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7 03: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的读后感10篇

  《心》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一个人的自白

  他死之前留下了一封信,陈述自己的罪责。 似乎夏的文里,总有那么个人不断的在自我思索,以及探索人性,我大胆猜测这个人就是夏的很多种可能性。 似乎K君的神经衰弱最后还是传染给了“先生”,“先生”恨人在金钱面前变得残酷,而恨每一个人,而厌世。“先生”最后做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残酷的“杀害”了自己的朋友。这一切叫什么回事,是文人的自我精神高尚标榜吗,又或者真的是精神洁癖。 K君的精神脆弱让我觉得无尽的伤感,这样一个开始胆敢欺骗家人选择自己道的方向的人,会最后走入精神的困境,这是我觉得有背于常理的,这最后的K的精神崩溃,我无可奈何的觉得是夏的影子,夏让一切按照凄苍的方向发展了。

  《心》读后感(二):其实并没有很看懂qaq

  很有日本风味小说,即使是教英文的夏目漱石,现代味道文字间也会流露日式的简洁小心,更不用说先生的为人心思和最后的自杀了,充满了日式的赎罪味道。先生把自己当作罪孽存在,被叔父欺骗,之后却不慎欺骗挚友。他算是窥见了人性的孱弱。因为讨厌自己,所以讨厌世界,于他而言,活着也是痛苦,精神充满孤独人生是负罪的。可以说他是个懦弱极了的人,但同时他也会比大多数人智慧冷静而自持。自知是件并不容易的事。小说是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独白,从先生到“我”,在社会边缘踽踽独行。(先生无法向他人告知自己的故事;“我”与家人之间又何尝没有不理解)而K,简直是过刚易折的人物。结尾最后的殉死似乎让我疑惑震撼,为什么说为明治精神?明治精神是什么?日式的改革吗?在知识分子中激荡的开放自由吗?为此殉死,是失望所致,孤独所致吗?小说为什么取名叫こころ呢?日语中的心似乎比中文里的意思来得丰富,精神、灵魂心思意图,夏目是想表达一个年轻人在一次懦弱的不慎后心遭遇的无法抵抗的痛苦的阴影吗?

  《心》读后感(三):关于人性人情

  感叹类似先生和K所拥有的这种自发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以此为线的内容自然有趣深度价值。况且夏目漱石确实高明,我和先生,先生和K,先生和小姐,我和夫人,抽丝剥茧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技术层面比较出色。 我大概也是一个没有所谓世俗道德的人,若是把我换到此情此景,我也非常可能成为叔父或是恶语算计K啊,底线不是没有,可是具体情况下能存留多少就难说了,由此也感到本性强大,即使受教育规约也依然是本性。 觉得有点奇怪的是这些人太喜欢笑笑不说话了,要想在直言或是迂回之间找到合适的度,真是一回难事,前几日读《金阁寺》与今日的《心》放在一起看,日本男性作家对待人际交往细腻不弱于女生宿舍勾心斗角,从学生时代起就有模有样了(笑,虽然他们那时候并不具备尊重看待女性人格历史条件)表面风平浪静,暗地揣测筹谋。可是我依据自己的经验看,大多数问题真的不适合留着,不会随时间消失的那就是隐患了。 试想把文章内容反过来,如果是K与小姐在一起了,先生也去自杀,那么承担同样罪恶的不就是K了么?倒是先生对朋友真的仁至义尽,对沉迷佛法一意孤行的K处处帮衬,只是K这个后来者木讷迟缓不会读空气,可一遇上小姐就换了个人一样明里暗里打得火热,一脚插进的别人的好姻缘里,又因家庭遗留问题积重难返选择自杀,痛失爱情只是导火索。反观K的自杀,他就没想过因为这不至于的小事,让好友以后的日子里如何自处吗?面对这些男性伪君子和真君子,夫人真的很无辜

