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经典读后感有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是一本由27.30元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读后感(一):家长至少应该是儿童完整成长的坚定追求者
没有人能够拥有真正完美的成长历程,人生旅途中总是充满不确定、缺失、遗憾甚至伤痛。但家长应该是儿童完整成长环境的鉴定追求者,通过努力,建立且持续改进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并结合自身条件,树立相对正确的育儿观。
说易行难,我认为要点有三,一是多读经典、多向老师们学习,勤于思考;二是仔细观察孩子,并将所学用于实际交往;三是以身作则,且在宏观给予孩子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
本书仍是孙老师的一贯风格,案例较多,分析细致,通过案例说明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给人以启示。关于阅读本书的建议:一、适当做笔记。作为看惯论文风格的我,说实话一直在努力适应笔者的文风(重要观点常在文中而非标题或文首),建议做笔记,并重复思考笔记要点,否则收获可能少很多。二、对比其他教育理念。孙老师是蒙特梭利的推崇者,建议比对其他教育理念,并结合个人家庭情况吸收观点。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读后感(二):Not so good,but a good start
《完整的成长》属于蒙氏教育相关的书籍,据说写得最好应该是《爱和自由》,本书中也有提及,但以我看完本书后的感受来说,另外一本估计也好得有限,作者当院长的幼儿园我是肯定不会考虑的。不过作为新手奶爸,我对于育儿也有些兴趣及困惑,以此作为一个学习开始还可以的(说实话看到一半后我就看不下去了,但老婆说看完写五百字读后感有两千块拿,我也就忍了。以上以及之后的吐槽,不算五百字范围,否则钱来得也未免太容易了一点)。
先说对我有启发的点:
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有不被打搅的自由。以本书的观点来说,婴儿出生后仍有一“精神胚胎”,其与肉体胚胎相似,需在孩童成年以前逐步发育进而使之成为完整之人。与肉体胚胎在母亲肚子里重演进化之过程并逐步分化类似,“精神胚胎”亦按照一定的顺序成长:第一层为肉体、情绪和感觉,第二层为心理与认知,第三层方为精神(“精神胚胎”一说书中并无证据证明其实际存在,只能当做概念去理解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我认为有意思的是,蒙氏理论认为在合适的环境下,孩童精神的完整成长主要受自身内在机制引导。这与我们普通意义上教育甚至“鸡娃”的理念不同,焦虑的家长看到这个观点说不定松了口气,原来给娃自由娃反而能够发展得更健全。以蒙氏理论来看,合适的环境关键在于爱和自由。可惜的是作为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没有详细论述,而书中充斥着笼统而感性的文字让我一度以为作者“精神胚胎”还未进入所谓心理与认知的第二层面。父母当然理解爱与自由的意义,大家没有把握的是度的问题。和怀孕生娃类似,现在孩童面临的往往不是“营养不良的问题”,而是“爱与自由”过剩的问题。这方面我没有经验,从书中学到不多,以我成长的经验来说(未必正确),不被打搅的自由对于培养儿童兴趣、专注力非常重要。和身体动作一样,儿童体验处理自身内在感受要比成人要慢,如果家长看儿童慢慢地想问题,心急直接给出答案会剥夺儿童锻炼自身内在的机会。而且过多的玩具(或者上学之后的兴趣培养)并不是好事,玩具(兴趣)本质上是帮助儿童了解事物(自身)结构原理的工具,而不是帮助认知的工具。家里玩具还挺多的,但是娃玩一会就不玩了,很多玩具设计的意图娃根本没有体会到。想起以前一双拖鞋我就能在家里玩半天,把它们当做飞船、轮船,把地面想象成海洋、岛屿,我会担心玩具并没有让娃体会到满足感。
第二个观点是共情的问题。孩童在出生后身体与父母结束了共生关系,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情绪、感觉仍然处于共生状态。娃的情绪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同时共生是相互的,娃的情绪也会影响到父母,特别是自身情绪管理就欠佳的父母(比如我,最近就有点喜怒无常)。作为父母来说,除了管理好自身情绪不给娃造成复杂的情绪负担外(娃目前无法处理复杂的情感,只会造成困扰),应该像当时教娃识别手脚一样,帮助娃识别情绪、唤醒情绪、使用情绪而非抑制干扰情绪、做好情绪管理示范(大部分成人是反例)、鼓励娃良好的情绪管理(不是说不哭不闹就是好的情绪管理)。娃情绪逐渐成熟后也会有个与父母分离的过程,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精神共鸣等,在这方面父母也有很多引导工作要做,觉得自己不够格的话至少给娃自由探索的权利。情绪的意义主要是帮助儿童适应“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起到缓冲的作用,而感觉相比情绪来说要更进一步,他涉及到整合情绪、内外环境提供的素材并进一步形成认知、心理的作用,是孩童由“动物性”向“人性”发展的桥梁。需要的注意点和情绪差不多,这里就不赘述。
书中观点的一些思考。
1、完整的人是否是正常的人?如果大家都是不完整的,那么完整的人是否反而是不正常的人。无疑拔苗助长不可取,儿童成年后可能会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我很认同文中保护儿童天性的倡议,但保护的时间和方式我认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而不是像蒙氏极端。网上看了蒙氏教育的一些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师会反映蒙氏幼儿园出来的小孩管理起来会比较困难,这也是符合逻辑的,毕竟书中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尽可能保存儿童的天性,对于认知方面的训练相对弱化。有时候我在想,按照蒙氏的发展观念(12岁之后小孩认知才真正开始发展,之前都是感觉学习,这无疑和普通学校出来的儿童差异很大),小孩至少在蒙氏的环境中要受教育到初中毕业进入普通学校估计才不会有很大的割裂之感。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冒险不?
