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100字
《洛丽塔》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精选点评:
●7/10 这本是我读过最像现代艺术的文学作品,文字就像是画布上随意游走的线条和色彩,喜欢的人可能很喜欢,个人有点欣赏不来。难以评价一个罪犯的极致浪漫。翻译至少翻倍阅读困难。
●二刷改了,主万的翻译很多地方确实非常奇怪,不流畅,不好读……
●再是说这段感情是爱 我心理和生理上都是拒绝的啊 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这本书
●很努力地读完,半意识叙述,多语种,导致理解故事情节紊乱的。细节描写一流,细致入微令人发指。欣赏不太来这样病态美。故事中呓语很多,翻译过来,不少语句令人混淆的地方,读着不流畅。佩服这个故事的点子,但是恐不能令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毕竟多少会有现实经验带入。
●可以看作是另一个维度的《黑暗中的笑声》。尽管纳博科夫对“奥地利巫医”弗洛伊德的轻蔑和嘲弄是一以贯之的,但恐怕他也无法否认洛丽塔与安娜贝尔·李之间存在的某种移情关系,正如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带有天真、诱惑的妖精般的女性角色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一些他的心理状态。《洛丽塔》在一个众所周知的恋童癖的故事深处,包藏了一种最纯粹的、无目的性的文体和美学幸福,它是迂回曲折的繁复,绵密琐碎的细节,和喷薄炽烈的情感,尽管在洛丽塔出走后,亨·亨对“性感少女”的欲望似乎仍未减退,但在他重逢洛丽塔的泪水中,我们知道——纳博科夫也知道——一种巨大的悲怆已经形成,因为这个少女已经成为一个图腾,她真切地成为了他的生命之光,他的欲念之火——她填补了人类情感最深处那极少的赐予和极多的许诺之间的空白。
●在我的岁数除以二的那个年纪第一次读《洛丽塔》的时候,忍不住自我代入的角色必然是那个魅惑又无情、天真又无耻的少女;而这一次就自然而然地将自我的角色代入到猥琐又深情、疯狂执拗又风度翩翩的中年鳏夫。 相比于《洛丽塔》开头时广为流传的那句,“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我更喜欢结尾的句子: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 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 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 想到艺术的庇护所。 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 我的洛丽塔。” 最后,套用纳博科夫的那句话,“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必须为极度的美感缴纳的税款”。
●怒气冲冲的纳博科夫。其实黑暗笑声也是。
●文笔出奇华美,叙述方式的转换非常精巧。
●主万的翻译我真的不行
●很像《香水》,却比它更精致复杂。在语音、文学、情欲构建的隐秘氛围里,迷狂的虚焦、心理推进镜头散乱而绵密。说是神经质,也是在久远的回忆与痛苦里沉湎的、情欲前的懦弱者的嘶吼悲鸣。灵魂深处没有颜色。
《洛丽塔》读后感(一):生命之光 欲望之火
根据纳博科夫在后序中的意思来看,《洛丽塔》是他在受限(用英语创作)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风格超越传统的一次漫长写作,是为了借用虚构作品来表现美学幸福的作品。
总的感觉就是小说的架构很复杂,几乎每章都会频繁出现的引经据典,加上叙事上时间的跳跃,就是真得好难读。
故事穿插在记忆和现实中,叙事也是交替于“我”和“亨伯特”的两种视角里。纳博科夫借用亨伯特一生的精神/爱情流放和寻找的过程,写出了过去同现在,欲望和世界,意识和现实的交织。如果这么一说,那就自然说到了后现代。另外,虽然叙述都是只有亨伯特一个人的角度,但是我一直很好奇纳博科夫通过洛丽塔这个小女孩身上,想要表达什么呢。其实真实世界里的洛丽塔,不外乎是一个“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然而就是因为13岁那场戛然而止的爱情,让亨伯特完全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爱情里,自顾不暇。
接近尾声的部分,又开始了关于亨伯特的意识流写法,是我读来最有感触的部分。小说的结束地和开始地一样精彩,“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所以这样看来,开头是躁动和欲望,结尾则是唯美和永恒。
《洛丽塔》读后感(二):《洛丽塔》的美会腐蚀你的灵魂