  “我”在文中大概是中介作用大过情节作用,如果续写下去,说说他受先生影响的人生,我是很想再看下去的。

  《心》读后感(四):地狱的甘美

  漱石所经历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动,仅仅“明治”这一个元号,也有不同含义,明治前期是大肆欧化的时代,欧化是一种必要,当日本人觉得自己可以应付时,外来物就不那么甘美了,明治中后期无疑是国家主义时代,皇国带给人的强烈压迫感与紧张感,就像施虐与受虐一样令人痴迷国民君主充满了感觉,国民对于君主的非理性情感,就像盲目恋爱一样自然,君主崩御引发的震荡感是显著的,时代一下子结束了,人们尚未走出象征世界,仪式就宣布终止了,“明治”所遗留的振颤感,正如落在行人身上的雪花炫目妖艳。 《心》这部小说是很好的示例,是一部近代杰作,在此之前没有真正的近代文学,《心》的地狱气质,继承自古代文学,地狱感是不会断绝的。 漱石悲伤地凝视生命,小说充满了悲苦,悲与苦的含义,不是西方人的罪与罚,而是佛教原理的原悲感,生命一开始就是悲苦的,人的存在犹如灰尘中的草木,小说充斥着残忍绝望,悼念亡人,活着的每一刻都无比贴近死亡。 《心》的末世感,“我”的父亲患上了与君主一样的病症,且无可救药,漱石对于疾病描写相当精彩,面对绝症的感觉,正如注视着枯石上渐渐消隐的人像,疾病与死亡,是生命的非人道状态,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由于父亲患的病充满象征意味,死亡本身也变得不太一样了,丧失了对于疾病的恐惧感与忧伤感,反而陷入了一种甜美感伤——呕吐物是奇妙的,病人如蝉壳般脆弱,濒死的脸就像丧礼上的白布一样在旁人的目光里轻轻晃荡。 “我”努力想要窥探“先生”的生活,“我”是一个偷窥者,偷窥本身让人痴迷,即想要了解一个与自己全然无关的人所产生的不确定感,偷窥往往是徒劳无果的,然而“我”有幸看到了“先生”的遗书。 自杀是源于心理失衡,故友的死、君主的死、乃木大将的死,给“先生”的心里震荡是异常强烈的,死亡的来临就像枯叶坠落湖面,死引发的共感非常新鲜,自杀者必然要被自身所感动,所谓“殉死”是古老美好的感伤,就像重病之人的咳嗽药一样,引发了一阵甜美的眩晕感。 《心》是关于道别的小说,希望只存在于过去。

  《心》读后感(五):小说中的三个人

  在众多的日本作家中,我好像是天然的排斥夏目漱石的,如果问为什么,我实在道不出具体原因。第一次听到夏目漱石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我是猫》这部小说,这也许是他在我们中国为人所知的作品吧!可我是不能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我是猫”有些太日本,太日漫(当然我们不去考虑日漫是何以产生的,而且我也并非不喜欢日漫),我实在不能接受“猫大人”或者等等这种奇幻的“动物大人”的设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毛病。 当然,在《心》之前是有接触过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因为它的内容曾经是吸引我的。可是读到总觉得味道淡了些。对于曾经醉心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这些日本作家的我来说的确是淡了一些。注定的,我就只好放下了这本书。 让我们说回我们的主角《心》这部小说,我通过《青之文学》这部日漫而得知它的。初看完《青之文学》中的《心》这一集,我就被它的故事所吸引,因为它是以“罗生门”(电影)的方式来讲故事的,有兴趣同学可以去看一看,主役的CV可是堺雅人哦!所以自然而然,我就找来了《心》的原著,读了起来。看完后才发现动漫原文是不大相同的。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我是更喜欢原著的。 以上东拉西扯了一大堆,终于进入咱们的主要内容。想来想去,我打算以三位主要人作为切入点,大致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友人K K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人。他渴望成为一个伟人,时时以伟人作为自己的指路明灯困难时刻更是以伟人的事迹激励自己。我想,如此这般渴望“精进”的人,一定要是快乐的吧!(这里不去理会那些歪理和所谓的现实)可是很不幸,他并不快乐,痛苦总是伴在他左右。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找到原因,我想将它归结为伟人。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伟人这个名词一定是人创造的,而创造这个名词的人一定不是作为伟人(这里的伟人不同于名词,它是一个主体)的人。因为如果是伟人创造了伟人这个名词,伟人就不可以被称为伟大,他丢失了伟大的属性。如此这般,名词意义上的伟人与名词意义上的伟人事迹就是非伟人创造的。这里需要说明,名词意义上的伟人事迹与实在意义上的不同,诚然名词意义上的它由根据实在意义上的它而来,可是真正的伟人事迹中的细节,伟人的心态等,这些在理论上是不可能被确定的。因此,被创造的伟人事迹就一并将伟大给予了这些不能确定的。 如此这般,一个结论出现在我们面前,被创造或被命名的伟人与伟人事迹都被伟大吞噬,一切都是伟大的,但这些创造者们或许一点也不关心。可是K那样渴望成为伟大的人来说,他所信仰的伟人与事迹无不是被伟大所吞噬的。如此这般,无家可归是伟大的、被痛苦侵占是伟大的、死亡(死亡这一点是有待商榷的)也是伟大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伟大的,都是负担,唯有死可以解脱。但最令人心痛的是这伟大的创造者们根本就不关心,也更不想成为伟人。 K就这样死了,我们不能否认先生对K的死是要负责任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精进与伟大这个罪魁祸首。因为这些让K人物他爱上小姐是罪过的。当然换成浪漫一些的说法就是“他有着无法格式尊贵的过去。”必须要再次强调,创造名词意义上的伟人和事迹的人不是伟人。 突然想到如果是存在主义者的话,一定会从这个故事中得出“存在大于本质”。

