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2020-10-15 16:4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拥抱受伤的自己》是一本由格雷琴·L.施梅尔泽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一):拥抱受伤的自己

  

一谈到创伤,人们大多会想到灾难,地震、洪水、火山、飞机失事、汽车撞击、战争、恐怖事件,还有不太显露的虐待关系,不管是自然灾难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是人为事故,不但会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毁灭性后果,还会给经历过且生还这者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终生都在创伤事件的情境中闪回,不愿触及或无法正常生活。

随着全球灾难性事件频发,创伤医治也被各国政府、全球专业人士愈发重视,在灾难性创伤出现后,社会上有组织的参与,给经历者有效的辅导,极大的缓解了心灵上的痛苦,很多人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也有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掩藏了内心的创伤碎片,戴着面具生活,在偶尔的某个时间,内心里的五味杂陈就会跳出来翻滚,一遍一遍遭受折磨。

《拥抱受伤的自己》,正是给这些人的“解药”,是带领正在遭受创伤痛苦的人走出阴霾的向导,帮助人们治愈心理创伤,愈合心灵的伤口。书中内容用比喻和类比的方式,形象生动的告诉读者,医治创伤就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需要做好全面准备,划分具体阶段,准确识别出最佳时机,才能够做好攀登。也如探险家追求探险一样,医治创伤就象探险过程一样,在旅行的某个过程,你可能偏离了自己的地图,或者失去方向,就需要重新寻找和制定未来的路线,需要与同伴一起面对未知世界。这本书就是一本攀登创伤山峰和探险之旅的旅行指南,是寻找失去的那部分自我的导航,是开启心灵之门和钥匙。

她告诉读者医治创伤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解离阶段、识别阶段、整合阶段、巩固阶段。五个阶段循环往复的去做,经历重复,总有一天,创伤会被修复,生活会正常如初。

如登山一样,医治创伤,也需要准备所有的资源,自己内在的可用资源,自己以外的社会资源。运用可以支配的关系,如治疗师、家庭、朋友、同事、小动物、产生记忆的物品等,只有把准备做的充分,编织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心灵创伤才会有良好的改变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不管面对何样的生活或困难。有过创伤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使用的保护措施,避免自己再次经历过去的情境,以防内心受到惊吓或二次创伤。而医治创伤就需要拆除固有思维的墙,打破原来的故事框架,重新书写一个新的故事框架,这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练习的。如制作一个清单,列出哪些事情和策略会帮助你建立新的生活,去除旧有的情绪状态;或者用1-10分量表去评价自己当下的情绪分数,告诉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向外寻求支持,什么时候可以自己控制。

当把曾经的创伤解离后,我们要认识在创伤中形成的记忆和感受碎片,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告诉自己曾经的创伤和现在的经历是什么,在什么方面影响了自己,我需要什么帮助,我可以做些什么,表达是有效的放松和发泄,会让你在述说旧有的故事时,续写新的故事,将所有的碎片看清楚、说清楚,就可以重新拼图,谋划新的生活篇章,续写自己完整而统一的生命故事了。

经历就是财富,虽然创伤带给经历者极大的苦难,但是生命拥有的那一刻,走过的所有岁月都会成为重新启航的动力,成为个人历史的鉴证。准备、解离、识别、整合、巩固,这是一个一个的轮回迭代,是一次一次的心灵洗礼,是伤口的愈合重生。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二):拥抱我,治愈我

  

这本书有两个非常美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第一个是把治愈创伤的过程比作攀登险峰。

它的本意是指出治愈创伤的难与艰险,我却读出了那些受到创伤的人内心的悲壮。如果说我们痛苦一次,内心的天空就飘落一朵雪花,那遭遇过创伤的人内心都封印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川。

极端海拔缺氧,攀登高峰前,我们需要做好身心准备,检查物资,勘察地形,评估风险。

极端受伤会缺爱缺信心,所以治愈创伤也需要做好身心准备。因为治疗时,我们要重新面对曾经的创伤,冷静地看待曾发生了什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容易唤起很多负面的记忆和情绪,所以我们在干预创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评估危机等级,如果觉得状态不对或不太安全的时候,我们要回到准备阶段,回到“大本营”,回到让我们有安全感的地方或状态需要一些技巧,例如咨询师的指导,例如“蝴蝶拍”,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拥抱或抚拍自己。

在攀登艰难阶段时,攀山者身上有一根绳与保护者相连,这根绳能让攀山者知道如果你滑到了会有一根绳抓住你。在咨询中,这根绳的作用叫连接。所以我们要治愈创伤,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保持连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创伤是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我们很难相信并信任帮助者,但难也需要尝试,封闭是极大的恶。

