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0-17 1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早期艺术史》是一本由[瑞典]喜仁龙(Osvald Siren)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早期艺术史》精选点评:

  ●排版是个大问题,如果图片和文字一一对应就好了。另外,早期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并不深入,如果想系统学习,这本书并不推荐,只能当入门书籍。

  ●居然看到了已被烧毁的玄妙观弥罗宝阁

  ●带给我很多灵感的书

  ●自己翻译的书,给打个五星儿。 希望各位多多指正呀!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一):《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上下)》读后

  五星

  好的是图片一手,很多特别是建筑类今天已经无迹可寻;不好的是图片用了图版索引方式,前后翻阅起来有些费力(不过早期排版都如此,不算问题),另一是作者写作时很多后来的尝试还没有发现和研究,所以自带时代局限性。上下册较厚,图版外文字撷重要和感兴趣的读过,笔记列分如下:

一、史前六个文化及纹样特点

  1、齐家文化(甘肃齐家坪):浅棕或砖色陶,栉目纹

  2、仰韶文化(河南仰韶村):新石器时期,灰陶,彩陶

  3、马家窑文化(甘肃临洮):新石器时期

  4、辛店文化(甘肃辛店):双耳细颈

  5、寺洼文化(甘肃临洮):侈口、短颈,鞍形瓶口

  6、沙井文化(甘肃镇番):

  一般主流文化不常见辛店和沙井,喜写书时还没有发现造成的时代局限性,还是确有不同的分法?

  主流分法还是: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待续

  2019.12.29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二):叹为观止

  从晚唐宋朝开始,顶尖艺术家纷纷进入绘画领域,雕塑作品便越来越多地由普通的熟练工匠制作而成,雕塑艺术的衰落也在所难免了。如果想要理解东西方宗教雕像的区别,最佳方式就是比较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摩西像身躯巨大肢体动作粗犷,表现难以掌控的力量和张力。而龙门石窟大佛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雕塑的动作呈现出完全静止的状态,没有任何向外的趋势,肌肉没有收缩,衣袍也并无紧绷之感。服饰线条的和谐韵律表现内心的平和。它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是由精神意志主导的艺术生命。就算不完全不了解雕像的主题和内容,也知道它是一件宗教作品,其感染力超过了个体雕塑,表现也更为普通。如果中国雕塑艺术同西方艺术发展轨迹相同,没有将高超的技术用于抽象目的,那么中国雕刻在造型和特征表现方面很可能达到罗马雕塑的水平。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偏重于宗教思想,而不是自然,雕塑的意义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雕塑的主题,而雕塑本身的特征无法提高其地位。艺术发展的趋势,从商周的祭祀文化,到汉代的趋于自然写实,在书中的大量图片中得到了印证。封面选取吉美博物馆的菩萨像,一尊最不像中国风格的雕塑,来反应中西交流的渊源。一本写于1929的书, 能到到这样的高度,真是叹为观止。非常钦佩。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三):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开山之作

  在《中国早期艺术史》一书的前言中,喜仁龙提到:

  本书的意图并非梳理中国艺术史,而是经严格筛选,采用迄今为止我最熟知的史料和部分由我拍摄的照片,将我游历东方、研究欧美藏品的心得,与中国早期艺术相关的重要历史知识相结合。

  一般来说,艺术品的排列和分类有两大原则:一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二是按照材质分类。为了将两者结合起来,我将中国装饰艺术(青铜、陶瓷、玉器等)在一卷内连续进行介绍,而雕塑、建筑和绘画则各成一卷,相对独立地进行介绍。作为研究人员,我主要关注这些艺术领域中装饰艺术品的风格演变,以及影响中国装饰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和宗教事件。

  书中收录了900余幅中国各门类文物、海内外公私藏品、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展现了大量难得一见的珍藏艺术品。这些照片多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有些更早),尽管在同类作品中不是拍摄最早的,但拍摄视角独特,印刷精美清晰,而且其中的很多文物和藏品现今已下落不明,众多名胜古迹已不复存在,所以这些照片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正如叶公平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有些批评者说喜龙仁的很多书看起来像是图画书,可能确实如此。高居翰声称,喜龙仁主要是一位编纂家、收集者。这也不无道理。然而,喜龙仁拍摄的那些中国古城墙和园林,如今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幸亏有喜龙仁当年辛辛苦苦、费尽心血拍摄的照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那些雅致的古城墙和古园林也得以永远存活在喜龙仁的照片中,为此我们不能不对喜龙仁心怀感激。”

