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2 16: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的读后感大全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一本由Neil Postman著作,Penguin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精选点评:

  ●I only wish I read this book many, many years earlier. Best read of 2014.

  ●技术即意识形态。从电视的角度讲赫胥黎式的乌托邦,在我看来举的电视媒体例子(宗教、政治和教育)美国特色太浓,始终不够深刻,对我启发更大的反而是前面介绍口头交流、印刷媒体、电报和摄影的部分。如果作者等到网络媒体普及后再写这本书,相信会有趣也深刻很多倍,网络要比电视荒诞无数倍。

  ●媒介的形式會決定媒介的內容,這是一個易被人忽視但又極其重要的觀點。雖然本書寫作於電視稱霸的時代,但是讀來毫不覺得過時,因為電子媒體有其一脈相承的特質。在我們慶幸自己漸漸遠離奧威爾式噩夢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滿懷希望擁抱的那個微笑的面孔,背後究竟是什麼?

  ●a book full of crap

  ●又一本书来撼动你的世界观

  ●说的部分在理,看似深刻,不过作者貌似没明白娱乐精神是扎根于人类骨子里的,以前只是因为物质条件缺乏没有表现出来,电视无非是个解放的手段而已。作者要是看到现在的网络世界,就能明白神马东西更可怕了。

  ● Some comments have deep insights, and some narratives are boring.

  ●补,2016.10.

  ●从另一个角度,并不是媒体庸俗,而是媒体的普及,囊括了更多的普通人。

  ●a master piecc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读后感(一):传播媒介长短处

  作者通篇都在苦口婆心地告诫大家,电子媒介是不适合、也不能使读者作深度思考和讨论的,其实印刷字也会让人成为知道分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和交流。这让我想起以前浏览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其中说到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释加牟尼的共通点,就是没有亲笔著书传世,他们都意识到文字给思考带来的局限性。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读后感(二):信息时代的圣经

  非常学院派的一本书,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延伸读物,读完《美丽新世界》后紧接着读这本很有意思。虽然是写在1985年的作品,但是放到如今看来依然针针见血。主要观点是说,在电视文化盛行的当时,比起奥威尔式的集权体制下信息控制的社会,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赫胥黎式的“过度娱乐”社会。 全书的论证模式很严谨,不管是句式还是用词,每一篇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当GRE写作范文。第一部分从媒体理论分析了媒介形式(空间,时间上)对内容本身的影响。举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比如说有些法庭禁止陪审团做笔记,只能依靠眼和耳做出判断,而律师和法官则需要引用书面形式的法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而说明了信息在书面形式下比口语形式下更严谨和注重逻辑。不同于口语,书面的信息因为永久留存而被认为经受了更多人的考证。 不同时代下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同样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印刷术带来的信息受其形式的限制,要求语意一致,连贯,可证伪(consistent, coherent and refutable)。可是电视输出的信息是碎片的,大概每隔45秒就会换一个话题。这种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给人的影响是忽略逻辑和深度思考。电视内容仿佛就是用来让人鼓掌,而非让人论证的。奥威尔的世界中,知识是被控制的,书籍被管控,像许多历史进程中写的那样。但是如今知识,或是信息,是一片海洋。没有人焚书,而印刷业及其思考方式,却被电视模式取代了(displaced)。 更重要的是,在电视文化下,任何题材都可以变成一场秀。不管是政治,宗教还是教育,通过电视的渠道就失去了其严肃性。所谓泛娱乐化,让人潜意识相信复杂的政治问题都是有简单的解的,主教可以是滑稽的摇滚的,痛苦的学习过程也不是必须的。 这本书作为立论,读者当然有很多角度可以攻击作者的观点。我们大可以谈互联网和电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或是人有选择信息来源的权利和能力。但我一直以为立论比驳论更难,这本书的价值在他的警示作用。电视(youtube?)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美丽新世界中的唆麻,好像可以消除烦恼。就像吃垃圾食品一样,媒体的危险就是我们在接受垃圾信息时,不知道他们对我们认知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读后感(三):死于无处娱乐或娱乐至难逃一死

  

