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读后感锦集
《人口论》是一本由(英)马尔萨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口论》精选点评:
●在同人大社会学的孩子讨论过后,只是简单地翻了一遍,看的很水,只是知道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个命题四点结论……
●农业时代的思维,很有借鉴意义,但是工业时代的现在,不能完全适用
●那么对穷人一定不能提供政府救济。不然他们的子女会生存下来,导致贫困的加剧?我想撕书。书中亮点是提到人口增加增加造成粮食缺乏。然而这已经被吸收的共识之外,我完全不想再去了解任何关于马尔萨斯的东西了
●编辑很成问题,怒!
●抽空读了一下~有些值得学习的东西,其实我们早就知道该控制人口,只是控制的太晚了。
●再看一遍,马寅初就好像坐在我旁边。他的几篇声明是全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在马尔萨斯理论完全被抛弃的前提下)
●人口学经典著作,理论起点
●"劳动价格上腾的真正原因,遂被蒙蔽了。。。。。他们看见劳动价格不再下降,竟起而发不平鸣。这种控诉,其实是顶不合理的。。。。。劳动价格老早就须提高"几十年前的翻译现在读起来别扭死了
●大厚本很高深。高一学人文地理人口时才增老师推荐的课外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才华横溢,实在让身为文科小白的我叹为观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是个人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存在明显的偏激性和局限性。他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使得人类几乎等同于动物,同时人口几何式增长是不存在的因为无条件限制的人口增长不会存在,而且有明显的阶级歧视和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倾向,过分夸大了人口规律的作用。但是作为人口学最早的著作之一,它的划时代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给其他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的理论影响了马寅初先生人口学著作的创作理念,限制人口的思想对当今世界人口问题有重要启示。从古至今人口的增长和减少都伴随着人性的斗争,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是影响人口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Malthus的人口论尽管被认为是为资产阶级辩护,是被归入庸俗经济学家行列,但是他的宏观眼光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当然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没有看到生产资料的增长级数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会几何倍数增加,这个概念对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的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对他们那个时代来说,却是无异于天方夜谭了。这对他的理论来说是个基础性的硬伤。还有他的两条公公理里面对人性的断言也是一个静止的看法,社会发展,生活资料趋于富足,人类自身当然也有很多的变化,人性虽然保留了很多动物本性,但是,毕竟有了更多的变化。
《人口论》读后感(一):当做历史科普书吧
这边是很久以前的书吧,估计那时避孕工具很少,作者没想到对情欲有着不变需求的人们可以在满足情欲的时候不用搞出副产品——孩子。这是老龄化问题来临了。
可以当作历史书来看,看看当时的中国在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人口论》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马尔萨斯的论证充满蛊惑性 这是他身为牧师的又一明证 作为大地主和传统势力的捍卫者 人口论的根本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节约资源实现发展 而仅仅是卸下压在特权者头上的道德重负 无论如何 这本书对历史产生了影响 直到不久之前 还有人在叫嚣中国会使世界挨饿
《人口论》读后感(三):读<<人口论>>有感
1我天朝乾隆年间,世界另一头的岛国已然有人作出人口论,有时候你都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开明之智。
2虽然后人对马尔萨斯的作品内容有争议,但是其影响及功绩是铁一般的事实,谁都无法否认。马克思对于马尔萨斯的意见,全属个人的偏见。
3针对翻译,作品是有郭大力老师上世纪三十年代翻译的,虽说是白话文但是看起来确实有点吃力。慢一点,有些不懂的多读一遍。内容很丰富,错过确实是一种遗憾。
4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虽和马尔萨斯人口论对立,但是也是一个优秀学者的优秀作品。立场不同,得出结论也就不同。
5在这先跟马老说声抱歉,以往觉得80年代的严格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是受他的影响是他书所著观点。其实我错了,马老从没说过这话或是有过此等建议,他个人对具体政策的主张是生两个有奖,生三个收税。可以看看这位优秀学者的其他作品,零散的文章,讲话自己采访。
《人口论》读后感(四):200年前已经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
中学以来的政治课一直将马尔萨斯当作庸俗经济学家,并且严厉批判了他的理论为成战争狂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此书一直没有进入我的视野,或者总是一眼带过。最近四川的地震,让人悲痛的同时,也会思考人类的脆弱。记得马尔萨斯说过 战争和灾害是调节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矛盾的两大手段,忽然想起来应该买来读读。
这本书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作者文笔优美,富有激情,现在的经济学著作很难见到写作者的激情。
他的基本理论很简单,很多人都清楚。但是他的推论很有意思。注意作者的第16章,讲述中国的部分。作者预测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民进城之后自身的地位精神状况的变化,以及穷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能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虽然经济收入增加,但是福利和社会地位越来越差。同时城市化会引发粮食食品的涨价。同时对西欧猪肉和牛肉等产品的涨价的论述也挺有意思,完全可以套用来来解释今天的中国发生的事情。如果我早点读他,我会对现在的社会了解更深。可惜,那个年代没有人来告诉我真正的马尔萨斯理论。
没想到,200年前写的东西,现在在中国很多得到了验证。这才是经典!
《人口论》读后感(五):人多力量大
他用一整本书,阐述一个数学题,告诉我们人口的指数增长和食物的非指数增长不可能匹配。
他的理论,使“该扎不扎抓人抄家,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在红朝推行数十年。
可是,为什么食物不是指数增长?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食物,无论动物性的还是植物性的食物,其繁殖特性都和人类没什么不同,“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籽”。
好吧,据说食物,也就是人类食用的动物和植物,它们的生长受到环境限制,不能无限增加。那么人类本身呢?
假如没有政策限制,人类真的就会无限制的生养后代吗?
要真是这样,西方国家为什么会为低生育率忧心忡忡?
从鱼类一次产百万颗卵,到大象一胎生一个,在食物链里的等级越高,繁殖策略就越倾向于“少而精”。在我眼中,自然界已经很好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如果父母们要担忧孩子们能不能平安存活长大,那么,再生一个,多生几个的冲动,就会在他们心底深处反复发芽。
到今天,最穷的山村里,孩子们有最多的兄弟姐妹,这是因为愚昧,还是因为智慧?假如环境不能保证已经出生的孩子活着长大,继续生养,增加延续后代的机会,难道是错的吗?
人多力量大,人多机会多,如果想活下去是这么的不容易,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就会象鱼儿一样,把携带着自己基因的种子,尽可能多的播撒。
只生一、二个孩子,并悉心教养的,至少是小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