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面恶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双面恶魔》读后感摘抄

2020-10-15 19: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面恶魔》读后感摘抄

  《双面恶魔》是一本由[英] 埃里克·安布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面恶魔》读后感(一):动荡世界,动荡人生

  “迪米崔就是这样一个不幸之人,他无法调和现实生活的麻木庸俗和幻想之中的理想生活。……他苟且偷生,最终死于非命……一定有某些特殊的条件,才能滋生他这样一种特殊的罪犯。……只要强权即公理,只要混乱和无序继续假充秩序和启蒙,那么这些条件就会存在。” 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悬疑小说之父”的安布勒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长大,他曾经亲眼目睹西尔弗顿军火库毁于50吨TNT。这样的经历强烈地融入了他的作品中。《双面恶魔》这部作品以战争为大背景,确切地说是一战以后二战之前整个世界动荡不安纷争不断的时期。一战没有完全解决的矛盾为二战埋下伏笔。欧洲战事一触即发。 希腊人迪米崔作为弃婴长大,长大后成为了一个作奸犯科之人,1922年他借着土耳其在士麦那大屠杀的混乱之际潜逃到保加利亚,在那里参与了暗杀保加利亚农民党领袖的勾当,后又到土耳其加入刺杀凯末尔的行动,1926年又出现在塞尔维亚替法国搞情报,后来又在法国巴黎跟一伙人干起了贩卖白奴和贩毒的活计,1932年在克罗地亚暗杀南斯拉夫政客。就在1938年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侦探小说家拉蒂默被好奇心驱使到处寻找有关已故迪米崔的信息时,迪米崔已经在法国的一家信托银行里当起了金融家…… 本书的最大看点有二,第一就是历史背景。安布勒将迪米崔这个人物巧妙地插入到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他的人生也随着局势的动荡而飘摇不定。作者在最后拉蒂默朋友的信件中流露出了对于迪米崔这类苟且之人的同情。他认为是局势造就了这种人。迪米崔没有归属,他的家园已被毁,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姓,塔拉特、塔拉迪斯、马克洛普洛斯……他总是戴着面具,凶残的,优雅的,让人诱惑又觉得恐怖。 第二个看点是作者对人物细腻的刻画。本书中有一个非常戏剧化的人物:迪米崔曾经的贩毒同伙——彼得斯。“他的思维整齐干净地分成两半,一半可以贩毒、买公债、读艳情诗,另一半则流淌出一股叫人作呕的暖流,以掩盖他见不得人的灵魂。”他是个被迪米崔引诱而生出贪念的人。他对迪米崔崇拜服从,迪米崔让他发现了自己心底贪婪的恶魔,甚至于他最后想要控制迪米崔。 这两点是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

  《双面恶魔》读后感(二):表面和内在,本来就是两种现象!

  

在人类历史上,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可谓精彩纷呈,在那个年代,很多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甚至带有猎奇色彩的事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璀璨增色不少,在当时世界秩序无比混乱的状况下,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放大,一切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匪夷所思的发生了,看似杂乱的现场总会留下一点痕迹,强调一下,是在那种战火纷飞、社会混乱的状况下。

英国著名作家埃里克·安布勒的悬疑小说《双面恶魔》的故事背景就处于上个世纪一战和二战期间,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错综复杂、混乱无比的一个时代,但就因为这种时代背景才能让文学创作彻底放开手脚,故事的走向充满的无限可能,而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双面恶魔》讲述了一名英国作家的探险历程。作家都是好奇的,无可厚非,不探究事件的真相怎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呢?拉蒂默是从一名经济学老师半路转行开始写侦探小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非常喜欢自己作品的哈基上校,而哈基上校则给拉蒂默带来了可以说是灵魂一击的素材:一个名叫迪米崔的已经死亡的人…

迪米崔给拉蒂默带来的第一印象非常震撼,这是个活跃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厉害人物,他计划杀人、贩卖毒品、参与暗杀、窃取情报,并且头脑灵活、细心谨慎、务求完善,只打有把握的仗,没考虑好的事情从不出手,甚至行踪成谜,你无法想象迪米崔会去哪里,正在做什么事,留下来的,全部都是各国政府和警察部门记录下来的些许碎片化的信息。

