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心》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8 13: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的读后感大全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精选点评:

  ●夏目的文风使我很难在心中为他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形象,但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声音或语言却又如此清晰,无论是《我是猫》《心》,还是尚未读完的《草枕》,始终让人觉得是同一种声音在耳边回荡。他是一个不断审视自我的人,在作品中为自己安排的形象往往具有许多普通的缺点,或许这是他对肉体的轻视,也可能是对人的一种彻底的悲观。

  ●有些事情只有死去才能解脱吧。

  ●内心世界的幽深是不见底的,有时候里面的问题,要靠外部世界的延展来平衡——虽然这样讲,对小说里的先生来说,有点狂妄而轻率。

  ●“没有再比年轻时代更感寂寞的了。”

  ●装帧很喜欢,经典之作了

  ●好的作品就是百年以后也能有所共鸣

  ●微博抽奖中的这本书

  ●孤独来自脆弱的敏感

  ●冲着封面就下单二刷了,常看常新。

  ●拿到这本书没有先看简介直接开始读,发现夏目漱石的文字很吸引人,吸引着我想要往下读,看了先生的一生,其实我有点不解为何“我”能和先生一下子有了心的交流,对于内心封闭了这么多年的先生,为何一下子对“我”可以敞开心扉,只能说说到底先生是孤独的

  《心》读后感(一):难以捉摸的心

  第一次看夏目漱石的小说,之前已经对这位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作家有所耳闻,故事刚开头看似平平淡淡,行文有点清寡白开水的味道,波澜不惊的感觉,后来慢慢习惯了他的文字,渐渐地犹如醇香的美酒,越喝才有味道,越看才越觉得深刻。

  《心》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我和先生在游玩中相识,却不料拉开我和这位先生的不解之缘。第二部分续写我的家庭双亲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前两部分是小说的引子,记得文中这样写道“如果你家有财产我觉得现在就应该解决好趁你父亲健在时最好把应得的财产妥善处理好万一出了什么事最麻烦的就是财产问题。”“在关键的时候谁都会变成坏人尤其是在金钱面前。”这一连串的问题为引向小说的第三部分高潮做足了重要的铺垫。

  先生的父母早亡,被托付于伯父,却被伯父故意做梗,使先生失去了大量财产,由此先生产生对人的不信任。觉得那些所谓好人,在某个境况下,也会变成坏人。好和坏,两者都在人性中。按照先生的看法,人性都有很大变数变坏,人性美好的一面,只是很微小、很脆弱,不可信任。先生很讨厌这类人,可是K的事件的发生,先生的作法间接导致K的自杀身亡,因此先生为了自己私人的目的竟然成了和伯父一样的人,这使先生陷入了深深的自咎中,这种自咎伴随了他很长的时间。先生开始对人生产生了负面的悲观情绪,觉得人生总是要死的,读那么多书还不如此,先生在爱情方面虽然自己小伎俩获胜了,但在人格上却失败了。一向厌恶别人的先生也终于厌恶自己他害伯走向社会中同人打交道、害怕再次受骗更害怕自己再次伤害别人因此他只好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生活中,蜗居在自己的世界躯壳里不闻窗外事。

  《心》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明治时期一个普通日本人的精神世界,K的寻道失意就自寻短见,先生一生都在悔恨和自责中度过,夏目漱石的作品不回避人性的阴暗,更多的是对他人内心的挖掘,对那种自私自利心理也毫不遮掩地刻画出来。这些文字是这样的真诚真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有那么的不完美和每个人的不完美。

  《心》读后感(二):揭开“心”的面纱

  对于日本作家,耳熟能详的东野圭吾推理派一直占据着书架,伊坂幸太郎擅长以超现实笔法打破推理小说的框架也是我所钟爱的,松本清张的推理,与柯南道尔和阿婆并称推理界三大高手!

