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上了瘾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上了瘾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9 20: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上了瘾经典读后感有感

  《上了瘾》是一本由伊东明著作,28.00元出版的2008-1图书,本书定价:218,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上了瘾》精选点评

  ●我努力告别过去,不时会有阵痛,过去了就会好的。

  ●译笔优美火车上读完的,很治愈

  ●非常棒的一本书,情感电台节目说的问题在这里头都能找到源头

  ●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是生命我们的课题这不考试,因此没有所谓的合格与不合格、成功失败未来就在眼前,不要转过头去。

  ●早早好,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相信爱情

  ●分析得挺好 后半部分略逊

  ●解救之书

  ●第一次认识原来爱情也是会上瘾的。爱是互相理解支持。为了能够被爱,尊重、聆听是必须的。没有平等了解就称不上爱。爱最重要的就是打开心扉促膝长谈。爱这个东西就像白开水一样。对我而言,爱一个人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他要与我一起望向外在的同一方向。

  ●失恋时候看应该不错 平时没感觉

  ●不愧是经典之作

  《爱,上了瘾》读后感(一):推荐给陷入爱情的泥沼中不可自拔的童鞋

  搞心理咨询好朋友推荐的,对看似无道理的爱情,进行理性的分析,看清自己也看清这段关系,适合在爱情的泥沼中不可自拔的人们看,可惜的是,书中分析过后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是个遗憾

  《爱,上了瘾》读后感(二):别让爱情成毒药

  这本书飘洋过海来到我身边,所以一点没敢耽搁,花了5个小时,把看完。和我预料的一样,我就是共依存型上瘾,或者确切地说过去的我是,而对方也真的和逃避依存型十分吻合。还是那句话,快乐选择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停下来就好。改变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晚。如果你在感情泥沼中沉沦,那么就好好读读这本书,相会有启发和帮助。我再一次坚定了学心理学决心。加油,伙伴们!

  《爱,上了瘾》读后感(三):失格的愛情就像吸毒

  如果總是遇到爛的對象

  遇到破的姻緣

  遇到不正常的關係

  而你每次都是被人甩

  或者每次都是你甩別人

  那麼,你可能患了病

  這是一種沒有什麼人會留意

  或者只是受了很大情傷的人才會想到止痛時

  才會尋求自救方法

  而此書,是你自救的入門

  在書中可以認知到其中四種愛情上癮症(love addiction)的病例

  並在書末作者會提供簡單的自救方法

  然而,如作者所說,當你的傷口是大得難以自我療癒時

  還是請求專業理學的指導吧

  《爱,上了瘾》读后感(四):读书的预设误区——读《爱,上了瘾》

  首先我要纠正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严重的误区!

  因为最近情感问题很困扰我,偶然听到孙教授推荐这本书,听到书名就感觉找到救星,心理想:“对!我肯定就是得了爱情上瘾症”,虽然我都还没看这本书,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就是我的症结所在,所以我相信看完这本书我的“病”就会好的。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以超高的专注力一口气读完了四分之三,并且很认真的做笔记,看到一句话心中有启发就写在空处,肯定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到了晚上,本来想继续读完剩下的页数,心中出现一个想法:“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病'真的能治好吗?”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自欺欺人,突然一阵巨大的荒谬感涌起,我感到自己行为本身的荒谬性!

  还没读这本书之前就预先在心里设定读完这本书就能治好我的“病”,然后就去读了,应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突如其来的“荒谬感”严重破坏了药效的发挥。

  我并不是说,真本书没有用,我只是想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带有那么强烈的目的性去看一本书,也不要盲目的认为看完一本书自己的心灵就能升华净化。狂热、抑郁、烦躁都不是好的读书状态,最好的读书状态应该是“虚静”,不盲目相信作者的话,而是要展开平等的对话。

  作者很多观点都是很有效的参考。但是最重要的是“行动”!就算理论上你了解得再透彻,不去行动等于零。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不是你没有能力做到,而是你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驱动自己达成目标。有时成功与失败的鸿沟就在于行动!

