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BC 西洋艺术史》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BBC 西洋艺术史》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5-13 12:38: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BC 西洋艺术史》经典观后感有感

  《BBC 西洋艺术史》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05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 西洋艺术史》精选点评:

  ●非常喜欢里面艺术史专家做阐述时的专注

  ●平庸至极,拍摄剪辑制作粗糙,关键是台本还写得那么乏善可陈,硬着头皮看了两集,受不鸟了

  ●除了终于记住了几个人名和不情愿的小补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以外似乎都是很初级的介绍无字幕也挺轻松的因为都比较容易懂介绍的很浅但是覆盖率还是可以的主持人长的有点不喜欢还有几个艺术史学家的口吃和奇怪口音或者秀posh accent什么的总之客观的说还是不错的啦

  ●不能满足我一颗求八卦的心

  ●顶多就是交代了几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请问史在哪里。

  ●原来是介个鬼玩意儿……记得解说有个胖女人

  ●不怎么有趣的入门系列

  ●简史普及不错。

  ●太笼统简单了 不过作为入门了解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感觉很不行

  ●1999年,克伦威尔公司拍的教学片,里面的绘画全是用的复制品,苍白无力,真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的。

  11。19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米开朗基罗《大卫》壁画,前期开朗乐观;后期悲观消极,认为不可不避免的要接受上帝的裁判,入天堂还是地狱;拉尔文忘了;这三人出于同一时期,达芬奇各个学科都涉及,死的比拉尔文找两年,比米开朗基罗早了46年 。达芬奇个性温和,米开朗基罗粗暴;后,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对画家的影响是少了壁画,宗教画CASE,收入减少;接着的画家是:霍尔班,有一副画体现了人是处在不停的变化里的,画中的骨头,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贝里尼,提善,吉奥奇尼作品《暴风雨》,首次女性裸体概念,西方基础的奠定。

  ,只是自己看后的一些摘记,正确与否,不管不顾……纯属为了扫盲而扫盲

  《BBC 西洋艺术史》观后感(二):个人观影笔记----西洋艺术史 Landmarks of Western Art (2006)

  01 中后古时期

  乔托在帕杜亚(Padua)的壁画系列及之后他为生克榭( Santa Croce)教堂所画的壁画系列现在被人视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起点

  Leon Alberti: On Painting 研习透视法的圣经

  我们一般将范艾克(Van Eyck)视为油画的先驱者,因为他发明了油画的技巧,虽说油画是由当时多名画家一通发展出来的

  波提契里(Botticelli)

  02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和之前的时期不同,主要是人们开始了解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世界,人类虽然不能取代上帝的地位 丹可以和谐的与自然共存

  发展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后,这些艺术家可以傲视全球,以崭新的角度观察世界,并创造出人类前所未见的杰作 他们学习如何将形体理想化,并以几近科学的角度来了解大自然

  达芬奇 笔记或是速写 素描 草稿

  米开朗琪罗 我们也常听人说,他雕刻时所经历的痛苦,他认为雕刻是在将困在大理石的灵魂释放出来

  丢勒 草稿 素描

  ”沉睡的维纳斯“是现代画作中首度描绘以风景为背景的女性裸体

  Giorgione 和Titian 的风格截然不同,虽然她们同样师出Bellini之门,Giorgione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为意大利艺术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他开始描绘世俗及异教主题,比如爱情 甚至色欲(eroticism),Giorgione引入了描绘女性裸体的观念,自此之后成为西方艺术的基础

  03 巴洛克时期 baroque

  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艺术注重和谐、平衡及比例 ,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却恰恰相反,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喜欢斜角取线,充满戏剧性和热情

  反宗教改革是刺激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之一,祷告,冥想和灵性是巴洛克时期艺术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强调画中每一个部分各自独立,自成一个圆满的小世界,而巴洛克时期的画作强调整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看起来更充满动感,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更有活力

  巴洛克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多样化

  oussin 朴辛 Rubens 鲁本斯 Carracci 卡拉西 bennini 贝里尼 Caravaggion 卡拉瓦乔

  Velazquez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在当时的北欧 艺术家首度丝丝入扣的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朴实无华的市井小民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描绘肉眼可见及不可见的事物。首先是卡拉西河朴辛,高贵,圣洁的古典画风描绘了一个完美的世界;第二帕尼尼和鲁本斯,充满动感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而且戏剧张力十足的世界;最后是卡拉瓦乔,维拉斯奎兹,林布兰特和维梅尔的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捕捉了肉眼可见的真实世界,生动描绘了当时自然和人性。

