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
《安妮日记》是一本由[德] 安妮·弗兰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精选点评:
●看完了,好几天都很难受。自小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安妮日记里情感的变化,和家人的矛盾,自我反省剖析,和世界妥协…这一切我也全都经历过,感同深受。然而我不该先翻开结局,读到后面就越发艰难,像上帝一样知道了她的死期将近,却在日记里读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实在是太残忍了。像安妮所说,战争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啊!
●让我断断续续的日记习惯又萌芽了,两年的密室躲藏记录,看完以后,我更加好奇后面安妮以后的遭遇,再想想自己,从书中看着安妮长大,成熟,然后再回想一下自己,再然后深思一下,我们的处境其实何尝不是跟书本描述的那么相似。
●安妮有着青春期的烦恼和情绪波动,但从来不缺少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震动最大的是在这样情况下所有人都还在保持生活状态、保持学习的习惯、保持思考的能力。感慨。
●70多年前的西方中产阶级教育就这么全面咯,话说,我们怎么能不落后呢?
●安妮没活下来,实在是太大的损失了。敬佩这样坚强又独立的孩子。
●呼我还盼望着安妮能去看新世界 所以说生活不能被剧透 不然不会那么充满期待 |在密室里两年多 小姑娘每天的生活都满满当当 甚至有素材可以写满这一本书 |给日记起名字真的可可爱爱
●日记这种东西,总是藏着一个人尽量真实的内在(不说最真实,因为有些人即使面对日记也未必愿意袒露最真实的想法,即使是有锁的那种),所以读起来有隔着门缝在暗处观察别人的感觉。引用安妮的最后一句话:“但愿世上没有别人,好让我成为我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14岁的安妮只是个幼稚的孩子,两年后的日记却让我有种在看同龄人作品的错觉,真的会越看越心痛啊。
●1.这种纯真无邪又深刻残酷的真实故事,不忍重读。 2.1944年三月,安妮恋爱了。可是她的命运却正在逼近暴露,被捕,分离和死亡…… 3.这本《安妮日记》成为我的最爱。 4.整个人又陷入抑郁情绪中,急须一本温暖治愈的书来调节心情。
●刚开始觉得没意思,太幼稚了,接着慢慢看着一个少女在两年间从幼稚到渴望被爱到爱情到自立到成熟,越看越心痛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比起安妮,我们宅家的日子算什么
在2020年初春因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而宅在家中的日子里,我读完了这本七八十年前的女孩的日记,既觉得悲哀和心酸,又深深地感到震撼和敬佩。为躲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13岁的少女安妮于1942年随家人躲进密室,在不见天日的房子里一直住了两年,直至被抓捕并送入集中营。在物质资源匮乏、居住空间狭小的困难条件下,在随时面临危险、时刻战战兢兢的避难生活中,坚强乐观的少女安妮始终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学习各种知识,坚持思考人生并不断完善自我。相比之下,我们宅在家的这段时间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理由消极懈怠、虚度时光呢?虽然最终结局悲惨,但安妮留下的这本日记无疑是整个人类的一份宝贵财产,它将激励人们学会如何在困境中坚定信念、坚持下去。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密室中的一道光
其实看这本书前是有点抵触的,因为实在是不太愿意再回到那个年代。 在看这本书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电影,IMDB的TOP250,其中有很多排名靠前的讲的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一些人性温暖的一些事,《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看过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处在和平的时代,确实是极好的时代,被保护的太好以至于骄奢淫逸。 安妮是黑暗密室里的一道光,也是黑白颜色中的一抹鲜艳,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黑白人群中的红色小女孩,那么鲜艳,那么靓丽。 