  《爱,上了瘾》读后感(五):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结合弗洛姆《爱的艺术》和伊东明《爱,上了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的,因为爱就是整个生活本身,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贯穿一生的作业,也因此,需要人不断辛苦地学习努力。爱,是一门艺术。

  这篇读书报告主要结合《爱的艺术》和《爱,上了瘾》这两本书的观点,自然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主题和结论,分析的原因也很相似。然而从弗洛姆教授的书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传统男权思想较重,以至于认为“母亲的爱”就应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爱,而“父亲”的爱则应是有条件的,奖惩分明的爱。爱情中的“上瘾症”或者照他本人说的不健全的爱正是因为父母的职责不对称或者有所疏忽而造成。这主要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本人批判弗洛伊德,却也被弗洛伊德引导着,自然也就存在着无法去除的男权主义思想。难道父亲就不能提供无条件的爱,而母亲提供奖惩分明的爱吗?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伊东明就没有对“父,母”有那么大的区分,反而认为,正是社会对男女构建的不平等和刻板印象之强烈,很大程度上使得女性偏向“被虐爱者”而男性偏向“施虐爱者”。除此之外,弗洛姆用简短的话提出了同性恋者达不到“阴阳两极的结合”,因而永远无法脱离孤独苦海。这样简单而粗暴的论证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不过这也正是他很大程度上继承弗洛伊德的证明,所幸的是,现代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都已经更加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也更加严苛地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了。在这里,我将只讲解两本书中我所认可和理解的一些观点。

  人无法和别人割裂开而生活,我们总是希望在人群中得到陪伴,关怀和认可。如果要把爱的感觉分割开表示会是如何呢?我可能会说这种感觉是性的吸引,归属感,安全感,自我认同,亲密,依恋。弗洛姆认为人迫切地希望能和别人紧密结合,和世界结合,否则他就会陷入孤寂,并带着孤独的羞愧和负罪感,无法把握周围的世界和人。人总是在渴望爱的,而在这些感觉中,我以为爱的最终极的目标应该是幸福。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自己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其他所俘虏的东西。正由于它生长于内心,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人,我会爱生活,爱世界,爱我自己。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也爱我自己。”

  然而什么叫做“被其他东西所控制”呢?如果有人在恋爱中发现自己的快乐,生命的意义完全在恋人的手上,如果发现自己的一切都迁就着恋人,想着自己如何能讨恋人高兴。或是觉得自己是恋人唯一的救世主,没有了自己,恋人就无法生活了,因而我不得不和他在一起,以至于生活的一切都在围绕着恋人。恋人虽然在持续地折磨着他,但他却一直期盼恋人总有一天会改变,并变回到“原来的那个他”,但事实上这个他只是他自己想象中构建出来的,而这个残忍的恋人才是真实的他。这样,那你恐怕就是一位“共依存”患者了。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你感到很大的痛苦,似乎生活无法被自己所左右,自然感觉不到幸福。事实上他们会把这样的恋爱关系带入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他们有很强的自我防卫机制,在外人面前害怕自己把气氛变得不好因而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来达到别人感到舒适的妥协。似乎“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存在的意义”,因而如果有一天恋人不需要他也可以过得快乐的时候,他是会感到特别落寞的。事实上共依存患者会像一个父母那样照顾恋人并一次次地纵容对方的错误。也像有的父母那样不希望孩子独立离开。

  有的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应该得到幸福,他们的自尊心非常低,因此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他们会突然想要和恋人争吵,或是背着对方和别人交往,来达到一种不够幸福的状态。 有的人就是“大小孩”,他们渴求父母般无条件的爱,他们的目的是被人爱但却不爱自己,你往往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很大的虚荣心,也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得到恋人时会很温柔,然而当发现恋人并没有始终如一地赞赏他,爱护他时,他就会与恋人发生冲突,并得到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结论。他们的内心极其害怕被别人抛弃,并因此对别人信赖感很低,更会因此产生很多恐惧厌世的态度。这也就是所谓的逃避依存患者了。之所以说是逃避,因为有的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会使自己和别人隔离开,因此对待女性总是小心翼翼和有距离的,让人感到他十分冷漠。(这里之所以说是男性对女性,正是由于父权制社会的性别构建使得男性“应该有男人样”,而“女性应该有女人样”,所以男性在这种构建和防卫机制下会对大多数人冷漠,而女性则偏向所谓“母性化”地无限迁就,纵容对方,即之前说的“共依存患者”。他即渴求异性无条件包容的爱,又害怕对方做不到而抛弃他,因而不会轻易和异性亲近。)