  我对日本文学的喜爱总是在推理小说上徘徊不前,于是,打破这一舒服圈的就是这本夏目漱石的《心》。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的好多篇文章被收入到日本语文课本里,就连头像都被印上日元一千元的纸币上,可见这位作家为日本文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心》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讲述的是“我”在夏季海边偶遇了气质不凡的先生,他的神秘和孤傲的性格使我情不自禁想要接触他,在接触的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亡,接着收到了先生留给我冗长的遗书,叙述他那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每天都在受着灵魂的拷问而度日如年,最终,先生自杀的故事。

  篇幅不算长,读起来更像是喝白开水一样,平淡而无味,文字中没有矫揉造作的笔法,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没有让人捶胸顿足的畅快,却在不经意间,把“人心难测”发挥到了极致。

  想起《画心》的经典一幕幕,最难画的就是人的心,“我”懵懂不知的大学生,听到先生说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分辨好人和坏人。这里其实是一个伏笔。我当时很纳闷,不知道先生所云,现在看到最后,他说出的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吧!

  关于先生

  作者笔下的先生是一个孤傲不善交际,不善言辞,缺乏社会经验,当他对双亲去世,天真以为叔叔能像爸爸口中正直可信,叔叔的背叛让先生失去了相信任何人的勇气,被骗取了家底之后,寄居在了别人家,如果不去想叔叔丑恶的嘴脸,善于用权势夺取别人所爱,日子也算过得悠哉,他善良挽救好友k,使他免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两人同时爱慕上了房东的小姐,懦弱,唯唯诺诺的,不懂言辞的先生所有活动都止步于心理活动,就连向别人吐露心声都比K晚一步。小姐对K的格外亲昵,房间里的炭火,母女俩对K的嘘寒问暖使先生的嫉妒到达了顶峰,这次他为爱而行动。

  这大概是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争取爱的权利,抓住了K的软肋,又第一时间向房东发出的请求,却要用一生的愧疚自责中度过,他把K的自杀都归咎到自己的身上,善良的人必然背负比恶人的要多得多。

  这个先生的形象在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他的小心,他的谨慎,他的愤怒,他的愧疚……人心的微秒,世间万物,不过如此啊!

  《心》读后感(三):有生皆苦,有念皆妄

  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泰戈尔

  有着汉文学、英文学这样的东西方知识背景的夏目漱石能够不局限于任何一种似乎既定的文学概念,能够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他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也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漱石,取至“漱石枕流”。出自《晋书》。夏目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夏目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以他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采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读这本书,由目及心的是书中从始至终横亘着一种孤独感,始于人性,敏于人心,不离不散,生息不止。“利己主义”也好,“群居孤独”也罢,不过都是,有生皆苦,有念皆妄。

  《心》的意识流程是通过暗示法来支配的:

  K的死暗示了先生的未来;

  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

  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父亲的死暗示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

  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

  这本《心》中的“先生”殉死的明治精神就是民权论与出世论相结合的明治精神。

  这一点也许从夏目漱石生平的主张——个人主义上得到印证。

  夏目漱石在他的演讲中阐述了他的个人主义观点:“第一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第二权力必然伴随着义务;第三从社会得到必须要承担回报社会的责任。”这是他给个人主义提的三个条件。“发展个性使用权力使用财力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完善的人格。”“个人的自由建立在个性的发展之上个性的发展关乎幸福。”“尊重他人的同时尊重自己。.这是夏目漱石关于个性与人格的观点。

  在谈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他说道:“各个的自由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国家危险时个人自由受限国家安泰时个人自由膨胀。”“国家虽重要但不能一天到晚挂在嘴上。买豆腐人是为了维持生计买豆腐不是为了国家。”“国家安泰时应当以德义之心高的个人主义为主。”

  同时他也说道:“没有党派之心的个人主义虽然不会造成权力与金钱的滥用但潜藏与内心的寂寞在所难免孤独如影随形。”《心》中的知识分子K、“先生”的自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不和时宜”的民权论的明治精神的终结。而《心》整篇小说要探究的,就是这种“孤独”的必然性。

  成长是一种群居的孤独,而人生,是一场苦难的跋涉罢了。

  《心》读后感(四):到底是我们支配着心,还是心支配着我们?