  《BBC 西洋艺术史》观后感(三):【随影笔记】西方艺术史年表-极简扫盲版

  ————Medieval————   theme/style 宗教主题,旨在净化人心 figures 乔托、范艾克、波提切利 Byzantine Gothic ————Renaissance 1300 - 1602———— theme/style 以"人"为中心,重视和谐、平衡及比例   figures 米开朗基罗、拉婓尔、达芬奇 ————Renaissance to Neoclassicism———— Baroque art 1600 - 1730, began in Rome theme/style: diagonals, drama and passion, as opposed to the Renaissance figures 卡瓦拉乔,伦勃朗,贝里尼 Rococo art 1720 - 1780, began in France theme/style: more intimate and emotional than Baroque; full of sentimental delight figures Neoclassicism 1750 - 1830, began in Rome theme/style: 绘画-主题鲜明,背景简约,线条简洁,谨慎用色; 装饰艺术-简约风,将知性置于感性之前 as opposed to Rococo/Baroque; 受文艺复兴艺术启发 figures 霍加斯、华鐸, 盖兹波洛 ————Romanticism———— Romanticism 1790 - 1880 theme/style: 个人主义,感情压倒理性 figures 康斯塔伯,哥雅 ————Romanticism to Modern Art———— Realism - 1830 - 1870, began in France ————Modern art - 1860 - 1945———— Note: The countries listed are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movement or group started. Most modern art movements were international in scope. Impressionism - 1860 - 1890, France Post-impressionism- 1886 - 1905, France 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 - 1890 - 1914, France style: 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 figures: Antoni Gaudi, Edvard Munch, Gustav Klimt Modernisme - 1890 to 1910, Spain Fauvism - 1904 - 1909, France Expressionism - 1905 - 1930, Germany Cubism - 1907 - 1914, France Futurism - 1910 - 1930, Italy Dada - 1916 - 1930, Switzerland Surrealism Since 1920s, France ————Contemporary art - 1946 - present———— Magic realism 1960s, Germany Minimalism - 1960 - 资料来源:影片介绍和维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_periods

  《BBC 西洋艺术史》观后感(四):Louise的囫囵吞枣版西方美术史笔记

  Chapter 1(Late Medieval 1300-1400)

  1. 中世纪早期,多数艺术作品都描绘在修道院的手稿书本上,传达宗教主题。

  3. 乔托闻名于意大利的另一项绘画技巧,位于卡斯塔尼山顶的西恩那。这座城市是佛罗伦萨的近邻,也是强敌,同时它们在绘画上也相互竞争。绘画严格说来不是来自北欧,而是拜占庭的希腊艺术传统之一,当时艺术家热衷于描绘宗教人物。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中,呈现出细长的主角人物,这些作品通常是在木板上,以蛋彩颜料绘画。

  5. 布鲁莱内斯基(Burnelleschi)帮助建造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同时发现了透视法,即“中央点系统”(The Central Point System)。

  6. 第一个利用此方法创作的画家是马萨息欧(Masaccio),他和布鲁莱内斯基一样由金匠转行。职业生涯短暂(终年27岁),作品极少,代表作《进贡》、《三位一体》(《Holy Trinity》,现存于佛罗伦萨的圣玛丽亚教堂)。

  7. 透视法继续发展,并在阿尔伯提(Alberti)的《绘画论》(《On Painting》)中发扬光大。阿尔伯提最著名的的作品是佛罗伦萨的卢切利大宅邸。

  8. 多纳太罗(Donatello)同样由金匠转行,代表作圣乔治像,赋予底部雕刻前所未有的插图功能。

  9. 后中古时期前三杰——建筑学家布鲁莱内斯基、画家马萨息欧、雕塑家多纳太罗。

  10. Donate Portrait代表《威尔顿双联画》。

  11. 荷兰的林伯格兄弟(Limburg Brothers)是勃艮第公爵旗下的画家之一,代表作《祈祷书》(《The Book of Hours》),是国际哥特主义(International Gothic)的杰作。

  14. 虽然北欧的一些画家已经对意大利的新思潮略有所知,但真正放下传统包袱还是在15世纪新思潮在北欧开花结果之后。

  15. 几何学家乌塞洛(Uccello)将透视法发扬光大。

  19. 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的早期启蒙老师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是开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关键,他的代表作克里欧尼像至今矗立在威尼斯。这是一千多年来第二尊骑马铜像,第一尊来自多纳太罗。

  Chapter 2(Renaissance 1400-1600)