  事实上自我们出生以来,接受爱的教育最主要的地方便是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和父母的交往方式带入恋爱和其他的一些人际关系中。事实上“共依存”和“逃避依存”都是在孩童时代的自恋状态同父母独立的过程失败的结果。孩子要离开父母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专制的父母会不断约束孩子,不希望他们完全同自己独立,并不断试图控制他们。而未能独立的孩子则成为“大小孩”,无论对待恋人,还是对待别人都希望对方能够不断包容自己。弗洛姆认为父母的爱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无条件的爱”,另一种是“奖惩制度的爱”。若是父母对待孩子过于严苛而失去无条件的爱,孩子便会在一种失去安全感的环境下生活,或许他会更加渴望无条件的爱而不断把恋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或许他会以奖惩制度的爱对待所有人,从而虽然他能在事业上让上级满意得到奖励,但却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有的孩子在这种家庭中为了缓和家庭严苛的气氛(或许是由于家庭成员存在一种带有恐惧情感的,统治与被统治的气氛)从而不断希望扮演“小英雄”“开心果”这样的角色来拯救家里人被统治一方,或是缓解家庭气氛。在成为惯性之后便会在情感生活中扮演同样的角色,从而发展成为“共依存者”。若是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可能会带着这种态度去对待所有人,因而希望所有人惯着他因而会不断碰壁,事业上往往也很少成功。这时一个共依存的人出现了,他扮演了“大小孩”父母的角色,而共依存者就像父母想控制孩子那样控制着恋人,从而他们之间出现一种类似于父母与孩子般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却又相互如性被虐者和虐待者般相互折磨依恋着。

  有的人常常愿意和他们的恋人争吵,而不能理智,正常的和他们相处,似乎争吵时他们与爱人亲密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去激怒爱人,以结束折磨人的感情上的空虚。有的人和恋人相互虐待,或是分为施虐者和被虐者,无论是感情还是经济还是性虐待。受虐者通过把自己变成“主人”或虐待者的物体,一部分,而使自己摆脱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获得被保护者拥有主宰的安全感。十分相似地,虐淫者通过控制占有被虐者而摆脱孤独,获得安全感。在这种关系中,他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的。被虐者完全失去自我,而把生命交给对方控制。

  有的人寻求浪漫的刺激,不甘心平庸的生活,期待一段一见钟情,惊心动魄的爱情。当恋人结束了浪漫过程,他就马上另择恋人开始新的浪漫,他苦苦问上天“为什么我的白马王子还没出现呢?”却从不问问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自己?他们活在幻想的世界中,而幻想和现实却有巨大的差距,因此渴求虚幻的王子出现把他们一步登天地带入理想中的生活。他们不满足于“平凡的自己”,却也没有为不平凡做出努力。在戏剧化的影视作品和媒体的误导下,这些人,多为女性(这也和女性的传统社会期待有关,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下,女性多被期待于结婚生子,而非事业有成)以为自己在等的,似乎只是一个迟迟未出现的白马王子。

  而有的人却在性的轮回中苦苦挣扎。有的人不断地和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而在事后却感觉到空虚与厌恶感。有的人强制性地自慰,即使在没有性欲的时候也自慰,似乎没别的事可做,但却又带着一些罪恶感。有的人完全的性上瘾,当性欲来到时,无法正常思考,以至于满脑子的想法都是去哪里找人做爱或者手淫,以致最后成为某种固定的“仪式”。有的人在性行为时觉得对方很好,但结束之后这种感觉会烟消云散,甚至觉得对方恶心。或者会觉得自己无法和恋人沟通,只有通过性。他们因为逃避现实或压力而陷入性上瘾的过程,又有人在性中像那些自残的人一样,获得一种逃脱“机器人”般死去的状态,逃离寂寞和空虚来达到一种活着的感觉(从生命的客体变为主体)。这样的人生活往往也不如意,而性上瘾让他们更加痛苦,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时常困扰着他们。性上瘾和酒精,毒品上瘾是一样的,常常由于想要逃避现实的压力或者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却陷入更深的寂寞,因为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自己却被卷入虚幻的世界中。

