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幕后读后感10篇
《直播幕后》是一本由张鸥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播幕后》读后感(一):媒体评论
媒体人推荐评论
直播,突发事件直播,对电视新闻来说,直如呼吸,关乎生死。而中国电视新闻现在总有点呼吸不畅的症状。业内不是没有过研讨、争论,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张鸥的这本书,是希望提供一份全面的诊断报告,同时开出一张阴阳相济的药方。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他做到了。看这本书,也像看一场精彩的直播,有热闹,有门道。
——央视资深主持人 康 辉
直播幕后,大有文章。社交媒体崛起的一大原因是实现了人际资讯直播,而好的电视直播,是应该吸纳新媒体的这种人际资讯直播,并将其纳入电视的全方位直播的手段和渠道,让你同步感受第一现场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观点互动。这既是突发直播之魅力,亦是突发直播所追求。
——央视资深主持人 鲁 健
突发直播的最大魅力来自现场。花自开,水自流,世界本来就在那里。如果你是现场记者,你不过是要发现它,并表达出来。所以,你要“含”着点儿,而它要“露”出来,因为观众要看的是现场,现场才是主角。
——央视资深记者 孙宝印
《直播幕后》读后感(二):幕后的自我剖析
”《直播幕后》是解析人物场景人物语生成影像的佳作。其中大胆剖析电视人人间火着陆的细节极为可观。“
——非三国名将——《在<直播幕后>幕后》
《直播幕后》读后感(三):跳出电视看直播 比记者更懂电视
这本《直播幕后》主要讲突发新闻的突发直播,作者是中央电视台驻欧洲中心站的记者张鸥(也是新浪微博博主:媒介评弹)。与同类书动辄以长篇理论和宏大叙事相比,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依托作者丰富的直播经验,把突发新闻直播报道从理论上和实务上打通了,书中几乎囊括了近几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直播的经典案例(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所以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个人认为对于增加媒介素养和学习直播报道业务较为适合。
书的内容、装桢、印刷都无可挑剔。这本《直播幕后》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突发新闻理念介绍,包括现场直播的三层空间(常见于各大电视台的实况转播、现场报道、连线等)、现场直播的三轴编排(时间轴、现场轴、第三方信息轴);第二部分主要是说现场直播的战略、战术(突发新闻报道中语言表达与叙事策划以及新趋势),从传统电视媒体直播报道到全媒体语境下的网络直播;第三部分绝对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作者丰富的直播作战经验,在对成功案例有恰如其分的剖析,而对于败仗更是一针见血的点出问题所在,这些案例既有国外也有国内,如肯尼迪之死、1997香港回归、911、“3.14”、“7.15”、松花江水污染报道、汶川大地震及台湾东森电视的案例等等。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止是打通了理论和实务的鸿沟,脱离了过去单纯就理论谈理论的单线论证,作者探讨理论过程中巧妙穿插着很多案例亦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也让整本书妙趣横生。另外在平衡性方面也可圈可点,书中不局限于突发重大事件式的正面报道,也不回避敏感的深度揭黑的负面报道。而作者的人文情怀、民生视角、公共新闻理念都让这本书厚重又有温度。正如作者张鸥老师在前言所言:现场直播40多年前是电视异军突起秘密武器,40多年后是电视求生图存的看家本领。
《直播幕后》读后感(四):欢迎与笔者互动交流
关于书中之有趣、错漏及争议之处,欢迎与作者互动!
作者张鸥
新浪微博ID: 媒介评弹
现场直播,是通过即时传输技术实现的共时性记录或叙事。它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能带你跨越空间阻隔,旁观世界任何角落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当“历史”在今天上演,当“现场”被搬到客厅,你才半推半就参与旁观。
有了直播,我们得以看见“历史在眼前爆炸”,美国传播学者说:“在参与和见证历史事件方面,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曾像我们这样幸运”。比如人类登上月球,确切地说是——美国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间:1969年7月20日,与之同时创下历史的,是人类的首场太空直播,全球大约6亿人收看了那场直播,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美国三大电视网并机直播,让观众感到“这根本不是晚间新闻,这是历史。”
直播,也让更多人见证了灾难的残酷!
21世纪以来,人类最惨烈的突发事件几乎都在现场直播中呈现了(印度洋海啸除外):2001年9·11恐怖袭击,在第一架飞机撞入世贸大楼4分多钟后,CNN就已经向全球直播了,几乎所有美国电视台都直播了第二架飞机撞入大楼的场景;2003年伊拉克战争,变成了全球观众坐在客厅“观赏”的直播之战;2011年3·11东日本地震,NHK全程直播了海啸吞噬城市的劫难场景。
……
作者 张鸥
新浪微博ID: 媒介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