拉蒂默鬼使神差的对迪米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哈基上校那里出来后,毫不犹豫的立刻投入到了“寻找迪米崔的过去”活动中,这显然跟闷在家里写侦探小说不同,拉蒂默投入了十分的热情开始周游列国,一步一步的寻找关于迪米崔的一切。关于一个人,你永远无法从表面看到内在,因为这本来就是两种现象,带着这种提示,你才能真正了解迪米崔这个人。

这部小说节奏感和阅读性都非常强悍,逻辑清晰,表达细致,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欧美文学那样繁荣拖沓、废话连篇。作者擅长对话式的叙事方式,通过对话讲述事件发展经过,谜团连续、悬念丛生,眼见并不为实,只有深入到调查当中获得一定的情报以后才会得出结论,但结论也并不代表真相,得到真相是很难的…

过程中有非常精彩的反转,如果这也算剧透的话,我实在忍不住…

  《双面恶魔》读后感(三):以崩坏阐释崩坏

  

很难将这部作品归类,无论是将其化为悬疑、推理、冒险都并不准确。如果说这是一部悬疑小说,谜底在今天看来都已是昭然若揭—。甚至看简介大多数读者都不会相信这就是真相。如果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也十分勉强,我们并不关心所谓的身份问题。又如果认为这是一部冒险小说,似乎主角的态度又过于闲散了,始终找不到紧迫的感觉。但是这部作品又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就是对作品提问的回答:了解迪米崔就是为了理解这个逐渐崩坏的社会,而阅读本作也是理解日益改变的时代的绝佳途径。

书的主角之一,迪米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完全丧失了道德感,也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真诚感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金钱。为什么会诞生这样的恶魔?这是本书另一主角——前政治经济学学者现推理小说作家拉蒂莫想要了解的。事实上看来,拉蒂莫这一举动并不简单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合时宜突如其来的好奇心;相反我更觉得这是拉蒂莫对自身崩坏身份弥合的一次尝试。拉蒂莫想知道,为什么作为政治经济学学者的自己无法继续教学与研究,不仅仅是因为与同事不合,更重要的恐怕是在一战和二战之间固有帝国主义秩序的崩坏导致的学术信仰危机。在一战开始前,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信,通过超凡的经济实力,他们已经带领人类进入了告诉发展的文明时期。一战打破了这样的幻想。一战落幕之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削弱,大萧条则冲击着自由资本主义的腾飞美梦。夹缝中的政治经济学家对自己所研究所笃信的真理们产生了怀疑,虽然不至于转变为记者那样的共产主义者,但是仍然选择了放弃学术研究走向更贴近现实的行当——描写罪恶。但是侦探小说也不是一片净土。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进入了余辉时代,而来自新大陆的冷硬派则一波波冲击着欧洲大陆。如果基于逻辑推理的推理小说只是沙滩上的城堡,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时代所需要的?迪米崔的出现解救了拉蒂莫。迪米崔出生于巴尔干半岛,早早卷入了欧洲火药桶,在这个逐渐崩坏的秩序中如鱼得水,直到死于非命。理解了没有道德的迪米崔是如何诞生的,拉蒂莫就能理解该如何面对割裂的研究与现实。因此他以非凡的热情介入了这以调查。最终答案是什么呢?拉蒂莫没有说,记者似乎对时代造就的迪米崔多了些同情。最终的最终,不过是时代裹挟着每一个人前进,造就个人的时代不可改变,也无须逆转。

另一方面,考虑本作成书时间和写作方式,私以为书的作者也在对逐渐分裂的侦探(推理)小说世界进行着尝试。它带有明显的悬念,又带有警察小说查案式的步步为营,同时又涉及到政治惊悚小说的冒险情节。甚至借上校之口以及拉迪莫之手还设计了传统黄金时代推理小说的桥段,并且隐隐暗示这些桥段已经过时,需要突破。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大量元素的作品,以多样化对应现实中的分化走向,以多方面触角去探索侦探小说的可能走向进行探索。最终,借拉蒂莫之口又给出了答案——或许加一点新元素的发生在英国乡间别墅的案件最为有趣。

因此,无论作品内容本身或是作品写作方式本书都十分有趣,称得上以崩坏解释崩坏的佳作。也正是因此,在距离本书面世80年之久的今天,本书依然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双面恶魔》读后感(四):面对恶魔

  

