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精选

2020-10-17 12: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精选

  《物外02:在高处》是一本由Another Escape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外02:在高处》精选点评:

  ●欧洲高山之旅

  ●图书馆居然能借到这本书 也真是绝了

  ●以前喜欢大海,现在貌似更爱山⛰️

  ●更喜欢第一本《另一种逃离》。

  ●在山里跑步,在山里画画,在山里观禽,在山里放牧。无论哪里,这辈子总有一座适合自己的山。

  ●在物外公号上看见这本的官宣文章果断被种草,“去高处,和最纯粹的自己对话”。 这一期物外主题,居然是我爱的“山”。以前从不爱爬山,因为过程的疲惫。如今却把每年爬四座山列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爬山上瘾,缺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也喜欢天空蔚蓝,白云朵朵,海浪轻轻,但更喜欢着最朴素的衣裳,穿最轻便的鞋,背最必要的行囊,一个人或者两三人拾级而上。以前执着于好天气,希望登顶能见但瑰丽的日出。。。后来呢,发现哪怕狂风骤雨,雾气沉沉,在顶上,无论哪个方向看一眼,心都能填满。

  ●爬上更高,更稀薄,更接近天堂和死亡。

  ●和高山有关的故事,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不同的人生。图也很美。

  ●环保是现在越来越重要的词,大部分的mook都注重态度,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把内容、收入都纳入到环保行列中的mook。从第一期就开始跟,没想到每一期都有不少保护环境相关的内容。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是泛泛而谈,但真正行动的人又有多少呢?这本杂志介绍高山与户外活动,读过之后深受启发,如若不是这大夏天,真想来一次登山运动。

  ●大部头在于欧美山脉 稍涉及拉达克 无论如何面对如此广阔高山我们总是谦卑和敬畏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一):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风景照。让我再次对自然的世界充满向往。之前订阅了他们的公众号,推荐了许多好的生活方式的Tips,很感谢国内有这样一群人在做所谓“小众”的事。希望这种书能越来越多,会很期待有更多的系列!

  之前有听说过英国纸媒,也喜欢阅读Apartmento Breath之类的。因为觉得英国人对内容是把握地很牢靠的。希望有机会能看见不同种类的杂志能被译成中文版,给中国读者提供多种类的生活建议书。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二):隐藏在「高处」的文化

  从户外攀登爱好者,极限运动员,艺术家,原生态居民等角度由外到内探索不同山脉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创作的灵感,以及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宝藏」。

鸟瞰视角的山脉色彩斑斓艺术家通过引用山的概念来解决一些令人困惑的哲学问题。山是精神图腾和坚韧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和宇宙的联系。它也被用来探索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有时强大又令人生畏,有时崇高又充满了安抚作用。

  不少有冒险精神的探险者无惧山路崎岖,除了在途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予最实在的「回馈」,在接受磨练的同时得到精神以及心灵上的洗礼,另一方面,居住在大山里的居民或者是艺术创作者,更是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将隐藏或将要消逝的地域文化传播开来,带到大众的视野中,这是非常值得赞许的。

刊物的配图让人更能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更令我感同身受也值得反思的是后段对达拉克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

不熟悉的现代化设施被引入,然而拉达克自给自足的经济遭到了破坏,消费主义和现代化形成趋势。这种同质化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们正在失去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环境和社会状况培养出来的各具特色的智慧。”

  人类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耕发展,但发展不免就会涉及到对传统做法不同程度的影响,技术型机器设备能取代人们免于劳累之苦,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积累多年的经验和方法,所以保留和取缔,发展或传承都是值得一直思考和磨合的。

这里还保留着西方社会中已经丧失的传统知识,人们继续集体耕作,分享资源,不只以利润为导向发展经济。

  总体来说,书本不仅告诫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从不同层面的叙述和访谈记录,都无时无刻也在默默呼吁大众要有环保意识和拥护特色文化。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三):生活

  于我,这并不是一本狭隘的与山或者只与登山有关的杂志

  他强调的的物我两忘的生活方式

  透过这本杂志,可以去到没有想过去的地方,认识没有可能在日常生活遇到的人

  山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需要去攀登,和征服,因为:山就在那里

  没有理由去攀登,但内心有calling

  翻阅完毕,内心是平静的

  徐霞客在古代是异类

  在当代也并非主流

  但正如扉页所言

  山主宰着我们的想象力,只要它白雪皑皑地矗立在那里,帮助我们表达希望和恐惧,它就将继续吸引我们,这种给迷恋讲持续带来惊人的创造力。正如willima blacks所说的:当人与山相遇时,伟大的事情就会完成。

  《物外02:在高处》读后感(四):文艺复兴之父:去高处,跟最纯粹的自己对话

  你曾有过在高处的顿悟体验吗?你曾感受过跟心灵对话的十足喜悦吗?

