一位人高马大的黑人保镖推开房门......达能团队马上收拾文件夹,从与酒店消防通道相连的会议室侧门遁形。”商战的火药味,一显无疑。

  其次是注重对信息源的平衡,这与两位作者长期严肃实操的记者生涯分不开。在宗庆后娴熟地发动媒体攻势,裹挟起民族主义情绪时,两位作者坚持不懈地将话筒伸向矛盾另一方的权威人士。仅就这一点而言,我希望所有中国媒体人乃至学院里尚未走向社会的未来媒体人都能阅读这本书,好的报道肯定是平衡的报道。

  仔细阅读《出轨》,当发现有中国声望媒体机构由于是利益一方的股东而出具偏向性报道时,相信会引发非少数读者的掩卷沉思,中国还有多少真正有公信力的媒体声音?!

  对商业史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也是本书值得肯定的。在开篇描述宗庆后办公室的陈设场景时,作者用直接引语导出了宗氏最喜爱的风水球。宗五行属水,后来成为名扬世界的水大王,而那只依靠荷花型底座里的电电泵助推,在浮力作用下转动不停的大理石浮球,颇具蒙太奇效果。

  这样的开篇,在胶着不断的利益斗争里为宗庆后蒙上了层神秘色彩。作者有机会直面宗氏,宗提到其根本不相信麦肯锡的报告,而对于大规模上马非常可乐这样高风险的决策在被问及是否有什么调研和科学依据,“宗迟疑很久,然后说‘直觉’。”人物一下子活灵活现起来。

  当这个关键时候相信直觉的企业家遭遇到复杂角力局面时,时代烙下的痕迹开始显山露水:像策划娃哈哈集团以“来自全国1000余家娃哈哈经销商”名义发表声明,“没有宗庆后就没有经销商的今天,而法国达能中国团队让人担忧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经销商在任何时候都愿意跟宗的团队再创业。” 诸多语态,不难联想起三、四十年前中国大地上飘扬起伏的红色标语。于是,两位作者给宗下的界定是“毛派企业家”,一个遭遇世界游戏规则的毛派企业家。

  对大多数对商业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宗庆后如何不蹈青春宝和健力宝的覆辙,借力美食城和职工持股会以及随后的外资,成功撬动铁板一块的国有独资企业,为其智慧里的独到一面。《出轨》一书就此也给出了清晰的逻辑阐述。

  《出轨》读后感(五):编辑手记二

  拜我之前的同事,现在的合作伙伴老王所赐,说要在blog上弄一个软广告,谓之“行为艺术”,刚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是类似于“裸奔”之类的疯狂举动。本来甚不愿,因为我的blog一直以来都是记录生活和心情的地方,突然加这么一个东西,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不过,因为这本书是我至今为止甚为喜欢的一本财经书,于是,我决定,为了它,我就吹一次吧!

  娃哈哈和达能的矛盾开始激化的时候,我还在宗总的大本营杭州。但是关于这场即将开始的“中国商业史上异常火暴又真是无比的商战案例”,真的所知甚少。最多的信息除了各大网站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报道外,就是曾经深入采访过娃哈哈的我的老师吴晓波先生和同事们的聊天和评论。我知道这是一场商业上的激烈战争,只是没有想到硝烟会这么弥漫,过程会这么充满玄机,结果又是这么一波三折……

  在我还没有拿到这个书稿的时候,已经听老王吹了无数遍这个稿子多么多么好,他到目前为止用得最好的一个形容是“精彩得跟武侠小说一样”。但是老王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如果有一天他所有家当只剩20块钱的时候让他选择是要一碗面条还是一本书,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书的,所以对于他的赞扬我根本就不以为然。在这个我并未游刃有余的财经图书出版行业已经混迹的三年,对于将财经书写得像武侠小说一样精彩的难度还是能想象的,至今,仍为数不多,而相对于每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的市场,能碰到的几率也不是很多。

  在看完整个书稿以后,我很好奇地非常想见一见两个作者,自始至终都参与整个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何以能跳开自己的感情倾向,如此冷静地不受影响地来描述整个事件。我习惯用我审读稿件的速度来衡量稿子的好坏,稿子差的我看两个星期,正常一点的一个星期,而这本《出轨》我只看了三天。可以用欲罢不能来形容,如果每一个书稿都能有这样的质量,我会爱死这个行业的。

  其实这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商战故事,只是它的主人公是相当著名的两个企业,于是弄得满城风雨,甚至还要升级到国家领导人的层面来协调,那位新上任就麻烦不断的法国帅哥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就要协调这样的事件,实在是有些无奈。作为喝娃哈哈果奶长大的一代人,对于那位被成为民族企业家的宗总一直都心存敬仰,毕竟做这样一个大的企业是一件能被冠以“伟大”这样的词汇的事情。但是,时代是在进步的,喝娃哈哈果奶的一代人现在已经唱遍各种味道了。动不动就将这样的资本争夺上升到民族的高度未免有些让人受不了。

  娃哈哈果奶之后最深刻的记忆是达能饼干,至于它什么时候将它的势力渗进娃哈哈,我之前并不知道,书上说是在1996年。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八宝粥等产品。当时,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娃哈哈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将自己卖给了达能。

  达能这家我一直以为带有法国浪漫主义基因的公司——它的广告饼干广告总是传递给我这样的感觉,从倒卖橄榄油到制造玻璃继而转向食品行业历经了70多年时间,这中间的多次优雅的转身,我们就无从说起了。但是它仍然是一家善于玩转并购魔方的公司,<Economist>杂志曾总结过达能扩张战略的三个要点:一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断地从衰退行业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抛弃边缘产品和效益不佳的企业;三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准确袭击国际竞争对手。更精练地说,达能的法宝就是“吞”(并购)和“吐”(出售)……当然,这是它的战略手段,但是对于被卖给它的企业来说,它怎么也不能算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可靠的东家。

  风度翩翩的法国经理人范易谋曾用他柔软的法式英语说:“我要让他在诉讼中度过余生。”而来自娃哈哈方面的声音是:“什么全球500强,你就是个屁!”这场让整个2007年都风声水起的战争用尽了各种手段,舆论战、资本战、司法战……还真有点武侠的味道。

  娃哈哈和达能的战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然后我们的书已经出版,2008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达娃之争自一开始就没有遵循后WTO时代的“契约精神”,于是后来的“出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我们用“出轨”这个极其恰当的比喻来命名这本讲述这一中国市场化进程中这个绝无仅有的真实范本的书。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这是我的老师吴晓波先生看完书稿以后的一个评论:我看到了中国年轻的财经记者的成熟——他们真的远远成熟于当年的我们。尤其,他们在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中正之心和对事实细节的追寻,是一种十分专业的姿态。这个事件还在衍变的进行中——很可能会在皆大欢喜的妥协中落幕——不过,财经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成熟和力量,我们没有被任何一方利用,我们让公众看到了事实的全部——所有的智慧、丑陋与阴谋阳谋。

  是的,这也是我最想深刻的感动,向这些对忠实于事实的对读者负责的财经记者及作者们致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