  3. 大卫像塑造了常人无法超越的完美形象,却也没有刻意忽略缺失,而是让缺失变得高尚。他的站立姿势非常古典,重心由一条腿承担,随时准备行动,另一边身体保持放松,代表沉思。《创世纪》和《末日审判》曾引起保守基督徒的不满,并加画叶片遮盖了人像的私密部位,后被除去。《末日审判》中,米开朗琪罗把自己描述为一张人皮。

  Chapter 3(Baroque 1600-1715)

  1. 文艺复兴和古典时期的艺术首重和谐、平衡及比例,巴洛克时期的画家却喜爱斜角取线,充满戏剧性和热情。前者强调画作各部分互相独立,自成一个圆满的小世界,后者却强调整体性,因此比前者更具动感。

  2. 巴洛克时期的画作多与宗教有关,因为刺激它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宗教改革。祷告、冥想和灵性,是巴洛克时期艺术的核心。

  7. 贝尔尼尼(Bernini)和博罗米尼(Borromini)代表作分别为四河神喷泉+罗马圣彼得教堂和圣艾格尼丝教堂。

  13. 同时期静物画大师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和风景画大师吕斯戴尔。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

  14.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绘画的三种方式:①卡拉奇和普桑——高贵圣洁的古典画风描绘了完美的世界;②贝尔尼尼和鲁本斯——自信和充满动感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不存在且戏剧张力十足的世界;③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伦勃朗和维米尔——自然写实地捕捉了肉眼可见的真实世界,生动描绘了自然和人性。

  Chapter 4(Rococo-Neoclassicism 1700-1800)

  1. 洛可可是法国皇室的末代艺术,起源于巴洛克,也向巴洛克借鉴了许多技法。巴洛克主要描绘圣经和古典艺术中的高贵景象,洛可可则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更加精美、优雅、柔和,它描述的是爱。

  2. 洛可可本意是Rocaille,意为“华美的装饰”。洛可可风格包含很多创作理念,也强调装饰性,许多作品都强调琐碎的小事和肤浅的娱乐,充满享乐主义色彩。

  12. 洛可可风格的画作气氛轻松,色彩丰美,多以爱情为主题。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以及新共和国的成立,新古典主义再次回归严肃,主要描述共和国英雄和他们的新价值观。新古典主义风格色彩拘谨,线条简洁,降低了色彩的运用,似乎将知性置于感性之前。另外,其主题线条鲜明,背景则很简约,与罗马和希腊的雕塑很类似。

  14. 法国的四季喷泉和先贤祠是建筑艺术方面展现甜美欢愉、无关政治的洛可可风格和沉静雄伟、朴实自制的新古典主义对立的最佳例子。

  Chapter 5(Romanticism 1789-1900)

  1.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主义,可以被认为是美丽(Beauty)和崇高(Sublime)两种美学概念的强烈对立(来自Sir Edmund Burke)。

  2.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恰恰相反,后者强调群体利益(Common Goods),而浪漫主义却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思潮主要来自卢梭的“天赋人权”论。除了个人的反应(Personal Response),感情(Emotion)是浪漫主义的另一个重点。浪漫主义盖过新古典主义,可以看成是感性对理性的胜利。

  3.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过渡人物,他的作品更多偏向于新古典主义,还未正式进入浪漫主义,因为浪漫主义画作中大自然往往战胜人类。

  10. 回顾浪漫主义时期,当时的画家在作品中呈现了冲突对立的戏剧性场面,并通过画作歌颂自由的伟大和可贵。一旦画家拥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便转而向印象派发展。

  Chapter 6(Impressionism and Post-Impressionism 1860-1900)

  1.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在19世纪下半兴起于法国巴黎,可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倾向于用理想化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的结尾。其兴起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反对日益僵化和过于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反对太过沉溺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情感的反应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想表现的是肉眼所见的外部世界,印象派运动的一大成就是对色彩的运用及视觉的呈现,结合了这些因素后现代艺术便产生了。

  2. 印象派艺术家们由于不愿迎合传统绘画风格而无法进入沙龙展览,最终法皇拿破仑三世为他们设立了“落选沙龙”。印象派作品多以巴黎日常生活为主题,画风更加自由,色彩更加丰富。同时由于当时新型颜料的问世,印象派作品的颜色也更加鲜明。1874年4月15日,一而再再而三被沙龙拒绝的印象派画家们决定自行展出自己的作品,此类展览共举行了8次。

  12.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留给现代艺术的是:对原始艺术的热情、终生不悔的奉献精神和日渐抽象的画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