2、只有完整的人才能构建更美好的社会的迷思。书中的这一观点是我最嗤之以鼻的,圣母之情泛滥。最近几十年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全世界大部分人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满足后,一定程度精神上的放松,例如追求自由、爱之类的概念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的创造性和生活满意度。但不能线性地以为人类将一直如此,自由与爱不一定是未来的主基调。以我浅薄的观察来看,社会发展仍处于周期规律中,当技术进步停滞、资源利用率无显著提高、成员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后,历史的钟摆可能会往更加保守、专制的方向回摆。我们的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是更加压抑、更加需要服从的环境,可能面临的是枪炮、钢铁甚至鲜血。人人都想当雅典公民,但有时你就是出生在斯巴达。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读后感(三):情绪教育和精神教育也很重要—读《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作者孙瑞雪,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8.5。
带着孩子上早教课时,我随意拿起中心书架上的这本书,翻看两页后立即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花了3个小时读完,刚好两节独立课的时间。他在教室内学习成长,我在教室外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好母亲。
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学家,著有《爱和自由》,是中国大陆引入蒙特梭利第一人,创办了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完整的成长》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是这6个方面(身体、心理、精神、情绪、感觉、认知)的主人,引导孩子从这些方面完整发展。注意:完整,不是指完美,是指这些方面系统性的成长。以下是三个对我有震撼影响的内容介绍:
一、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意味着大人不要一味禁止,如果孩子在被允许之后才能探索,那他会失去自主和自由的意识。他的意识仅停留在“生存”层面,无法向内涵扩展。家长要做的事情,建立安全、友善的环境,让他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听从内心的指引,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环境即可,再也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玩泥巴、玩沙子,或大惊小怪地“小心、注意”等干扰,更不要以“乖、听话”这一类标准来要求孩子,试问有多少控制是假借关心的名义来实施的?正如作者理念:身体自由才会心灵自由。孩子的行为会形成生命力。
二、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启发的内容,其中提到一个:情绪共生。什么是情绪共生?就是孩子会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并与之产生共振。就如朋友tong说的,某天看几个月大的孩子眼神中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而那个瞬间的她恰巧看完悬疑小说,自己正好有些不安。孩子是敏感的,尤其是感知到来自妈妈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有“一个抱怨的妈妈教不出乐观的孩子”之类的说法。
而当孩子能够区分“我的”情绪和“你的”情绪时,能够知道“自己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时,他开始和环境剥离,开始有自我的力量,才开始成长。这些话虽然是教育儿童的,然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们成人,又有多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清楚的?
所以引导孩子的情绪,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表达得清晰准确,情绪会流转,不会堵塞。我们既然能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为什么不能引导告诉他,“这是愤怒”、“这是失望的”等。
情绪不容易被表达,情绪更容易被打断,这是我们孩提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打断情绪的是情绪,是大人的情绪。孩子有情绪时,他可能需要的是一场哭泣、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拥抱,而成人,反应经常是“你怎么还哭,我给你买一个就行了”,大多以控制不住地指责、轻视、打骂、权威控制等方式对待。情绪流转中最重要的倾听、陪伴往往被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就变成了堰塞湖,当下也许压抑了,但说不定哪一天,一定会以爆炸式的方式发泄出来。
对此,陪伴孩子的情绪的方法有:
1、给情绪命名,情绪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不同的感觉,告诉孩子“幸福的感觉”、“失望的感觉”、“委屈的感觉”等。“你看上去很开心”、“你好像很幸福”、“你似乎有点失望”.......
2、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打断。允许哭、用爱和倾听陪伴他,让他自然过渡。
3、不要叠加大人的情绪。什么是叠加情绪?作者举了个例子:例如,小女孩穿新裙子不小心摔跤了,裙子脏了,这个时候哭泣,妈妈如果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或者说:你看看,都脏了看你这下变成啥了。你怎么老是这样。孩子本来期望的是:新衣服-不弄脏-不摔跤-美美地回家,当事情发生了后,她要处理的情绪是:裙子脏了,有些沮丧。而当上面的妈妈那样说的话,她的情绪会变成: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自我认知就容易出错。我们成人,多少“讨好型”人格活得小心翼翼,有多少不自信是源于小时候的不被认可,哪怕只是一句抱怨!