文|蕾拉 在第一次读《洛丽塔》这么多年后,第二次拜读竟然是不同的体验,可以再一次证明,经典文学值得重读,而并不是所有经典文学都适合低龄或不成熟的灵魂去体验的。 倒过来看纳博科夫本人的后记会找到几点一贯如一的态度。首先是《洛丽塔》让读者失望了。就如同如今的大众阅读者对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弦,或者引发触发极大共鸣和反思的作品的期待那样,纳博科夫说他的《洛丽塔》让那些期望看到简单刺激,有套路有规则的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组合而成的情节(不可分散读者注意力的风格,结构和形象)的se#情小说的读者失望了。 他拿有吸引读者的那些有固定套路和规则的侦探小说说事儿,如果不是那样,通篇没有对话的侦探小说,如何让读者喜欢和接受?纳博科夫的美学,《洛丽塔》的美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因为它具有艺术独创性,仅此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意义的缺失。纳博科夫引入了教条的问句:“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人是想说什么呢?”来发问。他一开始就否认了意义的存在,目的的存在,《洛丽塔》是一部没有目的,只想着写完脱稿的写小说。 后来他又说,有一些文雅之士,认为《洛丽塔》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教人任何东西。 于是纳博科夫马上就表态,说自己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 和他在《文学讲稿》里所言一致,他认为“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截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小说就是虚构,虚构就是主要烘托美学,艺术,不要妄图其他。我也看不上其他。” 于是他后来果然赤裸裸地表达着:“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者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 这句话,无疑打倒了一大批跟现实有关的小说(当然无所谓是现实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甚至是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纳博科夫这位无法归类的作家真是敢说啊!)。 这句话,对中国的作家包括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也是当头一棒! 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作文和阅读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比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阶层思想,反映作者本人的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社会关系,更大的就是,反映一个国jia(nation)的p.olitics经济状态,历史或者时代等等。不能做到的,就是肤浅的,没有思想的,哗众取宠的卖弄文字的小说。 好吧,以上固执地观点就像直男癌一样,无法与之争论。比如一个直男坚持认为女人只有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菜,才能拴住男人。比如一个直男认为自己身为男人对家庭社会nation的职责大过天。这种磊磊确凿的正义之风,让《洛丽塔》里那个猥琐的文人亨伯特亨伯特,简直像个痴呆的小丑。 “因为这部小说里完全没有好人啊!” 那又如何? 你见过一个不算太坏的变.态,精通修辞,精通各种语言,精通古希腊古罗马各类思想,精通欧洲大陆特别是英伦的古典诗歌,戏剧以及各类名词,名字,代称的隐藏意义,并且还能改头换面加以修饰,或干脆自己借机编撰出来吗?比如,最为极端的例子,这个人连杀人前,都要被害人拿着他写的诗歌读出来忏悔吗? 也许纳博科夫本身的性格和生平和法国人亨亨别无关系,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不见底的积淀(怪异到了喜欢的彩蛋到完全自娱自乐程度)完全暴露了他的身份。 而关键是,他还不满意,觉得如果不是俄语创作,自己的英语文学,是二流的。他为了美国化而加了如此多的元素,比如美国的地貌(毕竟我们知道洛丽塔的故事里有相当一部分的经历是美国自驾游),比如住进的是motel而不是瑞士饭店,种种。 另外我不知道自己这么说会不会很没见识,毕竟对于心理学,我并不太了解。但纳博科夫创造出来的这个前无古人的新名词“洛丽塔”,这个演变成全球公认文化名词的,并且被日本动漫烘托和塑造到极致的“萝莉”“萝莉控”是不是最原始的出发点就在于那个讨人厌的作家想要嘲讽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提出了恋父恋母情结,提出了著名的原欲理论。这些在欧洲如日中天的理论刺激着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攻击和讽刺。所以他要颠倒着写恋女情节(女童,少女),所以在《微暗的火》里他又表达了不同的G的动机。最后导致像我这样的读者不由得会纳闷,究竟这种扭曲,别扭,怪怪的,甚至有些矫情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手法和方式,是不是掩盖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爱恨交融的感情,起码弗洛伊德的学说确实“影响”了他。 然后正如我们所知,纳博科夫同样不会忘记嘲讽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在《洛丽塔》这样的作品里,他也不会忘记用一种狰狞的笑来给它命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简单说了他嘲讽的对象后,大家也不难看出,纳博科夫对爱伦坡的真爱。