  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诗人彼特拉克用他的体验告诉世人:去高处,跟最纯粹的自己对话。

  彼特拉克所处的中世界,众生压抑、科学不彰,与众声喧哗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这个经验今天依然适用。

  《物外02:在高处》新书与联席主编张瑾的文章,一起推荐给你。

  引发文艺复兴的「登山蝴蝶效应」 1336年4月26日,历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罗旺斯的文图克斯山。 这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它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是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清规戒律相悖的行为。因为基督教蔑视世俗生活,认为山川湖海为恶魔所造,会将人们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欧洲人首次纯粹为了欣赏风景而登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据说,当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同行者还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两位朋友。半路遇见一位老牧人,劝阻他们不要去登山。40年前,这位牧人曾登过这座山,因山势险恶,摔得遍体鳞伤。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继续前进。在登顶时,彼特拉克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滨的白帆,尽收眼底,他的内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为奥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随身携带着《忏悔录》。历史有时充满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开此书,正好翻到其中这一页:「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自己。」奥古斯都的这句话是批评人们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却忘掉了自我。 一边是奥古斯都的教训,一边是眼前景色,在这个时刻,彼特拉克还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劳拉。1327年,23岁的彼特拉克与一位骑士的妻子邂逅相识。这位年方20岁的少妇,仪态端庄,妩媚动人。彼特拉克一见钟情,深深堕入情网之中。从此之后,虽然岁月不断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却一往情深,对劳拉的爱恋之情有增无减。他用《歌集》倾诉着对少妇劳拉的爱,细腻地坦陈世俗人们对人间幸福的向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为「诗圣」,跟但丁、薄伽丘齐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 一种深刻的觉醒发生了——彼特拉克意识到,自己攀登的欲望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后来的作品启发了人文主义哲学,而人文主义哲学又引发了文艺复兴。 人对山有天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文化中同样重视山对人的影响。据说,古人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两种解释,一种说,仁者喜欢山,智者喜欢水。而另一种说,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智者的快乐像水一样。这两种说法都挺有意思,将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很有些哲学意味。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我始终也没想明白。而自古以来,人对山和水这两样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确实充满了想象和迷思。

  我是一个从小在山谷里长大的人,第一次见海已经是18岁了。真正在海边生活,是37岁到41岁那四年,在加州的圣地亚哥。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在海边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闻名,圣地亚更是美国最有名的海边度假胜地,我不得不承认,海有种无可抗拒的美。 frank mckenna 海浪声固执而坚持,重复却从不让人紧张,而几乎每一天的夕阳都是不一样的,去海边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惬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后,被问起我为什么不想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地方定居时,我很小心的说,其实我还是喜欢山。 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一样东西,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我试图罗列出山与海的不同,分析山对我的意义,这些都很难说服别人。也许对于爱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释缘由。人类对山的感情复杂而充满层次,其中夹杂了敬畏,恐惧,向往和赞叹。

  《物外02:在高处》封面 今年6月份,我与老朋友们在格鲁吉亚旅行,在旅行的最后几天,我们临时决定去高加索山脉里唯一一条公路深处,格俄交界处的卡兹别克山盘亘几日。车从平原进发,经过一个巨型水库,大雨滂沱,一个半小时后,已经是一副完全不一样的山区风光。巨大的绿色山体层峦叠脏,进入我们的眼帘。全车的人都忍不住发出了叹息的声音。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们已经一起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旅行了半个月,这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我组织大家来的主要目的。这些老朋友几乎各个都是文艺青年,历史爱好者,却并没有一个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后的几天我们每天都在山区里小范围的徒步,大家对卡兹别克山区赞不绝口,这让我意识到,人对山有天生的审美能力,并不需要后天刻意的培养和说服。

  一本与山亲近的集大成之作 让我们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图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来的心愿,可是在中世界的环境中,他为登山而登山的行为是冒着大风险的。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勇气?原来,是李维著作中描写马其顿国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帮助他下了决心。 有时候,看见,就意味着新的可能。这正是我担任联席主编的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从那些有趣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中,获得灵感与勇气,向自然和自我回归。

  事实上,世界上爱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设法与之亲近。本期《物外》主题「在高处」就是这样一部与山亲近的集大成系列。这里面有在山里的各种活动,徒步,登山,攀岩,走扁带,攀冰,滑翔,还重点介绍了几个山区,欧洲山地文化的守护者们的故事,欧洲的蓝色心脏,还有不为人知的亚洲山区,印度北部的拉达克。

  这本书几乎从人类与山的各种角度来谈论山,用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人与山的关系,讲述人类对山的热爱,我还没有见过。我认为它非常有新意,值得一看。 你并不需要挑战极限或者攀登绝顶,但请记得像彼特拉克那样,跟最纯粹的自己对话。 ———— Another Escape ————

  《物外》关注那些拥有自我道路的「长途」探索者也为您提供生活平衡与精神逃离的「短途」出口

  — End —

  Words | 张瑾Photos | 物外02/ 网络Edit丨山海&艾宁&Ze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