可能是看这本书的我和安妮已经有些代沟了吧,触动不是很多,或许真应该是在我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看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很多力量。 但这本书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不是站在安妮的角度,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如何去和子女沟通,如何换位思考,如何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周围的人,怎么想父母。以及成长路上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一些疑问。还有就是关于性的教育,关于身体的变化,关于异性相处,关于爱情,这些都有感触。
需要找到本书,讲述一战二战历史,更详细的了解那段历史,才能更多的理解那时的人和事。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安妮日记
翻开这本书时,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十四五岁的女孩的日记,本以为会很幼稚,但看了后封页曼德拉的评论,又充满了期待。然而读完之后,有惊喜有失望吧,虽然失望的部分大多也是情理之内,纯属我自己的问题。 其一是结尾的戛然而止。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安妮最终死了,但是还是始终期待着书里会有她在监狱的生活。然而想想也知道,监狱肯定没什么好日子,怎么可能会给她写日记的空间。结尾之前甚至连一点铺垫都没有,甚至是(我也搞不清是哪国的)军队已经开始反击了,诺曼底已经登陆了,然后而密室的8个人和保护他们的人最终也没能等到二战结束,全部被捕。 其二)是密室中的人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对于战争中的平民来说是还不错,他们一直有相对充足的食物,有土豆有面包有果酱有黄油。不过也怨我一直拿他们和我印象中中国各个时代的饥荒流民做比较,其实想想哪里都有相对于富裕的人,战争中的中国也是一样。真的像流民一样啃树根,怎么还会留下日记这种精神产物呢。 这本日记最大的意义应该是记述了二战中的犹太人受到了何等的压迫吧。在安妮的记述中,他们无数次的听说谁谁谁哪个犹太人被抓住了受到何等的惩罚,他们在密室中如何小心翼翼不见天日不敢开窗不敢冲马桶...她无数次问她的上帝他们究竟犯了什么什么错就因为生为犹太人?种族歧视在今天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越来越往更深层次发展,所以这本书才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 安妮只有15岁,可她的思想却不止15岁,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在那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算不算爱情的爱情上,在妇女平权上,她都有她自己的想法,尽管她的想法可能不够全面可能略有偏激,但和很多成年人相比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她一定收到过良好开放的教育,有爱他的父母姐姐(尽管她自己对妈妈姐姐有时有点偏激),有友爱的同学,她期待着明年(46年)就能回到学校里去,但她最终她和很多犹太人一样,没能等到明年,在战争中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战争的残酷的,但有时还有理可依,但种族歧视呢?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未尘封的元气少女
最初与安妮·弗拉克相识还是在大一或大二的大学英语课本中,当时的课本摘录了一段英文原版的《安妮日记》,而且这本书也早就在我的书单中,但可能只是一种“求异”心里作怪吧,因为太著名了所以对他的渴望便不及其他。如今读毕全书才知道,摘录的一段是几近结尾的地方,安妮趁着夜色的掩护爬上阁楼,从小窗眺望寂静的夜色。
现在也很感谢当时的自己,下定决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书的前言中说,这是安妮在被捕前就开始整理以备战后出版的书,可惜他的主人未能看到这本书真正出版的那天,他们在诺曼底登录后不久因有人泄密被捕,而后她和姐姐玛格特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中死去。战后,他的父亲继续完成了女儿的遗志,将日记整理、出版。
