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问米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问米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0 03:1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问米经典读后感有感

  《问米》是一本由葛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米》读后感(一):还好吧

  葛亮的《问米》由《问米》《不见》《罐子》《鹌鹑》《朱鹮》《龙舟》《竹奴》七个中篇组成,是“《北鸢》《朱雀》之后”的“重磅力作”。葛亮的小说,笔触细腻温婉,有书卷气息、民国味道,常令人生今昔何昔之叹。七篇新作与过去的颇有出入,故事离奇甚至“鬼”异,所写皆今之世相,读时却仿佛唐宋传奇。

  《问米》读后感(二):罪非常,美亦并举。

  汉语言文学的同事给我推荐这本《问米》,很通俗爽快的短篇悬疑,却又美得令人窒息。我个人是不太能欣赏悬疑小说的本质的,最多就是看一个故事,感叹一下结局的出人意料和毛骨悚然。但是这本书有种剥开悬疑的外壳,讲家长里短人之常情的味道。更像是让借悬疑之名,体悟造境之趣。文学性自不必说,寥寥几笔就讲隐晦情感泼洒尽兴;小说技巧也给我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唯一不够满足的是感觉作者是个更有深度,更学富五车的灵魂,架在悬疑的框子里,亏了。

  《问米》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像月亮,总有一面是谁也看不到的

  问米,明明中似曾见过的感觉,好奇怪呀。作者掌控时间非常厉害,控制着故事的节奏,每一个小篇,前半部缓缓如流水,后期却让人惊叹。七个小故事虽然没有关联,但是顺序让人忍不住拍案!三次问米,留给的他们的是三次希望,死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怎么活着,阿让,留在黑暗里,把光让给了需要的人。凤头开篇精彩,然后是人比鬼可怕的不见。紧接着复仇的罐子。每一篇都很精致。前面对人性的黑暗,让整个世界都灰蒙蒙的,在最后的竹奴给整书留下一个温暖的结尾。纵然黑暗将至,有一点光不绝望。细节真的做的太好了。

  《问米》读后感(四):问米不如问自己

  第一次读悬疑小说,没想象中的可怕。

  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篇,问米,差点就相信了真的可以链接灵魂,作者却偏偏在故事的结局揭穿,高深的大师,居然全凭演技。

  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构思的,感觉文章读起来不是很顺畅,虽然情节起伏设置不错,但就是有点说不出的别扭。

  不想剧透,但是有点想吐槽,感觉悬疑不悬,情节没有特别打动人,也没有很惊艳,意料之外的没啥合理性,例如最后一个故事,为什么受害者要帮助实施害者害人?看似保留悬念的设置,根本不通。

  之前没读过作者的其它文章,完全被严歌苓等大咖的推荐打动,但是可能是自己才疏学浅,真的没觉得本书造诣特别高。

  细节刻画不错,故事选取角度还可以,但是这种水平离大师之作还有很大差距

  《问米》读后感(五):青天白日下可看

  “悬疑小说真正吸引我的,与其说是逻辑的力量,不如说是‘造境’之趣。造人境,也造心境。人的焦灼、爱欲、卑劣与坚持,都在信任的危机之下,经受砥砺,而后蠢蠢欲动。” ——葛亮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可这本小说里,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新闻里,我们见过,可能藏在蒙尘的书页里,我们看过,可能被人当作逸闻讲起,我们听过,所以我们有所怖,以至于青天白日下也要战战栗栗,似乎在防着什么我们看得见的或根本不能注意的。所以想,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合上一本悬疑恐怖的书或者关掉弹出的社会新闻就会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个世界也不会因为你多听了一个童话故事就灿烂纯洁一分,我们既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天真,又要提防他人隐匿的邪恶。毕竟,人心尚难探测,人性也不可尽信。

  《问米》读后感(六):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葛亮,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熟知的一位作家,定期收看读书节目的我,是经常在各位读书主持人的分享中听到他的名字的,他的《北鸢》《朱雀》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书友们所喜爱,在“本月读书”“最喜爱的书”“最近的读书分享”等经常能看到他的书,从第一次的这是谁?慢慢变成了,哇葛亮出新书了,好想看……的转变。

  人和人的缘分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我是那种很相信注定的人,所有的事都有上天的注定,包括你看的第一本书,你什么时候落泪,你爱的人什么时候那双眼眸变得阴晴不定变得阴冷遥远,都有一笔台账,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终于到了这一条,我要在今年的夏天开始读葛亮的文字,而且我读他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问米》 ,缘分就是这么走到了眼前。