不仅在他那最最广泛为人所知的开篇“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的那一章节,他同样华丽地引入了“六翼天使”。而这个六翼天使,则妥妥地来自于爱伦坡的名诗《安娜贝尔.李》(相信很多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在必修的英美文学课上被要求背诵过这个),而他在全书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爱伦坡的次数,居然多达二十多次! 爱伦坡娶了自己十二岁的表妹,却一生痛苦悲惨,这也同样在亨伯特身上再现,成为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的“合理化起源”和“苦难的终结”。 说了这么多,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纳博科夫甩开太多其他作家的文学美感,这是在《洛丽塔》一书中无法扼杀的独一无二,也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部“规范化”“套路化”“情节化”的平庸的小yellow书。 它是有多么不合格啊,劝所有三观正的青年务必远离此书,因为它的美,《洛丽塔》的美,会腐蚀你的灵魂。
《洛丽塔》读后感(三):重读《洛丽塔》:原来“生命之光”就是“邪念之火”
时隔一年重读《洛丽塔》,我想我可以给亨伯特添加一个新的注解——欲望的狩猎者,邪恶的守护人。 01 不能忽略的前提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曾说:“关于爱的威力,如果只是根据其起因,而不是根据它产生之前的张力,不是根据那空虚而黑暗的空间——这空间在心灵发生重大事件之前充满了失望和孤寂——来判断,就必定会判断错。”
所以,今天的我们倘若想把亨伯特的感情称作“爱”,也不得不依照这条法则去思考,《洛丽塔》中长达几十页篇幅的“亨伯特之爱”的前身——他那从童年起便蠢蠢欲动的欲念始终没能得到满足的问题。
在《洛丽塔》中,亨伯特有一个“幸福”、“健康”的童年。但在13岁时,他突然疯狂的爱上了同龄女孩安娜贝尔。
这种豆蔻年华的爱慕心情,原本只是人们心灵成长中学会识别美与爱的必经之路之一。但关键在于,这份爱出现在怎样的人心里?着陆于怎样的温床受到滋养?
今天我们不妨只看它坐落于亨伯特身上的后果和反应。小亨伯特与小安娜贝尔疯狂的爱情背后,产生的是血液里本能的冲动与激情。他们不顾一切的私会、接触、探寻,妄想在彼此身上纾解和获得成年人享有的那种生理快乐。这种过于早熟和贪婪的念头像烈火般灼烧着两个孩子的神经。
忍无可忍的欲念迫使两个孩子偷食禁果,当然,他们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千钧一发之际被两个陌生人发现并嘲笑。事情不了了之,而安娜贝尔也在四个月后死于伤寒。
灵敏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小亨伯特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童年时代的“成人仪式”,而他的小伴侣安娜贝尔的亡故也给他带来了致命打击。这两个打击所遗留的创伤,又导致了后面他与洛的一系列故事或者说悲剧。
我们需要铭记的是——这个创伤,这个“洛丽塔爱好者”的由来,就缘起于那次没能完成的性体验和年幼的伴侣永恒的逝去。
症结就此生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法忘却,无法排解。
终成邪念。
02 邪念的力量 上回书道,亨伯特的童年遗憾随着年岁增长一天天在心里抽枝发芽。而在许多年后,这颗种子终于成为魔障,成了一种不为世俗接纳的爱——“恋童癖”。
换言之,亨伯特的年纪和身体机能已经成年甚至步入中年,但他对女性的迷恋依旧停留在13岁那年的夏天,停留在可望不可得的小安娜贝尔的身上。
对特定年龄的少女的钟爱使他无法在与成年女性的交往中获得满足,而每当偶遇一个身上有小安娜贝尔的影子的女孩时,他才感觉自己找回了快感和幸福。
性感迷人的小女孩,成了他界定男欢女爱和情感家庭的唯一指标。也成了一股封存于心的邪念。
遇到洛之前,亨伯特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变态,滥情者。在生活里他极尽所能的压制这股邪念,一面用世俗道德的标准约束自己,一面忏悔着给自己找借口接近性格少女,以求稍微安抚一下涌动的欲望。但总的来说,在遇到洛以前他还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道貌岸然者。
但邪恶就是邪恶,任凭你用尽手段遮掩修饰也无法掩盖它来势汹汹的破坏欲和吸引力。亨伯特的意志力太过薄弱,“美梦成真”的幻想一旦有实现的可能,他多年辛苦维持的道德和人性就会立刻溃不成军。
邪念牵制着亨伯特,影响他的择偶、生活、情感、人生。邪念不仅仅是对性感少女的追逐,更是对他内心深处始终不得满足的那份遗憾的慰藉。也就是说——
假如亨伯特可以找到一个替代品完成当年没能完成的遗憾,弥补多年来被命运亏欠的空白,那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人心中一直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了,它的力量足以令最理性的头脑疯狂。
平时我们总说亨伯特控制了洛。
但我们也该沉思被这份邪念所控制的亨伯特。 03 入魔 问:如果一个人连续十年、二十年的惦记一件求而不得的事会怎么样?
