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电影导演论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电影导演论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3 19: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电影导演论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电影导演论电影》是一本由(法)雅克·奥蒙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导演论电影》精选点评:

  ●抽象且一笔带过的小册子

  ●除了第一章都不甚条理。但想要条分缕析实在不可能

  ●脉络清晰,有助于理论体系的构建。

  ●Nit检索码J90/CA1 嚼着有点生硬,不过对理解那些大导演的观念有参考价值

  ●给热爱真理的童孩。

  ●导演站在创作角度的单方面读解,一本了解导演创作思路的好书,有些书都已有专注,写作通俗易懂。在中文翻译,导演名字很多不符合常规叫法,个别语句不通顺。

  ●只怪自己水平不够!

  ●写的太专业了....

  ●一年前看的,有点不记得内容了,只记得杜拉斯又再说让.....灭亡吧。以后有时间就再翻一遍吧。

  ●A

  《电影导演论电影》读后感(一):有点受骗的感觉

  翻看后有点受骗的感觉。作者像整理论文一样,把相似相类的导演风格、理论归纳分类后,提出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纲要,依此划分出章节,也或许用这些章节去“套”导演创作的理念,总之,该书过于笼统地介绍了他所掌握的“导演理论”,权当隔靴搔痒吧。

  《电影导演论电影》读后感(二):比较法 抽象

  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作者太有名了 看过他的当代电影分析 提纲挈领 很特别 一贯的法国教材笔锋 这本书依然 尤其是基于比较论证的方法 方便大家理解

  不过举例出现的那些大师作品 业余爱好者很难看到 只能靠想象了

  发问书名中有La Mise en scene也吊了我的胃口 但从这一点说 还是有些失望的 毕竟没有操作性的东西

  总之是一部形而上的著作

  《电影导演论电影》读后感(三):还是先看原著吧

  太矛盾了,最不喜欢的便是么有看电影之前就一睹了关于它的种种评论,所以这本书看下来有点不甚难咽。各路导演的风格,调调和理论,我看这本书来做大众发行,MS不是太良好,毕竟对读者的要求有点专业。读懂此书的重点不仅在于需要有大量的观影经验,并且还需要能有阅读作者所据理论的背景知识,再者就还要能理解作者如此的解读。

  结果,我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收获便是有了不止一股地想看书中所用原著的冲动。这不是一本理论普及书,而是一本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书,但对我就成了一本基本合格的introduction。

  《电影导演论电影》读后感(四):我想知道一个问题

  在这中译本的封面上,写着Le cinéma et la mise en scene,而在这本书的法国出版商的网上,目录中写着1. L'héritage du théâtre : la mise en scène, le texte et le lieu

  2. Un manifeste esthétique : la mise en scène et le monde

  3. L’essence de la mise en scène, ou le fantôme de l’analytisme : la mise en scène et la fiction

  Conclusion : la mise en scène est-elle finie ?

  就算我不懂法文,我也能看懂théâtre是剧院,manifeste是宣言,然后scène, analytisme以及fiction。。。。。。。

  我想知道,你们读了这么多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奇妙的现象,我不清楚是谁的问题。。。。。。

  《电影导演论电影》读后感(五):基于实践的电影理论

  在我看来,阅读此书,需要先明确两个前提:一、电影是艺术;二、电影有理论。但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两个前提或许可以混而为一:“艺术的观念意味着艺术家完全独立地为其创作负责,因此他比别人更善于把握内在的规律和本质。”这就是说,虽然不一定所有的电影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有自成一格的理论支撑的,必然是电影艺术家。

  电影理论一向就有两种。一种是学院派的理论,类似贝拉·巴拉兹的视觉并列理论和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符号学理论,再到如穆尔维的女权主义,都是这一派电影理论的代表。这样的理论,经常与其他文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思潮紧密相关,致使电影理论的独立性无法彰显。而且,最让我不满意的是,纳入这种电影理论视野的,不仅是电影艺术家的艺术品,而且还包括作为商业社会消费品的电影,这种理论甚至于更加依靠产生自“陈规”的后者。

  而另一种电影理论,则可以命名为实践派的理论,除了一些影评人——如安德烈·巴赞——外,最主要的组成人员,就是这些有这自成一格的理论支撑的电影艺术家们,如塔尔科夫斯基、布列松、谷克多、帕索里尼、侯麦等等。这一类型的电影理论,有较强的个人性,因为,出色的艺术家总是出乎于传统与理论之外的天才。更重要的是,在思考这样的电影理论时,能够享受到跟电影实践的作品进行对读的快感,从而细细体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与碰撞。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考察不同电影艺术家所秉持的不同电影观念,对于理解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品,也就弥足珍贵了。

  显然,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介绍的电影理论,属于后者。这本小书只有四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基于实践而产生的电影理论,首先是对电影本身的思考:电影是什么?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如何?然后是对电影和现实的思考:电影是何种现实?电影如何反映这种现实?接下来考虑的是电影和社会:电影是否有其“效用性”?电影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最后是电影和作为电影创作者的个人的关系:电影如何成为作品?一个人的艺术如何与其他人的艺术相区别。

  当然,看完这本书,这些问号并不会减少,但至少,你能知道这个行业中最顶尖的人物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这样的理论正如苹果,要知道苹果的滋味,还得自己咬上一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