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这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住在这里》是一本由白小刺著作,深圳报业出版社出版的245*215mm,120g进口肯特纸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住在这里》精选点评:
●身在其中却看不到它的全貌
●原来深圳是这个样子
●一本人居纪实的好书好照片
●鲸鱼送我的生日礼物.看在这么贵的份上,给个3星吧(既然照片不是那么有深度,拜托也多写几个字呀)
●第十页绝逼是亮点!!!!
●喜欢孤独的人,能看到世界的精彩。 喜欢热闹的人,能看到里面的冷静。 房间是自我的第一个放大,生存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笑容是生命上天的恩赐,关怀是世界最后的良知。
●在书吧里翻过。其中一幅流浪者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那个骨瘦如柴的人说:还不如去死好了!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天桥底下”
《我住在这里》读后感(一):地球很好!勿念!
喜欢孤独的人,能看到世界的精彩。
喜欢热闹的人,能看到里面的冷静。
房间是自我的第一个放大,
生存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
笑容是生命上天的恩赐,
关怀是世界最后的良知。
《我住在这里》读后感(二):“你住在哪里?我住在天桥底下”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深圳的双年展,这本书是展览上的的一个展项,我清楚记得这个展项的编号是055。当时翻阅了这本书很久,基本上把图片和简要的说明都浏览了一遍。书中记录的人物都生活在深圳,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这些人物千差万别的居住环境让我十分感慨。看到里面的一段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天桥底下”,顿时让我难以释怀……改善人居环境,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今天在九点上看到了书作者的博客——抓拍城市。虽然作者只是摄影师,但他关注城市、关注建筑、关注人们的生活,我想这也是建筑学者的基本要求。
《我住在这里》读后感(三):人际关系
六月,下属公司报告了一起劳动纠纷:有位办了内退手续的员工把所在单位告了,说他们违法操作、克扣待遇,申请劳动仲裁。下属单位劳动关系管理的能力有限,我们人力资源部得帮他们处理。这活派到我头上,调查,理清故事,分析风险,提操作建议……等一切搞得差不多了,下属公司又报告:劳动部门没有受理员工的仲裁申请。此事就算告一段落。过了些日子,又报告说:劳动仲裁驳回她的申请后,员工又向法院提起诉讼。于是我们又准备应诉。这一次,当事员工不是自己操作,委托了别人全权代表她打官司。这位代表在蛇口小有名气。我在本地资历太浅,不认识他,但周围同事几乎都知道,名叫朱幼德,经常参与组织维权。提起他,领导们语气轻蔑,认为是闹事的无赖;一般员工则语气暧昧,话里话外透着无可名状的神秘。
蛇口工业区在多年前是焦点,据说创造了无数的全国第一。现在光环无存,积累的矛盾倒很不少,办公大楼里经常能见到各种维权诉求。我所供职的公司是一方,个性鲜明的诸多维权人事是对方,互动频繁且复杂。蛇口圈子就这么大,几十年沉淀下来,同事、亲戚、上下级、邻里、师生……关系错综惊人,一不留神就发现谁谁是谁谁谁的啥。要是能花点工夫把很多关系搞清了,也许能写出一部开放大时代的另类史诗。
说回朱幼德。多年的维权经历,使他成了本地著名人士。从我供职这家公司的角度看,显然觉得他是搅局者,讨人厌。也一定有不少人钦佩他的勇气和毅力。如此这般的观点只是两极,中间的意见恐怕难计其数。利益,生活经验,价值观,思维模式等等,都会在人际关系中起作用。这次,我本来有可能和他在法庭上相见,代表对立的利益方辩论,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公司的法律部门接手了诉讼,官司还没有打完,和我已经不大相干了。
朱幼德和我的另一种关系是:我们都在白小刺的这本摄影集里。我们一家三口在第14页;朱先生独自一人在76页,胸前戴着十字架,对着小刺的镜头发言。照片下面的文字注释是:
朱幼德(维权代表/基督徒)
“我是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出局者,但是我不抱怨,因为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真正应该做的是投身于去改变那些不道义的社会问题。”——朱幼德
《我住在这里》读后感(四):硬广告一则
收到了白小刺老师的签名版《我住在这里I live in here》。
这是一本琐碎的书,记录梦想,记录社会,记录平庸,记录苦涩,记录漂泊,记录期待,记录感情,记录执着,记录失落,记录奋斗,记录无奈,纪录欢乐,记录步伐,记录深圳,记录城市,记录你我,记录真实,记录那些平淡的但不应该被忽视的生活。