  “我” 故事内容的叙述者“我”。一个在东京读书的大学生,接受着各种各样新潮思想,充满着怎么也用不完的活力。很不幸,他出身乡下,当然这里不是说因为乡下所以他家就很穷苦等等。相反出身在乡下的他大抵算的上是地主儿子,无需为生活所迫。乡下的不幸在于他身处两个世界,相互对抗着的两个世界。 而以上这个相互对抗着的两个世界也是如今一些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那个时代的日本与我们是如此的相似。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我”也在这个问题中痛苦着,躲避着,侥幸着,绝望着。出路就是永远离开,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永远的离开,在深层次来讲,意味着向着自己的下一代奔去,将痛苦传递下去。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痛苦只是特定时期的。 如果注定如此,为什么不接受自己是父母孩子的这个身份呢?而在这个身份下一切都不一样了。你无理取闹理所当然、你吃喝玩乐是理所当然、你默默无闻是理所当然、因为如果你的世界里只有人的话,大多数痛苦就消失了。补充一下,为什么先生与“我”更接近父子,因为先生是人,而不同于父亲那般是一个巨大的不知如何描述东西。“我”对于先生的无理取闹、无所事事。这些不应该之于父母才是更理所当然的吗?

  先生 先生或许可以通过两个阶段来描述。率先出现在“我”面前的先生是一个类似“世外高人”的存在,似乎看透了一些东西,实际上也是如此。先生通过自己的心,了解了整个人类的心。“世界上绝无固有的坏人,很多好人都是一旦有事时突然变坏的,所以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这个看透什么只是先生的一个表层。先生在最后的告白信中说明了一切。在信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想以热烈口吻讲述一个平凡道理,要比冷静的思考讲述一个新事物更有活力。因为身体是靠鲜血力量驱动的,语言不仅能在空中传递声波,而且还能在更强的物体上发出更大的作用。”而先生的一生都系于他要讲述的平凡道理上,没有什么新潮的思想比这个平凡的道理更有力。 以下是青年时代的先生。这时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对我而言,什么都是想象,什么又都是真实。”如果谁能理解这里的真实,谁就可以走进先生的世界中。“我并不是害怕遭到拒绝”先生害怕的是什么呢?是在意想象中的真实,真实到一动念头,就能够感到羞愧,脸通红不止,谁又可以说这不真实呢? 就是这样的先生,活在想象中的先生,就像活在令人窒息的高原上,现实世界的一丝变化都足以致命。K与小姐似乎有,又似乎没有的一丝变化,在先生的世界中如同地震一般。就是因为这是一件活生生的,有血有肉事情(真实在上文已经讨论过了),让先生的心变坏了,先生借助k的软肋,逼死了他,自己娶了小姐。 可是这一切没有结束,可以这样说,K死的那一刻,先生也就死了。之后的先生不过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等待着肉体的消亡。命运公平的。而现实不也是如此吗?所谓命运的不公平,不过是我们不如上帝般全知,能够了解到命运于每个人的审判

  心 心就是如此这般奇妙,人类一切值得歌颂与唾弃的都系于此。心戏剧性完成着命运。为我们上演着被称为艺术的东西,而我们一个个心的携带者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心》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