正是因为山险,勇攀高峰者可被称赞。正是因为治愈创伤难,需经历精神的磨练与身体的考验,需要勇气,所以书中第二个比喻是:治愈创伤的过程是一次英雄之旅。

而这本书则是“英雄之旅”的专业指南,是一本促进创伤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探索与领悟的辅助性读物。它能够安抚创伤患者的愤怒、无助,与不安。例如它告诉患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创伤,不是我们的错,但从创伤中恢复却是我们的责任;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治愈都是有希望的;其实不管我们做得怎样,在创伤求生的情形下,我们的内心感受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曾经采取的一些措施,帮助了我们生存下来,但有些防御措施已经对现在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与制约,让我们措施了一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为了从创伤中恢复,我们需要同时去处理和修复这些方面。

征服内心的冰川有五个阶段:准备期、解离期、识别期、整合期,巩固期。

而这本书就好像治疗地图,能让治疗者更容易知道自己正处医治的位置,了解其中治疗阶段的工作重心与目标,并尊重每个阶段的医治工作。

所以,如果你是刚走出荆棘或仍深陷泥潭的人,如果你是满身创伤的人,觉得冰川太高、太冷,觉得疲惫,畏惧、失落与不安,似乎找不到路,看不到希望。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它配有“山脉”地图及丰富的建议。

(图片来自本书扉页内侧)

也许看书很难,寻找帮助很难。但改变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变得更好之前,我们可能会变得更糟糕。想要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就得做得不一样。

So just do it.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三):拆除我们心理创伤的墙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特别火,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这里说的治愈童年就是治愈童年创伤,也就是美国创伤心理治疗师施梅尔泽这本《拥抱受伤的自己》所要工作的重点。

  创伤不是只有童年才有,创伤引起的原因分为两种:一次性的创伤和重复性的创伤。一次性创伤是指一件危机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强烈而短暂,比如车祸,被绑架等等。在事件中,受害者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产生大量激素,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在事件结束后,受害者在遇到任何相似的情景,或激素水平改变而被身体识别出来时,都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反应。重复性创伤是指受害者收到重复性伤害,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而形成的一直人格特征。它包括三个部分:实际发生的创伤性经历,我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不曾发生的事(被阻断的正常人生发展)。从重复性创伤的三个组成部分,我们看到我们能工作的那部分:拆除保护措辞,重新塑造我们的人生发展。而这本书着重处理的就是重复性创伤而引起问题。

  所有的心理工作都是基于创伤者有着改变的意愿。如果创伤者不想做成改变,再好的心理治疗师也无能为力。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铁笼子的故事,形象的把这种状况做了比喻。一直受伤的老鹰被关在铁笼子了,铁笼子漂浮在大海上,马上就要沉入海底,作者想去帮助这只受伤的老鹰,可老鹰看到人类的接近,就会剧烈的挣扎,反而把自己弄得更加受伤。如果把老鹰看成受创伤者,所有贸然想去帮助他做出改变的行为都会让他更加受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社会中看到的在灾难来临时,很多心理“专家”第一时间去前线辅导,而起不到正面效果的原因。这时候更应该的是陪伴,而不是改变。我想作者面对这只老鹰是不是也应该想办法在它看不到的地方潜入水下,给铁笼子以支撑,不让他沉入水下而维持现状呢。也许有一天受伤的老鹰自己想出来呢,那时再去帮助他不是更好吗?