谢邀。P大在《杀破狼》里说得好:“经年痴心妄想,一时走火入魔。”
洛出现在亨伯特世界里的时候好比一种缓释性解药。她不仅是小安娜贝尔以及这么多年来他所有意淫结果的结合体,还恰好可以满足他多年没能得到满足的种种欲望。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每天睡觉前我们都在幻想从天而降五百万该怎么花,而现在真的有人往你卡里划了五百万!此时我们只会去想要如何挥霍享受,如何拿它填补曾经的遗憾和缺失,如何用它未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
于是洛就成了亨伯特的那个“五百万”,被亨伯特不由自主的归为自己的“财产”、所有物、玩物。
多年来的奢望和幻想突然成了近在眼前的存在,看得到摸得着,每天都有新的接触和体验。亨伯特压制多年的道德人伦开始猛烈的动摇。欲望一次又一次冲击他的头脑,邪恶的念头也开始在理智的领土上耀武扬威。
亨伯特从欣赏、接近、触碰,到策划如何篡夺洛的人生,他就像一个完全病态了的活在自己妄想里的病人,一点点用爱情和欲望蚕食道德边界,模糊不正常的男女关系。
亨伯特的彻底魔化发生在洛的母亲去世后。那真是一个诱拐无知少女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妙良机。亨伯特用谎言和阴谋构筑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洛丽塔插翅难逃。
他的欲望,他的将少女变成女人的计划,让他彻底成了为满足欲望而活的机械人。他的爱和仰慕全部变成自己霸占洛的身体,扭曲洛的思想的一种告白。亨伯特走火入魔,爱洛丽塔爱到发狂。
真的吗?
答案在我这里,是否定的。
亨伯特走火入魔是真。但他爱的始终只是他的欲望和邪念,爱的始终是他从13岁起就想和小女孩发生关系却没能成功的那个遗憾。
“洛丽塔,你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并不是“造化开端”,却成了焚烧两个人生命的熊熊烈火。而点燃这把火的,是那个一直想要痛痛快快的燃烧一次的恶魔——
亨伯特心底的邪念。 04 狩猎与守护 从亨伯特住进洛的家里开始,一场与内心欲望的狩猎就开始了。在亨伯特眼中洛已然是他的掌中之物,他享受着洛的烂漫天真也享受着这种隐秘背德的兴奋激情。
起初亨伯特只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洛,渐渐地他开始把洛捆绑在自己身边,最终长达两年之久。
两年里,他尝尽命运补偿给他的甜蜜,却也在这甜蜜里嗅到了苦楚和危机。洛的反抗、厌恶、逃离,都让亨伯特恐惧和抓狂。纵使他清楚的知道洛变成这样是自己的过错,却仍然死死的拉着缰绳不放。
他宁可看到洛枯萎,也无法容忍她盛放在另一片土地上。
亨伯特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并且想要无休止的满足下去。他心中微乎其微的人性和道德、正义和伦理,都没能战胜心里那股罪恶的邪念:那个想把一个小女孩一辈子留在身边,甚至让她再给自己生一个小女孩的邪念。
也正是这股邪念,这股化身为通篇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的“爱情”的邪念,让亨伯特一次又一次加强对洛的控制和伤害。
亨伯特被这股邪念驱使着侵占了另一个人的人生,他尝到甜头,又开始反过来守护这份邪念,并以种种痴心妄想去滋养它、灌溉它。他事无巨细的捕捉邪念的苗头,并一一将其施加在洛身上。然后告诉全世界,洛是自己的生命之光,是一切。
是的,洛是一切。是他邪恶的内心得以苟延残喘的最佳的温床。
那束光,就是那把火。只有先燃烧洛丽塔,才能照亮亨伯特......
