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读后感摘抄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是一本由39.40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精选点评:
●没有惊艳,平铺直叙,缺了那种迷乱纠结。他以前很多作品中总有数幅画面,力道十足,给人以强烈的冲击、震撼以及,美感。总之,太多的简化导致没有太多格非本人的特色。
●被欲望囚禁的男人们是真正的傻瓜,他们不懂诗篇,遑论人性。而社会像极了一所精神病院,诗歌的主人在其间极具智慧地生存,才能避免被电断神经。
●我挺喜欢的呀 但为啥没人看(?
●语言风格我喜欢,但是故事还蛮平淡的
●多年前的小说再版,没有《相遇》《望春风》那么惊艳
●恰到好处的诗意 闷雷般滚动的痛苦
●张清华老师认为是可以跻身新文学前十的优秀短篇小说,和世界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挺好
●一个中短篇小说的体量=。=定价是不是有点高了。小说可读但并无惊艳之感。精神病院的故事一般都感觉比较精彩的。
●看起看懂了,可是实际上没懂——这恐怕就是名家小说的魅力吧,记读2019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的第一部作品。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读后感(一):两个精神病人的救赎
杜预和莉莉,两个都受过创伤的人在精神病院以对立的角色相遇,杜预厌恶的诗人父亲被他无知地送上绝路,莉莉仅存的对生活的美好寄托,被无能的父亲无情击碎。最终都失去了父系成了各自相同的残酷回忆。医生杜预,病人莉莉,都是在痛苦的记忆废墟上扎下根,努力过得像正常人。在情欲的泥沼里他们看见了本真的、丑陋的自我,他们各自努力上岸,岸上春花已败,人们忙着收割麦子。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读后感(二):浮生为梦梦为痴
多年之后,重读格非的《傻瓜的诗篇》,仍然不免心生感慨。
小说是先锋文学时期之作,于叙述的迷宫中写出人生的荒诞与苦痛。也许我们赋予人生的意义,最终都归于无奈与荒芜。诗与生活,记忆与现实,大雨与眼泪,就如同傻瓜的诗篇一般,从中可以读出泪与笑,真实与颠狂。
天地一牢笼,这样的精神病院,实在是人类自缚缚人的牢笼与监狱。角色的变换也就如同人生的无常一般如影随行了。
杜预也好,莉莉也罢,都经历了父辈的伤痛记忆。无知的背叛,虚荣的狂喜,以至赌徒的嗜血,与年少的寄托,都让这两个人物,从一己之圆环的封闭世界,一步步深入到人生的残缺。
梦也好,醒也好,浮生为梦梦为痴。经历过电疗的人生,让记忆与现实重新进行了拼接与剪辑,让人生于错位中无法重续与还原,午夜梦回,亦只能直面这无法捕捉的梦魇的世界。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读后感(三):傻瓜
纤弱始终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词汇。在这里,杜预的神经从小就纤弱与轻薄,不曾如世人般坚固,但是,格非的视角似乎始终一如既往的支持这种人的存在,似乎这种纤细的神经才是诗人和作家应该匹配的神经。
仿佛一生都在做着自己最讨厌的事,仿佛自己永远都是最猥琐卑鄙的那个人,这种心理独白让人不禁鼻头一紧。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人间失格》里的倒霉蛋,生来一场,仿佛并没有什么用处,只能无谓的做一些无谓的事。
何所谓有用,何所谓无用,似乎从来不能够在他的文字里浮现。仿佛对错之间本来就无界限,冲动与克制从来都只是人性的一面,另一面的浮现只是时间更迭罢了。
文中对精神病的详细剖析无疑展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代人的精神困境逐渐变得更加难以捉摸。而被金钱和巨量的信息充斥着的大脑也无暇去思考除此之外的问题,现代人的神经也由此变得如钢铁般坚韧粗壮,毫无疑问,这是不适合诗人生存的时代,也不是生性敏感的人能够自如地发挥他们才华的时代。滚滚红尘袭来,童年时的影像,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与悲痛一齐涌上心头的时候,万家灯火在窗外闪烁着灿烂。
在这样艰难的场景之下,想起童年时的神秘雨天,那个父亲离去的大雨里,母亲歇斯底里的叹息,无法洗刷的耻辱与自小就带着的自卑与不甘,让这个医生逐渐失去希望。
