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文集的读后感大全
《樊川文集》是一本由[唐]杜牧 / 陈允吉 校点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樊川文集》精选点评:
●好看
●刻意伤春复伤别。
●刻意伤春复伤别
●人歌人哭水声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天啦 每次读这句都会不行 某人竟然跟我说他对诗词没什么感觉 我好想打他哦
●唐人甚爱杜牧。诗力或不逮于李杜,而以文章经世,慨然想见其风采。
●“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十年一觉扬州梦,山形依旧枕寒流!
●别鹤
●下午两节课巨无聊,和一哥们把课上的时间全花在看这个上了
《樊川文集》读后感(一):何必好武功
只读扬州一句,不读《樊川集》,会以为杜牧一生风流绝畅。集内序论、书、表等文体并未见其阿房宫赋之才情,或许除制之文之众(占全集二十卷之五分之一)伤其格局;文章虽常论武功,然其策论及书恰无洞见,为文好作人尽皆知之前序,频见平庸迂腐。投书致仕之文更乏知见,多言己身情状之不堪,如《上宰相求湖州》三启,悲情动人,然却非进言己身何以可胜任。无任凄惶。诗甚好。2013.5.31
《樊川文集》读后感(二):旧唐书·杜牧传
牧,字牧之,既以进士擢第,又制举登乙第,解褐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沈传师廉察江西宣州,辟牧为从事、试大理评事。又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俄真拜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以弟顗病目弃官。授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迁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并兼史职。出牧黄、池、睦三郡,复迁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又以弟病免归。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岁中迁中书舍人。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武宗朝诛昆夷、鲜卑,牧上宰相书论兵事,言“胡戎入寇,在秋冬之间,盛夏无备,宜五六月中击胡为便”。李德裕称之。注曹公所定《孙武十三篇》行于代。牧从兄忭隆盛于时,牧居下位,心常不乐。将及知命,得病,自为墓志、祭文。又尝梦人告曰:“尔改名毕。”逾月,奴自家来,告曰:“炊将熟而甑裂。”牧曰:“皆不祥也。”俄又梦书行纸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寤寝而叹曰:“此过隙也。吾生于角,徵还于角,为第八宫,吾之甚厄也。予自湖守迁舍人,木还角,足矣。”其年,以疾终于安仁里,年五十。有集二十卷,曰《杜氏樊川集》,行于代。子德祥,官至丞郎。
旧书较之于新书,于杜牧官位转迁叙述更详细,觉文笔亦更为流畅,是以此为记。
《樊川文集》读后感(三):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杜郎与扬州,就是这样的三生宿命。
说到扬州,最先想起的是那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深秋已过,扬州风光依旧旖旎秀媚,二十四桥上更有玉人吹箫,这样温柔的扬州,让人如何不爱。
杜牧之,一生流连勾栏瓦肆,烟花柳巷。你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不知你是否真能遣得了怀,落魄江湖,以酒为伴,前尘恍惚如梦一场。
和柳七相比,杜十三偏爱老庄道学,文风俊爽峭健,亦风流,亦落拓。如果说对柳七是心疼,那么对杜牧则是心仪。
一首诗,便是你轻盈的笑颜,悠悠传响千年。六百年后的赤壁战场,是谁折戟沉沙,感怀当年铜雀台上深锁的二乔;千里莺啼的烟雨江南,是谁遥看南朝四百八十寺,揉进了多少沧桑迷离;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又是谁听画舫中传来珠圆玉润的丝簧与柔婉的歌词,一曲《玉树后庭花》传出了亡国之音……
华清宫门外杨贵妃嫣然一笑;杜秋娘长唱《金缕衣》艳绝六宫;六年前初吐清韵声名震座的张好好,如今竟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单是一本《杜樊川文集》就写尽人间太多太多悲情离恨。
宣宗大中六年,杜牧于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病逝。从此以后,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姜白石在《琵琶仙》中有言: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前尘往事,休要再提。
《樊川文集》读后感(四):十年一觉扬州梦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樊川文集》读后感(五):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第一次认识杜牧,大概就是因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了。微风细雨、牧童杏花,我对江南的最初想象,就来自于这短短几个字。看着课本上的插画配图,我总是习惯性的出神,想着骑着水牛的牧童,拿着笛子向我指路。那个时候,我刚刚开始学习古诗,天真的以为杜牧只有这一首代表作,相比和他名字差不多的杜甫,两个人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现在的我要怎样看杜牧呢?“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说实话,我实在无法想象这句诗和《阿房宫赋》都是出自杜牧之手。我曾经以为,他是个有点痴情的情种,十年之约的感情以及和张好好风流韵事,让他写出来的诗颇有情感意味。“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我认为这一句真是杜牧清丽风格的代表了,第一次读,你会觉得写得可真好,语言仿佛出水之珠,却拉出长长的韵味,各种心酸苦楚表达的是如此温润,让你觉得美的不得了,却又说不出美在哪里。读的时间久了,被众人挂在嘴边,多多少少觉得有点俗了,胭脂味出来了,但是扪心自问,依旧是觉得写的太好了,即使看过千百遍,也依旧像初见一般,品了又品,仍然拍手叫绝。于是,我想就算不刻意的去了解杜牧的风流韵事,单是一遍又一遍的读他的诗,也能慢慢勾勒一个情感细腻,有着满满真情实感的才子面目。 前文提到的《阿房宫赋》是我高中抹不去的悲惨记忆,在高三课堂上被老师提问背诵,背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打死就是想不起下一句是什么了,于是我就在众目睽睽下傻站了几分钟,经过同桌提示才想了起来。从那之后,我对杜牧的印象直线下降。因为我觉得凡是让人难背的诗,都是拗口艰涩的,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杜牧写了很多的伤今怀古诗。《题乌江亭》、《西江怀古》、《赤壁》等等。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看看这些诗句,仿佛就能感受到杜牧冷峭坚定的眼神。我是相信这当中说不定就有故意追求拗句之嫌,但却仍旧表现出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即便如此,他依旧能是从意象入手,勾勒出古朴潇洒中豪宕缠绵的独特风韵。 如果把杜牧的诗分门别类,按照律师、绝句剖析清楚,在我看来有点像挥着大刀的屠夫准备庖丁解牛一展身手。读罢杜牧的诗,每一句都记下来自然是不可能,什么艺术风格、语言特点也要想一想才能归纳。最大的收获就是,杜牧不再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的“谜一般的男子”。我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他伤春也怀古,既不吝啬自己的感情,也不懈怠别人崇拜的目光。他三月打马而过,从此扬州与他难解难分。我看见他一面手持杏花酒饮尽千古风流,一面正襟危坐叹尽历史长河。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是三生杜牧之”。 想读懂杜牧,大概要再多几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