  还是有很多受创伤的人想要改变,想要接受更好的自己,而这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创伤治愈不能自助完成,一定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受创伤者自助改变是很难坚持下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一定要有人陪在你身边。 作者把重复性创伤的成长过程比喻成一个木板房突遇飓风,为了避免木板房倒塌,就会想办法用水泥砖头砌一堵墙把木板房围起来,这样虽然风雨进不来了,但阳光也同样被挡在了外面。这有着厚厚围墙的木板房,就是创伤者的真实写照。而怎么能把阳光重新照入,就成了整个创伤治疗的过程。 创伤治疗不是把围墙简单拆除那么简单,木板房和围墙经过很久的共处,已经合二为一,直接拆除围墙,木板墙也会倒塌。因为围墙的存在,木板墙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加固变强的机会,作者所做的事情就是怎么一点点的把围墙的水泥砖头替换成木板墙的一部分,毕竟这些都是这座房子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根据作者的理论来拆除这堵墙吧: 1、准备阶段 拆除围墙势必使你面对着一个未知、痛苦、而有风险的事情,在出发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你要有一个稳定的大本营,在这里有着你所需要的一切,你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任何风险都可以回到这里,整装再发。你要有一个专业的向导(你的治疗师),对他要能足够信任,并把你的安全完全交给他,他会时刻关注你的状态,鼓励你前进,并接受你的失败.要有足够的资源,要有指导你前进的心理学知识。一切准备好了,准备出发吧。 2、解离阶段 解离不是分解。对于围墙来说,就是把每一块砖头,每一块水泥分离出来。对应创伤者来说,要复杂的多,要把你所受到的伤害重新唤醒,梳理在受创伤过程中你所处的位置,你的无力感,你当时的责任感,还有你一直以来的情绪反应,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找个收纳盒先装起来吧。卸去了围墙的小木屋可能摇摇欲坠,卸去了这些负面东西的你肯定也会变得脆弱,退行。这时你需要照顾,需要依靠,找个着安全的依恋关系吧。 3、识别阶段 拆下来围墙的每一块砖头,每一块水泥,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将来还要用这些材料来加固木板房呢。我们创伤后负面物也一样,需要我们再次认知他们。在创伤中你只是受害者,创伤并不是你的错,很多责任都不是你要负。你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都是创伤后应有的反应。还有哪些在你记忆里埋葬的东西,也需要慢慢清晰出来,真正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 4、整合阶段 现在有了可用的砖块水泥,我们需要重修我们的小木屋了。创伤的整个事件清晰起来,现在需要的是接纳这一部分,创伤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无力改变过去的事情,就要更好的接受,把他们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创伤虽然是痛苦的,但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我们需要哀悼创伤,接受创伤,重新认识自己,更好的前进。 5、巩固阶段 一次漫长的创伤治愈旅途结束了,现在是休养生息,巩固成果的时候了。好好安慰自己,让自己得到充分的方式,足够的休息。我们完成了创伤的一部分治疗,可是工作还没有结束,巩固阶段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准备阶段。 就像我们的围墙是不可能一次完全拆除的,这一次拆除了上面几层,下面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创伤的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遵循螺旋式前进的规律,我们需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 《拥抱受伤的自己》不是一部自助式的治疗书,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是启发,是了解,是受创伤者寻找帮助的助力。创伤是可以被治愈的,创伤心里的围墙是可以被拆除的。想要有所改变,就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来帮助吧。

  《拥抱受伤的自己》读后感(四):来一场治愈创伤的英雄之旅,重新迎接完整的自我吧

  

二战过后,很多从战场返回的士兵都难以从战争的噩梦里面走出来,他们很多人都有惊吓反应,记忆闪回噩梦,过度警觉,进食障碍,由此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乃至自杀,这些症状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新的病症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使是一次车祸的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创伤,都可能对一个人的心理造成摧毁,因为这种创伤并不是只发生一次,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你的心里发生。

更可怕的是这些遭遇过创伤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损,其实内心就像被困住了一样,在猝不及防和崩溃瘫痪之间切换,而这些激烈的心理斗争并不是大众所能够理解的,受害者本人会觉得倾诉无门,还有很多人就此中断了治疗,放弃了自己成为正常人的可能。

美国作家格雷琴·L·施梅尔泽博士的《拥抱受伤的自己----治愈心理创伤之旅》,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心理咨询和创伤治疗的过程,告诉我们在遭受创伤之后应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带领我们认识了创伤形成的心理印记,以及如何走出创伤的无助。如果说医治创伤是一次攀登高峰的过程,你可以把本书当做孤独星球一样的专业指南,在它的帮助下,正确地寻求帮助。

下面我把本书的重点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1.创伤为什么会对我们造成这样持续深入的伤害和影响。

创伤指的是管理依赖和保护自我能力的精力或者事件,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当事人会受到惊吓,恐惧和无助,身体和大脑会产生一套特殊的反应,来帮助你从创伤中生存下来。创伤事件有可能是一次性发生的,比如车祸或者枪击;也有可能是重复发生的,如持续一段时间的战争或者是家庭暴力。

创伤经历包括三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发生的创伤性经历,受害者会重复暴露于这种惊恐无助的经历之中。第二部分是我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为了从创伤中生存下来,我们建立起新的心理防御和保护系统。这是我们为了从创伤中生存下来的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本能曾经挽救了我们的生命,可是这种非正常情况下的保护机制,却会剥夺了你应该拥有的正常生活。