因为和所在学校产生分歧,同时想要创作新的推理小说和修养身体,原二流大学讲师、单身汉查尔斯·拉蒂默毅然离开英国前往土耳其。他可能没有想到,会在一次普通聚会上与狂热推理小说爱好者兼秘密警察头目哈基上校相识。他更没有想到,因为与哈基上校的交流,参观了一具博斯普鲁斯海峡打捞上来的尸体,就改变了自己的行程。走遍欧洲去寻找一个已经“死去”罪犯的过往。这就是英国犯罪小说大师埃里克·安布勒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创作的传世经典《双面恶魔》。

埃里克·安布勒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可能是相对比较陌生。此君生于1909年,成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别在文学和影视行业获得成功,前者凭借间谍与侦探小说的成功创作跻身欧美类型小说圣殿,著有《双面恶魔》、《光天化日》和《航向死亡》等作品,先后获得美国爱伦·坡奖和英国匕首奖的肯定。与此同时,他在导演和编剧方面的成就也广受好评,其创作的《沧海无情》获得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的肯定。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以电影导演身份从军的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

《双面恶魔》之所以能够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认可,成为传世经典,在于让人耳目一新的书写风格。这种新颖的书写方式活学要追溯到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与地理格局,也改变了包括科技、文化甚至是行事准则等方方面面。就算是侦探小说这一看似“小众”的文学形式,也深受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于传统侦探小说模式创新的新分支:间谍小说。试想一下,明知间谍就在身边,却无从辨别的神秘感,与普通生活方式迥然有异的冒险活动所带来的强烈刺激感,很难不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或许,《双面恶魔》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间谍小说,几乎看不到为了国家利益奋不顾身的斗智斗勇。可是,小说却用可观的篇幅,对于为达到政治与军事目的所进行的刺杀、欺诈、盗窃等利益争夺的情节进行描述,这一特色让《双面恶魔》与传统侦探小说有着清晰可辩地区别。

无须讳言,“双面恶魔”就是指迪米崔,这个开场以“死亡”面目登场的神秘人物。假设迪米崔就是传统模式中的凶手,那么侦探小说家查尔斯·拉蒂默就是传统模式中的侦探。好奇—调查—结果,对应的是:案件—调查—结果。开场依旧是传统侦探小说的模式。读者依然可以像阅读侦探小说那样看到调查的全部过程,从土耳其、保加利亚、瑞士到巴黎,从土希战争时期的谋杀案、南斯拉夫偷窃情报案、贩卖妇女案、法国贩毒案、保加利亚刺杀元首斯塔姆博利伊斯基案、土耳其刺杀凯末尔案、以及克罗地亚谋杀案。作者埃里克·安布勒公平又井井有条地陈列出所有条件,供读者深入与判断。

显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侦探在小说中的行动往往都需要一个动机,例如追求正义、报复或秉持原始的道德感。《双面恶魔》中侦探小说家查尔斯·拉蒂默同样需要一个可信的调查动机,从创作侦探小说需要灵感与素材、好奇心发作慢慢逐渐转变为对罪行的研究以及人性、道德的探讨。虽然小说没有探讨迪米崔成魔的原因,却通过罪案、档案、口头交流甚至是当面对质等多种方式逐渐拼完了迪米崔的人生拼图。

确实,在迪米崔的人生中,没有怜悯和宽容,更没有理智与情感。为了一己私欲,他可以毫不留情地抛弃与杀死伙伴,让丛林法则永远支配一切,是真正的恶魔。面对凶残的恶魔,侦探小说家查尔斯·拉蒂默基于良知和道德,不得不艰难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给读者一个交待。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埃里克·安布勒还提出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如何去面对和理解所谓“逐渐瓦解的社会”?恶魔迪米崔存在的环境是如何造就的?面对晦暗惨淡的历史与现状,面对法律难以涉及到的罪行,正义该由谁守护?该如何去守护?

与传统侦探小说相比,《双面恶魔》更具现实感、格局与跨度更大,不再局限于乡村恩怨、世代冤仇,侦探也不依靠神来之笔或安乐椅探案,很难不让人耳目一新。侦探小说家查尔斯·拉蒂默几乎走遍欧洲的调查之旅,除了确切的个人罪行,还触及种族屠杀、国际纷争、贩毒网络以及间谍行动,眼界更加开阔,情节更加惊险,悬念更加强烈,就算是时隔80年,小说也能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极强的可读性。

侦探小说家的侦探之旅,值得一探究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