这篇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我,主要来自于两个情节的刻画。都是关于女人的描述。首先是主人公儿时的母亲,历尽艰辛,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必须要吞下所有,所有的苦痛,所有的耻辱,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辛劳。格非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大多早年便失去了父亲,而由此描写的母子之间的情感与细节总是让人万分动容。其次是小说对医生的情感的叙述。在枯燥乏味的疗养院里,出现了一个清丽动人的病人,最关键的是能够写下动人的诗章,而杜预也只能是唯一的真正读者。他迟迟不敢行动,出于自己内心深处隐隐的自卑,在面向她诚挚的目光时,这种自卑与不堪愈加明显。这种情感在这样未经世事的男子心中应该比较常见。而两人未道明的情感也给小说的结尾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傻瓜,或许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人。
《傻瓜的诗篇(精典名家小说文库)》读后感(四):摘|即便没有书籍,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这本小书出版于2019年,是格非老师早期作品的再版。主要是短篇小说《傻瓜的诗篇》和几篇散文。傻瓜的诗篇算是他早期的先锋小说。原来这就是中国的先锋小说,我很少看国内作家的小说,也不懂所谓先锋,近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长篇只有《繁花》了。单就这篇小说而言,语言和故事都还不错,个人认为语言更优秀一点。
摘抄的是格非两篇短文中的两个段落。他提到的博尔赫斯的观点,即废除过去是徒劳的,因为人会做梦。我觉得马伯庸的那本《草原动物园》应该是用了这个观点,那本小说的结尾讲到书里的冒险和奇幻成为每个人乃至整个城市的梦境,诺亚动物园虽然消失了,但梦境却一代代流传下来。其实,现在的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中,这次疫情是一定会写在历史中的公共事件,但历史会怎么书写,会保留多少真实,会不会真像博尔赫斯认为的,即便没有书籍、没有文字,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傻瓜的诗篇》之短文八篇
格非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2月版
01
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政治尝试,“焚书坑儒”在历史上留下笑柄,自不足怪,但这件事本身却并不那么可笑。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从中解读出来的,是一种人类企图消灭过去的记忆,让历史重新开始的冲动。类似的狂想,其实一直存在于古往今来的人类意识中。塞缪尔约翰逊曾提到,在克伦威尔所召集第一次人民议会上,有人就十分严肃地提出,焚毁伦敦塔保存的所有档案,以便抹掉对过去的全部记忆,让生活重新开始。美国作家霍桑还写过一篇寓言故事,题为《大地的燔祭》: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美国西部的草原上,燃起一堆篝火,烧掉包括书籍在内的所有与记忆相关的物品。博尔赫斯认为,和秦始皇一样,所有废除过去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人会做梦。即便没有书籍,人类也会梦见过去的一切。
0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尼采同时代或稍后的小说家们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悖论和虚无。和尼采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深深地浸透在所谓的“后塞壬时代”的悲哀之中,只不过他选择的道路与尼采完全相反。尼采选择了非理性的“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选择了非理性的谦卑。托尔斯泰所发现的自我拯救的道路是“激情”。他和海德格尔曾经不约而同地宣称,没有激情,生活其实毫无意义。《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塞壬神话的另一个版本,作者在安娜身上寄托的激情正是对卡列宁式“安全生活”的悲剧性反抗。卡夫卡似乎把塞壬变身为不可企及的城堡。对于理性的反抗,可以是激情、癫狂乃至游戏,卡夫卡则贡献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孩子气般不管不顾的任性——这正是卡夫卡寓言的最大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