这是一本摄影集的上集,拍摄的对象有工人,失业者,设计师,退休老人,家庭主妇,画家,经理,白领,作家,医生,厨师,小区保安,农民,老农民,营销主管,服装店老板,涂鸦艺术家,翻译,记者,杂志编辑,国际商人,宗教人士,教师,乞丐,渔民,武林中人,婴儿,小学生,知识分子,伪知识分子,猫猫,狗狗,白小刺,和那些期待出现在下集中的你们。
这是一本关注城市的书,这些所有的照片和照片中的人们和人们背后的故事形成了一幅关于深圳,关于移民城市,关于中国城市的复合图解。每个人都担当了图解中的一个icon,向所有其他一个人放出一条重量长短均不同的线段,这条线段的注释可能是一句话,一份合同,一个亲吻,一张钞票,一条短信,一出喜剧,一支香烟,一条鱼,一颗子弹,一张传单,一份外卖,一份期待,一个陌生的眼神。这些 icon,线条和注释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不可被实体化,图像化的整体,他们作用在城市上,他们依托于城市,他们组成了这个城市。
朱涛说:这是一本关于空间的影像,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影像,唯一清楚的是:我住在这里
你可以在白小刺在淘宝网的店铺购买这本书,这里是地址,不过他经常忘记更新连接,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者你可以直接给白小刺发邮件联系购书事宜:lenser@gmail.com
大家的支持会更早催生出这本书的下集,里面可能会有我,会有我的朋友,会有我们的故事,会有你的故事,我们将会被作为深圳的一分子,平淡但不平凡的成为一个新的ICON,作为这幅庞大的图解被刻录下来。如果你对这个拍摄活动感兴趣,请发邮件联系白小刺:lenser@gmail.com
我住在这里,我和我的朋友们住在这里,我和那些许许多多同样来深圳的打拼的陌生人一起住在这里,我们住在深圳,我们现在住在深圳。我们很好
《我住在这里》读后感(五):抓住城市的脉搏
我一直关注白小刺的Photolog抓拍城市。吸引我的,正如他的副标题所说“我所见的城市和城市化”。所以知道他集结了过去几年的照片出了《我住在这里》这本书之后,便毫不犹豫地买回来。收到书之后果然如预想的一样,是给快速变化的深圳所立的一个群像。
在这个时代,想给我们的社会和城市作出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还是有可能的吗?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对于后现代理论者来说,也许换来的只是耸耸肩。但是我依然认为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把握,或者如果没那么学术化的,去感受。今天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在这个过程之中,并不只有新的楼房耸立起来,资本的进进出出,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影响着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要对这种变化的后果做一个结论,我想没有人能够做到,哪怕是顶尖的社会学者,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这一点也许是和我的父辈们所成长起来的60,70年代所不同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充满了可能性,也许对于悲观者来说这一切的繁荣只是幻象。不过我还是愿意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这一切。这本影集包含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任务,从底层的拾荒者、流浪汉到社会精英阶层的企业家、领导干部。更多的是我们每天都能在街上见到、擦身而过的普通人。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住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只有对社会充满了敏锐的嗅觉以及无尽的好奇心的人才会想到。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本集子。说到创意,也许并没有突破几年之前我看到胡杨的摄影作品“上海人家”。但是我认为我们的社会的变化甚至已经不能用年来记,而城市之间更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核(即便上海和深圳都是移民城市)。看到那些熟悉的、陌生的家(有的甚至不够成为一个家),我想到的是照片背后千万个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生活我不得而知,但是从白小刺的照片中读到的是勃勃的生机。这也许远不是一个完美的城市,但是这确实一个不断生长,并且透露出活力的城市。这也是和许多国外的城市所不同的,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特色吗?
感谢作者把这一切呈现给我们。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7/12/31/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