“我的生命之光”,不得不说,纳博科夫真是我见过的最会玩弄字眼的文字高手。 05 人生就是不断重读 纳博科夫描绘的名为《洛丽塔》的这个世界承载了太多不容于世的邪恶荒谬。当代社会人心诡谲让人心生畏惧,不断爆发的恶劣事件一次次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
我们经常在愤怒甚至恶心里发出质问:人心究竟还可以恶劣邪门到什么程度?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知道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可能要重读十遍才能理解其真义,而一颗隐藏在道貌岸然风平浪静之下的心,却连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也未必能看清。
邪念,它的发生,滋养,壮大,反噬,永远都隐藏在表象之下。正如亨伯特满口的爱与愧疚,正如纳博科夫费尽心机的勾画与描摹,为的就是让它以一种得体的方式存活于世。
但这种方法最终实现的不仅是女主角的死亡。还有现实世界里无数的惨案和悲剧。 人性的爱永远值得歌颂。但我人性里的邪念,也能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分证,解体,消灭。
因为只有当我们敢于承认阴影的时候,才能相信光的强大。才有明天。
好了,对亨伯特的新的理解这一次就写到这里了。总而言之:《洛丽塔》实在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的经典作品。
无论是纳博科夫一向喜爱的模仿创作的形式(《洛丽塔》模仿《忏悔录》),还是作品中形形色色的文字机巧,以及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和立意,都不是通读一遍就能悉数领略的。
我们在一次次与伟大作品的相遇里发现未知的世界,又一次次在重读里发现对自我的理解。我认为,这正是重读经典的真义。
《洛丽塔》读后感(四):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丨文坛怪杰纳博科夫咬文嚼字式的细腻
转自微信公众号:亨亨记
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丨文坛怪杰纳博科夫咬文嚼字式的细腻
《洛丽塔》剧照
全文共2936字,阅读约需5分钟;多读书,保持心态!写在开头: 做公众号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大概是大二的时候吧,但那时没做成的原因有很多:1.不清楚定位在哪;2.成功心切;3.文笔也不行;4.真·心血来潮。hhh! 曾经用萝卜书摘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之类的,后来发现这个app有很多诟病,比如在发了一篇读书笔记后,我再点开它,呈现出来的是图片。 什么意思? 就是我没办法像word文档那样随意的Command+c/v(复制/粘贴)。 比如我在做论文时,想用里面的话,我只能照着图片一字一句的打上去。 所以,接下来用公众号,发一发读书笔记或者散记之类的。 01
说到最近的书单,可以说有意思的越来越少了,但这并不代表那些就是无趣的,准确的说是给我感觉有意思的越来越少了。
也许心潮澎湃就是用来回味的吧!
如果一直保持理性至上的状态,可能并不是件坏事!
很多人读书不知道从哪开始,其实这个问题谁都不好回答,作家也一样,一个人的推荐只是当时的一个决定,一个人每天会做出许多决定,而几天过后这个决定可能就会出现变化。
特别对于书来说,你要问四年前的我推荐你读什么书,我也许会说《围城》吧!但我绝不会说博尔赫斯,而今天你要问我,我的答案一定是后者。
唐诺:“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就藏在你现在正在读的这一本书里。”
第一期本来想写最近读的《紫禁城的黄昏》(以下简称《紫》),宣统帝虽然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皇朝的覆灭并不是他个人的失败,如果不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来看的话,至少在庄士敦的笔下,导致清王朝覆灭的是内务府和慈禧太后,而宣统帝呢?一边是清一边是国,在保住皇位和挽救国难两者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虽然十分想写,但是《紫》之前还有一本“上一本”,所以《紫》留到下期吧。
02
纳博科夫(1899-1977)作为当代文学巨擘,新时代文体代表之一,作家当然是他的身份之一,另我觉着他更是一位文学发明家。
「比如《微暗的火》(《Pale Fire》),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阅读时就像查辞海一样,需要在开头查阅相关的页码,然后再翻到对应的页数,如想再查,还得返回第一步(恐怕读者要多准备几个书签了!)」
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教欧洲文学,加上他熟知美国人文历史,我相信只要充分发挥他那文字的魔力,写出映射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作品也不在话下,毕竟这只看他想不想写。
长篇小说《洛丽塔》奠定了他当代文坛的历史地位,上个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洛丽塔》
[美]纳博科夫著
主万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