  《中国早期艺术史》读后感(四):西洋镜:喜仁龙与中国艺术

  喜龙仁,于1897年4月出生于当时附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芬兰大公国,年轻时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读书,主修艺术史。

  后来,他前往瑞典,发表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论著,名声大噪,最终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聘为教授。

  接近四十岁时,喜仁龙已是声名卓著,成为了意大利艺术史权威,应邀去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波士顿美术馆和福格美术馆讲学。

  但此时他看了关于罗汉的绘画之后,被中国艺术深深吸引。

  1918年4月、5月,喜仁龙考察了北京、洛阳及周边地区、开封、苏州和杭州。回到瑞典以后,他用瑞典语写了一本题为《金阁寺》的书,是游记、旅游手册和学术著作的融合体。

  东亚对于喜龙仁的吸引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难以抗拒。

  此后,他又多次前往日本、中国等地,通过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众多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惨遭破坏、消失前的珍贵影像。

  在1930年对喜龙仁的一段采访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喜龙仁往往会为一幅照片耗费很多心血:

  一位不高不矮的中年优雅男子,穿着熨烫平整的棕色或者黑色西服,带着相机、笔记本和测量工具,常常出现在北平某一座巨大城门上或者紫禁城一个角落的阴影里。他等待阴影到达恰当的地点、足以唤醒创造了这些伟大的纪念性建筑的中国艺术精神时,就在那个时刻,喜龙仁博士按动相机。

  喜仁龙同样也是一位诗人。

  他年轻时是文学和美学的痴迷者,并且发表了大量的诗歌。

  文人画的理想境界是诗与画的结合,一幅好的画作也一定有诗的存在。

  照相机之于喜龙仁正如笔之于诗人画家,他的摄影和文章中都充满诗情画意。

  喜仁龙著作颇丰,《中国早期艺术史》(初版于1929年)一书即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收录了900余幅中国各门类文物、海内外公私藏品、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

  这些照片拍摄视角独特,印刷精美清晰,而且其中的很多文物和藏品现今已下落不明,众多名胜古迹已不复存在,所以这些照片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喜仁龙(瑞典)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1. 汉朝之前

出土于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收藏于斯德哥尔摩东亚博物馆

  史前时代彩陶。创作者以自由的笔触追随陶器的曲线,因而没有几何规则可循,彩绘纹饰丰富多样,风格自由奔放、气韵非凡。

收藏于柏林国立博物馆

  青铜鬶,它的形状很罕见,几乎没有碗状部分。鬲足坚实,颈部较宽,饰带明显,边缘较扁。这种神秘的造型现在还无法解释,它可能有性隐喻,是阴阳两种自然力量的拟人象征。

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罍,一种圆形、矮足、用于盛放谷物祭品的器皿。这件罍不仅饰有传统的夔纹和饕餮纹,肩部还有立体的羊首造型。

出土于宝鸡县,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铜柉禁,为西周祭祀礼器。从台座上的痕迹来判断,其上原本只有一尊二卣,其他器皿可能放在一旁,需要时才取用。匕可能是用来搅拌酒水,长柄勺则用于将液体从大器皿舀至小器皿中。它们造型优雅,广受赞誉。

尤摩弗帕勒斯收藏

  双羊尊,礼器。兽形和鸟形礼器比这些造型相对简单的礼器更具艺术价值,虽然它们也是用于盛放酒水的,但造型依旧栩栩如生。

尤摩弗帕勒斯收藏伍德·布利斯夫妇收藏

  鸮形礼器,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它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具有特殊意义,其形象经常出现在墓穴中,可能缘于它畏光、能夜视、警惕性高的特性。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簠,方形、有四个矮足的碗状器皿,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2. 汉朝

收藏于卢吴公司。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上图为西徐亚—蒙古风格带钩,形为蛇攻击野山羊。