  以上所有的这些症状并不是说出现一次你就是这样的人了,而是如果你长期陷入这样的一种机制,无法脱离,也就是“被控制着”,才会成为痛苦的病症。也许你已经体会到了,上面所有这些对“爱”理解的错误,问题都不仅仅出在别人身上,而是由于自己发展不够健全。他们无法真正达到独立,无法无条件地爱自己,无法自制,无法奖惩分明地爱自己。不爱自己,也觉得别人不会爱自己,强烈地自我防卫,对别人不信任,并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断陷入痛苦的轮回。他们逃避现实,生活没有目标,却陷入虚幻。可是虽然他们不爱自己,却更加强烈地希望被爱。现实和幻想的差距使他们感到痛苦和绝望。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即使你没有严重的爱情上瘾症,想要获得更大的幸福,就要从现在开始,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性习惯。就像文章一开始说的,爱是一门贯穿一生的艺术,你需要不断修炼这门艺术,希望你能成为一名爱的大师,生活的大师。

  处在爱情上瘾症中的人就像其他所有上瘾患者一样,是被爱情这种毒药控制着的,这种固定的,让你欲罢不能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其他所有习惯都更难改变。有时甚至也会出现戒瘾时痛苦的戒瘾症状,甚至病情有所反弹,但你不能就此放弃,这正是你正在好转的迹象。你需要立即行动起来,细心观察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希望你能够收获一份健全的人际关系,拥有爱的能力,并收获人生的幸福。

  首先,你需要保持客观。你需要了解什么是现实的,必须做到的,无法做到的。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对待周围的人,摆脱自恋状态,恭谦理智地对待他人,并客观分析你的恋人和生活。不要逃避生活,而是积极面对它,一步步达到你生活的目。

  其次,你需要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他就是一个客体,永远被别人操纵着。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是被社会需要的,你是可以做出改变的,并以此设定一个改变的目标,然后再把它细致化,并客观地,一步步实现它。

  并且,你需要达到独立,并爱自己。如果不爱自己,别人也不可能爱你。当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时候,是不会允许自己得到幸福的,他们在潜意识里不断想办法逼退对方,最终使对方离开自己,于是得出“看,果然是没有人会爱我”的结论。不爱自己的人,是不会在情感上满足别人的,并长期处于渴望爱情的状态。他需要独立,即弗洛姆所说的“你既是你的父亲,又是你的母亲”,一方面你需要无条件地爱自己,个又对自己能够提出要求,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同时增加自信。要真正实现接受自己,爱惜自己是很难的,你需要停止把精力放在寻找爱情和性上,而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出去爱情和性,生命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东西,一份嗜好,学业,运动,友情和其他新鲜的事物,但注意,他们不能让你陷入新的上瘾,也不能让你逃离现实的生活。而是有一份有目的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并取得成功,培养自信。你要深刻了解,你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这就是我,我是一个很好的人。就算我做不到。。。我依然是一个很好的人,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不是太重要。当你回想一些让你伤痛的记忆或在这种情景时,你可以深呼吸,想象自己正温暖地拥抱着那个痛苦的自己,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独立也意味着学会一个人生活,并感到同样快乐。一个人有纪律宁静地生活,并和周围的人建立愉快的健全的关系,而不是把他们都寄托在一个所谓的“恋人”身上。

  你需要有纪律地生活,不要把它看做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看做自我意志的体现,并主动规范自己生活的纪律,把纪律看作一种愉快的,逐渐习惯于的生活态度。

  在自己感到累或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用随时可以捡来的消极思想来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为何一蹶不振,并立即实干,用行动去结束这种状态。

  你需要积极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对他人带着责任心和尊重的态度相处。不仅仅是恋爱对象,而是对世界带着关心了解,尊重责任的博爱态度。爱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有的人在恋爱关系中建立起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墙,把除恋人外的整个世界都隔离开,如果他们无法被外界所接受,这段高墙就会日益增厚,里面的恋人会合力挑战外面的世界,并和外面的人逐渐疏远。这事实上也是一种逃避,使得他们二人成为相依为命的一体而无法与外界沟通。你需要主动打破这道高墙,和外面的人加深相互了解。

  所有的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许也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改变而需要和别人互相配合,但你不能放弃这个过程,你需要为生活不断付出努力。希望你能够获得爱,获得幸福,在度过蜜月期之后,获得一份恬淡美丽的长久爱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