虽然安妮开始写日记时只有十三岁,但她的话语读来却让人感到十分灵动,对于人和事的描写恰到好处,又能品味出瓜期未破的少女心中对于生活和一切的美好憧憬和向上的态度。安妮笔下的密室并不像动作片中特工的“安全屋”,屋里屋外都充斥着枪药炸弹般的紧张和夸张“硬核”的防护装置。这间密室中的生活并没有和屋外的世界相差多少,甚至可以说,和战前也几乎相差无几。八个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和一个拥有八口人的大家庭一模一样:分餐时的小心眼儿,因为晨起争抢卫生间的面红耳赤,妙龄少女少男之间的感情初体验,大人们看似成熟却透着愚蠢的交际趣事。你可以在每一个新的日期引领下,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小确丧,不多不少,刚好能描绘出活生生的一大家子。
当然除了正常家庭的影子,安妮也写出了“密室”独有的生活方式。由于不能外出,他们的吃食相对单一,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是煎土豆,莴苣,褐豆,坏土豆,煮烂莴苣,褐豆……在密室里,最高的享受就是名词前面有“战前”两个字修饰的事物。在这里,每个人的生日礼物在物质方面都被精简得体无完肤,几片奶酪,一个小蛋糕,一本书,一杯“战前品质”的咖啡,就足以让寿星乐上好一阵子。而每当办公室有人的时候,每当仓库管理员出入的时候,密室就进入“一级戒备”状态,不能使用厕所,不能开窗点灯,甚至有的时候不能走动。在安妮描写的一次未果的警察搜查中,所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一面墙后蜗居起的小世界里直面如山的恐惧。
除了作为密室的一份子,作为一个十四岁的妙龄少女,安妮的幸福的小心思也在日记中完全的展现出来。从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和刻板印象的叛逆,从每次都被当成反面典型,坏女孩儿的责备中,安妮也经历着正常女孩子经历的有关成长的一切,包括爱情。她与密室中另一个年级相仿的皮特的感情经历在日记中体现的最为真切,那种在那个年级对于感情,对于陪伴,对于伴侣的懵懂和冲动;想主动寻求但又忸怩不前的纠结烦躁;两个人在楼梯上互诉衷肠;任凭皮特玩弄自己的头发,将头贴在他的胸膛;第一次在沙发上接吻……战火并未烧尽少女心头渴望青春的花蕊,并未斩断和男生互相吸引的藤蔓,一个少女所能经历的,和所应该经历的关于感情的一切,安妮一个也不少。
在生活之外,日记“吉蒂”也倾听了安妮对待事物的态度,她的世界观。安妮对歧视女性的做法义愤填膺,对总是抱着长者姿态的凡·丹夫妇厌弃又无奈,对于自己的前程充满乐观与希望,即使下一分钟就可能被纳粹的爪牙发现,塞进车子送到集中营,她也还是不遗余力地用想象粉刷战后的生活。很多经历战乱困苦的人都会无比的寻求安定、平淡,便渐渐忘却了当初自己曾描绘的多姿的未来,但难能可贵的是,安妮好像丝毫没有允许自己的未来因为战乱打折扣,她想成为记者,去往别国学习艺术史,她同样渴望人生的精彩与为止的可能性,期望成为出色的人,优秀的人。
在生活之外,日记“吉蒂”也倾听了安妮对待事物的态度,她的世界观。安妮对歧视女性的做法义愤填膺,对总是抱着长者姿态的凡·丹夫妇厌弃又无奈,对于自己的前程充满乐观与希望,即使下一分钟就可能被纳粹的爪牙发现,塞进车子送到集中营,她也还是不遗余力地用想象粉刷战后的生活。很多经历战乱困苦的人都会无比的寻求安定、平淡,便渐渐忘却了当初自己曾描绘的多姿的未来,但难能可贵的是,安妮好像丝毫没有允许自己的未来因为战乱打折扣,她想成为记者,去往别国学习艺术史,她同样渴望人生的精彩与为止的可能性,期望成为出色的人,优秀的人。
日记的最后一篇定格在1944年8月1日,8月4日上午,密室被突入,安妮一行人被逮捕,分配到不同的集中营,后来只有一个人幸存到了战后。在读过一个少女对当时的真实生活如此详尽而积极的描写后,我实在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会永远停止在8月1日那几段快乐的文字之后。这不仅是一部小说,因为当你不经意间意识到,在半个世纪前地球的另一侧,有一个少女“真实”的经历过这一切,又“真实”的死去时,书中一切快乐的音符都变得凝重又严肃。但让人欣慰的是,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安妮·弗兰克并没有被生活击垮,她积极地思考着人生,积极地面对每一件生活中的琐事,未曾因未来无期而郁郁寡欢。
“我常常闷闷不乐,却从不绝望。”
我相信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无比相信,生活一定会继续,就算你已经知道你可能不会喜欢。
“我现在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幸福!”
那时的安妮,现在我们读到的安妮,无时无刻都有勇气和幸福相伴左右,用尘封于半个世纪前的话语拼尽全力点燃人们前行的心灯。