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血液的故事》是一本由(美)比尔·海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液的故事》精选点评:
●一本在科普进行了一半就歪楼的书,定位很怪,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又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翻译是sb,去你的美国船长,去你的奇迹漫画世界,去你的“闪现”⋯⋯⋯⋯。买书要先看书评!
●想看原版
●关于血液的一切,但是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太浅显了一点,里面讲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物都讲过。不过想到理发店在中世纪还兼职放血,那个彩条灯代表鲜血,绷带,和血管,还是虎躯一震。
●四星半
●不能算是科普读物
●读了挺久的,内容比较散,但是作者是同性恋的身份以及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会更有趣一些。
●这是一部信息量较大的作品,但并非严谨的学科著作。作品主线是爱。爱情,亲情,普世的美好感情。因失德护士滥用注射器而不幸感染HIV的男友,整整14年的不离不弃,若不是这样的境遇,作者或许也不会对血液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血液,承载着生命的温度和所有隐秘的生命信息,是串联生命,串联世界历史的纽带,让血缘之亲如此浪漫。也是血液,让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成为可能。血液的故事,讲的是爱和生命的故事。
●以为是科普著作结果其实是同性爱人的故事吗?有趣的梗不少,不过因为富含情感的部分可信性又稍微有点打折扣。
●零散而有趣的血液故事和作者对于自己男友(HIV携带者)和家人的追忆,科普的尽头,不是知识的理想国,而是与死亡如此贴近的爱。
《血液的故事》读后感(一):怎么说呢?标题档的一次成功入侵。
学术!一定要学术权威的印象在看完第一章后就被抛到了小脑之后—!好吧,说实话,又一次被标题档迷惑了清明双眼的感觉并不是很欣慰,但是已经买下的话,如果它的名字不是这么平易,或许我又不会接受一种叫做:血液杂记民间小说之类的内容。
不书透了吧,虽然有一丝犹疑中的后悔。
《血液的故事》读后感(二):1/3科学,1/3同性恋,1/3情感
我本来以为会看到的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书,不过看过大约1/3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在写的,是一本爱的小册子。他不是为了血液本身而写,相反,他是为了自己共处了14年的同性恋人,一个艾滋病携带者来写这本书。这里面涉及到了血液,除了斯蒂夫,他的爱人,还有深爱着的姐姐沙诺恩。
正因为作者试图把自己生活中的情感融入到血液的学术文章中,所以它的顺序是混乱的,血液的讲解是按照家庭事件的顺序插入到作者描述的日常生活中,抱着看普及血液知识的目的看这本书的话,就难免要失望了。
这里面包含着很多和血液也许有关系但是又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斯蒂夫是漫画迷,所以这里写了那么多《神奇四侠》,《X战警》,作者诋毁了《金枝》中的错误,然后写了他作为同性恋,被其他同性恋鄙视——因为没有看过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纪年系列。
他从《绿巨人》讲到列文虎克,从误用了斯蒂夫的注射器(这段生活插曲很强烈的表现出两个人爱情生活)讲到血液循环被发现的历史。从《德库拉》讲到英国王室的卟啉症再到血友病。从《夜访吸血鬼》中的无性恋爱讲到自己与斯蒂夫的性生活。
最后一章完全是关于斯蒂夫的艾滋病治疗,他讲着不断创新的治疗方法,这本书是个纪念,他和斯蒂夫生活了14年,作者今年43岁,虽然他一再写着,斯蒂夫将是他一生的伴侣,但是也许作者自己清楚,斯蒂夫的病,可能导致他不会与自己白头到老,所以,作者写了一本书,记录下斯蒂夫与自己的爱情。
我们看到的,就是爱情纪念册,血液,是纪念册的附加内容。
《血液的故事》读后感(三):我们对血液的了解竟然是如此之少
本来,是想找一本专业书籍的。在网上书店里搜索,选中了这一本。
读完,才发现自己不经意中找到的,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人文科普书籍。叙述有节,文笔优美。关于血液,关于生命,关于爱情……,讲述个人的生活经历,穿插于人类对血液漫长而又短暂的认识历史,等等。
读完后结论是:饶是医学研究神速进展的今日,我们对血液的了解竟然还是如此之少。
一般在读专业书籍时,我习惯了在重要的句子上用记号笔涂覆,于是我记下了诸如这般的句子:
——根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的数据,向血库捐赠的1品脱(568毫升)血的价值超过100美金。
——平均有5夸脱(5680毫升)血液沿着体内总长为6万英里(96540公里)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流淌。