奥本海姆收藏

  鸮形,可悬挂的小型青铜器。汉朝的青铜器具有非常明显的写实特征,大都避免采用程式化的几何纹样,力求艺术表现贴近自然生活。

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釉陶博山炉。依据劳佛的研究,这些香炉最早出现于西汉,当时中国从安息和中南半岛进口香木。其圆锥形的盖子象征道家仙山博山,即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香炉因此而得名。其造型致力于象征意义与香味的融合,从而营造出极乐之感。

3. 雕塑

位于陕西咸阳西北,拉蒂格拍摄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的背面和侧面,显示了战马将战败的匈奴人踏在脚下的场景。这样的造型经常为后世的许多国家使用,但姿态较为僵硬。战马腿短头大,造型笨拙,装饰较少;马腹下的匈奴人几乎就是一块大石头。

收藏于波士顿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

  两件青铜坐熊,保存至今的汉朝大型青铜熊形雕塑也许是最令人满意的中国雕塑。它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极其巧妙精确的造型表现手法,还体现在匠人对熊形体特征成熟的掌控力上。

收藏于山中商会

  骆驼陶塑。北魏拓跋氏是马背上的民族,凭借骏马和骑兵建立了北魏政权。马形陶俑通常很优雅,骆驼形陶俑则粗壮敦实。

收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帝王陵前的麒麟石雕。它们的线条优雅,身体与有力的腿部直接融为一体,翅膀和装饰羽毛以高浮雕表现,状似前进,将敏捷和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

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八角坐佛像(无头)。它的服饰是印度风格,袒露一肩,衣袍柔软,紧贴结实的躯干和盘起的双腿。创作这尊雕塑作品的雕刻家真正感悟到了完全静止的饱满躯干中蕴藏的魅力和美感。

贺尔纳收藏于斯德哥尔摩

  两尊仕女俑。她们腰部收紧,眼睛看向一侧,圆脸上有浅笑,表现出一丝妩媚的风情,非常迷人。

蒙特将军收藏于北京

  恭敬礼拜的比丘像和守门天像。这些雕塑表现出工匠对雕像的情感表现力甚至戏剧表现力的关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光头比丘,他侧身站立,合掌于胸前,头部后仰,几乎直视天空。

收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菩萨像。这尊菩萨像的坐姿不是轮王坐,而是两腿盘起。上身赤裸,仅饰璎珞,肩上系一条细长的帔巾,下身穿薄衣裙。头部垂向一侧,好像承受不住大宝冠的重量。

收藏于多伦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

  关帝像,雕像外有一层厚厚的漆,配饰有皮甲、厚衣袍和完整的鞋袜等,造型通过浮雕展现。

4.建筑

喜仁龙摄

  陕西西安西城墙及西门外景。城墙不仅是中国古代城镇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最永久、最壮观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这些宏大的实体建筑赋予了城镇一种统一和不朽的建筑品质。如果没有城墙,城镇会变得无足轻重、简陋不堪。

喜仁龙摄

  北京中南海瀛台阶梯平台。平台的侧斜坡则通往毗邻的建筑,与主建筑的中轴线形成合适的角度,坡度一般比较平缓。不同方向的阶梯组合,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耐人寻味。

喜仁龙摄

  苏州玄妙观。与北方街景不同的是,南方苏杭地区寺庙的屋顶不仅非常宽大、装饰华丽,而且屋角的弯曲特别明显,顶端像一个高高耸起的牛角。

艾克(Ecke)博士摄

  福建泉州文庙尊经阁。它具有南方的建筑风格,屋顶较宽,屋脊两端上翘,有吻兽,重檐上还有向不同方向翘起的飞檐,线条的布置和排列不太常见,耐人寻味。

喜仁龙摄

  山东济宁曲阜孔庙花园的圆形门洞。砖墙上会有不同的镂空图案,比如方形或十字形,这些图案有时还会与附近门窗上更大的装饰设计结合起来。

5. 附录

泰山山脚下,山路穿过建有庙堂的山村。曲阜颜回庙,祭祀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颜回。北京永定门。北京永定门。从城外看城楼和塔楼及二者在护城河中的倒影。法海寺院中的白皮松。法海寺入口大厅四大天王中的两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佛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亭。苏州拙政园,月亮门前。

  *以上资料选自《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全二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