2019-4
现在回忆起读《洛丽塔》的感觉,第一个印象就是头晕目眩。
同时,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责任人一定不是译者,而是我们读者。
看不见纳博科夫眼里的风景是我们眼拙,而不是纳博科夫什么。 第一,作品主要采用倒叙加夹叙的写作手法,加上纳博科夫一贯咬文嚼字的细节描写,好像永远要透过一层上了霜的玻璃去看外面,虽然也能看到,但永远不是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描写方法有时甚至让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比如亨伯特在回忆过去时有时突然冒出来亨伯特在法院上受审,但其实是亨伯特在法院上受审,然后回忆自己的过去,这个顺序才是正确的。 可能这些把戏大家司空见惯了,只要抓住那根关键的逻辑基线,就可以看得到小说的全景。 但对于纳博科夫来说逻辑性的完满铺开显然太过低级,他擅长的是在一个细微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那些更细微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精确到某条街、某场电影、某次橄榄球赛(而且大部分都是真实的)。
03
第二,提到这部作品,伦理道德的批判是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在《洛丽塔》刚刚出版时,限制它销量的正是这个因素。)
不过今天看来这就是一个大叔喜欢萝莉的故事啊,这有什么的,一出言情剧的好剧本。但是我们接着看,大叔虽然喜欢萝莉,但大叔和萝莉年龄相差太大,所以大叔通过跟萝莉母亲结婚的方式来接近萝莉,从此二人名为父女,实为恋人。
这种伦理关系显然放到今天的美国也是不被允许的,更别说深受儒家伦理教化的我们了。不过别急,细细品味纳博科夫的每一行每一字,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运用这种描写,他把这样不伦的关系转变成了一种纯粹主义的“爱”,大叔变成了单纯的追求者,萝莉也只是做心之所向之事。
这样一来,我不得不试着想出他的用意:如果读者不想接受这个现实,那就将它在读者的眼皮底下演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每一处都足够吸引读者的目光,经过铺前垫后的这件事便可大白于天下。
纳博科夫及其夫人在郊外捕捉蝴蝶
但是,看了《文学讲稿》后,我开始觉着自己想错了,我想的只是我心中的《洛丽塔》,但这并不是纳博科夫想说的,因为纳博科夫的作品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用意,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建立于纯文字之上的。
纳博科夫:“我写了什么吗?我只写了一堆文字啊。
04
纳博科夫:“我所有的小说的作用之一是去证明一般小说并不存在,我所写的书是主管具体的东西。除了写本身之外,我写东西时根本没有目的。我写的用工用时,反复琢磨词句,直到我全身心拥有这部作品,拥有快乐。
——《文学讲稿》
那些说《洛丽塔》揭露了美国上世纪青少年教育弊端的人,注定是在行使他那作为“有灵魂”读者的使命——《洛丽塔》作为名作必须得内涵点什么。
我觉着《洛丽塔》中记录的上个世纪美国的点点滴滴,其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地点的选择而已,对于洛丽塔、亨伯特来说,这些只是条件,因为纳博科夫并没有“文学必须批判”一类的主张。
这种”有灵魂“的读者让我想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伟大的作曲家洋洋洒洒写出不吐不快的作品,而后,本着勉励后人的态度对他们说:“去吧!我想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我的精神也寄居在那里。”终于有一天,后人发现了作曲家们的普遍工具,那就是作曲技术,只要我们足够出色的运用它,便可以使作品深入人心。
但问题是:
如果给伟大的作曲家按历史舞台的顺序排上号码,如果本着后人可以不断汲取前人技巧的观点,那么第一位伟大作曲家的技巧又来自谁呢?
唯有他,得到了上帝的关爱?其他一切皆是普通?
就像我尝试猜想纳博科夫的文字用意一样,可能这就是天才和普通的区别,因为在纳博科夫眼里,天才可不想理解天才脑子里到底想了什么。
纳博科夫:“许多被读者接受的作家在我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他们的名字是刻在空墓上的,他们的书是木乃伊,就我的阅读品味而言,他们的作品不是东西。布莱希特、福克纳、加缪,还有其他一些作家(我帮大家整理了:海明威、康拉德、萨特、罗伯·格里耶、泰戈尔、高尔基、罗曼·罗兰、艾略特、庞德、托马斯曼、斯帕杰尔纳克),对我来讲什么也不是,当我看见查泰莱夫人的性交或庞德的做作的胡说八道被说成是伟大的文学时,我怀疑有阴谋。”
——《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及其夫人在下国际象棋 (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写过国象棋谱,我照着他的描述进行了复盘,那是一局兵升后的一步杀棋,但“天才”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他想到兵升变马的棋路,又想出之后的三四步,但是“普通人”眼里明明可以直接一步杀的。只有天才才想那么多,hhh!)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