——现存最早并且最有影响的一部有关放血治病的教科书是一位名叫盖伦的希腊医生(Galen,公元129-199年)撰写的。
……
读到第四章时,隐约觉得哪里有些不对。翻回前面,才发现原本隐藏在开头第一章里的这一句至关重要,这句话一直在主导着我的阅读语境:
——血液又是将我和我的伴侣史蒂夫分割14年的一道屏障。他是艾滋病毒(HIV)携带者,这一点在我和他约会的第一天就已经完全了解了。
从最初的莫名其妙,而后恍然大悟,而后好奇,而后敬佩,而后是感慨:这种爱情,是比我们常见的,来得更纯粹,更美。所以才能写出这般好的文字。
加一句:翻译尚好,或可一读。
《血液的故事》读后感(四):血液有一连串故事
一
《血液的故事》是新知文库之一种。围绕血液,从不同角度讲故事。
一个是生物学故事,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与血液有关的疾病及其防治,等等,与科学的探索发现直接相关。
对血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巫术、猜想到科学,每一步都很艰难,其间包含了很多现在听起来骇人听闻的故事。
血液还牵涉到人与人的关系,牵涉到利益,事关道德和法律,其间很多故事都具有社会学意义。
作者还将自己写进书里,他与他的同性男友,男友的艾滋病(典型的血液疾病),都在书中占有很大分量,所以,这还是一部涉及自我的故事。
二
摘一些故事梗点和关键词儿,既不全面也没有代表性。
“血液好比一条溪流”。“血液是人的紫色灵魂”。“血液是人体排出的危险废物”。“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和阶段血液都会留下标记。将血液作为历史的镜子,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其他显现出来的东西”。
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放血包治百病的宣传才从美国销声匿迹。这种方法在世界多数地区流行了23个世纪。最早的有关放血治病的书来自盖伦,一位希腊医生(129-199),被视为医学界的绝对真理达1400年。现代的每一样采血工具都是从基本的放血工具进化而来的。
妇女为什么一怀孕就会停止月经?因为月经转换成了母亲的乳汁。为什么要将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第四个手指上,因为有一条“爱情血管”,所流淌的血从左手第四个手指直接运送到心脏。
在美国手语中,“医生”的意思是用手指组成字母D并轻拍手腕内侧表示的——摸脉是医学的一项基本检查,可以收集大量人体信息,验证动脉是否正常,计算血压,判断病人情绪,相关理论与跨文化传统医学相联系,比如中国的黄帝内经。
为什么要摸脉,因为这与心脏跳动有关,而血液循环流动是有心脏跳动导致的。为了使心脏强壮,为此需要输血,其间经历过很多实验——到现在很多动漫作品的英雄人物,仍然要以输血作为获取能量的手段。于是后来有了吸血鬼的故事。
为了测量一个人体内到底有多少血,使用的方法是直接和粗暴的,就是从砍头开始控干体内的血,然后对器官做清洗,把清洗的血水再按比例转换为血来计算,最后证实“血液容量占我们身体(体积)的十三分之一”——不知道对不对。
1674年,列文克虎报告发现了血液的组成:由含有非常小的圆形球状物(红血球)的水晶体般雾状的水(血浆)组成。还有保罗.艾里希,对血液研究的贡献被人们称为“血液学之父”,不仅涉及染色技术,还有血液的组织,与血液有关的免疫学研究等,书中将他至于柯南道尔创建的福尔摩奇探案场景中,对其研究工作做了饶有趣味的描述。
“蓝色血液”源自西班牙语,是基督教家庭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贵血统(不曾被穆斯林入侵者通婚)而产生的词语,证明的方法是“亮出小臂上那隐藏在白色皮肤下的蓝色血管”。到维多利亚女皇时代,蓝色血液成为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代名词。
维多利亚女皇是“欧洲祖母“,但她也将血友病通过联姻转播给了欧洲很多王室,包括普鲁士王室、罗曼诺夫王朝、德国皇家、西班牙王室,当然还有英国贵族。
献血之后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直到1970年代,塑料的出现才使血液的保存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二战时期,黑人的血是明确禁止输入白人士兵的身体中的。到现在,男同性恋群体被视为是高度危险的血源,即使你长期检测是阴性,其间充满争议。
三
此书大量篇幅是以作者及其同性恋男友的故事作为线条穿起来的。这就像侦探故事里的侦探,不仅侦破别人的案子,还会将自己作为案子的角色。我不喜欢看这样的侦探故事,觉得这就是作者(编剧)黔驴技穷的表现。同样,尽管此书通过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将血液的历史和现实结合了起来,但我还是不太喜欢。
《血液的故事》读后感(五):《血液的故事》(Five Quarts:A Pers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lood)