在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者不在少数,而能给予这些思想者的最高评价,便是称他/她们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他/她们是精神世界的先驱,有着强大的预知力,在时间还未施展它深不可测的魔力之前,时代先驱们早已经将事物的走向与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不但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他的前瞻力,还点出了不少人一生都将是泛泛之辈的原因。总的来说原因就是一个:(此处可以带入妈妈的声音)你看看你!一天就知道看那个电视! 当然,让全世界的读者都认同这本书的观点是件不现实的事情。就像波兹曼自己提出的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本读物中找到关于全宇宙的信息,更何况娱乐至死只是短短不到二百页的社论。要考虑书中观点有效性的话,我们需要先缩小范围,承认本书发表的文化环境。如果读者忽视这本书本身是在审视美国社会及其娱乐文化产业的这个事实的话,当然会发现很多论点站不住脚。 大众注意力的普遍下降是在当代也很有共鸣的一个话题。在口述主导的时代里,人们可以孜孜不倦地听七个小时的辩论;在印刷业盛行的时候,农户就算耕地也要手捧一本书坐在牛车上。很难说类似的活动娱乐性究竟有多强,但我估计肯定没有坐在电视前看两集肥皂剧来的容易。但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口的识字率出乎意料的高。尽管人们读的书杂七杂八,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并不是一种特长,而是当时人们参与生活文化的前提。自从电视流行后,这种能力愈发被大众所忽视,到了2010s,甚至是我们马上要进入的2020s,注意力已经切实地变成了稀缺商品,所有企业都想方设法地想在attention economy分一杯羹,而大众在满是豺狼虎豹的互联网中,毫无顾忌的施展着自己最后的那点专注力,强迫症似的每天在七八个社交平台中换来换去。 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死于无处娱乐或娱乐至难逃一死。政治,经济,历史,科学都不再重要,人们只想要感到快乐而且他们现在就要。在一个无法消化未经处理的严肃事实和苦难的社会中的大众,难免会在无休止的狂欢中时而失去方向。而当唱足甜头的人们忽然意识到这种观念模式是很难改变的时候,真正的问题才会来临。到时候这本书便不再是危言耸听之产物,而是错过的警铃。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读后感(四):80年代的媒体学

  The book was written in the 1980s, so the most examples the author uses have become obsolete. Also fewer young people are watching TV nowadays, instead we just browse the Internet in search for anything. But its main idea is still relevant, that the sole pursuit of entertainment is damaging to the use of deductive logic, high concentration and serious attitudes,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in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Without any of them it becomes impossible to discern contradiction in arguments or learn a subject with depth.

  The television programs have substituted books as the main medium for public discourse in America. The inclination to entertainment ha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all serious matters. It leads to superfluity when voters can no longer bear lengthy complicated political discussions, triviality when audience are used to dramatized and fragmented news programs, and dumbness when students expect learning to stay at the introductory phase and frown upon the use of exposition and the exercise of endurance…. But were people really smarter before modern technology became pervasive? Wisdom has always been scarc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读后感(五):娱乐和反智?

  综艺节目在国内的流行程度令人惊叹。《跑男》随便一期就是1亿多的浏览量,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良心纪录片也就几百万的播放量。虽然两者题材不同不可直接比较,但也可以看出大众目前的兴趣点在哪。

  自己呢,在焦虑或者闲暇时都会习惯性地在微博上刷一刷,或者将娱乐公众号看一遍。看完之后脑子里都是各种网络流行词以及与我毫不相关的图片。于是,终于决定该静下来心来了,读读这本《娱乐至死》吧。

  这本书写于1985年,所以作者主要批判的是电视。其实他批判的核心是以图片为主所有的展现形式。作者坚定地认为,文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文字有上下文、有逻辑、有argument , 于是可以构架严谨的逻辑关系。然而图片展现的只是一瞬间,展现的是所谓的”truth",不容人辩证或思考。

  电视最大的过错,就是将图片的这一形式达到了极致。从前的总统辩论,重点在于他们的演讲和理论;到了电视上,大家为了创造一种"Persona",在意的是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大众呢,已经习惯了电视这种媒介,对于其展现的信息并无批判型思考,看总统电视辩论也就如看娱乐节目一般了。

  除此之外,花长时间看电视的大众们,也花长时间看电视广告。广告呢,则更是不由分说地将他们所打造的产品形象灌输给观众,不容思考的余地。

  久而久之,电视的形式渗入了教育、宗教、政治等各个领域。在所有的方面,作者都认为用电视来传播就是将这些领域娱乐化了,降低了这些形式对参与者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学生不再需要和老师互动也不再需要提问题;在宗教方面,受教者不再需要保持仪式感,甚至可以边吃爆米花边听牧师传教。于是,一切都娱乐化,使得人们失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作者认为,这会让美国文化毁于一旦。

  虽然“毁灭美国文化”这样的论断有些危言耸听,但电视以及后来出现的媒介,的确如作者所说,使许多事情都变的碎片化和娱乐化。在FB上,可能你看到了某个地区地震的消息,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看到了你朋友结婚的信息,便把地震的消息抛到了脑后;总统辩论,更变成了弹幕吐槽大赛,虽然有fact check的存在,但既然频繁说谎的Trump取得了最终的顺利,也侧面说明观众其实已经不太在乎逻辑的严密性和证据的正当性了;bbc的采访本应关于南韩的总统弹劾,结果全网讨论的都是闯入采访视频的两个小朋友。

  这个时代很浮躁。每个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而更多都是被动地吸收信息——你无法完全控制在朋友圈或者在FB的newsfeed能看什么。于是,在许多信息中,人们之后将许多信息一扫而过,这样才能勉强“处理”完一天的信息量。在疲惫的时候,可能也更乐于看些段子而不是严肃新闻。

  于是,严肃新闻的处境越来越令人堪忧;广告早已不存在于电视上而是侵入所有的信息源。

  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作者觉得自己的提议都行不通,而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教育者开始注意到电视等媒介对学习的影响了——也许学生们能因此得到引导。然而,多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减反增,iPad侵占了教室,虚拟现实也在路上。高科技能带来的益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批判型地去甄别信息,并找回曾经逻辑上的挑剔性呢?这也许是个大问题,也许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