  葛亮的文字透着温情的美好,一叶一木,都带着深深的情谊在里面,就算是诡吊可怖的结局也远远的在丰满和富有感情的故事后面。

  《问米》读后感(七):书悬疑,显人性

  我是第一次读葛亮的书,对他以前的写作风格都不了解,所以我就《问米》说说我的看法。《问米》分成了七个小故事,虽然每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却都有一个共同点,过程充满悬疑,结局却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每读一个故事就像走进来一个光怪陆离的迷宫,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你一直读下去,一直到了结局才能罢休,而结局就像是迷宫的出口,能让你收获重见光明的喜悦。虽然都是些悬疑的小故事,却处处都透露着对人性的探讨。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因为我自己就有过两次问米的经历,一次是作为旁观者,另一次是作为参与者。最后一个故事是因为它根本不像是个悬疑故事,更像是一个为爱情执着的温情故事。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我会选择再读一次,因为第一次读的时候比较仓促,有些地方读的不够仔细,还没读明白。读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只有一口一口慢慢地品才能真正了解个中滋味。

  《问米》读后感(八):问米

  我不是很爱读短篇,觉得故事情节太简单,叙述铺不开,人物描写不深刻,但是《问米》颠覆了我的这个观点,因为葛亮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性格鲜明,故事也是峰回路转,情节跌宕起伏,短,但回味无穷。文字平实,一句废话都没有,读起来像冬日的暖阳,晒在身上很是舒坦。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哪怕是个路人甲,也能让你一下记住他。

  《问米》中的阿让,痴情到为了一段没有希望的爱情埋葬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至死他可能都不会解脱;《不见》中的杜雨洁爱上了一个并不爱自己的杀人犯,最后失去了生命;《罐子》中的小易,不管她是附体的丁雪燕还是像个男孩子一样的小易,都是爱着侉叔的。7个悬疑故事其实是7个悲惨的爱情故事,葛亮用悬疑来包装爱情,让你在感到恐惧的同时还带着伤感。他的文笔是让人钦佩的。《鹌鹑》和《龙舟》我不太喜欢,结尾有些不尽兴,刻意了一些。决定再找一部长篇拜读一下。

  《问米》读后感(九):悬疑,其实悬的是“人心”的疑

  鬼不可怕,人心才最可怕。故事虽说是悬疑,悬的是“人心”这个最大的疑。所以我现在看到有评论家还在“定义”纠结literature fiction和genre fiction的概念,实在是太过于小家子气,葛亮老师的《问米》叙事浑然,但是却充满技巧,堪有大师风范,我想他深知,他写作的这一层面根本不在genre的概念上,而是任何题材拿古来,都可以用最文学的方式来呈现。

  问米让人震撼,他表面上是假通灵师,实际上他最后把自己成全了一个真的通灵师,各种意味、真相翻涌出来,这是一种言不尽意、充满意象的感受,说他对自己的救赎,反省,或者再一次沦陷都可以,说道出世人对自己麻木,愚昧,和精神的安慰,清醒与迷茫的周而复始,也可以。只是我略觉得“罐子”主人公太敏感,太知识分子化思维,直白的说,就是太细腻,通俗得说,我似乎能看到一个“猛男”的形象,可在叙事中他的自我剖白有点太过于细腻。可能在人称转换时,在主客观调整一下也许更好。只是个人拙见。。。

  《问米》读后感(十):冷却前的暖意

  自《北鸢》之后便深觉葛亮是个遣词用句极为讲究的作者,而读完这次的新作《问米》,感受更深。同名开篇故事中大段的环境描绘便立刻将人带入那个湿腻闷热的国度,就是东南亚那一带的感觉了,文字渲染开了故事本身的气氛,吊诡中透着迷幻,真相本身令人唏嘘,却也是作者在后记回顾中所讲的“路越走越窄,人也越孤独,终行至水穷处。”

  《问米》一共收录七个故事。真相吸引旁人探求,却在读完后怅然,故事中的主角们,无一不是陷入了人生这场无法回放的情景剧,桎梏又如漩涡,情意的千回百转,曲折幽暗,一不小心就走成了执念。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五篇<朱鹮>。<朱鹮>似乎是一个由色彩和昆曲堆砌起来的悬疑故事,这两部分构成了<朱鹮>留给我的最深的读后记忆,或许这便是作者后记中讲明的所谓“造境”。画作的明艳里仿佛糅进了昆曲的水磨腔,晃得人眼恍然,情境中的氛围便很快氤氲升腾,而那些真相,也就在这样的迷离中不被察觉地抽了丝剥了茧…说不清这是否便可归结为命运的跌宕,但成为了故事,冷却之前还是藏着了暖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