《血液的故事》(Five Quarts:A Pers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lood)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奇妙的阅读经历,《血液的故事》(Five Quarts:A Pers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lood)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有关血液的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第二章就让知道了文字和书写的魅力。
我是个懦弱的人,我从来不敢献血,至于原因大概是小时候打针太多,我非常恐惧针头,一闻到医院空气中的来苏水味就会神经性屁股疼,完全符合书中所描述的那种“白大褂综合症”的表现症状。
这一点比起夫人来真是惭愧许多,她曾经哭着喊着要去献血,拦都拦不住,她甚至非常喜欢那种享受的感觉,甚至炫耀性的把献血得到的“奖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如果不是鲜血中心的医生阻止,她甚至想在刚刚献完血之后的第二周就跑回去再挨一针。但是在阅读《血液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真的有一种跑去献血的勇气,但是这种勇气最终在我脑中粗大的针头和流出的深红色鲜血的恐惧中被打的烟消云散。
算了,我先暂停一下忏悔和心灵恐惧的时间吧。在来谈谈我正在阅读的这本《血液的故事》。
我在初读这本书时就被作者偶尔调侃式的幽默言词所征服,这使我的阅读兴趣非常的高,想想我在大学时读的那些枯燥的人体解剖学,这本书的作者简直可以和优秀医学院的老师所媲美,至少它带给我关于血液的知识要多过于我在大学昏睡期间人体解剖学老师那里所听到的,而且比起那些催眠的课程,这本书读起来似乎能够让我夜不能寐。如果不是这些天需要写一个专题文章,我估计我能够一直读下去,直至将它阅读完。还好,在写专题之余我一有时间就捧着它读。
要说到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以至于我没有阅读完就想写阅读感受的源动力来自于本书的作者。在书中的前三章,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HIV感染者的妻子所写的书,因为书中一直在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但是到了第四章,突然变成了一个人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关键是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子”,一本书如果由几个不同的作者一起写成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变成了由N个作者完成的血液知识小合集。
但是,当我在第四章快读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了,第二个作者,这位男孩儿似乎在把我向另外一个方向引去,正当我在困惑的时候,“他”终于揭开的谜底,他是一个同性恋,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是我所想的由几个作者一起写的。它的作者就是那个HIV感染者的“妻子”,只不过这时这位“妻子”由“她”,变成了“他”。
这真是一起前所未有的奇妙阅读历程,要知道在前三章,我甚至曾经想象这是一位怎样忠贞于爱情的“女士”,如此的呵护他的丈夫。甚至在“他”写到看到和自己丈夫性交与精液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多感觉,不过读到第四章结尾的时候,那段精液现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我并没有对同性恋有任何的歧视,我大学时的一位“女”同学就是一个标准的拉拉,我们以哥们相称,而“她”则跟我分享“她”自己的独特生活,例如“她”那些女朋友,以及回答我各种八卦的和好奇的怪问题。例如“她”还没有没有经期——真是八卦到了极致。
因此我很理解这位作者的感受,我一直认为我能够理解女同性恋们,特别是那些在女同性恋中扮演女角色的女孩的感受,我一直想想大概某些女孩儿是因为对男生的恐惧,认为和一个“女孩儿”维持关系能够“安全些”。当然这都是我自己一相情愿的想象。
但是我心中仍然有一个困惑我的问题,或者说是想不明白的事情。我一直有疑问,既然男同性恋者中扮演男性角色的那个人有性欲的冲动和渴望,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女伴?而要选择一个男生?这两者有区别吗?真的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吗?——怎么又八卦了——但是我心中真的充满了好奇,因为那个精液所产生的联想太多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等看完了在写一份新的读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