  最近在追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其实剧里并没有明显的说谁恶谁善,而是用剧情体现出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恶”的那一个。在夏目漱石的这本《心》的小说里,我也读出了类似的感觉:并没有谁是恶人,但却因为某时某刻人类内心不同的选择,却带出了恶的结果。

  作者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国民大作家”,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通俳句、汉诗和书法。著有《我是猫》、《虞美人草》、《三四郎》等长篇小说,还有短篇小说、评论集、随笔集等。

  在这本《心》的小说里,主要人物有“我”、 “我”的父母、先生、以及先生的妻子,还有一个先生的已经去世的同学K。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生和我,讲述了我和先生的初遇,以及我和先生渐渐熟悉的过程,在这部分里,先生的故事未展开,但说了许多在“我”看来无法理解的话,因为先生的生活状态看起来悠闲舒适,既不需要出去工作,也没有为生活所迫,而这些话也为第三部分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父母和我,讲述了父亲病重之后,“我”家里的情形以及“我”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虽说父亲病重,但“我”依然时刻牵挂着先生,并且还将先生这个人告诉了父母,以至于让父母以为先生可以为自己谋求一份职业;第三部分是先生的遗嘱,写了先生以书信的方式告诉了“我”,他前半生的故事:为何先生会变成现在这样,为何会与妻子虽相爱却不能再相守的原因。在整本书中,我认为第三部分是最能体现“心”的涵义的一部分。

  在第三部分先生的遗嘱中,先生告诉了“我”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先生父母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去世,去世后家产都交给叔叔打理,未曾想到在先生看来,非常值得信任的叔叔竟然为了家里的财产要逼先生与叔叔的女儿成婚,后来先生无法接受,叔叔的态度也变得非常冷漠,先生起了疑心,跟叔叔摊牌谈判,之后先生将家产悉数变卖离开故乡。正是这一遭遇,让先生开始不相信任何人,对任何人都会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是为何先生在一开始知道“我”父亲病重后就问“我”家里有多少财产,趁早把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拿到的原因吧。

  变卖家产回到东京后,先生便租住了一位夫人家里的一间房子,夫人带着自己的女儿还有一位女佣居住。从开始的不信任这对母女,到渐渐开始相信,而后先生又邀请了自己的同学K到这房子住,本来是想帮助同学的先生,最后却因为自己明知道K对小姐日久生情而向夫人提亲,间接地导致K自杀了。正因为K的自杀,使得先生更加愧疚,因为K曾向先生表明自己对小姐的心意,而当时先生也已经喜欢上了小姐,当先生以为K下定决心要做个了断是要向小姐提亲时,先生便装病提前向小姐的母亲夫人提出了要娶小姐的意思,夫人也爽快的答应了这门婚事。

  在描写K向先生表明心意的过程中,作者用了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先生那种焦急、矛盾、纠结的心理,原本心地非常热心善良的先生,在面对自己的私心时,还是没能用一种更好地方式处理自己、K以及小姐三人之间的关系。

  当K自杀后,先生也并没有因为娶了小姐为妻就幸福地生活下去。相反,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受着良心的谴责,甚至内心无法真正与妻子连接在一起,总觉得“我和妻子在一起时,会突然感到K的威胁,仿佛妻子站在我和K的中间,将我们连接在一起,无时无刻都不能分离”,让妻子误会是否先生厌弃了她。而一向厌恶别人的先生,对自己也开始厌恶起来,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先生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一个人忍受着后悔、愧疚的煎熬,这就是为什么先生看起来如此难以靠近,但事实上又并非不能靠近的原因吧?其实先生并没有做什么在旁人看来了不得的坏事,但正是先生不够自私不够坏,只是因为被一时地私心冲昏头脑做出了对朋友来说不那么道德的行为,才导致他被良心谴责着、煎熬着,毁了自己一辈子心安理得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颗心啊,也有它自己的意愿呢,到底要如何战胜私心,让自己活得心安理得,可能在看了这本夏目漱石的《心》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