三、儿童是精神的主人
这个章节,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也会因为阅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动,听到一首好音乐而翩翩起舞,看到一幅美丽的画被打动。他们并不傻乎乎,对于精神有一种天赋,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美感的培养,因此,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看芭蕾舞演出等,不用让他们记住诗词记住旋律,那是认知教育的事情,认知教育是最容易也最不需要着急,但精神和感觉教育,让他们能被感动,这是生命能量的涌动,个体的发展才会有向内拓展的可能。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读人文学科,一定要中年之后才能明白艺术的重要性,因为在之前我们缺乏追求精神的美感。
本书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读完后你会发现,不只是儿童教育,更是人的成长教育。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三版)》读后感(四):情绪教育和精神教育也很重要—读《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作者孙瑞雪,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8.5。
带着孩子上早教课时,我随意拿起中心书架上的这本书,翻看两页后立即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花了3个小时读完,刚好两节独立课的时间。他在教室内学习成长,我在教室外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好母亲。
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学家,著有《爱和自由》,是中国大陆引入蒙特梭利第一人,创办了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完整的成长》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是这6个方面(身体、心理、精神、情绪、感觉、认知)的主人,引导孩子从这些方面完整发展。注意:完整,不是指完美,是指这些方面系统性的成长。以下是三个对我有震撼影响的内容介绍:
一、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意味着大人不要一味禁止,如果孩子在被允许之后才能探索,那他会失去自主和自由的意识。他的意识仅停留在“生存”层面,无法向内涵扩展。家长要做的事情,建立安全、友善的环境,让他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听从内心的指引,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环境即可,再也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玩泥巴、玩沙子,或大惊小怪地“小心、注意”等干扰,更不要以“乖、听话”这一类标准来要求孩子,试问有多少控制是假借关心的名义来实施的?正如作者理念:身体自由才会心灵自由。孩子的行为会形成生命力。
二、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启发的内容,其中提到一个:情绪共生。什么是情绪共生?就是孩子会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并与之产生共振。就如朋友tong说的,某天看几个月大的孩子眼神中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而那个瞬间的她恰巧看完悬疑小说,自己正好有些不安。孩子是敏感的,尤其是感知到来自妈妈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有“一个抱怨的妈妈教不出乐观的孩子”之类的说法。
而当孩子能够区分“我的”情绪和“你的”情绪时,能够知道“自己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时,他开始和环境剥离,开始有自我的力量,才开始成长。这些话虽然是教育儿童的,然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们成人,又有多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清楚的?
所以引导孩子的情绪,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表达得清晰准确,情绪会流转,不会堵塞。我们既然能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为什么不能引导告诉他,“这是愤怒”、“这是失望的”等。
情绪不容易被表达,情绪更容易被打断,这是我们孩提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打断情绪的是情绪,是大人的情绪。孩子有情绪时,他可能需要的是一场哭泣、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拥抱,而成人,反应经常是“你怎么还哭,我给你买一个就行了”,大多以控制不住地指责、轻视、打骂、权威控制等方式对待。情绪流转中最重要的倾听、陪伴往往被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就变成了堰塞湖,当下也许压抑了,但说不定哪一天,一定会以爆炸式的方式发泄出来。
对此,陪伴孩子的情绪的方法有:
1、给情绪命名,情绪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不同的感觉,告诉孩子“幸福的感觉”、“失望的感觉”、“委屈的感觉”等。“你看上去很开心”、“你好像很幸福”、“你似乎有点失望”.......
2、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打断。允许哭、用爱和倾听陪伴他,让他自然过渡。
3、不要叠加大人的情绪。什么是叠加情绪?作者举了个例子:例如,小女孩穿新裙子不小心摔跤了,裙子脏了,这个时候哭泣,妈妈如果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或者说:你看看,都脏了看你这下变成啥了。你怎么老是这样。孩子本来期望的是:新衣服-不弄脏-不摔跤-美美地回家,当事情发生了后,她要处理的情绪是:裙子脏了,有些沮丧。而当上面的妈妈那样说的话,她的情绪会变成: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自我认知就容易出错。我们成人,多少“讨好型”人格活得小心翼翼,有多少不自信是源于小时候的不被认可,哪怕只是一句抱怨!
三、儿童是精神的主人
这个章节,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也会因为阅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动,听到一首好音乐而翩翩起舞,看到一幅美丽的画被打动。他们并不傻乎乎,对于精神有一种天赋,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美感的培养,因此,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看芭蕾舞演出等,不用让他们记住诗词记住旋律,那是认知教育的事情,认知教育是最容易也最不需要着急,但精神和感觉教育,让他们能被感动,这是生命能量的涌动,个体的发展才会有向内拓展的可能。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读人文学科,一定要中年之后才能明白艺术的重要性,因为在之前我们缺乏追求精神的美感。
本书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读完后你会发现,不只是儿童教育,更是人的成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