第三部分是不曾发生的事情,是最难以发现的,但它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指的是在创伤发生的那些年间,正常的生长发展过程中,本该出现的一些情况。

比如莱西曾经遭遇过车祸,并不停地更换寄养家庭,重复性的被转移。于是她成年后出现了情感麻木以及社交退缩的现彖。这就是因为遭遇过创伤,她没有学会在一段关系中体验和管理感情并信任他人,创伤对人心理的重大影响是一直持续的。

好消息是我们的大脑本身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会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不断成长,这就是治愈创伤的前提。

2.创伤是可以被治愈的,它的治疗过程包括5个阶段。

从创伤中恢复永远不会太迟,无论是虐待关系造成的痛苦,还是战争或者灾难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只要我们在迈向康复与完整的过程中,按照书中所提供的医治创伤的5个阶段循环反复地去接受治疗,树立信心,总有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本书将对于创伤的治疗分成5个阶段 ,依次是准备、解离、识别、整合和巩固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预备阶段,解离、识别和整合阶段是重点,而巩固阶段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然而让自己得到休息也是恢复必要的过程。

如果说准备阶段是让你不断寻求外部各种支持以及,建立自己与医疗人员的信任和安全基础。它就像你准备登山之前入住的大本营,这段时期需要你花费漫长的时间,建立真实性的关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感恩和希望的心态。

解离阶段就是让你慢慢的放弃这些防御,就像逐步卸下盔甲一样,而不是总是处于神经紧绷的绝地逃生模式。经过这两个阶段之后,你就可以进入识别阶段,把一些创伤的碎片重新检现一下,整理和讨论,解读出每一个碎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然后你就可以进入整合阶段,就像是把之前的碎片全部拼拢成为一幅完整的拼图的感觉,经常会让你感到心力交瘁,和自己的过去重新握手言和,重建自己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整合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巩固阶段是从创伤中恢复需要的一个收集能量的阶段。你可能需要强迫自己休息,例如 :睡觉,读书,休闲度假,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项目或者是活动,张开自己的触角,重新接触这个世界。

当然以上这些过程并不一定都能够顺利进行,你可能需要在某一个阶段停留很久,如果你感觉到不好,你甚至需要退回去。因为创伤的治疗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呈螺旋形的重复反复的过程,并不是像一条线一样笔直,而为了爬上山顶,你可能需要在山腰不停的绕圈,或是从这个山峰下到另外一个山峰,曲折前进。

在治疗的过程中,请一定要具备信心,并且要求助于别人,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你可以更好地进入到这些阶段。

3.根据书中治疗创伤的原理,我们也可以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亲子关系。

虽然这本书是专门为经历过创伤的人所写,但即使你并没有经历过创伤,也可以也能够从中受益。在一生的经历中,我们成长和生活的所有时期,就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因为很多人的关系相处并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也许谈不上是创伤级别,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也会让你感觉到非常焦虑和抑郁,会极大的影响你的生活幸福指数。

很多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不亚于一次小小的创伤,而且这些心理创伤表面上并看不见,我们如果了解其中医治创伤原则,就可以更早的介入修复,让孩子和我们都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环境里。

比如13岁的吉娜和母亲之间,最近为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起因吉娜周末有游泳课,妈妈提醒她要去上课,结果吉娜大吼我不想游泳,妈妈因为吉娜的态度不好而更加用力地吼回去,并且提醒是她自己要报名上的游泳池,怪她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时间,吉娜着急了 ,开始为自己辩护。双方都陷入了指责对方的怪圈里,为了争出对错,每个人都认为对方对自己成见太深。在这次争吵过程中,吉娜就像小狮子一样竖起自己的脖子上的毛,为自己披上一层防备的铠甲。

如果吉娜把这种防备当作一种日常状态的话,那么她以后跟妈妈的相处都会无意识地竖起一堵墙,这其实也类似于一个小小的创伤后遗症。首先不要把争吵扩大化,让彼此都陷入否定对方的状态里,其次识别哪些是必要,哪些是不必要的政治不要扩大影响,来让孩子解除对家长的武装状态。

如果能够意识到创伤形成以及治疗机制,那么你就可以维护好自己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规避伤害。

创伤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如何从创伤中走出来,重新恢复与世界的关系,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却是我们可以选择并做到的,准备、解离、识别、整合、巩固,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去走完创伤治愈之旅,当你到达终点回望,你会发现,哪些曾经困扰你的阴霾早已在臣服在你的脚下,你对自我的认识会更进一步加深,内心更加强大,你已经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